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 > 第8章 避免过度延展的危害——如何正确地延展

第8章 避免过度延展的危害——如何正确地延展

    前文中,我们已经见识了各行各业信奉延展的人,了解了他们如何利用已有资源,在工作及其他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迪克·云岭的啤酒帝国不断壮大,而规模更大、资源更充足的竞争对手却挥霍掉了公司资产。对手公司追求的无限增长从未实现,却让云岭得以顺势以低价买走了工厂、设备,抢走了市场份额。鲍勃·科尔林厉行节俭,建立了全世界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局外人加文·波特没有其他参赛对手的设备和数学处理能力,却依然具有竞争力,还提高了其他团队的表现。罗伯特·罗德里格兹不按剧本行事,他只用7000美元就拍出了电影处女作的事例激励着我们利用手里的资源立即行动起来。等待“合适”资源的出现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这一天可能永远不会到来。但如果立刻行动起来,我们就能充分挖掘已有资源的价值并物尽其用。“聪明的汉斯”的实验表明,积极期望可以让任何人(甚至动物)表现得更好。崔罗伊大厨善于把不大可能结合在一起的东西结合起来,他在厨房内外对这种结合思维的运用再次验证了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道理。

    这些人实现了极大的成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给自己及所在的组织机构带来了极大的成长,但尽管如此,和大多数科学现象甚至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一样,好事过头反成坏事。本章中,我们将探索如何避免过度延展造成的5种常见危害:变成吝啬鬼,漫无目的地徘徊,不知变通地贸然行事,受到高期望的诅咒,制造有害组合。

    变成吝啬鬼

    在美国洛杉矶一个富裕的街区,有一座灰泥外墙的平层建筑,坐落在一群精心维护的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中间。这座建筑的屋顶的木板都已经剥落了。漏水的屋顶被一块蓝黑相间的油布遮着,邻居们都把这座房子视作眼中钉。偶尔,拉德拉山庄的居民能瞄见房子的主人,他邋里邋遢地穿着浴袍,浴袍也是用防水布胡乱修补起来的,根本没什么用。坏掉的屋顶下面,是长满霉菌的房间,但主人似乎欣然接受了这些微生物给他的健康带来的威胁。他的妻子住在城市的另一边,不愿意在这个废墟一样不卫生的房子里居住。

    就在这座破败不堪的房子里,住着爱德华·韦德布什。他是一名拥有几百万资产的投资家,经营着一家市值几十亿美元、与他同名的证券投资公司。该公司在全世界设有一百多个办事处,其经营方式与竞争对手那种浮华奢侈的作风完全不同。他在公司总部的办公室里,几乎没有任何奢侈的装饰、艺术品,也没有任何彰显财富的东西。在被他称为办公室的地方,只简单地放着一张桌子,头顶是光秃秃的一盏灯。破旧的地毯满是洞眼,女员工时不时就会因为高跟鞋卡在里面而被绊倒。在员工多年的抱怨之后,爱德华后来终于用胶布把地毯补上了。

    爱德华·韦德布什在经济大萧条时期长大,这段经历教会了他花钱要精明。1955年,当爱德华和合作伙伴一起创办这家公司时,他的这一个人信条依然影响着他。当时,他们两人共有10000美元的创业资金。但直到韦德布什成为百万富翁,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条,开着一辆普通的车,宁愿每天吃袋装午餐,也不接受豪华大餐的邀请。他的公司也竭力避免过度举债,在能力范围内计划资金用度。

    韦德布什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延展得过了头。他一味痴迷于成本控制,惹上了监管的麻烦,还遭受了众多员工的指控。仲裁小组认定该公司的行为“应该受到道德谴责”,判定公司应赔偿一名证券交易员350万美元,因为这名证券交易员和其他员工一样,都遭到了薪水克扣的不公待遇。另外,监管层还多次因为该公司监管不力而对他处以罚款。2012年,监管部门甚至破天荒地发布了一条针对个人的禁令,禁止韦德布什管理他自己的公司,禁止期限为31天。美国金融业管理局指责韦德布什未将员工离职和不利仲裁决定等信息予以披露。监管部门没有找到欺诈或故意欺骗的证据,最后判定该公司管理不善,没有在遵守合同和风险管理上面投入足够的资源。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旦过了头,所有的美德都会变成恶习。比如,有一种极端的做法是不理睬现实情况,单纯为了炫耀而过度消费。亚里士多德把这种行为叫作“粗鄙”。同时,亚里士多德也批判另一种极端,即只关心如何才能花更少的钱,只关心财富的积累,而不是利用这些财富达成更高的目标。过度延展就会造成后一种恶习,使人变成吝啬鬼。

    爱德华·韦德布什的抠门儿给公司带来了威胁。他在遵守合同方面的投资不足以及对员工的不公平对待反倒降低了公司资源的价值,公司的名声及人力资源等都因此受损。虽然他有足够的钱修房子,他却放任不管,任凭房子破败,甚至连他妻子都离他而去,搬到镇子的另一边居住了。爱德华·韦德布什的行为已经不是节俭而是吝啬了。

