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140页

第140页

    唐老师说,想要深入了解这件文物,要先解答3个问题:

    1. 这个青铜甗里的人头是偶然间滚落进去的,还是被人故意放在里边蒸煮的?

    2. 如果这个人头真的被蒸煮过,那么这颗人头的主人是什么身份?

    3. 商朝人为什么要蒸煮这个人的头颅?

    为了弄清楚第一个问题,唐际根老师和同事们从1999年这件青铜甗内的头骨上掰了一小块骨片拿到实验室去化验,化验结果显示,相对于殷墟其他位置发现的商代骨骼来说,这块骨片里的钙质流失了。这意味着,头骨并不是不小心滚落进青铜甗的,它应该是被人故意放在里面蒸煮过。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判断这颗头骨主人的身份。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颗头骨的主人应该是一位女性,而从牙齿的磨损和发育程度判断,这位女性在死亡的时候大约15岁,是一位少女。除此之外,这颗头骨上还有更多的隐藏细节可以给专家们提供更多的线索,比如,专家们从少女嘴里取下了一块牙齿,做了锶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这个女孩不是河南本地人。

    锶是第二类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钙元素的正下方,和钙原子一样,锶原子的最外层也有两层电子,但是由于锶原子的半径相对较大,所以它更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两个电子,也就是说,锶元素的化学性质比钙活泼。在日常生活中,人类会通过饮食等方式摄入自然界中的锶元素,这些锶元素会替换骨骼中的钙,这一步对于考古学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锶元素在自然界中大概有四种稳定同位素,这些同位素彼此之间的比例在各个地区是不同的,北京、天津、石家庄和驻马店的比例都不同,一个人在某个新的环境中生活久了,其骨骼内的锶同位素比例就会渐渐地与当地环境保持一致。

    然而,有一处骨骼是个例外,那就是人的牙齿。

    人的牙齿的最外层被称为牙釉质,由致密的无机盐构成,坚固且稳定,一般来说,人的恒牙会在12岁左右完全发育成熟,一旦牙釉质发育成熟,其内部的锶同位素水平就会被永远地锁死,无论之后这个人再迁徙到哪里去,牙齿里锶稳定同位素之间的比例都不会改变。比如,我12岁以前在北京长大,牙齿也是在北京发育成熟的,将来即使我到地球的另外一端生活,牙齿里的锶同位素比例也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化,依然与北京的比例保持一致。

    考古学者对青铜甗里的那颗少女头骨做了锶同位素测定后发现,这个少女的老家不在河南,她很有可能是被商朝人抓到首都殷地的,那么这个女孩是哪里人呢?专家又对少女的牙齿做了氧同位素测定。氧在自然界中有两种同位素:氧–16和氧–18,一般来说,在中国这种大陆性季风气候的降雨影响下,越是深入内陆,环境中氧–18的比例也就越低,而这个少女牙齿中氧–18的丰度要高于殷墟其他同类样本,所以,相对于河南安阳,这个女孩的老家应该更靠近大海。

    专家对以上线索进行汇总之后,做出了一个初步推测,这个女孩有可能是安徽六安人。

    因为,这个青铜甗的出土地层是殷墟四期,已经是商朝快要灭亡的时间,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正是在这一时期,殷商军队在河南安阳东南的安徽六安地区展开过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场战争打了大约一年,最后殷商军队得胜还朝,极有可能带回了一些俘虏,所以,从时间和地理信息判断,那个被蒸煮头颅的少女可能来自安徽六安一带。

    还有线索表明,这个被献祭的少女有可能是个贵族,这是从她的口腔卫生情况来判断的。人的牙齿最外层的牙釉质结构非常坚固,其强度仅次于金刚石,一般情况下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以碳水化合物,比如以谷物为食的话,那么谷物中的淀粉会在口腔里被淀粉酶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会被口腔里的微生物转化成有机酸,这些酸性物质会不断地腐蚀人的牙齿,造成龋齿,所以人的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越高,越容易出现严重的龋齿。

