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106页

第106页

    每个精彩的故事中,总会有矛盾环环相扣,当人类这一物种的剧本进展到这一章节时,造物主的嘴角一定曾露出过狡黠的微笑。

    第3章

    造物主的考验

    斑鬣狗是自然界中咬合力最强的动物之一,它们“咔嚓咔嚓”地咀嚼整块牛骨的样子,和我们嚼威化饼干差不多,我们的智人祖先是怎样成功PK斑鬣狗这种“老炮儿”的呢?

    承载记忆的元素

    在200多万年前的东非草原上,要想成功地迁徙到有食物和水源的栖息地,光记住其分布位置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一种强烈的选择压力会进一步筛选出脑容量更大的古猿,因为要想在极度匮乏的环境中苟活下来,他们还需要记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彼此”。

    现代社会中,有不少人喜欢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自然界的其他物种,仿佛它们的存续是人类的恩赐,其实人们有这种想法也不算奇怪,因为在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世界上的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灭绝。在地球历史中,超大规模的灭绝事件曾经发生过五次,分别发生在奥陶纪晚期(4.4亿年前)、泥盆纪晚期(3.6亿年前)、二叠纪晚期(2.5亿年前)、三叠纪晚期(2亿年前)和白垩纪晚期(6 500万年前)。当下,已经有不少学者痛心疾首地表示,人类正在缔造地球历史上第6次生物大灭绝。从1990年至今,由于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地球上的物种以每天50到100种的速度消失,这是什么概念呢?你早上起床吃早餐,上班,午休,下午继续工作,晚上回家吃饭,看两集电视剧哈哈一笑,然后洗个澡,关灯上床睡觉,就在你做这些事的时候,地球上已经有好几十个物种彻底消失了,也许你吃早饭的时候灭绝了10种,你睡午觉的时候灭绝19种,看电视剧的时候灭绝33种……这个速度太过夸张,甚至让一些学者感到匪夷所思。美国杜克大学的生物学家斯图尔特·皮姆(Stuart Pimm)表示,人类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已经达到了自然界正常灭绝速度的1 000倍。

    人类太过强势,强势到我们自认为对其他物种的主宰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甚至还自以为是地发明了一些诸如“万物之灵”“地球长子”一类的词汇来吹嘘自己。其实这种支配性的地位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更不是自古有之。有一种元素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回忆起祖先在食物链中曾经处于怎样的位置,这种元素就是“碳”。

    碳元素在自然界中有两种稳定同位素,碳12和碳13,粗略来看,它们在自然界所有碳元素中所占比例大约为98.9%和1.1%。但在某些特殊的地方,这两种碳同位素的比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在植物里。

    我们都知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以储存能量,但是不同的植物利用二氧化碳的路径却是不同的,我们根据这种不同分别将其命名为C3植物和C4植物。对于C4植物来说,它们可以在吸收二氧化碳的时候更多地富集碳13,所以这种植物的组织内碳13的比例相对更高一些。而C3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对碳13的利用较为抗拒,其组织内碳13的比例则相对更低。在非洲,大多数草属于C4植物,而树和灌木则多属于C3植物,这些不同的植物被动物吃下去以后,其碳同位素比例会继续反应在食草动物的骨骼和组织里,形成相应的同位素比例特征。以草为主食的动物体内碳13比例更高,以树叶和灌木为食的动物体内碳13比例较低。

    200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杂食动物,C3植物和C4植物都会吃一些,所以在食物链的传递效应下,彼时的古人类体内就有了一个特殊的碳同位素比例。要命的是,学者们发现这种特殊的碳同位素比例似乎沿着食物链被继续传递下去了。

    开普敦大学的几位考古学者认真研究了一些曾与古人类祖先同期生活的大型猛兽化石,发现它们牙釉质里的碳同位素比例与我们祖先体内的碳同位素比例近似。这或许意味着,我们祖先曾经被这些大型猛兽吞噬过,特殊的碳同位素比例正是被祖先的血肉传递下去的。

    哪些野兽曾经咀嚼过人类祖先的血肉呢?

