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语言表达的艺术 > 第07章 熟练运用沟通技巧,发挥言语的魔力

第07章 熟练运用沟通技巧,发挥言语的魔力

    自嘲是对他人进行训诫警示时的一种委婉方式

    某老师广东口音,普通话不过关,在上课时常常将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有一次上语文课,讲到某一问题要举例说明时,他把“我有四个比方”说成了“我有四个屁放”,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们笑得一发不可收拾。一时间,老师也显得十分尴尬。

    这时,老师灵机一动,索性停下了讲课,吟出一首打油诗自嘲:“四个屁放,大出洋相,各位同学,莫学我样,早日练好普通话,年轻潇洒又漂亮。”

    老师的机智幽默立刻赢得了学生们的热烈掌声,学生们也在老师的自嘲中,认识到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自嘲可以赢得别人的好感,可以打破僵局,增加乐趣,还可以起到训诫警示的作用,使别人在笑声与好感之中吸取教训。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即使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遭到令常人难以忍受的委屈,甚至是愤怒得想破口大骂时,不妨自嘲一下,在婉转化解窘境的同时,又可以带给别人警示,这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为人处世之道。有时候的含沙射影,也可以用在这种状况之下。

    1.含沙射影

    《晏子使楚》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楚王羞辱齐国多出偷窃的人,晏子含沙射影地指出齐国人在齐国都是品行端正的人,而一到楚国就偷窃是因为水土不服。有时候对方无理取闹,而自己又不可以恼羞成怒时,不妨学学晏子,告诉楚王,不是齐国多出偷窃的人,而是作为一国之君的你没有把楚国治理好。含沙射影,不是要我们去“暗箭伤人”,而是让我们在谈话的过程中,给羞辱我们的人以有力的回击。用含沙射影的手法,既可以警示别人,又可以解决自己的窘境,总比我们要大发雷霆的处理方式好得多。不过含沙射影式的手法,也需要我们有驾驭高超语言的能力,否则会起到反弹伤害自己的作用。

    2.适当地刺一刺无理取闹的人

    对于无理取闹的人,我们也可以适时给以自嘲式的反击。例如,有一群人在酒吧看中国队的比赛,其中一拨人预言中国队必胜,而另一拨人则预言中国队必输,最后对方吵了起来。这时候,只见一个人不紧不慢地站起来对两拨人说道:“我也是一个预言家,在中国,帮中国足球队算命的预言家多,但真正能踢球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两拨人听完立刻鸦雀无声。

    对于无理取闹的人,我们可以适时地刺一刺他们,自嘲的手法,既显现不出我们有那种训导人的口吻,又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坦然地承认现实,讽刺对方,而又嘲笑自己,在粗鲁和蛮横的侵犯面前,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同时又表现出一种豁然大度、宽容厚道的气魄,从而在精神上战胜对方。引人发笑和引人深思的成分不少,让人起敬的成分更多。

    3.在自嘲中训诫警示

    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听着老师和家长的训诫长大的,所以,对于别人的训诫,在很大程度上来说都是不愿意接受的。既然我们不愿意别人来训诫自己,那就不要去训诫别人,应该换一种方式来训诫警示。有一个脱光了头发的人去饭馆吃饭,一个服务生端来一碗汤,不小心洒在了他的头上。当时,他很恼怒,但他对服务员自嘲道:“嗨,伙计,我的头上根本就不长头发的,不要再在我头上乱抹药。”一句话,说得服务员非常不好意思。

    自嘲是一把双刃剑,剑柄就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用得好,就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用不好,就有可能伤人伤己。在自我嘲笑的过程中不但能使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还能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能用最高境界的幽默——自嘲作为武器者,堪称人际交往场上的“无冕之王”,怎能不受人欢迎和尊敬呢?

    拒绝他人非分请求的几种方式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热情地帮助别人、对别人的困难有求必应是应该的。但是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遇到做不到的事情,就要学会拒绝。如果直截了当地说“不”,会使寻求帮助的人感到失望和尴尬,一个合乎对方期望的回答,即使是拒绝,也能让对方很容易接受。拒绝他人的非分请求,一般有下列方式。

    1.物理法

    所谓物理法,就是以“物理条件无法更改”作为挡箭牌,来拒绝对方的要求。一般作为物理理由的是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因为这两者都具有难以为人所左右的特性。所以,当你以物理限界为由拒绝时,请求者是束手无策的。

    例如,有个衣冠不整的人来到某个大饭店投宿,柜台人员打量他的穿着后,如果说:“本店不收留可疑人物。”很可能会引发一场纠纷。但如果说:“真抱歉,本店已客满,欢迎下次再光临。”就不会遇到什么麻烦了。

