万书网 > 散文 > 指挥大师的领导课 > 探寻意义,唤起自我表达的动力

探寻意义,唤起自我表达的动力




说服乐手为自己负责,是伯恩斯坦唤起乐手内心声音的关键,也是让他们的自我表达合理化的关键。这听起来或许很简单,但执行起来却很困难:因为你无法强迫任何人进行对话,除非他们也愿意进行对话。我曾看到伯恩斯坦焦急地试图吸引那些等待指令的乐手进入对话,可是看他们的神情,仿佛在说:“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我绝对照做!”我想,伯恩斯坦大概会这么回应:

我无法告诉你如何演奏勃拉姆斯的双簧管独奏,我只能表达我自己对这首乐曲的感受——“甜蜜的”,可是我需要你带着你知道的所有甜蜜的往事来感受,比如你对小狗的爱,你最甜美的童年记忆。所有的一切!还要带着所有你对勃拉姆斯本人、他的演奏风格和双簧管的了解来体会。简单来说,带着完整的你和你的整个人生,来告诉我你认为应该演奏出什么样的声音,这样我才能做出相应的回应。这是我们需要的对话。

伯恩斯坦在1955年接受文化电视节目《文化列车》(Omnibus)的采访时说:

指挥不只是让乐团演奏,他让他们想要演奏,并不是像独裁者一样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乐手身上;这更像是把他的感受投射到自己的周围,进而到达第二小提琴部的最后一位乐手那里。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上百名乐手合为一体,同一时间分享相同的感受,面对音乐的每一个起伏、每一个到达和离开的点及每一个小的内在悸动都做出反应,然后就会体验到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体会到的感受。这是我所知道的最接近爱的表现了。

伯恩斯坦的对话核心是“意义”。它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演奏这种音乐?我们为什么要倾听它?从其他行业来看,我们为什么要建造这座桥?为什么要为这名患者做手术?为什么非打这场仗不可?

“为什么”这个问题超越了“什么”,比如“我们在做什么”,这通常是以组织本身的存在意义作为答案的(我们是一个管弦乐团、一支军队、一家银行,所以我们演奏音乐、战争、赚尽可能多的钱)。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从未遭到置疑。“为什么”也同时超越了“如何”,“如何”这个问题通常只在职业经理人、战略规划师、音乐家、土木工程师、医学博士和将军等专精职业之中存在。当然,在“众包”时代,一些信息以新的方式收集起来,不过当今还是以自荐的专家为主的。

询问“为什么”与专业知识无关,是关于人类经验的整体性,是关于意图和价值,以及思想和情感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专家,所以对话内容包罗万象。

不过,任何对话都必然暴露出不同观点之间的差距,而“为什么”“如何”的对话通常会缩小并消除差距,让组织能够有效地合作。最后,河面上只能建造一座桥,只有一个施工计划。相反,“为什么”的对话不需要通过唯一的“正确”答案来缩小差距,从而实现合作。不同的个人答复是一个组织的可再生资源的来源。领导力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为这种交流创造环境,以及创造承载这种交流的平台,并且促进众多乐手顺利地合作。从指挥家身上我们得到了一个领导力的重要隐喻:乐手们需要探索和利用差距,就像一座能俯瞰峡谷的临时桥梁一样。

不过,确立意义并不是它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在某种“逆向工程”中,伯恩斯坦的方法是确立过程并验证内容。他声称,一旦乐手们找到可以共享的意义,他们就能相对容易地自我组织他们的过程,几乎不需要他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