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人类简史畅读系列 > 第394页

第394页

    气候的变化无论看来多么不起眼,对一些国家生长季节的影响都是引人注目和灾难性的。例如,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气温已经下降了华氏1度。这样一来,处于中纬度的主要粮食生产国的生长季节就要减少10天之多。与绿色革命关系最大的小麦和稻米这些庄稼,对气候变化反应特别脆弱。湿度的降低也减少庄稼产量。从北到南四处横扫我们星球的寒风的加剧,妨碍了充满湿气的赤道风的形成,无法给许多地区带来降雨。西非和印度便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另一方面,大气污染的增加可能会形成“温室效应”,残害到地球的一些地区。假如巨大的极地冰区开始融化,海平面会危险地升高,说不定会淹没世界上的一些滨海城市。

    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绿色革命的局限,都扩大了贫富国家之间的裂痕。人们开始谈论“北南”差别,而不仅仅是“东西”差别,把世界上比较富裕的北方国家与它们不那么发达的南方邻国加以对比。

    饥饿威胁会导致全球的冲突。人们有时把那些没有工业化的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国家称作第三世界,虽然许多这些国家随着时间的流逝,投奔过一个或另一个阵营。国家间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使得一些经济学家把拥有20亿人口的第三世界进一步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三世界”,即具有充分的原料可以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的国家(如扎伊尔、摩洛哥和巴西);“第四世界”,即具有一些原料但缺乏资金的国家(如秘鲁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第五世界”,即不具有原料且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供其自身人口生存的国家。这些国家,如非洲的乍得和埃塞俄比亚,亚洲的孟加拉国,都在20世纪70年代的大部分年份里遭受过致命的旱灾。这些贫困国家的境况由于国内战争而雪上加霜。

    仿佛这还不够,阿拉伯国家暂时拒绝把石油卖给西方,即1973年10月的石油禁运,开启了在世界许多地方能源价格猛涨的序幕。随后的10年中,原油价格增长了4倍,在美国从大约每加仑30美分到达140美元的高点,不过远低于西欧的油价。石油禁运对美国当即产生了冲击,在加油站前排起了长队。为了节约油耗,车速限制从每小时70千米压到55千米。美国人减少汽车和航班,航班机票的花费随着油价的飞涨也提高了。许多城市和公司开始了“汽车合用”项目,鼓励搭乘人和驾车人共同负担使用能源的费用。总爱拥有大型轿车的美国人如今购买了小型和更节能的轿车,在日本,增加了制造低油耗的车型的比例。在随后的年月中,人们在冬季把住房和办公室保持在较低温度,减少使用高耗费的能源。一些美国人苦涩地对这些“剥夺”措施做出反应,他们指责石油生产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改变了美国的生活方式。一位专家就能源危机评论说:“我们就像一座城堡,一座光彩夺目的中世纪城堡,保卫着自身,抵御外国进攻。后来我们突然发现,水源却在城堡之外。”英国人在北海发现了石油;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作为产油国而繁荣,至少在油价于20世纪80年代初滑回原来水平之前是如此。普通的美国人以及欧洲人只好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嫉妒埋在中东沙漠下的石油。石油和能源问题把美国置于与拥有更多石油储备的苏联相比相当不利的地位,以致影响到美国总统的外交政策和面对上涨的油价和寒冬的普通百姓的家庭抉择。

    1978至1979年的伊朗革命带来了石油涨价的第二阶段。每桶油的价格比起第一次涨价和禁运前上涨了10倍多。但由于美国减少了使用能源,耗油也降低了。在全世界全部耗油量中,美国份额从1970年的31%下降到1982年的25%。1983年普通美国家庭用油比起禁运期间减少了20%。政府停止了对石油工业的控制,它们增加了生产,使石油公司获得了巨大的“横财利润”。与此同时,对污染的放松管理允许使用其他燃料,尤其是煤——在美国仍是贮藏巨大的。1977年,投资77亿美元的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开通,将石油从那个富有矿藏的大州输送出来。与此同时,汽车制造公司证实,他们能够生产耗油少的汽车。1973至1983年间,每加仑燃油的平均行车里程提高了一倍。

