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145页

第145页

    锌元素的缺乏不仅对婴儿有着致命的影响,对孕妇也是如此,缺锌的孕妇很可能会出现羊水早破、分娩并发症、染色体畸形、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可以说,锌元素的摄入水平直接决定了女性是否能够正常生育,如果锌元素摄入不足,孕妇的死亡率就会随之暴增。

    那么锌元素从何而来呢?其实是从环境中来的,土壤中的锌元素会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循环,但是如果土壤中原本就缺乏锌元素,就会很麻烦。匈奴和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高纬度内陆地区,其绝大部分土壤是缺乏锌元素的,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中通常含有大量的肉食,而肉食中的铜元素在被人体吸收时会和锌元素相互拮抗,也就是说,摄入大量肉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锌元素的吸收,使得匈奴和鲜卑族的妇女长期处于严重缺乏微量元素锌的状态。考古学者通过分析这一时期出土的一些骨骸,并进行化验,证实了这一结论。

    上文提到,锌元素的缺乏会大大提高孕妇在分娩时的死亡率,这使得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社会中孕龄妇女大量死亡,进而出现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所以在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观念中,可以顺利生育的妇女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是不可以轻易流散到家族以外的。

    高凯博士推测,正是为了防止人口崩溃和民族灭绝,同时也为了家族血脉的延续,收继婚的习俗出现了。曾经有学者总结了收继婚的三个主要原则。

    第一,被收娶者必须是寡妇,也就是说,如果自己父亲或者哥哥还活着,就不能娶自己的后妈或者嫂子。

    第二,收娶者必须是死者社会习俗上的婚姻继承人。

    第三,收继婚是公开的结合,是光明正大的关系,而不是偷偷摸摸的私通。

    这三条原则确保了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中,收继婚既不会有近亲结婚带来的弊端,又可以保证健康的孕龄妇女留在家族内为家族延续血脉。

    如果高凯博士的推测是对的,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收继婚这种文化风俗其实是在当时匮乏的压力之下不得已产生的,是匮乏塑造了这一切。

    当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无法理解微量元素的概念,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不仅要争夺匮乏的资源和生存空间,还要在匮乏引发的文化冲突中彼此侮辱和仇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华夏大地连年的烽烟熏烤着无尽的枯骨,三国两晋南北朝也因此被很多学者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荡的时代,其黑暗和恐怖程度,恐怕只有明末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了。

    [1] 出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吴慧所著《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

    [2] 出自《册府元龟》卷三百五十。

    第12章

    明末的地狱

    明朝末年,饥荒连天,华夏多地变成恐怖的食人乐园。无数饥饿的流民成为李自成军队的兵源,军队所到之处,瘟疫横生,哀鸿遍野。

    人间炼狱

    “将一颗人头的双眼挖去,眼眶内塞入芥菜,再放到火上炙烤,颅骨里的大脑就会受热沸腾,眼眶中的芥菜也会动起来。当大脑完全凝固后,眼眶中的芥菜也就不动了,这时候撬开头盖骨,挖出脑子,可以盛两碗。”

    这种烹饪人头的技法并非源自神怪小说,而是来自地方县志《新修沾化县志》。万历四十三年,即公元1615年,山东地区大旱、蝗灾接连袭来,粮食生产完全崩溃,全省“子女贩若牛羊,死者枕籍于野”。等到第二年,被匮乏封锁的山东大地已经变成了一个食人乐园,还活着的人们甚至彼此交流吃人的心得体会,这些腥臭扑鼻的细节都被当时的知县李鲁生写进了县志里,前面提到的人头菜谱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由食物匮乏导致的食人现象并不罕见,比如明朝晚期。

