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生活需要自律力 > 格局:想当将军,就别用兵的思维

格局:想当将军,就别用兵的思维




你是将军还是兵?你是老板思维还是员工思维?

老板思维是:遇到问题,不要说废话,就说怎么解决。

员工思维是:什么?出了问题?不完全是我造成的,因为……

老板思维是:你要跟我说什么?请你逻辑清晰,表达清楚。

员工思维是:我要跟你说,关于这件事为什么你要求我那样处理呢,那不应该是我们甲方的职责范围啊……(然后发现资讯没有搜集完全,被老板几个问题弹了回来,面子下不去,尽管对于老板的逻辑还没理解透,但先转移话题)……于是,他跟你绕啊绕,这个问题还没理清楚,又不想显拙,就扯到其他事情上去……



但是,思路清晰的人不会被绕进去,能被绕进去的人思路不清晰。思路清晰的人才能当好老板,思维乱得把自己都绕进去的人本身进步空间就有限。



思路决定出路。老板永远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在供应链上降成本,如何在价值链上创造更多价值。员工则更多在思考:这个问题应该是谁的职责、谁去做、怎么做、不该我做、我不会、做不好要担责任……



一个朋友之前来咨询我一个问题:“我想换办公室,之前已经从陆家嘴搬到了静安区,这次搬,你给我推荐一个地方。我主要想知道员工们会希望在什么地方办公。”

我笑着回:“员工们希望事少钱多离家近。最好上下班走路能到。办公楼还得豪华……”



以前在企业的时候,我常为怎样才能在极少的预算下调动资源把品牌打出去伤脑筋,专注于这个目标,可能会忘了下班时间,也经常在晚上睡觉前还止不住大脑高速运转,思考方案,也会因和工程师出身的老板关于品牌推广意见相左而据理力争。比如老板说我的想法天马行空,我是这样回的:不存在天马行空。推广的本质是:品牌+产品;推广的目的是:首先“被看到”,接着“被接受”;推广的形式是:如果一定要说天马行空,那么天马行空的是推的形式及手段。这部分常会有人不理解,但只要永远记着现在的目的就是要“被看到”!不管什么手段,就是要你看到我(的品牌和产品)。互联网传播都在说“内容为王”。“内容为王”不是指“有内容就好”,而是“做好内容”。再有内涵的女人,如果不够漂亮,不够有趣,不够有特色,也没人有耐心在这个快餐时代好好阅读你的内涵,你辛苦修炼的内涵没人看,可能只有几个亲朋好友懂你,产品只有公司的一批人在朋友圈转发,传播范围有限,便难以收到效果。要脱颖而出,就要抓紧让内涵的颜值提升。

我也看到过很多同事上班时间打游戏,一瞄到领导靠近,就切换屏幕窗口。我对一位友人说起:“有些人真的是老板在和不在不一样啊,作风跟有些小学生差不多。”友人随口一句:“大部分人都这样吧。”我答:“我就不是这样。”他说:“那你何必?”我说:“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自己当了老板。”友人突然明白了,点了点头。



每到离职高峰期,又到了不安分的“草莓族”受不了现在的工作想换公司的时候了。对于离职这种行为,家长们或许也会加入苛责的行列,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换工作,太能折腾。我倒不这么认为。离职跳槽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被动走,二是主动走。我说的“被动走”可能是指在公司待不下去了被辞退,也可能是指对现有的工作厌倦和无力而辞职。而“主动走”,指的是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想突破,想转折,有机会进行下一步。

假如是前者,当然不太可取,若是经常“被动走”的人,应该审视一下自己,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自己每份工作都做不长。本书前文说过“猫头鹰”的寓言,在这里也适用。凡事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觉得是公司亏待自己,像寓言中的猫头鹰一样,宁愿搬家也不改变自己的叫声。我遇到过不少“猫头鹰”,在一家公司不想投入心力工作,却想着升职加薪,于是总感觉自己怀才不遇,跳槽跳得在整个圈子里名声都臭了。

但若是“主动走”的,我是鼓励的。人不可能一份工作做到底,过去的工作如果让你已经快忘记了人生的意义,那转个弯,也许会有不同的风景。有人问:“现在有另一条路放在我面前,我该走原来这条路,还是去另外一条。”此时我会回答,你现在走着的这条路通向何方能够预想得到,而另一条路会发生什么你很难预计得准。所以在现在这条路上想另一条路上会发生什么,是没有切实感悟的,何不走一走那条路呢,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若是走过以后,发现那条路不适合自己,可以再回来,人生何其短,有体验的机会何不去尝试呢?