    2.模糊法

    所谓模糊法,就是用模糊语言来拒绝他人的请求,这种方法看似对请求者有了交代,但实质上信息为零,效果也为零。

    3.推诿法

    所谓推诿法,就是以别人的身份表示拒绝。这种方法看似推卸责任,但却很容易被人理解:既然爱莫能助,也就不便勉强。

    小虹是个集邮爱好者,她的几个好朋友也是集邮迷。一天,有个好朋友向她提出换邮票的请求,她不同意,但又怕朋友不高兴,便对朋友说:“我也非常喜欢你的邮票,但我妈不同意我换。”其实她妈妈从没干涉过她换邮票的事,她只不过是以此为借口,但好朋友听她这样一说,也就作罢了。

    4.搪塞法

    搪塞法,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些没有多少价值的东西去敷衍。

    避开实质性的问题,故意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做出具有弹性的回答,既无懈可击,又达到了在主专问题上拒绝做出答复的目的。

    对于不合理的请求,理所当然应该拒绝,但为了不伤和气,就要婉转地拒绝,要尽量把否定意向的表达降到最低,让对方心领神会。我们在拒绝别人时,应当注意不要损害他人的自尊。如果拒绝别人的要求,让他们丢了面子,那么他们心中产生的不满情绪是在所难免的。

    把“坏事”说好,在生活中传递正能量

    一个真正的讲话高手,不但能够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而且还能够把“坏事”说好。当然,这里所谓地把“坏事”说好,并非指的是改变事情的本质。毕竟,很多事情一旦发生,根本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作为当事人或者是相关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事实,勇敢面对。不过,作为事情的传达者,为了避免发生次生灾害,把“坏事”说好还是很有必要的。例如,面对一个身体虚弱的老人,假如你带来的是关于其孩子的坏消息,如何说才能让老人平稳地接受、不至于引起身体上的巨大不适呢?再如,如果你想安慰一个伤心的人,如何才能使其减少伤心,坦然接受事实呢?总而言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很多时候,人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难题,也会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最急需解决的难题,唯有具备把“坏事”说好的本领,我们作为传达坏消息的人才能帮助其他人平静接受,平稳渡过。

    现代社会,人人都深知正能量的重要性,也把正能量挂在嘴边。在与其他人交往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欣赏和青睐那些拥有正能量的人,远离负能量。人是群居动物,总是喜欢与人分担忧愁,分享喜悦。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把“坏事”说好的人,就会给我们失望沮丧的心带来丝丝的希望和光明,也使我们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诸多意外。不得不说,把“坏事”说好实际上是给人提供精神上的力量,是真正善于运用语言的人创造的奇迹。

    彤彤今天放学回家的时候,脸上明显地写着“不高兴”三个字。妈妈看到彤彤的模样,非常冷静,并没有急于追问,而是等着彤彤自己想说的时候主动说出来。果不其然,在妈妈做晚饭的时候,彤彤也跟着妈妈来到厨房,帮着妈妈淘米洗菜。彤彤说:“妈妈,我有个不好的消息想要告诉您,您可千万别生气啊!”妈妈微笑着说:“哦,什么样不好的消息,居然让我们的开心果彤彤都忘记了微笑的模样啊!”彤彤羞愧地看着妈妈,说:“今天数学老师进行单元测试了,我只考了80多分。”妈妈有些意外,问:“你的数学成绩向来很好啊,这次是发生什么意外了吗?”彤彤沮丧地说:“我有一道大题做错了。”

    “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你现在会做了吗?”妈妈问。

    彤彤点点头,说:“老师已经讲过试卷了,我想我已经完全掌握了。”

    妈妈笑着点点头说:“没有人能够保证每次考试都考好,这次只考了80多分,但是你却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已经进行了及时的补救。只要你下次考试的时候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听了妈妈的话,彤彤眼含泪水点点头,妈妈为了鼓励彤彤,继续说:“其实,考80多分还有一个好处呢。”彤彤不解地看着妈妈,妈妈接着说:“你想啊,如果你每次都考100分,那么就没有进步的空间了。但是现在不一样啦,你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说不定还能得到进步奖呢!”妈妈的话使得彤彤破涕为笑,她对妈妈说:“妈妈,放心吧,我下次一定会取得巨大的进步。”

    妈妈当然是个好妈妈,对于彤彤的沮丧和失落,妈妈三言两语,就把彤彤心目中的“坏事”说成了好事。也正是因为妈妈的鼓励,彤彤才能端正态度,再接再厉,努力学习。其实,每个人在人生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失望沮丧,不如调整心态,端正态度,把失败看成人生进步的阶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彤彤,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抱怨,殊不知,抱怨除了使本来就很糟糕的事情更加糟糕以外,也会给他人传递负能量。要想成为人生真正的强者,我们就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坎坷与挫折,不管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他人,都要具备把“坏事”说好的能力。朋友们,你们已经准备好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了吗?正如人们常说的,心若改变,世界也随之改变。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人生,就要从改变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的语言开始做起!

