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晚清危亡录:战争,以鸦片为名 > 第十六章 圣意游移,剿抚皆败

第十六章 圣意游移,剿抚皆败

    1.“征剿”与“羁縻”

    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深居紫禁城的道光皇帝,一直在“征剿”和“羁縻(安抚议和)”之间游移不定。后世多指责道光心无定性,犹豫不决,但这种指责还真是冤枉了这个苦命的大清天子。

    当时,前线战报从广州出发,六百里加急,跑死马,累死人,到北京已经是十几二十天以后了。本来的急报,到了北京已经成了“旧闻”,这让深居紫禁城的道光皇帝如何准确判断,及时应对呢?

    前线官员,出于种种目的,都想法子说谎。可怜的道光皇帝,被蒙在鼓里,压根儿无法应付瞬息万变的“夷情”。虽然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频繁发布上谕,指挥剿抚大计。但这些上谕的指导意义,几近于无,不添乱就算好的了。

    当初,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态度强硬,英国已经发出明确的战争威胁。可是,林钦差的判断却是,“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未奉该国主调遣,擅至粤洋游奕,虚张声势”。

    林则徐如此奏报,远在北京紫禁城里的道光皇帝,自然也就相信英夷不敢将天朝上国怎么样。大战之前,广州大小冲突已有九起,林则徐皆以捷报上奏,道光皇帝更是相信大清海防固若金汤,几个小小的夷人因走私鸦片而闹的小动作,不过是疥癣之疾,不值得过分在意。

    道光皇帝希望林则徐能尽快结束在广东的禁烟工作,北上接任病危请辞的两江总督陶澍的职务。但当时林则徐一直忙于夷务,这令道光十分不悦。

    道光十九年十一月(1839年12月),道光皇帝谕令林则徐:“即将英吉利国贸易停止,所有该国船只尽行驱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结。”

    此时的道光皇帝心中对英夷还没有“征剿”或“羁縻”的想法,因为区区几个黄发碧眼的蟊贼,还够不上那样的分量。

    道光二十年六月(1840年7月),英军一路北上,攻陷定海,占据舟山。道光皇帝怒不可遏,堂堂天朝上国岂能失地于蛮夷之手。所以他任命伊里布为钦差大臣主持浙江军务,给他的任务是:渡海作战,收复定海。

    道光二十年七月(1840年8月)间,英国军舰开至天津大沽口。此时,道光皇帝的态度开始变得游移。

    在天津,经过琦善和义律的一番接触和交涉,道光看到了英国人的《巴麦尊致中国皇帝钦命宰相书》。一向以天下共主自居的大清皇帝认为英国人是受了委屈,前来告状的。所以他就命令英夷“着即返棹南还,听候办理”,又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和英夷谈判,给受了委屈的英夷主持公道。

    在同一时间段里,道光皇帝对不同地方的英夷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浙江的英夷,你们占领了定海和舟山,必须征剿;天津的英夷,你们回广东去,有事好商量,大清给你们做主,给你们主持公道。

    或许在这一时期,道光皇帝的态度不能叫游移不定,而应该叫区别对待。但这样不战不和、又战又和的做法,实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笑话。

    2.道光的游移不定

    浙江的钦差大臣伊里布和广东的钦差大臣琦善,最后都令道光皇帝大失所望。伊里布并没有积极“征剿”,反而大和稀泥,和英夷在浙江停战和谈。琦善倒是尽心尽力地“羁縻”,把香港私许给了英国人。两个钦差大臣如此当差办事,真是丢尽了大清的颜面。

    英夷性如犬羊,气焰嚣张,是可忍孰不可忍!道光皇帝的态度又一次从“羁縻”游移到“征剿”上来了。

    道光皇帝从“羁縻”游移到“征剿”,但派往广州的果勇侯杨芳、靖逆将军奕山等人实在太不争气。他们受命前往广东征剿逆夷,结果几次广州战役,非但没剿了英夷,还让英夷攻入了广州城。

