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 跟客户谈判时老是很慌乱,问题出在哪里

跟客户谈判时老是很慌乱,问题出在哪里

    在和客户开会或谈判的过程中,是否应该打电话向他人咨询?这个问题我曾和团队成员很严肃、认真地探讨过。无论是和公司,还是和个人沟通,我个人都很反对在正式谈判时,打电话咨询外援。临时打电话的原因大概有三:第一,你忽略了某个重要的指标与例证,证明你对公司的业务不熟悉;第二,你的预判有误,没能预估到对方可能问到的问题,只能现场咨询,显示出你的准备不充分;第三,你可能仅仅是想炫耀一下新买的手机。

    先说第一点:业务不熟悉。

    当谈话内容中涉及一些指标性问题时,如果你是一个工作狂,自然张口就来,但如果你只是个谈判高手,那就必须事前熟记需要的内容。我们公司有位销售总监,记忆力好得吓人。无论客户问到任何节目任何时间段的收视率,以及各年龄层人群分类收视率、竞争节目收视率、三年同期节目收视率对比,他都能很沉着地回答,根本不用在PPT上翻来翻去。客户特别喜欢和他谈判,不但节约时间,而且他的专业能力让客户很信任。相反,那种任何问题都要查阅资料的销售员,客户对他们的评价是:“你是带着一本乘法口诀表吗?我们希望谈判的对象是带着脑子来的,不是带着嘴来复读的。”

    再说第二点:对谈判内容预估不足,经验尚缺。

    曾经有一次,公司的某位总监要找下一级的节目主编谈话,目的就是让其暂缓两天工作,好好思考一下在工作岗位中犯下的错误。在谈话前,我对总监再三交代,要他把谈的内容想清楚,把最终的目标定明白,才能找主编谈话。

    于是,总监去了。

    十分钟后,我的电话响起,是这位总监打来的。一接通,对方就说:“是这样的,主编不愿意暂停手头的工作,他还想继续做,我该怎么办?”我头上的汗就流了下来,我能想象那位主编坐在总监对面,看着总监手足无措给我打电话求救的样子,他的心里一定在想:我看你能拿我怎么着?!你也只能打电话求助吧!

    事后,我很严肃地对这位年轻的总监说:“以后无论发生任何事,尤其是当你和你的谈判对象在博弈时,千万不要当着对方的面打电话寻求救兵。一打电话,你就输了。一方面,显得你没有准备好;另一方面,气势上你就输掉了一大截。”

    最后一种情况:为了显示你最新的高科技电子产品。这可不是开玩笑。曾经有一次,我去给销售奢侈品的客户提案,特别问朋友借了台全红色的法拉利限量版笔记本电脑。提案结束后,女客户纷纷围着笔记本发问,我一一解答,我与她们的关系瞬间被拉近了。我不仅告诉她们哪里有卖,还跟她们说了平均售价是多少,如果托人买的话能便宜多少钱,同其他笔记本的区别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项目谈成之后,客户告诉我:“你在回答笔记本问题的时候,让我们觉得你除了工作之外,对生活中事物的了解也一样有逻辑性,让我们更放心了。”可见,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废事。只要这件事你用心了,总有那么一刻会让你因此而绽放光彩的。

    我们常常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这样的故事:主人公辛辛苦苦地办成了一件事,最后却被别人夺去了功劳,他们只能忍气吞声。每次看到这种剧情,我都在想:现在的职场那么光明正大,那么透明、敞亮,如果一个人真正付出了无法取代的功劳,怎么能被遮掩光芒呢?在我所认为的职场中,一个有才华的人是无法被掩盖的。

    凭什么我的付出最后都成了别人的功劳

    电影《大话西游》中,啰唆的唐僧是个不讨喜的角色。他有句台词,让很多观众在内心里咬牙切齿,恨得牙根痒痒。他对悟空说:“黑锅你背,去死你去!”

