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变量2:推演中国经济基本盘 > 丰田的故事

丰田的故事




我在2018  年讲了流水线的故事。

在20  世纪初,美国汽车行业后来居上,美国变成“车轮上的  国家  ”  。但是,这里的制胜秘诀,并不是美国汽车企业在像发动机  这样的核心技术方面超过了欧洲,而是福特汽车发明了流水线这  种应用技术。流水线这样的应用技术只能出现在美国。不同的市  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技术也有不同的性格。只有能够和市场  的性格相匹配的技术才能被发扬光大。美国国土辽阔,最偏僻的  人家也需要买车。美国没有像欧洲那样壁垒森严的社会等级,美  国人不注重外表,只注重实用,要的是便宜又好用的汽车。汽车  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最早出现在美国,这种突然爆发的市场需求,  逼迫福特汽车公司找到一种提高产能的办法,于是,出现了流水  线。流水线并不是一种高深的技术,最早的流水线就是一个木头  盘子下面装了一个万向轮,可以让工人推来推去。事后去看,整  个工业革命时代效率的提高,竟然大多都是遵循流水线的思路:  把能够流程化的尽可能流程化,把能够标准化的尽可能标准化,  在每一个生产工序上尽可能地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流水线的故事并没有讲完。

流水线出现之后,大概有四五十年的时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  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汽车产业开始兴起,效率比美  国的汽车产业还要高。一开始,美国的企业很不服气,认为这是  因为日本工人的工资更低。后来,随着日本经济复兴,员工工资  不断提高,日本汽车行业工人的工资已经和美国汽车行业工人的  工资大体相当。美国汽车企业又说,这是由于体制上的差别。日  本是一个集体主义国家,没有工会,工人更听话,日本人更勤劳。  后来,日本的汽车企业把厂子开到了美国国内,用的是美国工人,  在同样的市场经济制度下,日本汽车企业还是比美国汽车企业的  效率高。这才迫使美国的汽车企业去反思,到底是为什么。最后,  他们发现,原来日本的企业重新定义了流水线。5

重新定义流水线的是丰田的大野耐一。大野耐一  1912年出生  于中国的大连。1932年,他从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系毕业,  毕业就赶上了世界经济大萧条。由于他父亲和丰田喜一郎是朋友  关系,他才进了丰田纺织公司。1942年,丰田纺织解散了。1943  年,大野耐一转入丰田汽车工业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  本汽车工业的先驱丰田喜一郎提出“三年赶上美国”的目标。他  的胆子真大。要知道,1949  年,日本每年生产的卡车只有  3  万多  辆,轿车更是少得可怜,也就  1  000  多辆。

日本的汽车行业之所以落后,主要是由于没有先进的机器设  备。批量生产的前提是必须有冲压机,日本没有,生产汽车车身  的时候,是靠工人手工敲打出来的。劣势也能转化成优势。大野  耐一注意到,美国的流水线是从前往后的,也就是说,是一道一  道工序轮着来的。这跟人的因素有关。在美国的工厂里,车工只  管开车床,焊工只管焊接。在车工工序中会遇到需要焊接的时候,  车工不能干,一定要送到焊接工序去。于是,美国的工厂是把所  有车床集中在一起,把所有铳床集中在一起,把所有钻床集中在  一起的。心灵手巧是日本工人最大的优点。大野耐一做了一个实  验,他把机器排成“二”字形或者“L  ”字形,这样一来,一名操  作工可以管两台机器,后来发展到一名操作工可以看管不同工序  的三台机器,甚至四台机器。日本工人既能操纵车床,也能操纵  铳床,还可以操纵钻床,而且能焊接。

大野耐一并不满足于这种局部的调整。他把福特生产方式完  全颠倒了个儿。福特生产方式的想法是集中生产同一款车,这样  就能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就能提高销量。大野耐一的想法是,每  个顾客都想买一辆与众不同的汽车,所以生产汽车的时候要一辆  一辆地制造,在生产零部件的阶段也要一件一件地制造。于是,  他想,能不能改变由前一道工序向后一道工序提供零部件的做法,  改为由后一道工序在需要的时刻去向前一道工序领取需要的零部  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做到以需定产,把库存压缩到最低,甚  至实现“无库存生产”。°

流水线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技术创新,而丰田则重新定义了  流水线。丰田生产方式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总结为  “精益生产理念”。后来,美国通用公司利用美国加州与丰田公  司的合资公司,间接地学习丰田生产方式。美国福特公司则把  丰田(美国)公司的员工招进来,打造丰田生产方式的“福特  版”。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则向已经采用丰田生产方式的福特公司  取经学习。

