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语言表达的艺术 > 第03章 掌握提问技巧,在交流中学会以智取胜

第03章 掌握提问技巧,在交流中学会以智取胜

    交流中避免无效问题

    小黄是某高校本科毕业生。这年他申请出国留学,获得了学校的审批。

    来到美国后,他结识了一个好朋友,叫作彼得。两个人经常一起学习,一起踢足球、打篮球,就连课题研究也是一样的。但是最近两个人却发生了一次不小的争吵,给两人的友谊蒙上了阴影。

    原来有一次,小黄关心地问彼得:“你家里有几口人啊?”

    彼得一听,厌烦地说:“这是我的秘密,不能告诉你。”

    小黄觉得不可思议,生气地说:“我这是在关心你,关心你的家庭。你怎么不识好人心呢?”

    彼得也生气了,他说:“你们中国人难道对别人的家庭就那么感兴趣吗?”

    小黄气愤地说:“我关心了你一下,你怎么扯上中国人了?中国人哪里得罪你了?!”

    彼得大声说:“我不讨厌中国人,但我讨厌你。”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从那以后,小黄和彼得很少说话,遇见了也是扭头就走。

    向对方提问,一定要注意,不要提问没有意义的问题。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厌恶。可能你认为是在关心对方,但是前提对方是否需要你的关心。如果对方不需要,那么你的关心就会给对方带来压力。同样,在提问的时候,要想清楚,对方是否愿意回答你的问题,如果对方不愿意回答,那么你的提问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还会让对方觉得你很无聊。所以,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提问无效的问题。那么,到底如何才能避免提问无效的问题呢?

    1.提问要有针对性

    在向对方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文化素养和性格来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对小朋友可以问:“你今年几岁了?”但是对于老人就不能这么问。对于中国人,询问对方的家庭、对方的收入等都表示关心,也是对对方的尊重。但是如果这样问一个美国人,则会引起对方的厌恶,他们觉得这是在打听隐私。所以,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式来询问。这样,在人际交往中,才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不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那么最好不要盲目地提问,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要照顾对方的心理状况

    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对方的心理状况,如对方高兴的时候,可以询问:“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啊?”对方在兴头上,自然愿意把快乐跟你分享。如果对方受到了巨大的刺激,悲痛欲绝。这时候你如果问:“怎么了啊?让你这么难受。”对方本来就难受,你的询问无疑加剧了别人的痛苦。所以,在询问的时候,一定要看对方的心理状况。对方心情好的时候可以询问,分享快乐。对方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可以询问,分担痛苦,但是仅限于关系比较好的朋友之间。如果关系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贸然询问,不但得不到对方的肯定,还会成为对方的出气筒。

    3.要选择合适的话题

    话题是两个人交流的载体。在试图了解对方的时候,询问是一条很快的途径。但是询问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话题,否则双方说几句就没话可聊了。这样双方的交流就没有办法正常地进行。在选择话题的时候最好选对方感兴趣的。例如,一个人羽毛球打得很好,你就可以问:“听说你很喜欢打羽毛球,是么?”对方喜欢打羽毛球,自然有很多愿意交流的心得。这样,双方就羽毛球会展开一番交流。所以,询问的时候一定要事先了解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如果不知道,可以通过观察来试探。如对方穿着运动服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可以问:“你平时很喜欢运动吗?”如果对方回答是,则有了话题可聊。如果对方回答不是,可能会告诉你他喜欢什么。这样,可以围绕着对方喜欢的话题,展开一番交流和讨论。

    在询问的过程中逐层深入,善于引导

    在询问时如何逐步深入呢?

    1.预先明确目标

    在询问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你向对方发问是想到达一个什么目的。只有明确了这个目的,在具体的询问中才会有所指。千万不能没有目标,胡乱发问。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逐步深入的目的,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有了明确的目标,还要明白每一个问题怎么问才比较合适,问到一个什么程度才算恰到好处。只要心中有了这些明确的规划,询问起来就不会不知所云。所以,在询问之前,一定要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2.说话要有逻辑性

    在询问的时候,每个问题之间都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将对方引导到我们预想设置好的目标上。如果哪一个问题上出了差错,自相矛盾,或者问得不严谨,那么就没有办法成功引导对方。因为你自身出了问题,也就意味着你所设置的所有逻辑都存在着问题。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怎么去引导别人呢?所以,在引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要仔细斟酌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把话说得严谨一些,不要犯明显的错误。这样一来,对方在你的引导下才能顺利到达预先设置好的目标。否则,被对方找出逻辑的错误,反驳得无话可说,不但不能引导对方,还有可能被对方所引导。

