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时代




2019年,各种关于新技术的预言铺天盖地,我们似乎正处于  一场新技术革命的前夜。往后看30年,我们一定会遇到一次规模  浩大的新技术革命。这场技术革命的主导力量,可能会包括人工  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生物科技,也可能会包括一些我们还没  有看到的、未来会横空出世的新技术。这场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  的影响程度,很可能在量级上是和工业革命等量齐观的。

但是站在2019年,我们能够用肉眼看到新技术革命吗?不  见得。

2019年1月,我到美国的拉斯韦加斯专门去看国际消费类  电子产品展览会(CES)。这个展览汇集了全球最新的电子消费产  品,按说应该有很多让人大幵眼界的新鲜东西,但真正让我感到  震惊的东西并不多。我看到了电动车、智能家电、折叠屏,其实  这些我早就在别的地方见过了。我也见到了猫脸识别、会飞的车,  这些东西真的有市场需求吗?我是表示怀疑的。

或许是我去错了地方呢?回国之后,我又专门跑到深圳,拜  访了华为。大家都在说,5G  会带来一场革命,华为在  5G  领域绝  对是全球第一梯队的。我跟华为的工程师们聊,去他们的展厅参  观,但遗憾的是,没有被震撼。那么,为什么我们真的到了新技  术的最前沿,还是感受不到惊喜呢?

答案是,虽然技术都已经开发好了,但应用场景还遥遥无期。  华为是负责搭戏台子的,可是谁要上去唱戏,他们也不知道。像  我这样一个普通观众,是不可能只看到一个空荡荡的戏台子,就  能自己“嗨”起来的。

我第一次看到活生生的5G,  是在山东济宁,也就是我们在第  三章里采访过的司传煜的企业。传煜这家企业专门负责在当地装  5G  基站。到这里,你就能真正看到  5G  是怎么落地的了。其实并  不神秘,安装工人告诉我,这个工作就跟装电热水器差不多。站  在新落成的  5G  塔站面前,我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我  真的看到了  5G,  甚至摸到了  5G  。可是,同样遗憾的是,我们也  还是只能看,不能用,因为  5G  的手机还没有出来,  5G  的应用标  准还没有完全确定,  5G  的应用场景更是遥遥无期。

如果没有办法直观地感知技术变革,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预测  技术的未来发展呢?我们怎么才能知道,现在正处在技术革命的  哪个阶段,技术会怎么颠覆我们的生活?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曾经说过,经济学家其实只有一个样  本,那就是历史。为了理解未来30  年,我们要先往回看过去  300  年,也就是说,我们要回过头去看近  300  年来工业革命的历史。  为什么呢?因为和新技术革命最为相似的,莫过于工业革命。工  业革命的历史会透露出未来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若干线索。

让我先简单地为你概括工业革命的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  技术是个慢变量,所以,不要着急,要学会耐心等待。第二个特  征是,技术是个革命者,所以,不要大意,你所熟悉的一切最终  都会被技术改变。第三个特征是,技术是个插线板,所以,不要  害羞,你要赶紧把自己的充电器插上去。

先看第一个特征:技术是个慢变量。我们习惯认为,新技术  的扩散非常迅速,尤其是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将会迅速地颠覆旧  有的技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越是革命性的技术变革,  等到其充分发挥潜力,需要的时间越长。经济史学家保罗•戴  维对工业革命的研究表明,一项技术从研制出来,到开始量产,  平均需要25  〜  30  年的时间,从量产到生产能力的高峰,又需要  25  〜  30  年的时间。3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越是重大的技术进步,需要改变  的配套系统越多。举个例子,电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但电气化  生产酝酿了至少50  年时间。这个过程中需要修建新的厂房,把  电线拉进车间,上新的流水线,培训流水线上的工人,培训能修  理机器的工人,培训能管理这些工人的经理,这都是要花时间的。  重大技术进步的传播,至少需要两代人的时间。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新技术革命到来之前,你有充分的时  间去理解它。所以,不要害怕自己错过了什么新技术,你需要担  心的是自己是不是真的看懂了新技术。要想看懂这种新技术,你  要跳出技术的小圈子,从更广阔的应用场景看技术的渗透。很可  能,工程师是看不懂技术的,但历史学家能看懂。