    节俭和吝啬全然不同。节俭的人会因为节约了资源而感到高兴,而吝啬的人一花钱就会感到痛苦。密歇根大学教授斯科特·瑞克曾带领一个研究团队,对13000余人进行了调查。这其中有美国和加拿大主流报刊的订阅读者,费城的电视观众,还包括匹兹堡两所大学的学生、家长和教职工。研究人员主要调查人们对于花钱的态度。有些人挥霍无度,他们在花钱的时候不会意识到现在消费意味着将来可以用于消费的钱会变少。他们看不到买东西造成的后果。这种人一般是追逐者,他们对消费有着一种无法遏制的欲望。

    而吝啬鬼则认为,他们现在消费就意味着将来要牺牲某些东西,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往往会把钱包捂得紧紧的。他们认为,现在的选择会对将来的选择产生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受访者中约有25%的人是吝啬鬼,有15%则是挥霍无度的人。[1]

    事实上,节俭者和吝啬鬼的心态有很大区别。瑞克博士及其团队让966个人对自己在花钱时感受到的不适感的强度进行打分。结果显示,吝啬鬼在花钱时会感到心理上的疼痛,而节俭者则不会有这种情感上的痛苦。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二者的区别,瑞克及其团队又对316个人进行了调查,询问他们是否认为节约金钱是一种快乐的行为。结果,从节约中获得快乐的是节俭者,而不是那些吝啬鬼。

    延展者也不会因为花钱而痛苦,他们只是乐于把钱花得明智一些。他们希望对任何资源都加以充分地利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他们节俭,而不是吝啬。

    在对大学生、业主、食品商店的顾客、体力劳动者,以及美国环境保护署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之后,研究人员发现,节俭行为本身会给延展者带来一种满足感。节俭不仅仅是达成某个目的的手段。节俭并不意味着延展者需要竭力避免花钱或动用资源,而是意味着他们需要发掘出资源更多的价值。迪克·云岭和鲍勃·科尔林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扩张业务,他们只不过没有像市场上的追逐者一样毫无节制地花钱。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终也获得了大量的资源,但他们依然乐于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过度延展不仅会使人变成吝啬鬼,还会造成某些人在不断积累各种经验的同时迷失了方向,漫无目的地徘徊。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这第二种危害。

    [1]对于加拿大报纸的订阅读者,具体数值有些差异:约有36%是吝啬鬼,只有6%是挥霍无度的人。

    漫无目的地徘徊

    罗纳德·韦恩出生于内华达州的帕朗镇。小镇坐落在莫哈韦沙漠的深处,有35000多人居住在这里。自诩为“多才多艺之人”的韦恩,住在一栋价值150000美元的小房子里,靠卖稀有硬币和邮票补贴家用,每个月还会接受政府社保救济。韦恩曾是一名非常有天分的机电工程师,手里握着十几项发明专利。他对一切都充满无尽的好奇。40多年来,他痴迷于钱币的精美,所以投资了黄金。他研究政治与管理,尝试凭借自己在书本中积累的理论涉足政坛,还写了一本这方面的书,希望能以此留名青史。

    他还是插画家、机械师和模型师。他喜欢在镇上的赌场里玩老虎机碰运气,一玩就玩到深夜。老虎机在韦恩的心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他曾从零开始,自己设计、制造并组装了一台老虎机,包括其中的电路设计、外壳设计、制图、转盘图标、电磁主干装配等,都是他自己完成的。这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一项成就。虽然他对老虎机的各个不同部位都了如指掌,但他的老虎机生意最终失败了。随后的一年里,韦恩都在努力还债,好给投资者一个交代。他拒绝躲在公司的背后,勇敢地为自己的失败担责,这种行为是值得嘉奖的,但也耗尽了他自己。

    罗纳德·韦恩兴趣十分广泛,这让他拥有了各种不同的经历。他利用自己的多种技能,以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对他的发明创造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韦恩的一事无成和他太过广泛的兴趣和追求,不得不令人质疑:经验过于多样化会不会是件坏事?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以斯拉·朱克曼通过对电影行业的分析研究如何平衡经验的多样性。有些演员多才多艺,能在动作片、剧情片和喜剧片等多种题材的电影中担任角色。多样化的经验帮助演员饰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这让他们不断获得新的观众,并进一步鼓励了他们尝试新的角色。像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罗伯特·德尼罗、安吉丽娜·朱莉等,都是这类人才。但也有些演员只能演一种类型的电影,用电影行业的话来说,他们都是“定型演员”,只适合演特定的某些角色。例如,詹妮弗·安妮斯顿演的都是浪漫喜剧,成龙演的都是动作片,而威尔·法瑞尔就是幽默闹剧演员。

    就和演员一样,我们在职业生涯中也会做出类似的选择——或是选择成为非常擅长某类特定事情的专才,或是选择做知识广泛但却不太深入的通才。组织机构也会做出类似的选择。有些公司会专注运营某一个产品线或只提供某些特定的服务,而有些公司就会提供种类繁多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选择专业化,是有充分理由的。这种选择可以让别人清楚地看到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无法想象让阿诺德·施瓦辛格演浪漫喜剧。同样,我们也不会愿意让医生帮我们报税,不愿意吃箱包公司制作的速冻食品。