    3.多用问句引导

    在引导对方的时候,要多用问句,尤其是反问句,让对方所坚持的观点和看法在你的反问下失去抵抗力,从而乖乖地听从你的调遣。当然,在用反问句的时候,要先用大量的论据和事实将对方驳倒。在你的反问下,对方再不缴械投降似乎已经没有退路了。这样在你环环相扣的一个个反问下,对方会一步步地跟着你靠近预先设置好的目标。例如,你举了大量的例子说明不上学是没有出路的,然后问:“难道你还不想去学校吗?”在事实面前,对方自然乖乖地跟着你去学校。如果事实不充分,说明不了问题,对方自然会起身反驳。这样整个设计就会功亏一篑。

    迂回的处理方式有时反而有益于问题的直接解决

    小于和老王是生意上的伙伴。小于给老王发了整整的两车货,可是老王却因为资金有限,迟迟没有结款,这让小于压力很大,毕竟小于也是小本买卖。没有足够的资金流转,生意根本没法正常运营下去。

    但是小于也不敢追得紧了,万一老王一发脾气,耍起赖,这笔账就有可能成为死账,这是小于最怕的。所以他既想要账,又怕得罪老王。

    这天,小于来找老王,二人来到餐厅,点了一桌上好的酒席。二人一边吃,一边喝,称兄道弟论起了交情。席间,小于突然悲伤起来,这让老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老王的再三询问下,小于一再地哭穷,说自己的生意就要大亏本了,公司也要倒闭了。小于越说越伤心,最后哭了起来,他拉着老王的手说:“王哥,你说我是不是天生就这命啊?”

    小于说得越悲惨,老王觉得越难受。他再也坐不住了,当晚就把账给小于结了。

    有些问题不方便直接问,就要迂回发问。例如,故事中,小于的一问,不是在问,而是在拷问老王的良心。如果小于说一大兜子好话,问老王:“我的钱你什么时候结?”可能老王无论如何也不会立即给他钱的,而且这样直接问就伤了两人的交情。所以,有些时候,有些问题绝对不能直接问,要采取迂回发问的形式,既将你的问题传达给对方,而且让对方保住了足够的面子,这样才有益于问题的直接解决。那么,在迂回发问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问的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间要有关联性

    在迂回发问的时候,问的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间要有关联性,这样才能让被问者明白对方的所指。否则,问了也是白问,因为对方根本不知道你的意图所在。对方不明白你的意思,自然给你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在迂回发问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两个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这样,才能达到旁敲侧击的效果。如果对方想给你解决,自然顺水推舟就解决了你的问题。如果对方不想解决,也会找个理由来搪塞。这样一来,双方也不会撕破脸皮。所以,迂回发问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关联,不能盲目发问。

    2.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

    在迂回发问的时候,一定要找个合适的时间。例如,对方休闲的时候,或者是晚饭后。向对方表达你的意愿,一定要确定对方能听得懂,并且有时间去听。否则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对方正在忙,你一个劲地在旁边讲故事,对方会觉得你实在闲得无聊,自然不会搭理你。所以,在向对方提问的时候,要事先了解对方什么时候能听得进去,什么时候能解决问题。这是迂回提问的关键所在。

    3.要有个适当的铺垫

    在用迂回的方式向对方提问的时候,要事先设置一个适当铺垫。例如,故事中小于采用迂回的方式向老王要钱的时候,首先请对方喝酒,然后借着酒劲诉苦,把自己的苦衷通过生意的失败表达出来。事实上,如果老王给了钱,生意自然不会失败了。所以,小于借着喝酒这个铺垫,将自己想要钱的想法成功地传达给了老王。最终将问题成功地解决了。所以,在向对方迂回发问的时候,也要找个适当的铺垫。有了这个铺垫,就能巧妙地将铺垫的情景成功地传达给对方。

    投石问路,摸清情况再发表言论

    当你有具体想法时,不要直接提出,而是先提一个与自己本意相关的问题,请对方回答,如果从其答案中,自己已经得出否定性的判断,那就不要再提出自己原定的想法了,以免尴尬。例如,有位女士买了一袋食品,拿回家后感到服务员找的钱不对,但是又没有把握是人家找错了。于是她又回去,问道:“小姐,这种食品多少钱?”对方回答后,她立即明白是自己算错了,说了句“谢谢”,满意地离开了商场。这位女士的处理方法就是明智的。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当自己拿不准的时候,不要武断地提出否定对方的要求,最好使用投石问路法,先摸清情况,再决定下一步如何行动。

