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校长




那些刚到先锋学校只会打游戏的少年,后来都怎么样了?

一般来说,孩子们到了这里,猝不及防地感受到自由的空气,  会报复性地疯玩,但过了半年或一年,他们会对自己有更清醒的  认识。有一个孩子刚到这里的时候,也是没日没夜地打游戏,他  玩《英雄联盟》。来先锋学校之前,他就已经打了  2  000多局《英  雄联盟》,但水平还是最低的青铜。到了先锋学校,他好不容易打  到黄金和钳金之间的水平,但再也升不上去了。这大概就像一个  围棋爱好者练习了  1  000多个小时,还是业余初段水平。为什么  他打了这么多局却进步不大?或者,再换个角度来想,为什么他  进步不大却打得乐此不疲?这个孩子最终意识到,他跟别的孩子  不一样,不会花时间去琢磨游戏中的战术,他只关心组队,组队  就能交朋友,所以,他其实是利用游戏在社交。可是,除了游戏,  还有很多可以跟人社交的方式啊。这个孩子终于顿悟了。他现在  在干什么呢?他在美国匹兹堡的劳洛施大学读心理学。他知道自  己最关心的是如何了解人的内心。

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少数对游戏特别痴  迷的孩子会选择当职业电竞选手。还有很多孩子申请到了美国其  他学校,有的学艺术,有的学金融,有的学社会学,有的学计算  机。这些孩子不是遵从父母的安排到国外“镀金”的,他们都有  自己独特而成熟的想法。他们中有的拿到了美国大学的offer  (录  取通知),但没有走,还想留在国内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中有的  已经留学回来,回到了当初养育自己的地方创业。一位叫孟杰多  杰的藏族青年,是刘晓伟校长去藏区支教的时候收养的藏族孩子  之一,在国外读书之后,回到了藏区,帮助乡亲们建设家乡。孟  杰多杰创建了一个叫拉雅克的高原耗牛品牌,拉雅克在藏语里就  是领头牛的意思。

先锋学校的校长刘晓伟面色白皙、温良谦让,他说话的时候  声音不高,面带微笑。他不动声色地告诉我,先锋学校的孩子不  “刷题”、不熬夜,但可以顺利地拿到常青藤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我很好奇,到底是哪些常青藤学校?刘校长笑着摇摇头,就  是不告诉我。他说:“我们不希望讲出去,我们不希望家长都冲着  申请国外名校,才把孩子送到先锋学校。”

很多人把先锋学校称作中国的夏山学校。夏山学校是由英国  教育家A.S.尼尔创办的一所实验学校,风格和先锋学校非常像。2  尼尔也相信要遵循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依照自己的才能和志趣发  展。如果孩子愿意当清道夫,那让他当个快乐的清道夫好了,这  肯定比让他当个不快乐的学者更好。出乎我意料的是,在创办先  锋学校的时候,刘校长并不知道夏山学校。

那他的教育理念是从哪里来的?刘校长原来是四川大学的英  语讲师,他也曾经到美国留学,在弗吉尼亚大学学过美学教育。  但是,当我问他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坦然地说:“我受的是毛泽东  思想的影响。”

什么?先锋学校的教育理念脱胎于毛泽东思想?

刘校长出生于1962年,他1969年上小学,1979年考入大  学。那个时候,学校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秩序,但还没有变得死板  僵化。刘校长说:“我算是赶上了好时候。”

毛主席是怎么看教育的?他主张开门办学,重视再教育,“与  工农兵结合”,要让学生参加劳动,半工半读,“从实践中来,到  实践中去”。他反对师道尊严,反对“分数挂帅”,毫不掩饰他  对学校课业重、教学枯燥的厌恶。他提倡群众集体办学,允许私  人办学,不让搞各种贵族学校,学校要下到农村去,孩子都就  近入学。他的理想是,学生要变成多面手,而工农群众和知识分  子互相学习,要使我国工农群众知识化,同时使我国知识分子劳  动化。3

刘校长狡黠地看着我:“先锋学校不就是这样办学的吗?”

甚至,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些听起来很“偏激”的话,都像  是先锋学校的老师们说的。毛主席说:“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  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  °他甚至说:“我  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考试可以交头接耳,  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  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  §先锋学校的课堂,不就是  这样热热闹闹、上下平等吗?这不就是“官教兵,兵教兵,兵教  官”  &吗?