    的确,如果长久地停留在一个领域,最终我们很可能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但同样,我们也可能会变成“定型演员”,无法获得其他类型的角色或工作。虽然只培养一种出色的技能或者以擅长做某一件事情而著称有许多好处,但挣脱“定型”的束缚能带来更大的好处。它可以让我们锻炼新的能力,应对新的挑战,甚至获得更丰厚的回报。不过,如果不够谨慎的话,你就很可能需要承受追求方向过多的后果,这就是过度延展的第二种危害:漫无目的地徘徊。

    朱克曼曾对包含1995—1997年间所有电影的网上电影数据库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对如何避免成为“定型演员”或者漫无目的地徘徊,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朱克曼发现,我们首先得确定一个清晰的核心身份,如在某个特定领域专注于某项事业,或者对企业来说,提供某个特定类型的产品或某种标志性的服务。如果我们过快地让自己多样化,在没有建立个人信誉或品牌知名度的情况下就跨越不同的行业或职能领域,那么我们就会让别人心生疑惑:这个人有什么技能?他致力于什么事业?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

    只有在核心身份建立完成之后,我们才可以追求多样化。演员马修·麦康纳的例子值得我们学习。他先是在浪漫喜剧中渐渐建立起了信誉,之后才出演了几部剧情片,如《林肯律师》《续命枭雄》等,并广受好评,最终荣获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如果我们长期在固定的领域打转,突破定型的束缚就会变得很困难,席尔维斯特·史泰龙就是一个例子。他曾试图突破动作冒险这种电影类型,出演了《龙飞凤舞》《飞跃巅峰》等温情类的电影,结果都失败了。

    还有一个办法可以避免“漫无目的地徘徊”,即从与我们的核心关注点差别不太大的新事物着手尝试。通过这种渐进式的改变,我们最终会获得非常实用而又多样化的经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员梁明(音译)曾对一个叫Elance的兼职招聘网站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不偏离本职太远的情况下获得多样化的工作经验。Elance网站平台一头连接着拥有各种技能、希望找到兼职的自由职业者,另一头连接着寻找兼职人才的个人或企业,所以说,研究Elance是探索这一问题答案的理想之地。自由职业者在该网站上传自己的简历,包括工作经历、掌握的技能、培训经历、以往客户的反馈等信息。客户则在该网站发布有关工作和报酬的信息。

    梁明对2004年发布在Elance上面的32949个工作机会全都进行了研究。这一年,共有2779名自由职业者在Elance网站申请工作。他发现,工作经验的多样化的确能帮助自由职业者获得工作,但这种多样化有个限度。获得工作的人,往往是在类似的不同工作之间慢慢过渡的人。他们不会申请跟之前所做工作差别太大的工作。他们通过一步步地换工作,完善工作履历,最终得以获得完全不同类型的工作机会。

    无论是只从事一种类型工作的人,还是从一种工作跳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工作的人,他们最终获得工作机会的概率都比不上那种通过逐渐换领域相近的工作让自己的工作履历多样化的人。其他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工作经验的渐进式多样化有利于创新,有助于更快升职,这和梁明对Elance平台的研究结果一致。

    在追求经验多样化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换新工作,甚至要换到新的城市。这种大的变化能丰富我们的经历,从而带给我们一定的好处。尽管如此,如果这种大的变化发生得过于频繁,我们就会陷入“漫无目的地徘徊”,这将带来不小的负面作用。

    2016年,我的妻子兰迪面临着一个重大决定。她得到了两个非常不错的工作机会。在追逐者的眼中,这两个机会都是难以拒绝的。两个工作机会都会给她带来巨大的收益。她的团队规模会变成原来的3倍,超过100人。她就职的公司规模会更大,职位也更高,当然,办公室也更大。但犹豫一番之后,她把两个机会都拒绝了。

    虽然这两个工作机会看起来都十分诱人,但都没能满足她的要求:哪种能让我更兴奋,是获得这个工作,还是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提升?如果从延展者的角度来看的话,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提升才是关注的焦点。通过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所谓的两难选择就变得容易多了。

    在第一个工作机会中,她领导的团队都将是她以前带过的类型,几乎没有任何体验新事物的机会。这个机会意味着她会继续做以前做过的工作。而第二个工作机会则意味着她得换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这可能会让她偏离自己的职业轨道。而且,她对这个行业不感兴趣,这让她更犹豫了。

    此外,她做出这个决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两个工作机会都要求她搬到国外。虽然有的时候前往异域国度还挺令人兴奋的,但这意味着我们一家人的分离。

    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大石茂弘发现,频繁搬家也会造成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抽离。喜欢这么做的人关注的是由此带来的新奇感,这的确是很重要,但他们低估了自己身边的环境和人的价值,尤其是人际关系的价值。结识新同事和新朋友会令人兴奋,但失去旧友故交也会令人心痛。

    在一次研究中,大石茂弘对7108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在20~75岁,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大石茂弘在第一次调查和第一次调查的10年之后进行了两次访谈,让受访者回答类似“你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如何”这样的问题,以此来衡量其生活满意度。他还询问了受访者是否同意某些说法,如“对我而言,生活就是不断学习、改变和成长的过程”等类似表述,借此衡量其心理幸福感。

    接下来,大石茂弘评估了每个人内向性和外向性的程度,以及其社交关系(友谊、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的质量。最后,他询问了这些受访者小时候搬过几次家。