    在开始接下来的故事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之前的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隋朝一统华夏,但是由于接二连三的战略性失误,隋帝国很快崩溃。随后,建立了唐帝国的李氏家族成为华夏大地新的主宰。在时运和贤明君主的共振作用下,唐朝维持了长久的繁荣与扩张,直到安史之乱将大唐的国祚一折为二,其国力也从火山之巅坠入冰川之底。之后,各地节度使就好像食腐的乌鸦,纷纷从唐帝国的尸体上啄食养分以充实自己,五代十国时期就从这散发着尸体恶臭的混乱之中开始了,各位皇帝匆匆登台又匆匆谢幕。后来,一个叫赵匡胤的男人用并不光彩的方式登基为帝,靠自己的手腕扫平了各路势力,宋朝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尽管在文化、经济和科技上,宋朝都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高峰,但是军事上的羸弱却让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充满了悲怆和屈辱。1279年,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蒙古军队的步步紧逼下,沉入了波涛汹涌的海底,华夏政权在历史中第一次彻底灭亡。蒙古人建立了国土空前辽阔的元朝之后,沮丧地发现治理一个国家要比征服一个国家难得多,国内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冲突并没有被广袤的国土所稀释。在天灾和民变的剧烈催化下,一个出身卑微的乞丐受命于天,先横扫了各路竞争者,之后又将元政权痛击至漠北,成为光复华夏河山的一代雄主,而这位乞丐所缔造的政权也迅速填补了元朝崩溃导致的权力真空,在接下来的两百余年间,这个政权成为了东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一股力量。

    那个乞丐名叫朱元璋,他缔造的帝国就是明帝国。

    尽管明朝在中前期也展现过一个新生王朝的蓬勃与活力,然而当世界历史进入17世纪以后,内部矛盾积重难返的明朝也走到了苟延残喘的最后时日。

    如今,当人们回顾明朝覆灭之前的一段历史时,往往会把焦点放在国家内部的运转之上,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武将无能、刁民难缠,这些都被人们反复提起,而即便是一个巨人,当他内力耗尽、摇摇欲坠时,小小的外力都可能将其击倒在地。后来,20多万清军杀入关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相继击溃了各种反抗势力,并最终征服了明朝的全部疆域和广袤土地上的众多人口。

    时常会有学者感慨,明朝的崩溃可以用天崩地裂来形容。如果我们放眼全球,会发现,在17世纪,深陷危机的并不只有中国,同时代的西方世界也是哀鸿遍野,比如,17世纪的法国先后被大灾荒洗礼过11次,“饥饿”二字在那百年间几乎印刻在每一代法国人的心头。据推测,17世纪末的一次大饥荒可能消灭了法国全国人口的10%,仅仅在1635年到1660年的25年间,法国人民就进行了156次起义。英国在17世纪也频频陷入火烧屁股的尴尬局面,圈地运动引发的一系列政治风波让民众怒不可遏,王室的荒谬行为使得全国内战此起彼伏,克伦威尔阁下和他的士兵们怒吼着抡起巨剑砍向国王的走狗们,乘虚而入的苏格兰军则很乐意协助英王陛下铲除这群不知好歹的叛乱分子。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内耗中,英国国力大大受损,17世纪末,全英国1/4的人口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饥荒已经司空见惯。相较之下,在同时代的德国科隆,每5万人中就有2万人在大街上行乞。即使这样,西欧的恐怖也不能和北欧相比,1696—1697年,一场特大饥荒蔓延开来,芬兰全国人口消失了1/3。

    那么东方世界呢?还没从壬辰倭乱中喘匀气的朝鲜踉踉跄跄地走进了17世纪,立刻又遭遇到了来自女真的另外一场侵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仿佛一个大病初愈的人被扑倒痛打。而之前曾侵略朝鲜的日本也同样深陷危机,1642年开始的宽永大饥荒深深地动摇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岛原起义正是在这场危机之下爆发的。

    17世纪危机

    匮乏以及匮乏引发的风波和苦难成为17世纪的主旋律,伏尔泰曾说:“17世纪是篡权者的时代,世界是抢劫、掠夺、胡作非为的大舞台。”20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者霍布斯·鲍姆(E. J. Hobsbawm)也曾表示,17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一个经济衰退、粮食减产、死亡率上升、社会叛乱频发的时代,各国普遍迎来了危机,现今的史学界通常将这场危机称为“17世纪危机”。乔弗里·帕克(Geoffrey Parker)是一位对17世纪危机有过深入研究的学者,他表示,从第一手数据来看,当时全球可能有1/3的人口在频繁的战乱、饥荒和瘟疫中消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