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威廉·华兹华斯和罗伯特·骚塞也注意到了洪堡的作品。骚塞甚至于  1817  年专门到巴黎去拜访这位令他印象深刻的作者,盛赞洪堡用“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感受”将广博的知识融为一体。骚塞还将洪堡作为旅行家的诗意与享誉诗坛的华兹华斯相提并论。华兹华斯听说之后,便向骚塞借来刚发行不久的《旅行故事》。当时,华兹华斯正在坎布里亚郡的达顿河畔创作一组十四行诗,其中的部分作品就有洪堡的影子。

洪堡的《旅行故事》成了华兹华斯诗作的取材源泉。洪堡在书中讲述了这么一段:有一次在奥里诺科河上游,他向一个原住民部落询问河岸巨石高处刻画着动物和星辰的岩画的由来;“他们微笑着回答我,就好像在讲述一个只有陌生人(一个白人)才不知道的事实,‘在大洪水时代,他们的祖先就曾经乘船到过那高处’”。

华兹华斯在诗中将洪堡的原文加以化裁:

那位颔首微笑的印第安人,

想要解答白人访客的无知疑问,

讲述那滔天洪水如何上涨,

……

他的父祖辈急迫地催促

浮上陡峭山梁,那从未企及的高处;

在岩壁不令人恐惧的一面,刻上

日月星辰,以及追猎的野兽。

华兹华斯的好友柯勒律治同样在洪堡的作品中找到了灵感。柯勒律治于  1805  年底访问罗马,刚刚落脚便去拜访了“那位伟大旅行家的哥哥”威廉和卡洛琳娜·冯·洪堡。威廉的家宴上总是传诵着亚历山大从南美洲带回来的故事,以及关于自然观念的讨论。回到英国后,柯勒律治开始阅读洪堡的著作,并部分地抄录在笔记中,作为日后思考科学与哲学问题时的参考——他也在努力地表达类似的想法。


169

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都是喜爱漫游的诗人,不仅经常到大自然中去,更常常在户外写作。正如洪堡坚持认为的那样,科学家必须离开实验室才能真正地理解自然,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相信,诗人应该走出书斋,徜徉在草坪上、山丘间与河流侧畔。柯勒律治表示,自己最喜欢在起伏有致的小路上或树荫交错的林间构思。据一位友人估计,华兹华斯  60  岁时大概总共已经步行了  18  万英里。他们融入自然,成为它的一部分,在其中探寻内心与天人之际的整体性。

像洪堡一样,柯勒律治尊崇康德的哲学思想,称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哲人”,也很早就热衷于谢林自然哲学中所崇尚的“探寻自我与自然的统一”。谢林相信,具有创造性的“我”(作为认知的主体),在理解自然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与柯勒律治的观念不谋而合。正如谢林所说,科学必须与人的想象力相融合,“为物理学重新安上想象的双翼”。

柯勒律治精通德文,并熟读大量德国文学与科学著作。④他曾向洪堡的出版商约翰·默里建议,请他们翻译出版歌德的巨著《浮士德》。这部作品比任何当代戏剧都更好地探讨了柯勒律治所热切关心的问题。海因里希·浮士德发现,一切事物之间都互相关联。在第一幕中,他便吟唱道:“看万有怎样凝结成完整!众元怎样相克又相应……”这句话同样可能出自洪堡或柯勒律治之手。


170

柯勒律治哀叹,生活在这个“割裂与分离的时代”,一切都四分五裂,人们正在丧失“关联万物的理解力”。他认为,问题出在像笛卡尔和林奈这样的哲学家与科学家身上,是他们将对自然的理解转化成了狭隘且机械的操作——收集、分类、用数学进行抽象的表达。柯勒律治在给华兹华斯的信中写道:“机械的哲学敲打着死亡的钟。”华兹华斯也认同这一观点,认为只追求分类学的博物学家如同“十指劳碌的奴隶/在自己母亲的坟冢之上/还忙着窥探和采集花草”。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反对用“杠杆和螺旋”(浮士德语)从自然中强取知识;他们反感牛顿式的宇宙,那是一个由无生命的原子组成的世界,机器人般地遵从自然定律。他们也因而赞同洪堡对自然的认识——动态、有机、生气蓬勃。

柯勒律治希望在丧失“自然精神”的时代里,唤起另一种科学探索方式。他们并不是反对科学本身,而是不赞同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显微镜视角”。和洪堡一样,他们认为把科学无限细分为特化的小领域是错误的。柯勒律治称这些学者为“小学家”(Little-ists),华兹华斯在《漫游》(1814  年)中写道:

“是否我们注定要

埋头苦读,在苦读中精力日衰

永日苦读,在微光中窥探微细的事物

孤立的物件,仍然被看作

失去了关联的东西,僵死而无神,

而要继续细分又细分

将一切辉煌的印象打破……”

洪堡笔下的自然是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这一想法在英国得到了热情的回应,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指导原则和重要隐喻。《爱丁堡时评》写道,洪堡的作品证明,连接一切知识、情感和道德原则的“秘密纽带”真的存在。万事万物都相互关联,“相互映照”。


171

但无论他的著作在英国诗人、学者和思想家中受到多么热烈的欢迎,洪堡仍然没有从殖民地管理者那里获得进入印度的许可,东印度公司固执地拒绝与他合作。然而洪堡继续完善旅行计划。他对威廉说:打算在印度待四五年,等再回到欧洲的时候,就会离开巴黎。他想用英文来记录自己在印度的旅行见闻,也因此会在伦敦安家。

*  *  *



① 1814  年,《旅行故事》英文版的第一卷出版,洪堡的另一部著作《美洲山系一览》英文版也于同年出版。在英国,他的著作由一群出版家组成的协会代理,其中包括约翰·默里,伦敦当时引领风潮的出版家。在默里代理的所有作者中,诗人拜伦是取得最大商业成功的一位。——原注

② 即洪堡。译文摘自查良铮译《唐璜》,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③ 即测蓝计。

④ 柯勒律治可能在洪堡著作英文版问世之前就已读过德文版,因为他曾在德国旅行、学习很长时间。洪堡曾就读于哥廷根大学,十年后(1799  年),柯勒律治也成为那里的一名学生,从游于洪堡的旧日老师约翰·弗里德里希·布卢门巴赫,他曾以其关于生命之力的思想给洪堡以启迪。——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