    1.触类旁通法

    当你想提出一个要求时,可以先提出一个与此同属一类的问题,试探对方的态度。如果得到肯定的信息,便可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果对方的态度是否定的,那就免开尊口,以免遭到拒绝而出现尴尬。例如,有一位干部打算调离本单位,但是又担心领导当场给予否定或给领导留下坏印象,以后不好工作。于是他这样提出问题:“书记,咱们单位有的青年干部想挪挪窝儿,您觉得怎么样?”书记说:“人才流动我是赞成的。”他见领导态度可以,于是进一步说道:“如果这个人是我呢?”“那也不拦,只要有地方要,你可以另谋高就。”他据此摸清了领导的态度。不久,正式向领导提出了调动的申请。用触类旁通法进行试探,其好处是可进可退,进退自如,在交际中有广泛的用途。

    2.顺便提出法

    有时提出问题,并不用采用郑重其事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显得过分重视,至关重要,一旦被否定,自己就会感到下不来台;而如果在执行某一交际任务过程中,利用适当时机顺便提出自己的问题,给人的印象是并未把此事看得很重,即使不能满足,也没有什么感觉。例如,某业务员在与某厂长谈生意告一段落时,向对方提出一个问题,说:“顺便问一句,你们厂要不要人?我有个同事想到你们这里来工作。”厂长说:“我们厂的效益不错,想来的人很多。可是目前我们一个也没要。”“噢,是这样。”在对方的否定答复面前,他一点儿也没有感到尴尬,但是已达到了试探的目的。如果一开始他就以郑重其事的态度向对方提出这个问题,并遭到对方的拒绝,那现场的气氛就可想而知了。

    再如,青工小闰随同厂长去拜访一位有名望的书法家,在谈完正事之后,小闰乘机说:“万老,我很喜欢您的字,如果您在百忙中能给我写一幅,那就太好了。”万老说:“近来我的身体不太好,以后再说吧。”很显然这是在拒绝,但是,由于是顺便提出的要求,小闰并不感到尴尬。

    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顺便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自己要说明的真正意图,但是,由于使用这种轻描淡写的方式顺便一说,就使自己变得更主动一些,有退路可走,并可以有效地防止对方否定造成的心理失衡。

    3.开玩笑法

    有时可以把本来应郑重其事提出的问题用开玩笑的口气说出来,如果对方给予否定,便可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开玩笑,这样既可达到试探的目的,又可在一笑之中化解尴尬,维护自尊。

    更多地了解对方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要想了解别人,除了私下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资料之外,还要在交际中直接或间接地提出问题,进行咨询,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此外,作为一个好的策略,投石问路需要把握火候,有一定的技巧。如果你把握得好,提问得很有艺术也很有水平,别人又能接受,那么你就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通常不易得到的资料。

    通过恰到好处的提问达到交谈的目的

    人与人交谈时,掌握问话的技巧,恰到好处地提问,就能逐步探明对方的本意,从而达到交谈的目的。开始时,应让对方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然后渐渐地提出一些不能用“是”或“不是”回答的问题,如“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呢?”继续提出这类问题,对方即使很厌烦,但仍然会以自己的话来回答,当然这样也能较具体地把对方内心的话反映出来。在社交中特别想知道对方的意图时,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达到目的。

    例如,你跑到海鲜酒楼里,点菜时问服务员:“今天的龙虾好不好?”这等于白问,因为他一定会说好,除非你是熟客。倘若你用另一种方法问:“今天有什么好的海鲜?”那么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又如,美国有些冰果店因为一些客人喜欢在喝可可时放个鸡蛋,所以服务员在客人要可可时必问一句:“要不要加鸡蛋?”某心理学家应邀到一家冰果店去研究如何发展营业时,关于问是否加鸡蛋一事,他说不应问“要不要加鸡蛋?”而是问“要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这种问法,多做一个鸡蛋的生意是绝对有把握的。

    一开始就抓住关键,切中要害,并由此设问,以问题引路,自问自答,引出一段解释,从而清楚地消除听者的疑问,这种方法也是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如果要使你的意见被别人同意,你必须牢牢地记住:使对方立即说“是”。

    善于设问,往往能够切中要害,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收到设想的效果。设问,就是原本没有疑问而自提自问,是明知故问。设问后,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这的确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技巧,但是它被许多人忽略了。许多人,一开口就愚蠢地提出别人不能接受的问题,使别人立即采取反对的态度,因而弄得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有一些人,则在这方面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设问用得好,能引人注意,诱人思考,把谈话内容变得更加吸引人。可以说,“设问”是沟通过程中最能打动人心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