    对内向者而言,情况并不太妙。内向者搬家的频率越高,其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幸福感就越低;而对外向者而言,这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关联。大石茂弘进一步研究发现,搬家之后,内向者往往需要挣扎一番,才能开始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这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幸福感。这说明,搬家给内向者造成的困扰非常大。小时候频繁搬家的内向者,其死亡的风险也更高;而在死亡风险方面,搬家对外向者并无显著影响。作为家里唯一的性格内向的人,这一研究结论让我感到很焦虑。

    和大石茂弘的研究结果类似,一些医学研究也表明,频繁地更换工作会造成吸烟、酗酒、懒于锻炼等对健康不利的行为的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必须权衡好自己追求经历多样化的程度和频率,过高(尤其是对性格内向的人而言)或过低同样危险。另外,认为生活剧变是追求经历多样化的唯一途径,这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剧变会损害我们现有的资源,尤其是现有的人际关系。我们是可以留在原地,通过破坏性不那么大的方式获得多样化的经历的。我们需要在保证一定的稳定感的前提下,寻求新奇的体验。

    虽然罗纳德·韦恩一直不停地变来变去,但在20世纪70年代,他是有过一次可能让他过上完全不同的生活的机会的,至少可以让他不再依靠政府补助生活。当时,他有着一份前景光明的计算机行业的工作——在雅达利公司担任主绘图员。就是在雅达利,他遇到了雄心勃勃、才华横溢的电脑奇才史蒂夫·乔布斯。当时,乔布斯与合作伙伴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幻想着开创个人电脑行业。二人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所以他们就向大他们20岁的韦恩求助。他们两人都非常尊敬韦恩,希望韦恩为他们的分歧做出裁决,同时为他们的冒险事业护航。1976年4月1日,这三人签订合约,正式创办苹果电脑公司。苹果公司新颖独特的品牌标志就是韦恩设计的,该公司出品的第一代产品苹果I型电脑的指南手册也是韦恩编写的。

    罗纳德·韦恩协助建立了全世界最大、最成功、最具创造力的公司,却在加入后的第12天就离开了。因为他担心当时这个资源不足的小公司会因为对电脑本身的兴趣过于浓厚而步上他的老虎机生意的后尘,最后资源耗尽,完不成订单。同时,韦恩也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希望利用自己掌握的多种技能,参与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后来他这样解释道:“我走开了,去做我自己的事情去了。我做得很开心,奔着当时看起来非常恰当的方向去了。”离开的时候,韦恩卖掉了自己在苹果公司的10%的股份,一共卖了2300美元。若放在今天,这些股票的价值将达到几十亿美元。最近,他反思道:“我的整个一生总是迟了一步,总是少了一块钱。”2014年年底,为了支付账单,韦恩拍卖掉了自己和苹果公司仅存的一点儿联系——公司早期的文件档案,一共卖了25000美元。

    罗纳德·韦恩因为自己漫无目的地徘徊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苹果公司创立早期,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成就了一家极其成功的公司,但他因为漫无目的地追寻下一次冒险而错过了成功的机会,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苹果公司成长为一个科技巨头,而韦恩却什么也没捞着。

    贸然行事,不知变通

    2011年,面临倒闭风险的著名零售商彭尼百货自以为找到了救星,这家公司请了一位业绩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职业经理人担任CEO。这个人的名字叫罗恩·约翰逊,就是他把罗纳德·韦恩参与创建的苹果公司经营成一家零售巨头,为其零售店铺带来了每平方英尺6000美元的销售额,比排名第二的珠宝商蒂芙尼高出了一倍还多。在加入苹果公司之前,约翰逊还把塔吉特公司从一家死气沉沉的廉价商店,变成了一家集时尚与价值于一身的新潮公司。看起来,约翰逊似乎是挽救彭尼百货的最佳人选。

    约翰逊上任的消息振奋人心,通告刚出来,彭尼百货的股价单日内就上涨了17.5%。但17个月之后,彭尼百货就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在约翰逊任职的短短十几个月内,彭尼百货的市值缩水将近一半,销售额下降约30%,资产损失接近10亿美元。

    到任后不久,罗恩·约翰逊觉得自己应该把一切都打乱重来,他立马就行动起来了。为了让缺乏生气的公司运转起来,他快速地启用了一个全新的销售方案,叫作“诚实定价”法。这种低价政策彻底转变了人为设定高价,然后通过展开永无休止的促销和优惠活动让价格降回合理范围内的政策。

    约翰逊的办法就是立即行动,依靠自己的直觉来决定公司的运营方式。他认为,彭尼百货过度沉迷于计划,所以他迅速决定取消常规会议,不再审查数据、店铺业绩及其他经营指标。而且,他觉得也没必要先试行,就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在全公司推广开来。这不是约翰逊第一次这么对自己深信不疑了。当初他创建苹果天才吧(为顾客提供关于苹果产品的帮助和支持的服务中心)的时候,就对自己的直觉深信不疑,认为这个想法会带来诸多好处,而不理会令人失望的实际运营数据。他说:“你不能临阵退缩……如果你看到了一年半之后的天才吧数据,你会把天才吧从店铺里撤掉的。但它是我骨子里深信不疑的东西。”