再看第二个特征:技术是个革命者。如果我们去看工业革命,  就会发现一个现象:越是早期,越多动荡,到了后来,稀松平常。  也就是说,在工业革命爆发初期,人们对新技术充满了恐惧和排  斥。要破坏机器的卢德派就是出现在19  世纪早期,更不用说随后  出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  20  世纪  中叶,当工业革命的所有成果都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创造出我  们现在已经习以为常的现代生活,人们早已忘记以前的不满,开  始安心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了。可是,你不能因为  20  世纪的  富裕和安定就忘记了  19  世纪的喧闹和不满。在  19  世纪,技术进  步带来的贫富分化始终是工业化国家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19  世纪,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那是一个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时  代,是一个红旗飘飘的时代。

我们来看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因为,工业革命摧毁了  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农民本来在地里干活,几点到地里,自己  说了算,现在要进工厂打工,几点钟上班、几点钟下班,资本家  说了算。孩子们原来满地跑,现在统统要背上书包,被送到学校  学习。这都是非常令人不适的变化。假如你是最早掌握技术的工  人,你的命运反而是最悲惨的。在19  世纪中叶之前,熟练技工的  工资水平并没有提高。如果你是最早能操作纺织机器的熟练工人  ,  你就会发现,只有在工厂里才有纺织机器,只有资本家才有工厂,  所以,你必须依附于资本,没什么好谈的。只有当纺织厂都用了  机器,你的技能才能找到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你在跟资本家谈判  的时候才更有底气,而这已经过去了一代人的时间。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新技术革命到来的过程中,很多旧有  的体制一定会被摧毁。你想过没有,我们现在的工作、教育,甚  至家庭、休闲,都会随着新技术的到来而改变。不管你是在哪个  行业,哪个城市,都会受到冲击。你做好准备了吗?

再看第三个特征:技术是个插线板。不要去找看起来最酷最  炫的技术,要找那些最终会变得很平庸、很无聊的技术。真正带  来革命的技术最后都会变得很平庸。

我还是拿电来举例。改进了电灯的爱迪生,最喜欢的把戏  是把很多达官贵人都请到他的工厂,那里装了几千盏灯。爱迪生  一拉电闸,哗,所有电灯一下子全亮了,这让人们惊呆了。你可  要知道,那时候的煤油灯是要一盏灯一盏灯点亮的一一现在还有  人为电灯吃惊吗?再举一个例子,火车刚出现的时候,无数人兴  奋不已。在辽阔的田野上,突然开过来一头呼啸而来的“钢铁怪  兽”,速度比马还快,还冒着白烟,真是太拉风了  ——现在还有人  为坐火车激动不已吗?

这些最终变得很无聊、很平庸的技术,都变成了什么?它们  变成了基础设施。电灯、电网、铁路、公路,都变成了基础设施。  所以,不要当那个为电灯点亮一惊一乍的人,而要看得更远,看  到电变成了基础设施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现在的新技术,以  后也会成为新的基础设施。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后会变得更像自来  水公司或电力公司。

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对你的启示是:你不必去琢磨自己的  行业是不是新兴行业,一旦新技术革命到来,不管是哪个行业,  一定会感受到影响。不是新兴行业反而更好,因为你面临的决策  是:别人已经替你修了路,你该怎么利用这些道路?去哪里?走  几天?运什么货?所以,请你把新技术革命想象成一个插线板,  你要考虑的是,怎么把自己的行业插到这个插线板上。

我们现在大概处在新技术革命的哪个时期?如果跟历史对比,  我们现在相当于工业革命初期,也就是说,大概是珍妮纺织机已  经出现,但火车和汽车还没有出现的那个时候。真正激动人心的  变革还在后面,放心吧,你不会错过的。