    领导,在职场中无法忽略的因素,让人又恨又爱:一边想得到领导的重视,得到照顾,跟他搞好关系;另一边又有人说“领导其实没什么能力,尸位素餐,全靠老子帮你打天下,最终错误都是我的,成绩却都是你的”。

    业绩是办公室里永恒的光芒,像钻石一样,是你一切的过硬保证,也是大家眼馋和追求的对象。一个不小心,很可能你就会发现,你做的跟你得到的不符合。也许在更高的领导和大家心目中,你的付出都变成了别人的功劳。

    面对这样的局面,到底该怎么处理才好?

    我将这个问题划分成两个小问题来进行回答。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功劳?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哪怕是灭绝人性,坏到头顶长疮、脚底流脓的杀人犯,也会有人觉得他其实人性不错、热血豪爽。功劳也是这样,很多时候,你的功劳其实是放在一个不对等平台上去进行比较的。你觉得很大的事情,放在上司或老板眼里,也许根本不是功劳。而你觉得小的事,在他们那里反而显得弥足珍贵。

    以自己为例,我在光线的头两年,老板根本不知道刘同是谁。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做得不错,在岗位上做出的业绩一直在提高,而且下面的团队凝聚力强,“欣欣向荣”。可是,老板为什么没注意到我?因为在他看起来,我雇用一个人来做这份工作,那么做好这份工作的一切,都是他应尽的职责。在他的定义当中,这应该是苦劳,理所当然。

    而让老板注意到我的,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我提出要自己去邀约明星的时候(当时,公司邀约艺人都是通过艺人关系部)。在我看来,我这是为了自己的工作。而他的解读是,如果每个节目都可以这样,公司可以节省一大批人力。如果由节目组直接跟明星沟通,有了交流默契的话,节目拍摄下来会更流畅、更好看,这是提高效率的一次变革。

    你所想的功劳不一定是领导、老板心里想的功劳。认为自己与领导、老板对功劳的定义一致,这种误解会让你变得偏激。你做的贡献并非都被上司领走了,只是大家觉得这是你应该做的事,所以才没有给你期待的回馈。功劳是由公司来定义的,公司定义的功劳才是真的功劳。不要把自己定义的功劳无限放大。上层没觉得你功劳大,是你做得还不够大,或者说你还没有找准真正功劳的方向。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上司不是傻瓜,合作伙伴也不是“阿呆”。如果你真的做出了公司定义的功劳,他们是不敢也不会去冒领的。他们顶多会想着在你吃肉的时候跟着喝那么几口汤,因为真正的功劳必然会得到公司的认可,公司知道他在某些方面有极强的能力,那么好,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肯定还会交给他做。但是,如果这个事实际上是你处理的,那么当公司再要求他做的时候,他是不是还要过来求你?如果他抢了你的功劳晋升,你根本就不会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了。那么,他不是自己让自己颜面扫地吗?什么样的公司会有这样的蠢材呢?

    其实,当你有了公司认可的功劳时,你的光芒是无法被掩盖的。

    当你因为功劳而获得晋升或其他表彰时,别觉得你的上司也获得表彰是在抢你的功劳。记住,你的舞台是他掌控的,你的机会也是他给的。你有成绩,也是他作为领导的成绩。他在获得晋升时,一定会带着得力的你一起进步。人一生当中,要找个好领导。遇到那种怕你有能力、不给你机会的领导,你是不是更哭不出来?不用太在意功劳的大小,放平心态,知道一荣俱荣,不断进步就是你最大的胜利。

    我曾问过我的某任领导一个问题:“是否只有公司给了我权力,我才能命令部门的同事去做一件事?”他纠正了我,他回答说:“最好的管理不是靠权力,而是讲道理,是说服他人的管理。如果你无法说服同事,那么即便你动用了权力,这件事的结果也一定不会太好。”

    我觉得自己是对的,为什么同事都不听我的

    “刘同,我有个问题想咨询一下你。”

    “请讲,谈不上咨询,我们可以聊聊。”

    “我又换工作了,这是我两年里换的第五份工作。我不知道怎么了,命犯小人啊,到哪里都有人跟我作对。我说东,他偏偏要说西。明明知道他是错的,就是不听我的!”

    “你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太固执啊,那些浑蛋,都不好好跟我合作。”

    “你介不介意我说一句直接的话?”

