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我知道他想看什么:用内容营销打造品牌影响力 > 第十四章 延长购物的好时段,缩短等候的差时段

第十四章 延长购物的好时段,缩短等候的差时段



变差时段为好时段


跟日常生活一样,商店里的时间也有好时段和差时段之分。好时段就是顾客在购买东西的时间,你总想把它延长,而差时段你就只想把它变短。

差时段就是顾客被迫等候的时间。很显然,顾客不喜欢它,但是也不得不等下去。然而忍耐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了限度,那就会有麻烦。我们经过多次调查发现,判断购物者对商店服务是否满意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等待的时间。如果购物者认为等待的时间还不算太长,他们就会觉得商店提供的服务还不错,如果等待的时间过长,他们就会认为服务很不到位。很简单,等待的时间越短,顾客的购物体验就越好,等待的时间越长,购物体验就越糟糕。

但是,要缩短等待时间并不是不可能的,实际就是要改变顾客对时间的感觉。你甚至能够将差时段转化为好时段。

首先讲几句有关时间和感知的问题。你手腕上的表也许是很精确的计时工具,但是在人的脑海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时钟。这个心理时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但是它比劳力士还要有价值得多。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采访过很多购物者,出来的结果很有趣:如果等待的时间在一分半左右,那么人们对时间的感觉是相当准确的;一旦超过这个时间,人们对时间的感觉就变得很不准了。这时你要问他们等了多长时间,即使他们会实话实说,他们估计的时间也往往会被夸大很多。如果实际等了两分钟,他们会说是三四分钟,这时,购物者就会认为等待本身就是一件大事,而不再只是在一家大商场里的过渡性停留(买一些东西)。这时候的时段就变得很差了。时间是购物领域中一个很残酷的控制要素,如果在两分钟之内完成服务就是成功,如果需要3分钟的话就是失败。

驾驶购物(或驾驶储蓄、驾驶就餐)的最大吸引力在于方便快捷,你不必再费劲地去找停车位、停车、下车、走进店里,然后还要再倒过来重复一遍。我们最喜欢的一段录像里有这样的记录:在加州惠蒂尔市一家提供驾驶储蓄服务的银行,有位很着急的男士索性站到汽车的那个队里去了。即使驾驶购物并不能使速度真正变快,但舒舒服服地坐在自己的车里,开着空调,一边听着CD一边等,这样当然会让人感觉到速度似乎变快了。

这些事情大多都以收银台为中心。这时购物者在排队等着交钱,或者等出纳员服务,或者等着点菜。在这些地方,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缩短感觉上的等候时间,比如:

让店员(或以其他方式)与顾客交流。我们的调查表明,在有人与购物者进行交流之后,与交流之前相比,购物者的等待时间就过得很快。让一个店员对购物者的耐心等待简单地表示感谢,或者做一些较为合理的解释,就能自然而然地减缓购物者等待时的焦虑,尤其是在他们刚开始等待时。我曾访问过一家大型的杂货连锁店,那儿的经理很喜欢与顾客交流。每当出口处排的队伍变长了一点,他就会走出自己的办公室,来到商店前面,既像一个推动者,又像一个喜剧演员。他的出现似乎使收款台前的队伍移动加快了,同时他也自得其乐。在高峰期,如果让我在三部收款机与两部收款机外加一个队伍经理之间进行选择的话,我肯定选后者。这个队伍经理就是收款之前的服务员,他会告诉顾客准备好自己的订单,或者回答顾客的问题,这样不仅缩减了顾客感觉上的等待时间,实际上也缩减了真实的等待时间。同时,这也是一个告诉顾客如何才能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

另外一个缩短感觉上的等候时间的办法就是告诉购物者他们要等的时间是有限和可控的,而不是无限度的。一些银行通过电子显示牌告诉顾客还要等多长时间。显示的时间虽然可能不很准确,但也没什么关系。告诉顾客需等两分钟,虽然实际上等了4分钟,但这4分钟他感觉也过得很快。最近,我打过一家计算机厂家的技术支持热线,电话录音告诉我估计要等5分钟才会有人接电话,想一下会觉得这段时间较长,但他们提前告诉我就让我心里有数不再着急了。这个办法很聪明。

