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语言表达的艺术 > 第06章 言语进退得宜,在人际交流中才能左右逢源

第06章 言语进退得宜,在人际交流中才能左右逢源

    以退为进的言辞更易赢得他人认同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那些言语谦虚诚恳的人很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同,而那些言辞激烈的人却难以获得他人的肯定,这是为什么呢?那些说话嚣张、不懂礼貌的人,往往给人一种骄傲的感觉,于是,人们在心理上就对其有了距离感,更别说要认同这个人了。在日常交际中,如果我们想获得他人的认同,那么不宜表现得太嚣张,应适时懂得退步,以谦虚诚恳的言辞赢得对方的认同,达到打动人心的目的。

    其实,前者所使用的就是“以退为进”,表现得格外谦虚诚恳,以此来打动对方,对方自然能够认同自己,而后者太急于表现自己,反倒惹人厌。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那些言辞谦虚诚恳的人总是怀有一种莫名的好感,会觉得其人品值得信赖,在交往过程中就会对其产生好感,并且认同对方。

    那么,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到“以退为进”呢?

    1.谦逊的态度

    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你的谦逊将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即使你很有能力,但在他人面前也应该表现得谦逊一点儿,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打动他人,获得他人的认同。

    2.礼貌性的语言

    在交谈中,我们要使用礼貌性的语言,例如,问候语“您好”,告别语“再见”,致谢语“谢谢”,致歉语“对不起”,回敬语“没关系”“不要紧”“不碍事”,等等。

    另外,养成使用敬语、谦词、雅语的习惯。常用的敬语有“请”,第二人称“您”,代词“阁下”“尊夫人”等;谦语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语言,如称自己为“愚”“家父”等;雅语是指一些比较文雅的语言,如你端茶招待客人,应该说“请用茶”。

    其实,无论是求人办事还是普通的交谈,我们都需要以谦虚诚恳的言辞来进行交谈,以退为进,赢得他人的认同。

    学会将错就错,尽量避免言语伤害

    王聪是电脑公司的设计人员。这天,老板让他做一个广告牌匾。王聪非常自信,一个下午就做好了。老板也没有细看,随即让技术人员给做了出来。

    送到客户手里后不久,客户就打来电话,态度非常恶劣。原来王聪在电脑制图的时候,竟然把客户公司的名称“玉龙”做成了“龙玉”。面对客户和老板的严厉指责。王聪没有狡辩,他给对方道歉说:“真是抱歉,是我的疏忽,要不这样吧,我重新赶着做。花去的费用从我的工资里面扣,行吗?”

    客户不再吱声了,老板也没有再说什么。王聪认认真真地又把设计图做了一遍。检查无误后麻烦技术人员重新做了一遍。那天的失误花去了王聪工资的1/3。好在王聪将错就错,及时提出了补救的措施,否则指不定还要受多少指责和谩骂呢。

    一般情况下,当你的失误给别人带来伤害的时候,都会遭到对方的指责和谩骂。这时候如果过多地辩解,无疑是火上浇油,让对方更加生气,从而更加激烈地攻击你。为了避免这种攻击的扩大化,不妨将错就错,态度诚恳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既然你承认了自己的错误,那么对方再过分地难为你,就显得不通情理了。所以将错就错,是利用示弱来平息对方的怒火,从而达到避免别人语言伤害的目的。那么,在生活中到底该如何利用将错就错的办法避免语言伤害呢?

    1.态度要谦逊

    当别人对你进行语言伤害的时候,态度一定要谦逊一些。通常人的心理是遇强则强,尤其是在生气、攻击别人的时候。你的谦逊态度往往会让对方有气没处撒,即使想要在你的身上发泄,也会受良心的谴责而不得不放弃。如果你一味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肯认错,无疑会挑起对方心中的怒火,你越狡辩,对方越生气,对你的伤害也会越大。这时候,对方给自己的指责和为难找到了理由,再过分的伤害也会觉得自己是合情合理的。谁让你做错事还死不悔改呢?所以,面对对方的指责和为难,态度一定要谦和一些,即使是别人误会了你,也不要和对方争辩,要和颜悦色地解释清楚,不要和对方比脾气。如果对方胡搅蛮缠,不妨服软,给他个台阶下。在不涉及原则是非的问题上,承认自己的无知未尝不是好事,即便你是对的。

