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猎天下二部完 > 第33页

第33页

    陶弘景哈哈大笑:“哈哈,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杨忠自小在武川镇与胡人混杂相处:“胡人这么凶狠,怎样教化他们?”

    陈庆之只携带杨忠一人来茅山,足见对此人重视,陶弘景略微打量这个年轻的校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草创魏国,初定中原,北方汉人高门,清河崔氏出了一个叫做崔浩的人,他长相如美貌妇人,心中雄才大略。中原汉人无法击败胡人铁骑,只好不断南迁,崔浩却想出一个办法,默默耕耘,终于成功教化胡人,将胡人带上汉化之路。”

    陈庆之知道崔浩此人,皱皱眉头:“崔浩出自汉人高门,侍奉胡人,南人都以他为汉奸。”

    杨忠听说过崔浩,却不了解此人作为,陶弘景不与陈庆之争辩,手指山腰处,树下有几块石头:“我们在这里歇息一下吧,饱览山下景色,谈论天下大势,岂非快哉。小兄弟,你了解崔浩吗?”

    杨忠轻轻摇头,陶弘景的目光穿越赤红浮云,追述崔浩故事:“崔浩从小博览经史,研精玄象阴阳和百家之言。二十岁时,他突然进入魏国朝廷,担任著作郎,很快脱颖而出,受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重用。拓跋珪死后,崔浩被明元帝拓跋嗣拜为博士祭酒,为他讲授经书。按照胡人习俗,兄死弟继,崔浩不断劝说拓跋嗣按照汉人习俗,立长子拓跋焘为太子。拓跋嗣三十三岁去世之时,太武帝拓跋焘终于登上帝位。崔浩辅佐他攻破赫连勃勃创建的夏国,征服柔然,平灭北凉沮渠氏。如果没有崔浩,拓跋焘根本不可能登上帝位,更不可能建立赫赫武功。拓跋焘曾经手指着崔浩,对新归降的高车酋长说,此人看似纤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他胸怀却远远胜过百万甲兵。我征战犹豫不决时,是他使我下定决心,大获全胜。”

    陈庆之不禁赞叹崔浩的做法:“胡人兄死弟及,可是兄弟之情哪里比得上父子的血缘和养育之恩。崔浩从此入手,拥立册立嫡长子太武帝拓跋焘,确实十分巧妙。”

    陶弘景点头赞同:“从此之后,儒士都学会这招,千方百计协助皇子登上帝位,哪个父亲不喜欢儿子?这招往往奏效。这仅是汉化第一步,崔浩接着改造北魏胡人政权,却遇到极大的阻力,他也最终丧生于此。”

    陈庆之熟知这段历史,替陶弘景叙说往事:“拓跋焘命崔浩主持修纂国史,并叮嘱他据实编撰。《国史》完成的时候,著作令史闵湛和郗标建议把《国史》刊刻在石上,同时刊刻崔浩所注《五经》,这个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也表示赞赏。于是在魏国京城平城的天坛东三里处,建造方圆一百三十步的《国史》和《五经注》碑林。《国史》无所避讳地尽述拓跋氏历史,包括其先祖早期乱伦劣迹,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引起行人议论。胡人贵族无不愤怒地找太武帝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拓跋焘收捕崔浩,亲自审讯,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太武帝下令诛杀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刀斧手在他头顶撒尿,崔浩呼声嗷嗷,惨不忍睹。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

    杨忠听出陈庆之说法与陶弘景稍有不同:“崔浩死于《国史》案,这与汉化有何关系?”

    太阳渐渐隐没在山后,天边一片血红,陶弘景仿佛看穿山梁,洞视落日:“这本是我们道家的绝密,事情过去很久,当事人早已不在,说出无妨。在《国史》案中,魏国太子态度反复,其实是害死崔浩的元凶。他先鼓励崔浩如实编撰国史,将《国史》刻成石碑,又率领贵族向太武帝告状,实际上将崔浩引上死路。”

    “太子为什么处心积虑要害死崔浩?”杨忠仿佛看见一场早有预谋的杀戮。

    陶弘景终于说出儒道佛间的血腥历史:“太子信奉佛教,崔浩是太武帝灭佛的主谋。”

    这件事距今不久,杨忠早就听说过,却不知道深入的内幕:“崔浩为什么要灭佛?”