    但是这个少女并没有严重的龋齿,说明其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相对较低,蛋白质的比例相对较高。在当时,相对奢侈的肉食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这或许可以说明,这个少女经常以肉类为食,她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有可能是当地贵族。

    由此推测,这个少女所在的群体,应该遭遇了殷商军队的打击,她本人被商人俘虏,头颅被放在炊具里蒸煮烹饪。

    活人献祭——血腥的文明

    通过关于活人祭祀的考古发现和甲骨文等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殷商王朝经常对周边的民族和部落实施军事打击,而在战斗中被俘的人,很可能会被残酷地处决,或者被献祭给鬼神。考古证据显示,大量殉葬的人牲是来自河南以外地区的,包括相对遥远的甘肃地区。在文献记载中,周文王甚至在商王的威压下被迫吃下了自己儿子的肉。

    商朝人虔诚地相信鬼神主宰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但是,为什么崇拜鬼神就要残忍地献祭活人呢?这恐怕要从另一种动物开始讲起了。

    这种动物就是鸽子。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 F. Skinner)是一代心理学宗师,也是行为主义的旗帜性人物,他在1948年曾经发表了一篇广受关注的论文,以解释鸽子如何在实验环境下变得迷信。

    斯金纳将8只鸽子分别置于彼此独立的8个箱子内,箱内设有机关,每隔15秒就会有食物落下给鸽子喂食。几天之后,两位观察者分别记录了这8只鸽子的行为。他们发现,这8只鸽子中有6只都在行为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比如,有的鸽子会刻意地逆时针转圈,而有的则会反复地用头部撞击箱子的某个角落,还有的会将自己的脖子反复抬升,似乎在抬起某个不存在的杠杆,而这些行为在实验开始之前都是未曾被观测到的。斯金纳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鸽子误以为是自己的某种行为导致了食物的出现,而这种因果关系其实并不存在。

    当斯金纳将喂食器的时间间隔从15秒延长到1分钟时,鸽子表现得更加亢奋了,在下次喂食之前会不停地跳“求食舞”,它们以为是自己转圈或者抬脖子的行为导致了食物的出现。可以说,这种喂食机制强化并且固定了鸽子的某些随机行为,鸽子错误地将仅仅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的两件事建立起了因果关系,这其实是鸽子的一种迷信行为。这种迷信行为很容易产生,却很难消除,后来的实验数据表明,要想完全消除这种迷信行为,需要1万次以上的重复。

    事实上,并不只有鸽子会有迷信行为,同样的现象也会发生在其他动物和人类身上,这一结论得到了反复的验证。

    “左眼皮跳就是有财,右眼皮跳就是有灾。”

    “拜这个观音像就能怀孕。”

    “打破这面镜子就会有血光之灾。”

    “杀死这只黑羊,用血画个法阵,今天的比赛就必胜无疑了。”

    “别从梯子下面走,要不然会倒霉。”

    上述这些人类观点和鸽子为了求食而跳的转圈舞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将先后发生的两件事之间强行建立因果关系,就是迷信的本质。当历史上的迷信行为与其他因素发生“共振”时,便可能形成野蛮而残酷的文化习惯。

    比如,用活人献祭。

    对商朝人来说,风调雨顺、战胜敌人、粮食丰收、狩猎成功、分娩顺利等,就好像喂食器里掉下来的食物一样是一种正向的奖励,而这种奖励同样会加强和固化商朝人的随机行为,但他们的随机行为那么多,为什么活人祭祀这种野蛮的文化行为就被加强和固化了呢?

    很可能是因为匮乏,在匮乏的环境下,这种野蛮的行为可以实现逻辑上的自洽。

    商朝虽然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但是由于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低下,高产作物还没有被引进中国,所以对商朝人来说,食物的匮乏是一种常态,我们可以从考古证据上清晰直观地看到这一点。

    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原海兵曾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详细阐述了他在殷墟小型墓葬中的发现。殷墟的小型墓葬中埋葬的通常是商朝的平民,作为人口比例最大的一个社会阶层,这些平民的健康水平可以直观地反应出整个商王朝社会发展的大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