    2.提出补救措施

    对方之所以攻击你,是因为你的失误给别人带来了伤害。所以,要想让对方彻底闭嘴,除了态度谦逊一些之外,还要切切实实地解决问题。所以,及时地提出补救措施无疑是重中之重。当然提出的补救措施一定要解决问题,让对方心服口服,而且要比原先的效果还好。例如,故事中的王聪,因为自己的错误对客户造成了伤害,好在他及时提出了补救的措施,才使对方停住了对他及公司的指责和污蔑。所以,提出补救措施,让对方感到心理平衡,因为你已经在想办法帮他解决问题了。对方自然不好意思再过度地埋怨你了。所以,当别人因为你的失误而埋怨和指责你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堵住对方的嘴。

    3.勇于承担责任

    既然是自己的失误,那么就要勇于承担一切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对方觉得心理平衡,因为你让别人觉得你是个负责人的人。对方不会再担心你给他带来二次伤害。所以,当对方指责你的时候,要用实际的行动勇于承担责任,把给对方带来的伤害减到最小,同时把对方对自己的语言伤害也减到最小。故事中的王聪,主动承担了采取补救措施所带来的损失,堵住了客户的嘴,也堵住了老板的嘴。毕竟是个人的失误,总不能让别人再替你受过吧。倘若王聪当时不承担这个责任,那么客户势必不肯罢休,羞辱和谩骂自然少不了。老板肯定也不肯蒙受损失,自然也会对王聪进行语言攻击。那么对于王聪来说,不但要承受过多的语言伤害,而且最终还得自己负责,得不偿失。

    必要时转移话题,减少直接的矛盾冲突

    宏宇是一个大型工厂的工人,一次,下班后工友们都走光了,他推着自行车往大门口走,由于从厂房到大门口有一段距离。按照厂方的规定,工厂内禁止骑车。当时宏宇看了一下四周,没有保安,随即一脚蹬上了自行车,向大门驶去。谁知就在这个时候,负责在工厂执勤的保安不知道从哪里钻了出来,一下子拽住了宏宇的自行车,拉着他去接受罚款。

    宏宇一下子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幸亏他脑子机灵,在和保安的争执中,他听出了保安的口音,于是对保安说:“听你的口音,好像不是本地人嘛?”

    保安回答说:“不是的,我是四川雅安的。”

    宏宇笑着说:“真的啊,我女朋友也是四川雅安的。跟你说话挺像的,我说怎么听着这么耳熟啊。”

    保安:“是吗?那真是太巧了,能在这么远的地方碰到老乡。”

    宏宇:“是啊,太不容易了,那改天聚聚吧。”

    保安:“那真是太好了。那你赶紧回去吧,回去晚了,老乡会担心的。”

    事实上,宏宇并没有一个四川雅安的女朋友。自然之后也不可能和保安叙老乡之情了。

    一般情况下,当有人因为一个问题和你起争执、为难你的时候,内心深处对你的攻击力度很强,对你的意见和做法很反感,但并不是对你这个人很反感。这时候不妨转移话题,转移对方的注意力。话题转移了,矛盾自然就暂时放下了,那么对方也没有必要继续攻击你了。这样一来不但降低了别人对你的语言伤害,还可能因此而化干戈为玉帛。那么在利用转移话题的办法来降低语言伤害的时候,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呢?

    1.寻找彼此的共同点

    别人之所以为难你,攻击你,是因为在某些问题上,双方意见和做法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针锋相对的。为了分出个所以然来,势必要较量一番。事实上,孰对孰错,谁是谁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重要。再加上在谈及某些问题的时候情绪激动,说出很多让你尴尬和难堪的话也在情理当中。所以,这时候,尽快找到彼此的共同点,把话题由相异转向相同,这样不但转移了对方的激动情绪,而且还会将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定位由敌人变成朋友。例如,故事中的宏宇,在遭遇对方为难的时候,找出了和对方是老乡的女朋友来。尽管这个女朋友是瞎编的,但是却迅速化解了他和保安之间的对立情绪,避免了很大的麻烦。所以,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是迅速转移话题的好办法。如果实在找不到,那么不妨虚拟一个。当然这仅适应于陌生人为难你的时候,熟人之间当然不行了。