大野耐一回顾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时讲道,他提出把人和机  器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的思路,是受到丰田佐吉发明的自动织布  机的启发。贯穿丰田生产方式的看板制度,最早是源自观察美国  自选超市得到的灵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自选超市进入  日本,成了好奇心强烈、喜欢模仿的日本人感兴趣的东西。大野  耐一想到,超市不就是前一道工序,顾客不就是后一道工序吗?  超市的做法就是,后一道工序拿走自己想要的商品,再由前一道  工序立刻补充后一道工序取走的部分。

说到底,丰田生产方式还是一种“混搭”的创新。丰田生产  方式继承了福特公司彻底的合理化和成本降低的思想,借鉴了  通用公司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理念,并充分考虑到日本的市场  性格,利用了日本的要素禀赋优势,从而实现了一次革命性的  本土创新。

如果你问我,中国企业做出的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技术创  新是什么?坦率地讲,我不知道,但或许,中国企业做出的重大  技术创新已经存在了,只是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1950年,大野耐一担任丰田总公司工厂第二制造部部长。第  一制造部负责毛坯的锻造和铸造,第二制造部负责机械加工和装  配。大野耐一只能先在第二制造部尝试看板制度。  1959  年,丰田  汽车建立了元町工厂,大野耐一担任厂长,他开始在一个工厂里  完全采用看板制度。  1962  年,大野耐一调回总部,担任总公司  工厂厂长,锻造和铸造两个车间才开始实行看板制度,从此整个  丰田公司的所有工厂才真正实行了看板制度。十年磨一剑,一个  看板制度的实行,在丰田公司内部也用了  10  年的时间。在  I960  年之前,大野耐一只敢把自己悄悄的尝试称为  “  大野方式  ”  。从  I960  年到  1970  年,在丰田公司内部反复试行、修改之后,这种  创新才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丰田生产方式。

在今天的中国,又有多少悄悄尝试的“  大野方式”还没有被  命名为  “  丰田生产方式  ”  ,还没有被整个世界了解呢?

如果缩小包围圈,我们很可能会发现,中国企业做出的最重  大的技术创新也会像丰田生产方式一样,引进自西方,生长于中  国,最终反哺整个世界。我们以前讲中国历史的时候常常浩叹:  中国发明了火药,但只会拿火药做鞭炮,欧洲拿火药做成了火炮。  或许,以后会有更多的故事要倒过来写。中国会吸收各种外来的  新鲜思想,再把它们重新改写。

未来的历史学家或许会这样写:美国发明了互联网,但中国  重新定义了互联网;欧美科学家发明了人工智能,但中国重新定  义了人工智能;国外的科学家发明了基因工程,但中国重新定义  了基因工程。

未来已来,但我们很难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这是因为,我们  跟在别人后面的时间太长了,而且我们做出的重大创新,又很可  能是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实现的。哪些是他们的创新?哪些是  我们的创新?这很难分辨。

年轻的时候,我欣赏不了沃尔特•惠特曼。我不理解为什么  他能在一个仍然很粗糙,甚至有点野蛮的国家里看出诗意。现在,  我才明白过来,在别人没有理解一个伟大的事物之前就看出它的  伟大之处,这就是伟大。

惠特曼写道,美国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国家,其他国家对它来  说都是投稿,美国来决定是否采纳。“英雄人物可以从容地摆脱那  些不适合他的风俗、惯例和权威。在作家、学者、音乐家、发明  家和艺术家这些同道中,最好的品质是以新的自由形式进行默默  挑战。在需要诗歌、哲学、政见、技术、科学、工艺、一部适合  本国的大歌剧、造船或是别的工艺时,他永远是最伟大的,永远  能贡献出最伟大的原创而实际的范例。最纯粹的表达是他找不到  与他相称的领域,于是他自创一个。”

最后,惠特曼告诉我们:“对于要成为最伟大诗人的人,直接  的考验就在今天。”  了

注释

1北京未来宇航空间技术研究院发布的《  2018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

2路风:《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载《商务周刊》  2005  年  06  期。

3  David  P  A,  The  Dyn  amo  and  the  Computer: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Modern

Productivity  Paradox,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  80(2).

4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

5〔美〕加里•哈默尔等:《管理的未来》,陈劲译,中信出版社  2012  年版。

6〔日〕大野耐一:《丰田生产方式》,谢克俭、李颖秋译,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6  年版。

7〔美〕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邹仲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