    陈庆之不了解细节,仔细倾听,陶弘景坐直身体缓慢介绍往事:“崔浩本是大儒,儒家讲究忠孝礼仪,孝避免父子相残,尽忠阻止臣下谋反,礼仪让君臣父子和夫妻各得其所。佛教来自西域,在东汉年间由胡人传入中原,只在下层百姓流传。五胡乱华以来,入侵中原的胡人极力推广佛教抗衡中原的道教和儒教,佛教开始蔓延,儒教受到全面威胁。后赵时,汉人王度向皇帝石虎奏议禁止佛教:佛是外国之神,非天子所可宜奉。石虎回答王度,朕生自边壤,忝当期运,君临诸夏,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由此可见,佛教得到胡人大力支持。崔浩想要汉化胡人,必须说服胡人采用儒教礼仪,研习儒家典籍,尊崇孔子为圣人,改服色,易语言,便与佛教水火不容。崔浩联合天师道宗寇谦之,借助太武帝之手灭佛,而太子却是虔诚的佛家信徒,种下崔浩日后身死族灭的惨剧。”

    杨忠明白了儒教与佛家的冲突:“灭佛还有道家的参与吗?”

    陶弘景是道家领袖,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灭佛是道家和儒家的联合反击,天师道掌教寇谦之也参与其中。他早年修炼汉末张陵、张衡和张鲁所创立的五斗米道,后来入华山和嵩山修炼,自诩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因此创下天师道。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献上道书。崔浩上书劝谏,使太武帝信奉道教,拓跋焘于是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兴建静轮天宫,自称太平真君,成为十足道徒,连改年号也为太平真君。从此,太武帝开始弹压佛教,上自王公下至庶人,限期交出私匿沙门,若有隐瞒,则诛灭全门。刚巧,卢水胡人盖吴率领十余万人在杏城起兵,太武帝亲自率兵镇压,在长安一所寺院发现兵器,便怀疑佛门与盖吴通谋,震怒之下,诛杀全寺僧众。此后,拓跋焘进一步推行废佛,诛戮沙门,焚毁经像,举国风声鹤唳。监国秉政的太子拓跋晃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都不被采纳,却使得废佛诏书得以缓宣,不少沙门闻讯逃匿,佛像和经论多得密藏,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太子拓跋晃利用《国史》案害死崔浩。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重新恢复,反而越来越盛。”

    杨忠听完太武帝灭佛的经过,才知道战场之外的惨烈斗争:“儒家和道家为了抵御胡人宗教,竟付出这么大的牺牲,比战场上还要惊心动魄。”

    陶弘景摆手,不同意杨忠的说法:“道家讲究顺其自然,只是适逢其会,真正持之以恒教化胡人的是那些儒士。寇谦之因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停止灭佛。崔浩死后,儒家实力大损,依然前赴后继地进入宫廷,推行儒教,汉化胡人。”

    杨忠十分关心这些儒士的成果:“他们成功了吗?”

    陶弘景详细道来:“就在崔浩被杀那年,一个叫做李冲的男孩出生在陇西汉人望族,成为魏国继崔浩之后的第二代儒家的佼佼者。他在孝文帝初年进入朝廷,担任秘书中散,掌宫廷文案。李冲还得到当时北魏文明冯太后青睐,继迁中书令,赐爵陇西公,极受恩宠。北魏太和十年,他建议废止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朝廷直接掌握人口,百姓负担减轻,国家赋税增加,打破豪强贵族对百姓控制。更重要的是,三长制釜底抽薪,切去胡人部族关系,从此,鲜卑胡人与当地汉人逐渐融合,开汉化之先河。”

    李冲仅比陈庆之年长二十多岁,去世的时间也不久远。陈庆之对他的事迹知之甚多,听到这里不禁呵呵笑出声来:“李冲是儒家中的另类,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陈庆之话中之话,陶弘景笑着手抚胡须:“北魏文成帝早亡,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临朝柄政,与李冲情投意合。儒家口口声声君臣父子,忠孝礼仪,李冲却不管这一套,成为冯太后的内宠,国政大事决于香帷肌肤之间,在南朝引为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