    约翰逊直觉上对“诚实定价”政策的深信不疑,无异于他对设立苹果天才吧的坚信。他这种一意孤行的行为遭到了部分公司领导的质疑。他们想退出,但约翰逊寸步不让。他总爱说:“在苹果公司,我们不会试来试去。”他想继续按照自己的直觉行事。他说:“我的想法就是会不期而至。我不知道怎么解释。这全都是我的直觉……这不像你走出去,研究一番,思索着‘我接下来该怎么做’,我就是会有这方面的直觉。”

    随后,运营数据源源不断地涌来,全都证明了约翰逊的直觉是错的。他将错误归咎于顾客,而后依然坚定地坚持自己的“诚实定价”政策,就跟他一心相信苹果天才吧一样。他认为,只要继续好好引导顾客接受这种变化,他们就会喜欢上新的彭尼百货的。但不幸的是,公司销售额继续暴跌,客户满意度也一直在下降。彭尼百货的管理层却依然活在另一个世界,他们坚持说,“顾客喜欢他们看到的这个新彭尼百货。”但销售数据告诉我们的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虽然罗恩·约翰逊的想法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并且他过去的大部分直觉也被证明是正确的,但他对彭尼百货的顾客有着极深的误解。彭尼百货的顾客喜欢买便宜货,他们非常享受捡到大便宜的那种兴奋和满足。约翰逊觉得“诚实定价”法比较好,是因为他觉得这样直截了当,但他不知道顾客喜欢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优惠券和促销折扣,来证明自己高超的购物技巧。他们想要赢得和商家的这场购物游戏。

    把约翰逊从苹果公司挖到彭尼百货的投资人比尔·阿克曼承认:“在未经充分考虑后续影响的情况下,我们一下子进行了太多的变革,这可能是我们犯的一个大错。”罗恩·约翰逊以及他带领的彭尼百货贸然朝着一个全新而又令人激动的方向前进,最后发现自己跳进了一个陷阱,却无法或不愿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和直觉研究专家加里·克莱因对相信直觉的好处和坏处进行了全面研究。这种直觉就是罗恩·约翰逊经营彭尼百货时所相信的直觉。他们发现,要想“立即行动”真正带来收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不断学习,从我们先前的行为和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如此才能在接下来的道路中做出关键性的调整。不幸的是,罗恩·约翰逊却不断地往自己的糟糕决策上加倍下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选择正一步步地把彭尼百货带上绝路。有人问他,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他会不会重新来过。他答道:“不,当然不会。”

    电影制作人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在“立即行动”的时候,他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他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他把拍摄《杀手悲歌》的过程看作一次成本低廉的学习机会,让自己从所犯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直觉。罗德里格兹和约翰逊一样都选择了立即行动,但和约翰逊不同的是,罗德里格兹会在行动过程中观察和学习。

    战略学者切特·米勒和杜安·爱尔兰给出了一个快速反馈、慢慢学习的建议,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立即行动可能带来的损害。彭尼百货确实需要立即行动,但它也应该从自己的行动中吸取经验教训。米勒和爱尔兰指出,通过快速评估反馈信息,我们是可以做到迅速调整行动的。虽然全面了解彭尼百货所面临的复杂形势需要耗费很长时间,但如果能在改革行动中不断调整变通,公司也可以一步步走上正轨。

    米勒和爱尔兰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保障措施,这是约翰逊在经营彭尼百货时没有做到的。他们提出,应该避免采取那种一旦失败就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冒进措施。原因很简单:我们得保证,一旦失败了,我们还有能力重新再来,前提是我们要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对于苹果公司,如果约翰逊设立天才吧的决策失败了,这对整个公司的业务只会造成很小的影响。但当约翰逊在彭尼百货大举推行自己的“诚实定价”策略,并且坚决不做任何变通时,他就是在拿整个公司的命运赌自己未经考验与证明的想法是正确的。

    我们不仅会拿想法打赌,还会在人身上下赌注。当我们拿人作赌注的时候,我们所传递的信息通常是积极的,但稍有不慎,过高的期望就会变成一种诅咒。

    高期望的诅咒

    1998年,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两名大学橄榄球队四分卫进入了美国国家橄榄球大联盟选秀大会,许多球队都想争取他们的加入。第一名四分卫有着无可挑剔的纪录,共打破了42项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联盟和学校的纪录。在海斯曼杯的选举中,他名列第二,奖杯最终颁给了高校橄榄球队最优秀的一名队员。另一名四分卫带领自己所在的学校球队第一次打入了玫瑰碗橄榄球赛,这是该校67年来第一次打入这项大赛。他在海斯曼杯投票中排名第三,赢得了著名的萨米鲍杯,还获得了美国名校的入学资格。

    印第安纳波利斯小马队已经获得了选秀大赛第一顺位的选择权,而圣迭戈电光队也想试试能不能签下一个明星四分卫。电光队用两个首轮选择权、一个第二轮选择权和一名现有队员做交换,最终拿得了选秀大赛第二位的选择权,仅次于小马队。

    果不其然,上面介绍的两名明星四分卫都是在首轮被选中的队员,其中一名被小马队选中,另一名被电光队选中。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小马队和电光队都面临着即将被淘汰的处境。小马队上个赛季的成绩是3胜13败。电光队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儿,4胜12败。