    2.要及时地赞美和恭维

    没有人不喜欢别人赞美自己,恭维自己,即使是在双方有强烈的对抗情绪之下。所以,当别人在言语上为难你的时候,不妨赞美和恭维一下。每个人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当对方指责你的时候,你赞美一下,对方的注意力会迅速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并且转移到你所关注的话题上。这样一来,别人对你的攻击和伤害自然就不存在了。例如,别人指责你打扫卫生不彻底的时候,你说“你的衣服真漂亮”,或者说“你今天神清气爽,遇到什么高兴的事情了”。这时候,就算是再对你有意见,也会两眼放光,面带微笑和你交谈。即使有些人抹不开面子,心里也会甜滋滋的。所以,在面对别人的指责和为难的时候,要学会用赞美和恭维来转移话题,缓和彼此的情绪以及赢得对方的好感。

    3.对对方发生浓厚的兴趣

    任何人都一样,希望得到周围更多人的认可和肯定。所以,希望别人对自己感兴趣,对自己的生活感兴趣,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予肯定。但是,因为一些想法和做法的不同,当别人为难你的时候,要多关注一下对方的生活,将话题引向对方。因为有差异,所以有对抗的情绪。当话题转移到对方身上的时候,没有了分歧,自然就没有了对抗。当你对别人产生兴趣的时候,别人也会对你产生兴趣。例如,当有人说你不应该在上班的时候接电话时,你不妨关注一下对方的失眠好些了没有,睡眠质量怎么样。别人给予你的是责备,你回报的是关心。这样一来,即使再对你有意见的人也不好意思再为难你了。

    有异议时巧妙反驳,不伤双方和气

    人与人交往时,常常会有意见不合之时,有的人伶牙俐齿、出言不逊、暗藏讥讽,不善言辞的人因此在面对对方的诡辩和圈套时,常常哑口无言,不知如何辩驳而令自己陷于尴尬的境地。但是不要忘记,诡辩虽然厉害,但是只要用心,通常都不难发现对方的破绽。聪明的人要善于抓住对方破绽,利用自己的机敏灵活巧妙地进行反驳,化被动为主动,抢占先机。

    但是反驳要注意一个“度”,不能过于生硬,大吵大嚷,或者用过激的语言赤裸裸地进行谩骂,这样就会变成市井中的泼妇骂街,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更加难以令人信服。要使对方心服口服,就要以理服人,用巧妙的语言机智应对,或层层诱导,以谬制谬,令对方不攻自破;或步步紧逼,揭穿老底,令对方手足无措;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对方自乱阵脚;或旁征博引,列举事实,令对方哑口无言……总之,反驳要胜在“巧妙”二字,否则即便胜了争论,也输了风度。

    《晏子使楚》的故事家喻户晓,晏子反驳的技巧更令众人广为称颂。

    晏子出使楚国,为了羞辱他,楚国人特地在城门旁开了一个小门,让身材矮小的晏子从小门进入。晏子正色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钻进。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难道不是要从大门进入吗?”楚国自然不愿承认自己是狗国,所以只好打开大门迎接他。

    晏子拜见楚王时,楚王笑他说:“你们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派你这么个小矮子来做使臣?”晏子说:“齐国的人多得数不清,但是齐国有个规定,往不同的国家派遣不同的使臣,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家,无能的人就派他出使无能的国家,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楚王听了哑口无言。

    在宴请晏子的酒席上,两个公差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是什么人?犯了什么罪?”公差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难道齐国人这么喜欢偷窃吗?”晏子立刻回答道:“听人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称为橘,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称为枳,它们不过是叶子相像而已,果实的味道却大为不同,其原因就在于水土条件不一样呀!如今此人在齐国时并不偷盗,一到了楚国反而就成了小偷,难道楚国的水土令人喜欢偷盗吗?”楚王无奈,叹息着笑道:“圣人是不可以捉弄的,最后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晏子矮小的身躯中,不仅蕴藏着惊人的勇气,更蕴藏着惊人的智慧。面对楚国的刁难和羞辱,晏子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火冒三丈,而是用自己的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巧妙地应对、反驳了对方的刁难和羞辱,不仅令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且维护了本国的尊严,最后令楚王不得不叹服为“圣人”。这才是晏子最伟大、最令人敬服的一点。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并没有截然的对错之分,很多人都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很难被别人改变或者说服。若是对方并非刻意冒犯或者伤害你,那么在反驳时一定要注意用词得当,避免发生冲突。成功学家卡耐基曾经说过:“很多时候你在与别人争论时是赢不了的。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你还是输了。”所以,在与对方辩论时,单凭声音大、气势强是没有用的,所有的争论十之八九最后都会令对方更加相信自己的观点,或者即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绝对不会承认。所以,这时保全对方的面子是最为重要的,既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反驳了对方的观点,又不至于令对方太难堪,保全了双方的和气,这才是真正聪明人的高明之处。