一所创新学校,思想启蒙却来自毛泽东思想,这会让人觉得  有点“违和感”。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据刘校长的说法,美国  哲学家杜威的教育观对青年毛泽东有很大的影响。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00年前。1919年初,杜威正在日本东  京帝国大学讲学,他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的邀请信。他的学生胡  适、蒋梦麟等邀请杜威夫妇来华讲学。1919年4月28日,杜威  和夫人一起乘坐“熊野号”离开日本,30  日抵达上海。杜威来华  的第5天,中国就爆发了五四运动。活跃的中国社会引起他极大  的兴趣,他一再更改回国计划,直到1921年8月2日离华,在  中国一共逗留了两年三个多月。杜威在中国的足迹遍及10多个  省市,他结交了当时的大批精英,做了  200多次演讲,还在中国  度过了他的60岁生日。美国学者施瓦茨说:“在20世纪中国的  学术史上,约翰・杜威与现代中国之间的交往是最吸引人的事件  少一  ”  7

o

毛泽东是从他的老师杨昌济那里知道杜威的。他听过两次杜  威的演讲,一次是在长沙,一次是在上海。杜威在长沙做演讲是  在1920年10月29日,长沙《大公报》特邀毛泽东作为现场记  录员。'毛泽东跟杜威的学生胡适先生也有过交往。在“北漂”的  时候,毛泽东上过胡适的课,还去过胡适的家里,让胡适帮忙修  改自己想要筹建的“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的章程。°  1921年7月,  毛泽东在长沙潮宗街湘雅医学校旧址租了三间房,创办文化书  社。。书社卖的书里,有胡适的《尝试集》,也有杜威的《杜威五  大讲演》等。□毛泽东躬逢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在那个思想解  放的年代成长起来,眼底格局,胸中丘壑,自然与众不同。

这就能够解释很多看似令人费解的东西。毛泽东写出《实  践论》之后,哲学家马尔库塞甚至认为,毛泽东的《实践论》里  “杜威的东西多于马克思的”。。其实,这更多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  和新鲜的西方文化撞击之后产生的创新。

青年毛泽东之所以服膺杜威,是因为杜威讲的和他心中朦朦

胧胧的想法形成了共鸣。】3  杜威的气质和中国的气质非常契合。  杜威在中国遇见了孙中山。他在家书中写道,孙中山是个哲学家。  孙中山是个更重视实践的哲学家。他跟杜威讲起,中国的传统文  化讲究“知易行难”,所谓“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孙中山觉得  这会让中国人空谈心性,不敢做事,所以他告诉杜威,自己想写  本书,证明“知难行易”。14

找到这条思想创新的线索,你会发现,这是中国革命实践的  一个核心方法论:干起来再说。如果你去看中国的体制,一方面,  你会发现有强调计划、自上而下的传统;另一方面,你又能发现  强调实干、基层创新的传统。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中  国历史中的辩证法:有的时候,我们看起来非常成功,但在成功  之中蕴含着危机;有的时候,我们看起来经历了惨痛的失败,但  这些惨痛的失败可能蕴含着创新的基因,为未来的变革扫清障碍。

人的世界观都是在他年轻的时候逐渐成形的,到了中年,他  早年的思想往往会以一种难以察觉的方式渗透出来。毛泽东在早  年的理想,到了中年和晚年也未能忘怀。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  后对教育问题一直非常关心,1958年,毛主席曾发动过一次教育  革命吒,但当时更多的还是在既有的体制内变革。到了  20世纪60  年代,又搞了一次教育革命,这一次的争议性更大。一些简单粗  暴的做法,比如取消学校考试制度,尤其是取消高考制度,使得  一代年轻人彷徨迷茫、无所适从。但是,在这段时期,中国的教  育普及、扫盲做得非常好,在发展中国家里堪称典范。甚至,事  后来看,一些极端的措施中,也含有某些合理的价值内核,而我  们本来应该对这些斑驳陆离的实践和思想多一些总结和深思的。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就在那个混  沌初开的时代,刘晓伟校长留下了自己的青春记忆。多年之后,  当他再来办教育的时候,早年的亲身体验破土而出,成了他敢于  放手干的动力。

忘记了之后还能记得的东西才是更重要的,它会成为创新的  源泉。过去的偏激和错误被岁月的长河洗刷掉了,曾经的理想却  如一粒种子,在另一块更适宜的土壤里悄然发芽。

教育是一个人的成长。去问一下先锋学校的孩子们,他们会  告诉你,来到先锋学校之后,他们才真切地体会到,成长原来是  一件又痛苦又快乐的事情。先锋学校的理念是:百分之百地信任  每一个孩子。你要相信,他们每个人都会通过自己选择的路径,  探索、尝试,或渐或顿,但最终一定能“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教育体制的变化则是一个社会的成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在某些学校,学生来的时候是待耕耘的  土地,到走的时候仍然是荒芜一片。青春澎湃而来,黯然而退,  所谓的教育却对这一切视若无睹。只有好的教育才能激发孩子们  心灵中积极向上的东西,坏的教育比没有教育更糟糕。

我还记得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我给他推荐过一本书,是意大  利作家德•  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他瞥了一眼封面,立刻把书  扔到一边。我问他为什么。他不屑地跟我说:“老爸,你看看这本  书的名字,《爱的教育》。教育啊,哪个孩子会喜欢读一本关于教  育的书!”我急忙跟他解释,这本书的原名叫《心》,就是一个小  学生的日记。“不行!  ”他坚定地摇摇头,绝不翻开这本书。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育变得如此让孩子们厌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