    小马队选择的是佩顿·曼宁。他后来成为联盟最优秀的四分卫之一,无愧于人们对他的殷切希望,还帮助小马队赢得了自1971年以来的第一场超级碗大赛。后来,曼宁又带领小马队三次闯入超级碗大赛,两次赢得冠军,他本人五次被评为小马队最佳运动员。

    电光队签下的另一名极有前途的四分卫,是华盛顿州立大学的超级明星瑞安·利夫。电光队对这个年轻的天才寄予厚望,给他的签约薪酬高达1125万美元,这在当时是新手球员能拿到的最高薪水了。

    和曼宁一样,人们对利夫的期望也极高。这从电光队为了签下他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从媒体对他的关注、从他的签约合同中都可以看出来。前途一片光明的利夫表示:“我不明白橄榄球联盟的防守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已经见识了他们能使出的所有招数,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利夫首次登场,是圣迭戈电光队与水牛城比尔队的比赛。虽然电光队最终以16∶14的成绩赢得了比赛,但利夫的表现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在对他寄予厚望的主场球迷面前,他漏掉了自己的第一个裆下后传球。在后面的比赛时间里,他虽然拦住了两个球,但另外两次截球则因为犯规被罚水牛队点球。

    虽然看起来前途十分光明,但瑞安·利夫的表现远远比不上佩顿·曼宁。利夫作为首发四分卫只赢过4次比赛,完成14次触地得分,36次截球。在四个赛季中,他只打了25场比赛。在加入美国国家橄榄球大联盟之前的胜利纪录,让利夫无法接受自己在专业比赛中的失败,职业生涯早期的挣扎使他陷入了恶性循环。他在回忆时说:“我以前从未失败过,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失败。”

    和瑞安·利夫的崩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佩顿·曼宁的成功。挖掘他们两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有助于我们弄清楚积极预言何时能应验,何时不能。这两名球员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最终的结果截然不同。

    佩顿·曼宁从未因为他人寄予自己的厚望而感到有压力。他总爱跟别人说:“如果你清楚比赛方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你就不会感到有压力。”他明白努力与自我提升的关系,总能以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所说的成长的心态来应对比赛。

    瑞安·利夫却苦苦挣扎于不辜负别人对自己的高期望,而且他痛苦地意识到自己一开始就让别人失望了。他说:“比赛的结果,整个城市对我抱有的期望,我对他们的辜负,所有这些都让我感到恐惧。”比赛毁掉了他的身体,失败的痛苦毁掉了他的精神,他无法再上场比赛了。

    更糟糕的是,利夫求助于止痛药来缓解自己的焦虑。他回忆道:“我变得愤懑、孤僻,而止痛药能带走所有这些不好的感觉。别人会质疑你为什么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个优秀的四分卫,会说你如何辜负了你的母校,辜负了这个那个,辜负了你的家人。这是一种应对的办法。”最终,他对药物上瘾,在加拿大边境因为试图携带非法止痛药进入美国而遭到逮捕。利夫承认了对自己的八项指控,令人心痛的是,这不是他第一次因为毒品而犯罪,也不是最后一次。

    吸毒成瘾让利夫丧失了担任大学橄榄球队教练这个第二次改变人生的机会。他说:“我最擅长两件事:体育和撒谎。我总是在担心别人对我的看法,担心别人怎么看我……很快我就学会了撒谎,编造一些我想让别人相信的谎话,而最终我再也圆不了自己说过的谎了。”瑞安·利夫总是希望讨好他人,正是因为他受到了高期望的诅咒。

    恰当的高期望可以创造积极预言,但如果期望不慎高过了头,哪怕是最有前途的人也可能会因此遭殃。瑞安·利夫希望能在国家橄榄球大联盟展开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因为这是别人对他的期望。但他在职业生涯早期的种种挣扎毁掉了他对自己的高期望。最终,别人的高期望只会引起他的不安。因为这些期待成功的球迷如果看到失败就会大失所望。瑞安·利夫总是想着这些带着高期望来看球的球迷,所以他全部行动的目的变成了不让别人失望。

    当别人为我们设定高期望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向我们传达两种信息。一种是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期望的信息。我们越是相信别人为我们设定的高期望,就越有可能达到这种期望。我们会认为,如果别人期待我们可以做出了不起的事情,那肯定是因为我们有能力做到。

    第二种信息是指积极期望带来的社会层面的影响,即表现压力。正是这一积极期望的副作用搞垮了瑞安·利夫。表现压力会让我们分心,使我们陷入讨好他人的焦虑。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曾带领研究小组做过一次实验,研究期望何时导向积极预言,何时导致表现压力。他们认为,如果当事人本身不相信别人对他的高期望,那么这样的高期望就会导致表现压力。它不再对这个人对自己的期望产生影响,因而也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只会带来社会压力等一系列的坏处。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告诉30名研究生被试,他们在性格测试中的表现与其解决难题的能力存在正相关性。实际上,这个测试只是个诡计。不管他们的实际分数是多少,研究人员都会告诉他们得了75分。研究人员没有给控制组透露任何信息,所以他们不知道如何解读这个分数。对实验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分数证明他们有非常高的解决难题的能力。在实验组中,其中一半的被试还获得了额外的印证信息,即一个可以证明上述论断的图表,我们将这个小组称为可靠信息小组;另一半的被试也获得了一张图表,只不过这个图表表明的是这个论断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将这个小组称为不可靠信息小组。

