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294页

第294页

    “罗马军团跨过舟桥”,图像来自图拉真的纪功柱。图拉真柱为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所立,以纪念他胜利征服达西亚。公元2世纪,是罗马帝国历史上实行向外扩张政策的强盛时期。

    不断延伸的政治、商业和知识交流网络可以诠释这一时代另一重大发展:遍布全球各地的宗教传统的涌现,成为最初的世界宗教。早期的宗教传统通常要求特定社会或地区群体的效忠,而世界宗教宣称表达普遍真理并代表全能神灵,这反映了帝国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调和广大区域内不同民族信仰的需求。

    第一个世界宗教很可能是拜火教,其创始人可能来自公元前6世纪的中亚,大致是居鲁士二世创建阿契美尼德帝国的时期。而在印度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和疆域扩张期之后不久,佛教诞生于印度北部。佛教在公元1000年初期出现重要发展,这段时期它开始传播到中亚、中国及东南亚。基督教的影响力在罗马帝国时期扩大,直至公元4世纪,在君士坦丁大帝统治下成为官方宗教。

    佛教和基督教都成功传播到中亚并最终传入中国,但只有佛教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创始于公元7世纪亚洲西南部的伊斯兰教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它传播到北非、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最初的传播者是征战的军队,随后又被穆斯林传教士和名为“苏菲派”的信徒传播至其他地方。

    带来第一批世界宗教的社会力量同样也激励了哲学和科学雏形的诞生,这是人们对现实进行总结概括的早期尝试。尽管通常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密切相关,这些理念也能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天文和数学传统以及印度北部和中国的哲学传统中得到体现。

    美洲

    在南北美洲,政治体制也在规模、军事实力、文化和商业范围等方面获得纵深发展。在公元后第一个千年里,复杂的城邦体制与初创的帝国出现在中美洲。处于鼎盛时期的墨西哥特奥蒂瓦坎城(Teotihuacan),拥有逾10万人口,控制着跨越中美洲大部分地区的贸易网络。但我们不确定该城市是否直接控制其他城市乃至国家。再向南,玛雅文明由大量的区域国家构成,其中一些国家至少短时间控制过他们的邻国。然而在公元500年至1000年期间,这两种强大的体系均走向崩溃。正如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初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地区,这种的体系崩溃可能归咎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

    ? 思想实验

    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宗教。但迄今为止,美国一直盛行基督教。你在自己的社区见到过更多的佛教和伊斯兰教信徒吗?如果没有,请在线搜索词组“佛教寺庙”或“清真寺”,并添加你所居住的城镇或城市名,你可能会对搜索结果大吃一惊。众多族群已经设法进入了美国主流社会,但这些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信奉起源于犹太——基督教的神学教义和传统。对于其他宗教,如佛教和伊斯兰教来说,要被21世纪的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是否还需要更多时间?

    但是,就如同苏美尔的政治传统最终被巴比伦和亚述采纳一样,中美洲的特奥蒂瓦坎城和玛雅人的政治传统为农耕时代下一时期更强大的帝国奠定了文化基础。在安第斯山脉地区,城市和国家也开始出现。第一个可能是秘鲁北部的莫切王国,它在公元第一个千年期间兴盛了近800年。与特奥蒂瓦坎城一样,莫希王国也影响了一大片区域,尽管我们无法确定该国对其他城市和国家具有多大的直接政治影响力。公元500年至1000年间,类似的国家实体也出现在更加偏南,即当今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喀喀湖附近的陆地区域。

    其他地区的扩张

    在农耕文明以外的地带,人口增长也产生了新的阶层结构。在亚欧大陆人烟稀少的草原地带,游牧部落开始组成大型的移动联盟,劫掠邻近的农业地区并征税。在中亚蒙古地区,匈奴人于公元前2世纪创立了一个大帝国。公元6世纪,突厥强国出现,鼎盛时期的突厥国疆域从蒙古地区延伸至黑海。在太平洋沿线,来自斐济附近的岛屿移民开始定居在波利尼西亚群岛,零散地分布于太平洋中东部区域。夏威夷岛与遥远的复活节岛直到公元600年才有人移居,而新西兰更是在公元1000年后的某段时间才有人居住,大概是波利尼西亚群岛中最后一块定居地。波利尼西亚群岛上居住着农耕民族,包括汤加和夏威夷在内的部分区域,人口增长为权力阶层的诞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最后,连农业文明很少影响到的地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北美洲,随着玉米栽培技术缓慢向北推广,大量的农业或半农业社会群落开始形成,比如著名的“阿纳萨齐人”(Anasazi)或者“古普韦布洛人”(Ancient Pueblo People,分布于科罗拉多高原,即今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科罗拉多州和犹他州的交汇处)。在北美洲东部地区,农耕社群出现在诸如俄亥俄河谷这类区域,人们在这里栽培向日葵等本地植物。甚至连澳大利亚的采集狩猎部落也强化生产,开始在人口稠密地区定居,尤其是在海岸线上。

    现代革命前夕的农业社会

    1000—1750

    农耕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从1000年至1750年,前期的历史趋势得以延续,但是根本性的变化也暗示着现代化社会变革即将到来。

    农耕文明传播到以往边缘化的区域,例如北美洲、非洲南部、中国西部地区。迁移的农民通常在都市商人和政府的积极支持下移居到新地域。尽管亚欧大部分地区14世纪遭遇黑死病(腺鼠疫),美洲16世纪遭遇欧洲带来的疾病(如天花),导致人口急剧下降,但世界人口总数仍维持增长态势。美洲地区16世纪的经济崩溃和人口骤降带来了灾难性后果,美洲原住民人口可能在哥伦布之后的16世纪下降了约50%—90%。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亚欧大陆移民者的到来、牲畜和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以及后续耕地面积的扩充,人口数量得以弥补。在农业、武器、运输(尤其是海运)和工业领域,连续的稳定创新举措通过平稳地提升平均生产率和巩固国家政权,维系了经济增长态势。据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估算,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商品及服务总产值,GWP)从1000年的1 200亿美元左右(以1990年的国际货币测算)上升至1820年的近7 000亿美元。

    165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建立的“工厂”。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接踵而至的荷兰和英国,占领了全球重要的贸易口岸。控制全球贸易网络为欧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同时也带来了大量崭新的关于地理、自然世界以及其他社会习俗的信息。

    全球网络的诞生

    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世界主要地区在16世纪实现了统一。在此基础上,第一个全球交换网络诞生了。它将数千年来从未来往过的地区联系在一起,形成商业和知识协同,为现代世界的兴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非洲——亚欧大陆来说,刚刚过去的一千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日渐广泛而密切的国际交往。维京掠夺者和商人的足迹遍布中亚、地中海、西欧海岸沿线乃至遥远的冰岛和格陵兰岛。公元1000年,他们甚至在加拿大的纽芬兰岛建立了短期的殖民地。13世纪早期蒙古大规模的征战,缔造了从中国东北延伸到地中海的广袤区域内的相对和平。同时,在他们的保护下,丝绸之路的商队路线从13世纪晚期到14世纪早期获得蓬勃发展。海上航线同样活跃,从地中海经南亚和东南亚到中国进行货物互换,业已成为常规路线。15世纪早期,明朝皇帝派遣庞大的中国船队,由回族将领郑和统率,连续几次航行至西方,其中部分航程到达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及非洲东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