    奕山、杨芳撒起弥天大谎,隐瞒广州战败的事实,反而上奏说打了大胜仗。奕山为了掩饰战败求和的事实,向自己的叔叔道光皇帝谎报,只要准许通商,就可使粤省夷务大定。

    好吧,既然通商就可夷务大定,就准许通商吧。这样,道光皇帝的态度又一次转移到“羁縻”上了。

    奕山等人的谎话说得太有水平,以致让道光皇帝以为准许通商以后,战争就彻底结束了。所以,一向吝啬抠搜的他开始命令各省援粤的军队撤防,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英国人在没有达到他们的战争目的之前是不会消停的。道光皇帝以为战争结束了,英国人却派来了一个比以前的懿律和义律两兄弟更狠的家伙——璞鼎查。璞鼎查到任后,战火再起,大清东南一片一败涂地。

    厦门失陷,闽浙总督颜伯焘逃跑了。

    定海失陷,镇海失陷,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裕谦自杀了。

    英军进逼宁波,浙江提督余步云望风而逃,把宁波拱手让于英夷。

    这次道光皇帝倒是比较坚定,坚决地要和英国人死磕。于是,扬威将军奕经出征了。经过四五个月像旅游一样花天酒地的“筹备”,一场所谓的浙东反攻战,短短几个小时就土崩瓦解了。

    浙江巡抚刘韵珂说:十可虑,您看着办吧。皇上心想,要不起用伊里布试一试?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十七日(1842年3月28日),道光皇帝任命宗室大臣耆英为署理杭州将军,伊里布改发浙江军营效力。

    就在同一天,道光皇帝指示在浙江的扬威将军奕经和浙江巡抚刘韵珂说:“该逆(英军)凶焰甚炽,必四路纷窜掳掠。尤当设法羁縻,毋令蹂躏地方。”

    道光皇帝又说起了“羁縻”,看来他又开始游移了。

    3.给大清背锅的可怜人

    道光皇帝的游移不定,也许和他迟疑不决的性格有关。但更深层地思考一下,问题也不全在道光一个人身上。客观地说,道光不是昏庸无能的君主,他只是点子背而已。

    平心而论,道光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皇帝。他登基以来,力行节俭,勤于政务,尽心尽力地想做个有所作为的好皇帝。他整饬吏治,查处了一批贪腐的官员。修改盐法,打破了食盐运销的垄断,推广盐税制度——只要纳税,任何人都可以领票运销,让朝廷财政得以充裕。改革漕运,改以前只由运河运输为河运、海运并行,降低了漕运的成本。

    在军事上,道光皇帝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道光六年(1826年),新疆张格尔叛乱。道光皇帝调集三万大军,选任将领入疆征讨。历时一年,平定了叛乱,保证了西北边疆的和平安定。

    如若没有鸦片战争,凭借这样的文治武功,道光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受后人称道的皇帝。问题是鸦片战争爆发了,倒霉的事情让他赶上了,如此而已。

    在世界突飞猛进的时期,大清一直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对世界格局茫然不知。英夷突然开着军舰,在中国沿海横冲直撞,指哪儿打哪儿,所向披靡。而大清的君臣,还没弄清敌人的实力,怎能不手忙脚乱?大清的君主高高在上,大臣们要想保住头上的顶戴,有几个敢说真话、道实情的?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廿一日(1842年5月1日),道光皇帝收到奕经擒获夷人,正严加审讯的奏报。道光皇帝下谕,要奕经严加审讯,务必弄清几个问题:

    英国距离大清有多远,和克什米尔是否有水路相通?

    孟加拉、吕宋等小国为什么也派人参加,是被胁迫还是被许以重利?

    听说英国女王才22岁,她是怎么成为一国之主的?女王结婚了吗?她老公叫啥,是干啥的?

    英夷头目是女王任命的,还是私立名目自封的?现在英军中管事的叫啥?

    听说义律回国了,他回国后是啥情况?

    夷人贩卖鸦片到中国,是只为图财,还是别有阴谋?

    道光一连串问了这么多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了解敌国情况的迫切,也可以看出大清对外部世界的蒙昧与无知。

    大臣撒谎,皇帝无知,如此天朝,如何妄称“上国”?