技术会怎样颠覆我们的生活?技术会带来巨变,但人性是不  变的。曾经新奇古怪的东西,最终都会变得稀松平常。从最后的  结局来看,技术不会颠覆我们的生活。人们最终会适应所有激进  的技术变化,我们的生活会在一个新的场景中稳定下来。到那时  候,我们就不会觉得激动,只会觉得无聊。但关键不在于这个最  终的场景是什么,而在于经历技术变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冲  突、震荡和磨合。技术不会颠覆我们的生活,却会通过一次次的  冲击,把我们带到另一条道路上去。

总体来看,我们现在正处在两次技术革命中间的高原区,而

在这个时期,技术创新的主题仍然是混搭。这是一个混搭时代。

我在去年的《变量》中讲过,从来就没有什么新技术,新的技  术都是旧的技术组合岀来的。混搭就是创新。所谓的混搭,就是把  已经存在的事物用一种别人没有想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汽车就  是“内燃机+马车的车厢+轮子”,无人机就是“飞行器系统+地  面保障系统+通信链路系统+载荷系统”。看似复杂的技术创新,  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像孩子们玩的乐高玩具一样拼插起来的。

2019年,我们看到,可以混搭的东西远不止技术模块。天风  来自四面八方。推动中国技术创新的力量,来自体制内和体制外  的混搭,国内技术和国外技术的混搭,市场和科研的混搭。

苗建全和程翔的故事告诉我们,体制内和体制外是可以混搭  的。体制内提供了积累的过程、磨炼的平台。体制的根扎得更深,  想得更远。体制使人周密、谨慎、上进、坚毅。体制外提供了表  演的舞台、整合的机会。体制外的生活教会人勇敢、自立和灵  活。我们目睹了体制的溢出效应,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势能更容  易转化成动能。我们也看到了体制的嬉变能力,从体制外到体制  内,鮎鱼激活了沙丁鱼。航天的故事,讲的是我在第一章里讲过  的“东派”打法。“东派”的技术创新来自我们过去沉淀的工业基  础、技术基础、人才基础和体制基础逐渐对外溢出。

大飞机的故事告诉我们,国内技术和国际技术是可以混搭  的。我们终于摆脱了对到底是自力更生还是全面引进的纠结。我  们终于认识到开发平台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全球供应链中,中国  的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发挥核心节点的作用。这个演进中的新的全  球供应网络将把最有远见、最务实、最有开放心胸的力量吸引过  来,未来不是能看清的,而是我们这样一步步创造出来的。大飞  机的故事,讲的是我在第一章里讲过的“西派”打法,“西派”的  技术创新来自首先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然后把这些先进技术迅速  融化在中国经济的血脉之中,并激发本土创新和中国独有的工程  优势。

优必选的故事告诉我们,市场和科研是可以混搭的。市场能  够激发科研,而科研的梦想会一直照亮市场。让市场和科研更好  地融合在一起,需要的不是所谓的成果转换机制,那跟创新一点  关系都没有。市场和科研的结合,关键在于,如何用一种激情去  点燃另外一种激情。优必选的故事,讲的是我在第一章里讲过的  “南派”打法,“南派”的技术创新来自用广阔的市场应用场景、  密集的生产网络吸引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先让技术落地应用,  然后在应用的过程中倒逼核心技术的发展。

华为的故事告诉我们,原来不同的力量是可以糅合在一起的。  华为擅长利用市场化的激励,也敢于坚持思想教育。华为是一家  本土得不能再本土的企业,同时又能成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  企业之一。华为的眼睛时刻盯着先进技术,但脚始终不离开市场  的大地。华为就是一家典型的,把东、西、南、北4  种流派的打  法集于一身的企业。华为的经验告诉我们,规模决定触角,触角  决定反应速度。原来大企业的演化速度反而可能更快。

如果你看得更深,就会发现,正是中国这棵大树的历史教我  们学会混搭。正如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说的:“每一个阶段,’中国’  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  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  '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己°

原来我们早就会混搭。原来我们自己就是混搭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