    汽油短缺

    1983年,出现了供应石油的“过剩”现象;石油价格稳定,甚至有暂时的下降;一些比较贫穷的石油生产国,如委内瑞拉、墨西哥和尼日利亚,得到了可观的贷款,却难以偿还它们的国债,以致引起了对一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恐惧。但由石油短缺造成的经济成本仍然存在。石油危机和更高的油价在许多缺少自己能源的不发达国家中造成了前进中的“短路”。另一方面,中东的石油富国却发现自己有了更多的钱——尤其是美元——以致不知如何去花。科威特的石油供应使之成为按人口收入计算世界上最富的国家(无论大小),欧洲和美国的大批房地产都被阿拉伯人用美元买了去。对很多欧洲人和美国人来讲,由于西方世界成了石油富国“讨价的底层”,世界仿佛站到了他们的头上。能源危机侵蚀了美国的自信,使美国人怀疑,一切是不是仍有可能,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改变了。美国的钢铁工业及汽车和电子工业,面对着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裹足不前,而日本和德国制造的产品往往技术优越,成本较低,充斥了美国市场。

    在对外政策方面,没有哪一场冲突像越南战争那样压抑着美国人的灵魂。美国正式卷入那块麻烦不断的土地始于20世纪50年代。胡志明的共产党军队于1954年5月在奠边府战役中打败了使该国沦为殖民地的法国。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会议上,越南被分成南北两部分,胡志明在北方建立了共产党政府。吴庭艳在美国的支持下成为越南共和国的总理。1955年,当美国随着吴的决定拒不同意以大选来实现越南统一时,重新统一的可能性消失了。在南方,共产党支持者和越南共和国政府间的游击战成为日益频繁的场景。1959年7月,好几名美国军事顾问被打死。

    4年之后,吴的专制政府面临着抗议的浪潮。在美国人袖手旁观之际,他被推翻,随后被处决。在19个月中,政府更迭了13届,而越共——越南南方的共产党人,却在农村中增强了力量,并羽翼丰满地发动反对越南共和国政府的战争。

    美国卷入越南内战是“逐步升级”的——这是20世纪60年代象征性的词语之一。1964年,林顿·约翰逊总统请国会通过一项决议,给予他在东南亚采取“一切必要步骤”的权力。他宣称,越南民主共和国船舰在东京湾攻击了美国的驱逐舰。到1965年,美国海军陆战队被派往越南。由越南共和国军队发动的一次在越南共和国的军事政变,使阮文绍将军成为越南共和国政府的领导人,阮高祺元帅当上了总理。到1965年底,大约15万美国军队进入越南,3年之后,驻越美军人数超过50万。

    美国就此陷入了在地球另一端的一场不宣而战的战斗,而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则不相信有此必要:在道义上、生命和金钱大量消耗上都得不偿失。涉及并反对这场战争的第一次公开讨论早在1965年春天就在大学校园里发生了。学生们挑战性地焚烧了他们的兵役应征卡。当战火于1967年蔓延到南北分界的非军事区时,美国飞机开始对北方轮番轰炸。但是无论是空中轰炸还是地面部队都无法摧毁得到北方军队支援的越共,1968年1月30日,他们发动了新年(春节)攻势,实际上进攻了南方所有重要的城市。尽管这场攻势失败了,共产党军队终归对越南共和国实施了重大打击。他们证明了,他们在继续以游击战袭击对方阵营和美国人的同时,也能在南方发起大型军事战役。新年攻势也给了全世界一个最可怕的战争形象,成千上万的人在他们的电视机屏幕上看到了一幅画面。

    越南

    越南共和国国家警察署长对准一个囚犯的太阳穴开枪的镜头被拍摄下来,永远存到了胶片上。一个更令人毛骨悚然的形象是一个吓慌了的农妇带着一个孩子被美国飞机投下的凝固汽油弹的化学溶解烧得肢体变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