    可靠信息小组和不可靠信息小组的被试都相信研究人员对他们寄予厚望。主要区别在于,可靠信息小组的成员在更大程度上内化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期望,因此他们对自己的期望也更高。也就是说,他们既得到了积极期望带来的动力,也感知到了积极期望带来的社会压力。而不可靠信息小组的成员只感知到了积极期望带来的表现压力。

    随后在统计两个小组解决问题的表现时,研究人员有了惊奇的发现。控制组,即没有获得任何有关分数解读信息的小组,其解决问题的数量处于一般水平,平均每人解决5.2个问题。而可靠信息小组解决的难题数量则更多,平均每人解决7.1个问题。最令人惊讶的是,不可靠信息小组解决的难题数量比控制小组还要少,仅为平均每人解决3.4个问题。对于不可靠信息小组,研究人员的期望只给他们带来了表现压力,而没有转化成他们对自己的信心,这最终让他们倒在了压力之下。

    事实上,职业生涯的首次出场就在圣迭戈队的主场,这可能也在无形之中加剧了利夫的焦虑。虽然我们可能会觉得在主场比赛是一个优势,但对于关键比赛而言,主客场的影响并没那么简单。在另外一项研究中,鲍迈斯特教授对世界职业棒球大赛进行了调查,从一个方面证实了我们的直觉,即主场优势可以帮助比赛球队提升表现。经过分析1924—1982年间的比赛结果,他发现,在大赛的前一两轮比赛中,主场队获胜的概率是60.2%。但在决定性比赛中,主场优势就不起作用了,在职业棒球大赛决赛中,主场队获胜的概率仅为40.8%。最能说明问题的或许是第七局决胜局的比赛情况。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相关数据发现,在这种情况下,主场队打败客场队的概率仅为38.5%。

    或许,鲍迈斯特发现的这个现象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客场队表现得比较好,而不是主场队无法应对表现压力。也许客场队是在主场队球迷们喝倒彩的激励下才打出了最高水平,这也说不准!

    看一看赛场上的失误情况,我们就可以弄清楚到底是主场队不胜压力,还是客场队后来居上。主场队一年到头都在这块比赛场地上练习,熟悉场地的每个角落,所以原则上来说,他们的失误率应该是不变的。客场队随着比赛一场场地进行,表现也应该有所好转,因为他们慢慢熟悉了场地,熟悉了风向、地面状况及场地大小等。但不管他们在比赛中对场地的熟悉程度提升了多少,严格来说,其熟悉程度一般也是不会超过主场队的,因为后者对场地太熟悉了。

    鲍迈斯特发现,在世界职业棒球比赛的前两轮中,情况确实是这样的。主场队平均失误率为0.65次,客场队为1.04次;主场队零失误比赛数平均为33场,客场队仅为18场。但在决定性的第七局比赛中,主场队的优势不仅消失了,而且还变成了劣势。在第七局比赛中,主场队的失误率上升至1.31次,而客场队的失误率则降到了0.81次。而且,客场队在第七局中的零失误比赛数(12场)达到了主场队的两倍。[1]

    要想充分利用积极预言的力量,同时避免高期望的诅咒,这就要求这种高期望必须是可靠的,而且期望的传达应该尽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表现压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或许在主场比赛很舒服,但随着赌注的不断升高,如果我们的球迷过于热情,时刻观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总是期待我们的完美表现,这就很可能会导致我们输掉比赛。

    另一个避免高期望诅咒的办法是先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我们本能上总是更喜欢大获全胜,如打进超级碗,比任何人都更出色地完成项目,或者签下公司最大的客户等。但一上来就获得大的胜利往往会急剧提升我们的期望,而实际上我们甚至很可能还没能很好地达到之前的预期。通过获得小小的成功,如打一场没被截球的比赛,完成第一个项目,或者搞定一个新客户等,我们可以逐渐地内化别人对我们的积极期望,同时还能避免表现压力带来的困扰。瑞安·利夫的问题就是给自己设定了太高的期望,而在经历了一次次小小的失利之后,他对自己的高期望快速破灭了,这些小小的失利带来的打击最终导致了更大的失败。

    上文讨论了过度延展可能造成的4种严重危害,即变成吝啬鬼,漫无目的地徘徊,不知变通地贸然行事,受到高期望的诅咒。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最后一种危害:当我们将不大可能组合在一起的东西组合起来时,如果这种组合搞砸了会怎样?