我曾接手过一个创业团队,其中原本的负责人是一位比我年龄大,个性刚毅的男生,但学历、经历和能力称不上优秀。第一次见面,他自信满满地跟我说:“我不加班的。”虽然后来他逐渐适应了创业的状态,也有心做事,但思维还是难以跨越过去的模式,毕竟这个模式已经跟随他近40年了,加上没有受过好的专业培训和训练,逻辑时不时出现漏洞,做事虎头蛇尾,常有疏漏,大男人的执拗,对过去经验的固执,对于他人意见与建议条件反射般地抵触……每次他开始出现负面情绪和抵触情绪,我都要帮他顺一遍思路。我带得十分辛苦,但鉴于相识也是缘分,并且他有心逆袭,便屡屡给机会,甚至在一次他因疏忽造成较大损失后,我给他发了微信——



首先,我没拿你当打工的看,所以自然不会用基层员工的要求对你。在什么位置,就要有什么能力,扛什么责任。

其次,无论是我愿意通过自己的关系给你一部车开,让你办公便捷还是送你去交大、复旦进修,除了学习之外,还能认识那边的同学,这些机会不是没有成本的,花费的是公司的时间和我的资源,却省掉你自己多大的一笔MBA进修费用?

再次,我是在培养你创业者、管理者的素质,而且你不用担什么风险。这样的机会给你,请别再让我失望。你要改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沉下身去,真正做到谦虚,悉心去四处求教,不断快速地掌握方法论,融为自己的知识和本事,漂亮地把事情处理好。不要每次跟你说完,都是间歇性踌躇满志,然后又回到老样子。改的真正原动力在于,你要真的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和进步的空间,而且改的地方要实际到位。比如你觉得你时间规划能力不足,就把要做的事都列出来,然后决定哪些事情先做、哪些事情后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步做,不要误事。你改进的阻力在于,你没明白事情内在真正的逻辑,所以只改表面,不改根本。如果我像你对我一样对待我那些良师益友,那我就根本成不了他们赏识的人。人脉集聚,根本就不是认识人那么简单。

“我做了哪些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思路,是打工仔思路。你应该想“如果这件事,我和童童的认知程度一样,同一时间开始了解并着手去做,我能不能处理得比她好”。若是你能,我放手让你管。这才是一个对自己有进步要求的人的思路。因为后者是“价值论”。

有一次,关于“快车司机每个月能挣几万”的话题在办公室引发一场小感慨,我正好经过,听到一位同事说:“那我还是去开快车好了。”这似乎是句说给我听的玩笑话,我当时想:“多少能力、多少付出,就收获多少回报。赚钱的机会多得是,关键你得赚得了。比如,你怎么忘记了你根本不会开车?”但我也只是当作玩笑话来听,之后笑着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走回了办公室。



在操盘那个项目的过程中,我有单独找他们沟通,分析利弊,给出期待:“遇到一些想不通的问题,在负面情绪跑出来之前,我欢迎你来找我解惑。不要和同事们去议论一些妄想出来的原因,对事情产生错误的理解,加深自己的负面情绪。当了解真实情况,你会发现生气不但完全没有必要,而且生气的时间影响了工作态度和效率。”

我鼓励他们与其他优秀的人去探讨和请教处事方式,而不要几个人聚在一起边爆粗口边用自己的高度去揣测莫须有的事情,要不然办公室就真的成了“逛不完的菜市场”,跳不出的狭窄圈子。

很多人总是在思考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这里需要注意,“鸡毛蒜皮”和“细节”不同,细节是对事态有影响的事,虽然微小,但不能被忽略。所以细节很重要,而“鸡毛蒜皮”是“非重点”。



《巴黎吧哩》有一期的话题是“老板傻要不要告诉他”,最后的“言艺talk”,我们总结老外们的见解:首先搞清楚是自己傻还是老板傻,因为可能是你没有领会老板的角度,他没把做事的逻辑解释给你听,你理解不到位,所以,傻的可能是你自己。若真的遇到了傻老板,你就找机会告诉他,他若能理解,便皆大欢喜,若不能,你要么好好工作,要么换部门,要么离职。



“企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和人才需求。”上海交大一位拥有26年工作经验、9年CEO经验的EMBA教授引用李嘉诚的话,他将工作伙伴从基层至顶层分为三种:种子业务、增长业务、核心业务。种子业务唯才是举,要有能力、绩效要好;增长业务用有野心、企图心的人;核心业务需要具有智慧、价值观一致的人,这样的人需德才兼备。

为了在价值观与业绩中取得平衡,教授提到,他的企业文化有明规则,也有潜规则。明规则是看得到的业绩、人气及人脉;潜规则重视员工的基本功,包含了穿衣要到位、有一定的文档能力(PPT、Excel、PS)、英文能力、气度格局、知识学问面等,同时要有好的体力。



老板只希望大家帮他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所以本质上,就事论事,并不会因人而偏袒那些不利于公司发展与事情解决的选项。

老板也不太会接受公司里只有一股势力,要有,那也只能是老板自己的势力。他需要不同势力间的牵制平衡,而不希望某一势力一方独大。所以,不要妄想老板靠边站。

关于人才,团队里需要不同类型的人,多元文化能够让思路更宽阔,发掘更令人惊喜的解决方案。所以若已经在一个团队,都是经过挑选的优秀人才,就要发挥每个人擅长的方面,让他们各展所长。意见相左是很正常的,每一场头脑风暴都是一笔思维碰撞的财富。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所以少些八卦是非,认真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