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生活需要自律力 > 学会借助外力克服拖延

学会借助外力克服拖延




人脉只是外力,芯是你自己。刹车比喇叭重要,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更何况许多事情没人能帮你,如个人修炼。而在修炼成功之前,有人想帮你都无能为力,甚至恨铁不成钢。

你有许多出版界知名的朋友,他们愿意帮你出版和宣传,但是写书本身要靠你自己。写书的过程没有外人以为的落笔成章,从框架到逻辑,从表达到案例,无不需要静心和烧脑。创作不是容易的,可什么事是容易的呢?

墨子攻经过一个月的闭关,拿到高级基金资格,即将成立私募基金,丰富他财务集团的各业务线。那个月,他工作之余的时间都在闭关,放弃各种吃喝玩乐,直到考出来那一刻,打电话给我:“我成功了。”才开始呼朋唤友庆祝。可见,他真的具备内在纪律和自控力。

这不比学生时代的考试,什么都不用做,专注复习和备考即可。成年人的闭关,是在工作的精实与辛苦之余,牺牲掉空余时间,而有些人的空余时间也并非自己能掌控的,如被塞满了数不尽的应酬。所以,这里的闭关,还包括自制力、专注力、对时间管理的周到,以及对非必要社交的拒绝。

对墨子攻来说,金融、游艇方面的人脉和资源已然非常深厚,但别人在导入之前,自己也要具备接收的条件。就像有人要倒给你一杯82年的拉菲,但你只有纸杯,人家便无能为力。倒在纸杯里给你,你品不出拉菲的口感,也是白白浪费。



有句话叫“最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这是真的,而且是循环印证真相:努力,变得更优秀,在更优秀的圈子,主观和客观环境都要求他更努力,于是他又更优秀……

就像有人所有业余时间都宅在家里看韩剧,大结局哭两次,关了电脑,出了门,跟你吃饭,说想换份工作,问你能不能推荐一下。有人一学期都在玩,上课睡觉,从来不知道从图书馆的落地玻璃窗看出去的风景有多美好,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考了59分,踏破教授的门哀求可不可以让他及格。

现在才着急,那你早干吗去了?

拖延症?知道自己习惯拖延,一下子生不出10万字,那可以每天写一点。村上春树写书40年,为了专注,常旅居海外写小说,逃避国内不必要的社交以及媒体和粉丝们的打扰。他规定自己每天写4000字,完成才可以“下班”。

积累的价值往往在实践中被忽视,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分享一下我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和写这本书的感受差异。对于毕业论文,我在研一下学期的时候基本上就确定了研究方向,相当于我有一年的时间可以用来查阅文献、与教授讨论、列架构、做调研……然而,我什么都没干,一本女性创业的书跟着我,像模像样地飞到法国再飞回来,只被翻了十几页。

前期怀揣着对论文的愧疚,最后3个月变成了焦虑——我该怎么办?面对可能会延迟毕业的窘境,只能放手一搏!于是,那3个月,我几乎干不了别的事,每天熬夜写,最终写出了一本了“我若更早投入时间做好准备应该会写得更好”的论文。我不敢想象再经历一遍,每每回忆,都庆幸自己终于熬过了。

写这本书的计划,在我出版第二本书后就萌生了。虽然拖延症一直无法让自己静坐案前下笔,但“第三本书很快会出来”的念头一直在心中,所以一旦生活中有素材,便随即记录在手机里。当然,我也偶尔会把这个念头对外宣布,于是读者粉丝们常期待这本书在当年会发,结果我几次悄无声息地修正了“很快”的定义。

当我真正伏案写作时,本以为是个巨大的工程,像再次把自己架到了半山腰、上山吃力下山也不容易的境地。谁知,只整理了一遍素材,居然已有60000字,仿佛一半已经完成般惊喜。虽然这60000字,在顾全整本书的架构时,被狠狠地精修到40000字,但这已经比从0开始生产要快多了。那些零零散散的随手记,变成了一本书的基础,真是“量变到质变”!

所谓“Deadline是最强生产力”,为了让自己的能量得以激发,我在写到差不多80000字时,与出版社签约,定出准确完稿日期,让自己没有退路,借助外力克服拖延症。



“现在才发现,那你早干吗去了?”这句话,我还要问那些“个人发展受阻时归咎于资源受限、无人伸援手,却不从自身找原因”的人。

学历这件事,我知道一旦拿出来说,肯定会招来许多相左的声音。首先,我承认学历不代表一切,“高学历一定如何,低学历一定不能如何”的偏见肯定是不对的。其次,我要说一下“大概率事件”和“被选择”。

创投圈,对于初创项目,商业模式会随着验证变化,所以早期投资,看人——创始人及核心团队。投资人在挑选创始人时是有潜规则的:

(1)看学历。学历,代表学习能力和校友圈子。

(2)看经历。待过什么样的企业,做过什么项目,有没有带过人。原因是,这代表投资人投你,你会不会花钱,会不会乱花钱,会不会精准花钱。

当然,除了看学历、经历外还要看很多方面,但学历至少反映出一个“大概率”观念,就像《逻辑思维》有一期说到“专业”和“业余”的区别:“核心观点是一个,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不见得水平能比业余能高出多少,关键是发挥稳定。就像一个高水平的大夫,不是说他能治好其他人治不好的病,而是在于他的治疗效果是稳定的、可以预期的。专业人员背后的所有训练,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

我曾在微博上看过一位创业明星的话:80后、90后的年轻人里,学历特别高而无能的,一定有,但是小概率。学历特别差而能力强的,一定有,但是概率更小。

我曾遇到过这样的调侃:“拜托你别在我面前爆英文单词好伐,我学历不高,听不懂。”你学历不高,思维逻辑和处事能力与大家有落差,就应该去想办法精进学习;你英文不好,听不懂老板和同事们的表达,就应该去想办法练习英语听力,或者虚心求教,让大家解释给你听,而不是让大家配合你。

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位因撤销收费站而失去工作的收费员说:“我今年36岁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我现在啥都不会,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世上总有工作岗位会被淘汰,只有自己学着不被替代,为自己增加价值,才会有更多保障。

若是对自己能力的要求,能像对职位以及薪资的要求那般有野心,可能才会真正消除“野心与才华”之间的落差,长此以往,能力与野心自然就匹配了,自然会到达一个平衡点。当能力超过野心,野心会增长,寻求更能施展的舞台。当能力配不上野心,要么降低期望值,要么黯然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