排队。欧洲的购物者似乎并不介意在挤在一起的人群中排队等候,但美国人都喜欢单列的队伍,清晰而公平,他们不喜欢还要考虑排在哪儿。混乱的队伍会使人感到烦躁。如果顾客知道他们会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享受到服务,就会很放心,感觉排队的时间也没那么长。这就是缩短时间的奥秘——排除不确定因素,并且减少感觉上的等待时间。

如何组织排队交款一直是购物环境中的难题。当然,最快最公平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顾客排成一个队,这样顾客就肯定能按到达的先后顺序排队,而不必费心去判断哪个队是最快的。不过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有时队伍会变得特别长,会让着急的顾客感到不安。不知为什么,人们总感觉一个15人的队伍比3个5人的队伍更烦人。这虽然没什么道理可讲,但人们的感觉确实如此,这就是感觉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

同样重要的是,如果收银台离门口太近的话,一条长长的队伍就会把想进来的顾客吓走。我们在调查中经常看到的一幕是,顾客进了一家店(或者只是在橱窗前朝里面望了望),发现在出口的地方排着很长的队伍,就一定会认为整个地方都挤满了人,于是改变了主意,掉头就走。而事实上,整家商店可能除了出口处,其他地方都是很空的。这又有谁知道呢?(正如我们在本书其他地方所提到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论据,说明了还是不要把收银处设在外界看得到的地方为好。)

两家大型的美国商店改变了它们的排队体系,并希望借此让购物过程变得更加高效率,不再让人望而生畏。这两家商店是电子产品连锁店百思买和连锁百货店全食超市。百思买让队伍排在一个迷宫样的地方,四周都是高过人的墙壁,这样购物者就不可能知道有多少人在前面等待。而这些墙壁上都挂着电池、廉价的电脑游戏和办公以及电脑用品。这招效果很不错。全食超市推出了新的排队系统——由一系列小队伍组成,队伍的上方有个平面电视屏幕,指示排在队伍最前面的人到几号收银口去结账。这个系统的好处在于,把一个蜿蜒曲折的大队伍分成了几个部分。而且很明显,也有一个高科技的系统在统一筹划并且指挥。一旦消费者意识到有人在维持秩序,甚至是在关注他们,他们的焦虑指数就大大降低。你说这是不是个完美的系统呢?那可不一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系统大大改善了以前混乱不堪的情况。

同伴。如果你和同伴聊天,感觉等待的时间就像变短了似的,这是很正常的。在这方面商店可做的事情不多,不过要注意最需要店员同他交流的是那些独自购物的人。

分散注意力。几乎任何事情都可以用来分散注意力。我们调查过的一家银行,把电视调到肥皂剧频道以娱乐排队的观众。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差不多要半小时才能看完一集肥皂剧。加利福尼亚州另一家银行的办法就好一些,下午那儿的多数顾客都是退休人员,电视大屏幕上播放的就是以前的系列短剧。现在大家都在考虑安装视频系统,但实际上有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方式也很有效果。很多食品店就发放免费样品,这是推销新产品的好机会。把那些适于即兴消费的物品摆在收款台旁边,顾客在排队时就可能购买,这不仅是推销商品的好办法,同时也是消磨时间的好办法。还要记住,排在队伍最前面的人根本就不必分散注意力,他就在柜台前,正等着签字结账呢。商品资料、宣传册、购物架和其他东西都应该放在队列中第二个顾客以及他后面的顾客旁边。



是节约了成本还是浪费了时间


超市的交款出口处放的一些文摘小报也是很好的分散注意力的方法,顾客不必看杰里·斯普林格的脱口秀节目就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另一个分散注意力的好办法就是广告牌,信不信由你。我们的调查表明,如果有广告牌可看的话购物者就会觉得等待的时间短了一点。实际上聪明的零售商把等待时间看作一种无形资产、一个少有的好机会。这时顾客都站在一个地方,面朝同一个方向,没多少事情可做。这时候的差时段就可以转变为好时段:等待可能是不得已的麻烦,但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传达信息,同时缩短顾客对时间的感觉。