    斑鬣狗就是“嫌疑犯”之一。

    我有一个自己很敬佩的哥哥,名叫杨毅,他在动物园当了20年的饲养员,亲手饲养、护理过很多动物,是动物知识方面的专家。有一次,他给我讲了北京动物园里斑鬣狗闯祸的故事。

    很多年前,北京动物园第一次从非洲引进斑鬣狗,饲养员们没有什么经验,就打算把斑鬣狗先放进兽笼里观察一段时间,结果第一天就出事了。那天杨毅哥上班时突然接到同事的电话:“你快到斑鬣狗笼舍来看看,出事了,兽笼里发大水了。”杨毅哥当时感觉很奇怪,兽笼附近并没有池塘或喷泉,怎么会发大水呢?到斑鬣狗的笼子旁边一看,果然,地上的水都快漫到脚面了。饲养员们赶紧把斑鬣狗引到笼外去,然后进去检查,发现漫水的原因是兽笼里的暖气管崩了,里面的水全呲出来了,而铁铸的暖气管子在拐弯的地方被斑鬣狗用牙嗑开了一个大裂口。

    有学者表示,斑鬣狗是自然界中咬合力最强的动物之一。研究数据表明,有极个别斑鬣狗竟然在仪器上咬出过4 500牛的力量,这几乎相当于460千克。作为一个常年健身的人,我在健身房做杠铃深蹲的时候也从来没到过460千克的重量,除了专业运动员,这个重量几乎没有人敢去挑战。这意味着人类全身的力量加起来可能还没有斑鬣狗的咬合力大。杨毅哥说,北京动物园的斑鬣狗“咔嚓咔嚓”地咀嚼整块牛骨的样子,就和我们嚼威化饼干差不多,吃饱饭以后,它们有时还会发出“嘿嘿嘿”的“笑声”,让人听了毛骨悚然。

    作为非洲大陆的“老炮儿”,斑鬣狗200多万年前就已经在东非草原上游荡了,虽然它们对一些腐烂的动物尸骨毫不避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善狩猎,事实上,斑鬣狗是非常优秀的猎手。它们的奔跑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60千米,今天市面上大多数电瓶车都到不了这个速度,短跑冠军博尔特在2009年创造的百米世界纪录是9.58秒,相当于每小时37.6千米,比斑鬣狗差得很远。人类的移动速度是由双脚的步幅和换步频率决定的。博尔特身高1.96米,在百米比赛中每一步可以迈出去2.3~2.5米的距离。可以肯定的是,200多万年前,我们的古猿祖先远远没有达到1.96米这个身高,各类化石显示,当时它们的身高通常在1~1.5米之间,较矮的身高意味着较短的下肢和较小的步幅,再考虑到200多万年前两足直立行走的古猿身体协调性远不如现代人,所以他们不会有超快的换步频率。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某只古猿在野外突然遭遇斑鬣狗时可以通过奔跑逃命,即便有个别情况下侥幸成功了,逃跑也一定不是最优选择。

    那么搏斗呢?和斑鬣狗硬拼呢?事实上,斑鬣狗往往是集体行动的,几只或十几只一同参与狩猎,且不说身高不到1.5米的古猿,即便是非洲草原上的雄狮,见着成群的斑鬣狗都得绕着走。单独一只斑鬣狗就可以猎杀成年角马,更何况是配合密切的斑鬣狗群。古猿的骨头显然没有北京动物园里的铁铸暖气管坚硬,就算使用石块和木棍,一只身材矮小的古猿想要战胜成群的斑鬣狗,其难度估计和林黛玉揍趴奥尼尔差不多。

    打也打不过,跑又跑不了,那除了去死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人类今天之所以还存在并且能够读到这本书,就说明当年我们的祖先一定是想到办法了。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不新奇,原因在于东非草原上的猛兽们包括斑鬣狗在内都比较“理性”,它们会在猎食之前仔细评估行动的成本和收益,如果经验告诉它们猎杀目标的成本太高且收益太少,那它们就会放弃这个目标再等下一个,毕竟匮乏的大环境容不得任何物种不停地做出愚蠢的决定,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亏本买卖”的下场就是化作草原上的一堆枯骨。那怎么做才能提升猛兽们的猎杀成本同时降低他们的收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