    [1]鲍迈斯特在研究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东西部决赛和总决赛的罚球数据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一般情况下,主场队和客场队的罚球命中率基本一致,但在决赛中,客场队的表现却超过了主场队(尽管球迷们可能会极力借助噪声和手势分散客场队球员的注意力)。

    制造有害组合

    1974年,专门生产婴儿食品的制造商嘉宝认为自己想到了一个可以促进公司增长的好办法。嘉宝决定利用公司以往的经营经验,以及现有的农产品采购、加工及装罐设备,再加上全新的营销手段,为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类型的顾客提供服务。“嘉宝单人餐”(Gerber Singles)就这么高调上市了。之前,该公司的产品只固定地摆放在婴儿区,如今超市其他区域也出现了它的身影。这款产品的外形与味道和嘉宝之前的婴儿产品基本差不多,但其销售对象是繁忙的大学生和工薪一族。

    产品推出后仅三个月,嘉宝公司就把它从货架上撤掉了,它试图通过为独居的成年人提供健康快餐而开拓市场的计划失败了。大多数人并不认为用小勺子从小罐子里舀出黏糊糊的食物算得上什么美味,更不用说什么加了蓝莓的奶油牛肉了。而且,该产品的名字也不得人心。有一名评论员说:“他们还不如直接起名叫,‘我独自一人居住,我吃的是罐装食品’。”

    罗伯特·麦科迈思在纽约伊萨卡建立了一个新产品展示和学习中心。他把该中心称为全世界最大的“失败产品博物馆”。该中心不仅记录了像嘉宝单人餐这样的失败产品,还记录了成千上万种失败的产品组合,如美乐事喷雾(Maalox Whip,一种做成喷雾剂形式的抗酸药)、可以吃的除臭剂、专为宠物设计的瓶装风味饮用水,等等。并不是所有的组合都会带来好的结果,有时候,整体也会小于各部分之和。婴儿食品和成人单人餐都是好产品,但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灾难。

    我们经常会搞出糟糕的组合,这很正常,因为最成功的组合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新颖性与实用性。用婴儿食品罐装成人餐食,这个想法很新颖,但对顾客来说则不怎么实用。顾客一看到产品名称和包装就不想买了。如果缺乏新颖性,那么组合也没什么价值,因为这意味着别人已经想到那种资源组合方式了。

    研究人员发现,要想找出既新颖又实用的组合方式,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注意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当我们有内在动机时,我们往往会想出新颖的想法。我们会乐于不断地学习和实验,以找到新的组合方式。相反,当我们更看重最终的表现时,我们往往会想出实用的想法。我们会考虑别人的视角,会倾向于给出别人更易于接受的常见想法。

    在一项研究中,189名被试来到了一所大学的实验室。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个资源包,里面有2张折纸、6根冰棒棍、1根棒棒糖棍、2枚回形针、4根烟斗通条、1个烘焙纸杯、1个小衣夹、1个固体胶棒和1卷透明胶带。研究人员让每位参与者在20分钟内利用这些资源设计一个新颖且实用的装饰品。

    在开始进行产品设计之前,研究人员分别给各个随机分配的小组提供了不同的指导。其中一个小组得到的指导意见是,他们应该注重从这项活动中学习新知(例如,研究人员会告诉他们犯错是被允许的,因为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另一个小组得到的指导意见是,他们应该注重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例如,研究人员会告诉他们要做出一件比别人的更好的产品);还有一个小组同时获得了这两种指导意见。另外还有一个控制小组,他们没有得到任何事前指导。

    在各个小组完成了产品设计之后,研究人员又按照以下几个指标对他们的整个设计行动进行了评估。首先,他们数了数每个人在产品组合中使用的物品种类,通过这种方式来衡量每个人看待资源的灵活度。其次,研究人员调查了每个人对结局的渴望度,即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会坚持自己在一开始时确定的方案,在多大程度上会接受中途产生的新想法。最后,独立评审员需要对每个人制作的装饰品的新颖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估。

    研究发现,以学习为核心动机可以让人在进行资源组合时更加灵活,让他们设计出更加新颖的产品。反过来,以表现为目标则会促使人们更看重结局,使其坚持早期的想法,哪怕随后产生了新的想法也不去探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可能设计出实用的产品。但是,这两个小组都没有设计出既新颖又实用的产品。

    同时获得有关学习和表现的指导意见的第三组,最终设计出了既新颖又实用的产品。但他们接受指导意见的方式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其中一部分人同时接受了两方面的指导意见,这让他们给自己同时设定了新颖和实用两个目标;而另一部分人要么是先接受关注学习的指导意见,然后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又接受了关注表现的指导意见,要么是先接受了关注表现的指导意见,然后半路又接受了关注学习的指导意见。

    和在不同时间点接受不同指导意见的人相比,同时接受关注学习和表现的指导意见的人创造出了更多既新颖又实用的产品。研究人员发现,我们不应该把不同的目标(如学习和表现)分隔开来,而应该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把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这是十分重要的。

    将无法想象可以组合的资源组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创新产品的出现,也可以促进新的关系和新的工作方式的产生。但我们应该小心不能“聪明”过了头,不能为了进行资源组合而创造出不实用的东西。虽然我们很聪明,但有时候单独使用资源而不进行资源组合反倒是更好的选择。

    正确的延展

    本章中,我向大家介绍了如何避免过度延展可能产生的几种重要危害。爱德华·韦德布什、罗纳德·韦恩、罗恩·约翰逊、瑞安·利夫,以及嘉宝单人餐的设计者们都很会延展,但他们都做过了头。从他们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我们就可以区分什么是正确的延展,什么是错误的延展。

    我们已经介绍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解释了延展的心理基础,也通过一个个故事认识到了延展的积极影响及其适用的界限范围。现在,我们可以进行最后一步了——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强化延展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