    “你说。”

    “这样下去,你不是换来换去一直换工作,就是彻底没工作可做了。”

    我不是一个太受欢迎的人,尤其是接触我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触。因为我说话直接,很多时候都会刺激到别人。可我坚持要说出我心里的想法,这样才能给这些发私信咨询的观众带来一些帮助。

    这个电话里,我留了一个问题给对方去想:你说别人不听你的,不愿意和你好好合作,那么好,请你拿出一个让别人听你的、信服你的理由。

    再简单一些:你真的就认定你的想法和做法是最正确的吗?

    遗憾的是,这位读者直接就犹豫了。是,有人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力,对事情做出准确的判断,然后敢于肯定自己的做法是最佳选择。但很明显,他不是。想让别人听你的,前提是自信,而且要对事情有绝对的把握。在你都觉得自己的办法也许有一些冒险的时候,企图让别人照着你的想法去做,就是一场赌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风格,如果你的提议不是最好的、最适合现在这个环境和背景的,凭什么要别人按你说的做呢?

    自信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它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如果你恰好拥有这种能力,那么就可以提出让别人听你的这种要求。人是需要去说服的。语言上的争执是无能为力的。“人嘴两张皮,反正都是理。”任何想法和办法,只要想找毛病,鸡蛋里也能挑出骨头来,这是毫无疑问的事。

    比如有观众不服气地对我说:“当初,我在一家牛奶企业给他们做市场推广和宣传。我觉得到央视去做广告,是对企业和品牌都有巨大推动力的好事,可是我的提案一次次被否决。我不服,这明显就是欺负我。”没人欺负你,真的。我问了一下他就职企业的情况。一家地方性牛奶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和主要销售渠道就是在本地区,一年的生产量也很有限。诚然,到央视打广告,是个优秀的甚至是打出品牌的最优选择方案,可是央视的广告费用要多少?你的生产量和利润有多少?在央视打完广告,生产量跟不上要货量,利润没有明显的提升,怎么办?等你解决完这些棘手的问题,广告推动效应已经过期了,投资等于白费,对企业的利益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增加。你能说你的办法是最好的吗?不能综合分析,脱离背景的想象,会让办法和主意像空中楼阁。最好的未必最适合,抓住这一点,在想要别人向你靠拢的时候,多做一点点分析,会对你有未雨绸缪的好处。

    如果你的办法的确是最适合的,那么好,有这个信心,去用行动和事实说服别人吧。不用在会议上争吵,也不用嘴上斗个不休。半年前,部门进了一个新人。他约明星的时候,总是没有结果。他很郁闷,工作的动力也越来越小。我问他是不是按照我们培训的那样去做了,他说是。我说:“肯定不是,你肯定有什么环节没做到位,没按培训的办法去做。从现在开始,你不要再继续跟进这个工作了。我来接手,你就负责看着我怎么做,你一步步地来学,来掌握我的方法。如果还约不到,拖延了工作,你工资照领,错误我来承担。”

    结果,我只用十五分钟就搞定了。

    不用你去说明,他就知道,哦,原来这个事刘同是对的,按他的方法去做没有错。

    说服人的过程,是感动别人的过程。你要先让他感到没有风险,有失误你来承担,然后他才会全心地相信你、配合你,最后因为你的一次成功而信服你。这不是冒险,而是在自信的情况下说服别人最好的方法。很多人不愿意照你说的来,不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困境,或者有哪些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而是他觉得你站着说话不腰疼。再有攻击力的语言,不如放下一切带领他一起做。事实更有力,用事实说话,是说服他人的不二选择。

    这样是冒险吗?算是吧。可是,如果让你选择的话,是在冒险里取得别人的信任,把工作掌握在自己自信能做好的方向里,还是不断地和对方相互扯皮,谁也说服不了谁,形不成合力,最终因为分散精力、互相牵制,让工作变得一团糟?

    如果在事实面前,对方依旧不愿意合作,或者觉得听你的掉面子,那么换单位吧。这样的公司,或者说起码这个部门是没前途的,你会被这些人内耗而死。

    我很喜欢两部电视剧,一部是日剧《半泽直树》,另一部是2018年夏季大火的《延禧攻略》,里面的主人公受人喜欢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不忍气吞声,你给我一尺,我一定还你一丈。不是睚眦必报,而是不要忍气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