    大清其实就像患了重病、一直处于潜伏期的高危病人,只是到了道光做皇帝的时候,病情才猛然发作罢了。

    康乾盛世以后,尤其是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以后,大清的家底就不那么殷实了。道光也不是一个开拓有为的君主,他能做的就是老实守成,延续祖制。他勤于政务,循规蹈矩,他吝啬抠搜,精打细算,但这些都无法改变大清趋于衰弱的命运。

    他不是昏庸无能之辈,但也不是能够放眼四海、看清世界发展大局,锐意改革的明君。他无法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他必然进退失据。

    道光其实就是给整个大清背锅的可怜人。

    4.奕经的“危机公关”

    浙东反攻战失败,刘韵珂密奏“十可虑”。道光皇帝对浙江前线的扬威将军奕经有些失望,同时对战局也心里没了底。

    恰好,原盛京将军耆英调任广州将军,按照惯例,耆英赴任前,需进京面圣听训。这个耆英也是爱新觉罗家的子孙,而且是道光一直信任和倚重的大臣。见了耆英,道光皇帝七上八下的心顿时安稳下来了,他觉得终于见到一个能办事,也会办事的人了。

    于是,道光皇帝立马改变对耆英的任命,让他署理杭州将军,前往浙江前线。同时还给耆英派来了一个特殊的跟班——原两江总督,因和英国人私下议和而被撸了官、发配张家口军营效力赎罪的伊里布。

    伊里布也贵为皇室宗亲,而且曾任两江总督,算是一个牛哄哄的人物。而今他是戴罪之身,道光皇帝免了他军台效力赎罪的苦差事,赏了他一个七品职衔,让他跟着耆英随营差遣。曾经堂堂的封疆大吏,如今成了耆英的高级跟班,这真是凤凰落架不如鸡啊!

    伊里布虽然现在职衔不高,但也算重新起用。道光派他跟着耆英到浙江前线效力,其中显然大有深意。看来,道光皇帝是动起“羁縻”的心思,想要发挥伊里布善于和英夷打交道的本事了。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初二日(1842年4月12日),道光担心耆英署理杭州将军的权势不重,便任命他为新的钦差大臣。

    三月初五日(4月15日),钦差大臣耆英,带领着高级跟班——赐七品职衔的伊里布,离开京城,赶赴浙江前线任职。

    新任钦差大臣来了,扬威将军奕经感觉自己离完蛋的日子不远了。鉴于前几任大员被撤换后的各种悲催下场,奕经觉得自己的结局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就在奕经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英军给他帮了一个大大的忙。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廿七日(1842年5月7日),英军从宁波撤军。

    英国佬撤军了!奕经高兴得有些不知所措,好消息来得太突然,简直就像是在做梦。

    奕经没有做梦,英国人真的撤军了。至于为啥,奕经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但他心里清楚一点: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抓住了这个机会,自己就能重新赢得圣心的眷顾,保证自己的高官显位不会动摇。

    现在英军撤出宁波,实在是上天给他一个天大眷顾。于是奕经开始撒谎,上奏道光皇帝说,他指挥清军在定海以火船攻击英舰,英国舰船受到重创,英军首尾不能相顾,被迫放弃宁波;清军计划新的攻势,镇海克复在即。

    三月廿九日(5月9日),新任钦差大臣耆英到达杭州。奕经编造的捷报上奏后,道光皇帝十分振奋。既然奕经说打了胜仗,那还“羁縻”个什么劲儿呢,放开手脚和英国佬干就是了。于是,主剿的想法又一次占据了道光皇帝的心头。

    四月十六日(5月25日),道光下旨:“耆英着仍带钦差大臣关防,驰驿前赴广州将军之任。”“(伊里布)即交奕经留营差遣,如无可委用之处,即一面奏闻,一面饬令回京。”

    经过奕经的一番忽悠,耆英的署理杭州将军又变成了广州将军,浙江军务大权又回到奕经的手里。奕经的“危机公关”可谓十分成功。

    正当奕经为自己“危机公关”的成功暗自高兴的时候,英国人攻击的炮声又响起了。大清的东南半壁,将迎来更猛烈的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