即使不在收款台旁边,现在的商店也有等待时间的问题。零售商为了节约成本,通常会减少劳动力,现在顾客要花比以前更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店员来解答问题。这种形式的等待时间很致命,我们看见很多购物者在商店里推着车来回地走,想找人帮忙。如果找一会儿还找不到,你就会看见他们变得怒气冲冲。男性消费者反应尤其强烈,如果他们的问题不能尽快得到解答,他们就会离开商店回家去,或者去别的商店了。我们调查的一家百货商店调整了自己对待职员的策略——削减员工,而且把以前散布在店里各个销售区的收款台统一设在商店前端,这样收款台的数量自然就减少了。结果,顾客排队等候的时间明显比以前长得多,而突然之间在卖场里也很难找到一个店员了。另外,商店入口处神色焦急的购物者的长队也给人一种很拥挤的感觉。总之,减少员工虽然节省了成本,但它带来的诸多弊端需要更昂贵的代价来弥补。

在现在的零售领域,经常会出现这种成本代价问题:劳动力成本方面节约到一定程度就会因购物者的不满而付出代价。银行在这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他们喜欢用低薪雇用一些兼职出纳员,也就是说他们请的人算得不够快,与人打交道经验不足。结果,顾客等待的时间就增加了。到一定程度,由顾客不满而引起的业务损失就是它的代价。我们调查过一家欧洲银行和一家美国的电子产品商店,出于安全考虑,都只使用了一个装现金的抽屉。在这家银行里,出纳员不得不在服务窗口和现金抽屉之间来回跑动;在这家电子商店里,购物者就看见售货员互相你推我搡地抢着去用收款机。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建立消费者的信心,等待时间造成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调查的很多商店都采用了费时的防盗策略,这样做往往会给销售带来不利影响。在这些案例中,商品体积都不大,不过都不便宜——其中一家卖的是名牌香水,另一家是打印机的墨盒,第三家是游戏机。这三家商店都把展品锁在玻璃柜中,购物者在决定是否购买之前无法触摸商品或凑近仔细看清楚。这本身就阻碍了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要看商品的话,他们不得不去找店员,而且找到的这个店员还要有钥匙才行。在所有这三家商店中,我们发现顾客找不到合适的店员帮忙时,都是不买东西就走了。难道为了防范从概率的失窃情况要以损失销售额为代价吗?应该不是吧!

毫无疑问,“货物失窃”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往往都集中在某些固定的商店里,而不是出现在所有商场。比如像史泰博这样的连锁店,会有一些严重的商品失窃问题,其他一些商店里则只会发生些小偷小摸,而很多商店根本没有偷窃行为发生。商品失窃通常有3种形式:可能是“内部员工偷走的”;也有可能被惯犯偷走——如果哪天他们早上醒来,就决定要来你的店里偷东西;还有可能是有人顺手牵羊,他们想自作主张给自己打个折。沃尔玛宣称商品失窃率低于1%,但是考虑到它是这么大型的连锁店,这个比率也意味着很大一笔钱。

因此,商家们在所有地方都建立了防偷窃设施。一方面,雇用老太太站在出口处,招呼顾客。他们假设,如果有人表示知道你的存在,你就不太可能顺手偷走一件羊毛衫或者是一对杠铃。另一个防偷窃的方法是在商店里安个大喇叭,里面喊着像“第六通道注意警戒”这样的话,即使这家店很可能根本就没有配备保安队伍。那些商品失窃现象严重又持续不断的商店,需要专业人员的介入。

一次我们为南加利福尼亚的一家连锁杂货店工作,这家店有一个无条件退货政策。这可真是很慷慨,无论是什么商品,他们都会把钱退给顾客,不问一句话。当我在那里的时候,经理把我带到一个卖女性美发产品和器具的专区。他指着一个时髦的多电压适配的吹风机样品,告诉我:“这是我卖过的最贵的吹风机,上个月,我一共收到4个退货。”他顿了顿,然后富有戏剧性地说,“可问题是,上个月我一台吹风机都没有卖出去过。”

很明显,有些贪得无厌的人一次又一次偷窃了这些吹风机,然后退货换取现金。不幸的是,经理被公司的规定给束缚了,他们必须接受任何退货——不问任何问题。

这可真是致命一击啊!

回到时间这个话题上,由于被公司的规定束缚,可怜的经理不得不把退货登记下来,把原本不该退的钱退给别人,检查商品有没有被损坏,并且重新把它放到货架上。这令人十分痛苦的一部分原因是,用来做这些的时间都是白白浪费的。退货政策占去了收银台宝贵的时间,这非但没有实现美好的意愿,反而对员工是个伤害。这是一个花了不该花的时间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