    柔和的言谈比强硬的举动更有力量

    说“软”话,即在实际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或为避免关系僵化而说出主动认错或忍让对方的话。说软话的作用在于赢得对方的同情、理解、宽容、原谅,以达到解释、说服、沟通、转化矛盾、反败为胜的目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这说明,以宽容为特点的忍让式说法有强大的征服力。常言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交际中遇到挫折时要能屈能伸,一语不中时要退而求其次。如何做到出神入化,其中大有学问。

    和声细气,这种声和气宛如柔和的月光与涓涓的细流,由人的心底流出,轻松自然,和蔼亲切,不紧不慢,能给听者以舒适、安逸、细腻、亲密、友好、温馨的感觉。温和地说话的人,为人必定温柔、善良、善解人意。

    一家瓷器店营业员王姐遇到了一位十分挑剔的客户,给他拿了好几套瓷器,挑了半个钟头还没选中。因客户太多,她先照应别的客户去了,这位客户以为王姐在冷落他,便把脸一沉,大声指责说:“喂,你这是什么态度,你眼睛没有看见我先来的吗?为什么扔下我不管?”他把钞票往柜台上一扔,命令道:“快给我结账,我还有急事!”这话真够刺耳难听的。然而,王姐没和他“一般见识”,她安排好其他客户,和颜悦色地对他说:“请你原谅,我们店生意忙,对你服务不周到,让你久等了,我服务态度不好,欢迎你多提宝贵意见。”王姐这几句真诚而谦逊的话一出口,那位客户的脸一下子就红了,转而难为情地说:“我说得不好听,也请你原谅。”

    王姐以“和气”对“火气”,表面上“似水柔情”,实际上“力胜千钧”,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有理不在声高”。话,并非说得有棱有角、咄咄逼人才有分量。像这种忍让式的说法,由于充满了对消费者的尊重、宽容和理解,本身就产生了一种感化力,从而引起对方的心理变化。“火气”遇上“和气”,就失掉发泄的对象,自然降温熄火。

    当遇到有人无理取闹时,你不必过分冲动,更不要破口大骂,理智的态度和委婉的谈吐能帮你转危为安,战胜对手。当遭到有人无端撒气时,如果保持忍让态度,柔言相答,那么就会“灭火消气”,换来微笑。

    不要把话说得太满,相互间留有余地

    说话不留余地等于不留退路。因此,我们说话时,要留点儿容纳“意外”的空间,给自己留下转身的余地,精明的人都熟知此道。人际交往中的事常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人都难以预料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过早地把话说满,不留余地,就可能出错。

    单位领导就某项决策征求职员意见,聪明的人在发表意见的同时,都不会把话说得太满。在单位决策上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别忘记加上一句,“这仅是我个人的想法,方案能否通过,看上级的最终决策”,这样可以留有余地了。

    要知道,世事浮沉不定,难以预料。不把话说满,留有余地,才会有回旋的空间。就像两车之间保持安全距离,才可以随时调整自己。

    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出现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从容转身。所以,很多人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儿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话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

    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对上级交办的事应该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说法,这是给万一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也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情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当别人有求于你时,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但不要“保证”,应以“我尽量”“我试试看”回答。用不确定的词句一般都可以降低人们的期望值,你若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人们因对你期望不高而能用谅解来代替不满,有时他们还会因此而看到你的努力,不会全部抹杀你的成绩;你若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他们会喜出望外,这种增值的喜悦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

    说话不留余地等于不留退路,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简单逻辑已不适合复杂多变的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有时是你无法承受的。与其和自己较劲儿,不如多用一些缓和语气之类的方式。因此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讲得太满,要收放自如,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在适度和完美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