    先扬后抑,通过鼓励性的言语对他人提出批评

    人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犯错。而犯错之人,本就心中惶惑,愧疚自责,如果批评者还疾言厉色,毫不顾忌对方的情面,那么很容易激起对方的排斥心理,不仅难以心平气和地接受批评者的言论,还会心生怨艾,激化双方的矛盾。

    杰森是位著名的足球教练,他手下的队伍每年都会有不菲的战绩。不仅如此,经他调教出的足坛巨星更是数不胜数。

    这天,杰森难得能在家享受假期。每年的这个时候,他的好几位高足都会登门拜访,今年也不例外。这不,他刚吃完早餐,门铃就响了。看见当年风光无量、如今退役后仍牵动万千球迷心弦的大卫捧着礼物站在门口,杰森赶紧招呼他进来,又叮嘱他下回不必再买礼物了。

    “这只是我的一点儿心意。再多的礼物,也无法回报教练对我的栽培。”大卫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边给杰森倒咖啡,一边说道,“当年若不是您的一句鼓励,我早就放弃了足球。至今我还常常梦到那场可怕的灾难。那场冠军决赛,您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让我这个初生牛犊上场。结果,我太过紧张,竟然连续打进了两粒乌龙球。俱乐部老板气得要低价卖掉我,媒体球迷都在批评我、嘲笑我,是您力保我,让我能够继续留在您身边,留在顶级俱乐部踢球。我还记得比赛后,大家都回去了,我一个人留在更衣室里哭,您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说:‘大卫,我真想不明白,你有这么好的技术,这么好的身体素质,面对对方那个二流前锋,你有什么好紧张的。你的心态,配不上你自己。’是您这一番话,把我从地狱边缘拉了回来。我明白您是在批评我太不成熟,但您对我的肯定,让我放弃了结束足球生涯的念头。”

    杰森笑了笑,端起咖啡喝了一口,“你的成绩,来自你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也来自你的幸运。你没有在我年轻气盛时遇上我。那时的我,脾气暴烈,生气起来口不择言。正是因为这样,好几个天赋极高的小伙子宁愿自降身价,也不愿在我的手下踢球。终于有一天,我付出了代价。那是我这一生难得一遇的足球天才,可是,在我无止尽的批评与谩骂中,他自我怀疑、自我沉沦,醉酒撞车,失去了右腿。从那以后,我就发誓,不管我手下的小伙子们踢成什么样,他们都应该得到我的鼓励和赞美。如今,你看到了,这个誓言,为我带来了名誉与金钱,也为足坛奉献了更多精彩。”

    心理学家指出,面对他人的批评,大部分人会不自觉地产生恐慌,而这种恐慌,极易引起犯错者对自身的怀疑和对批评者的不满,从而导致辩解、抗拒、抱怨等行为的出现。而如果他人的批评率先以鼓励的面貌出现在犯错者眼前,那么犯错者不仅少有逆反心理,而且通常会主动接受批评者的意见,并确信批评者对自己的信心,从而树立更坚韧的自信,努力在批评者的关注下自我改进。既然如此,我们在批评他人时,何不尝试以鼓励性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声音呢?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利用鼓励性的语言达到批评的效果呢?

    1.找出对方值得肯定的一点

    无论你要批评对方的原因是什么,是力所不逮也好,是有力无心也罢,在批评之前,最好能找到对方身上值得肯定的一点,并向其着重强调、诚恳赞扬。如对方学习成绩不好,你可以肯定他的学习态度;对方工作态度不佳,你应该让他知道他拥有多么好的能力,他理应用更好的工作态度来与这份能力相匹配。肯定,永远比批评更易入耳,永远比批评更能给人以动力。

    2.告诉对方他的不足在哪儿

    在肯定了对方身上的某一点后,双方之间的交流氛围通常已经如愿达到某种和谐的程度,这个时候,我们再真诚而不失委婉地提出对方的不足或错误,对方往往更容易心平气和地接受,并保持良好的态度与你探讨。

    3.帮助对方看到更远的风景

    当双方已经就犯错者的错误或不足达成共识后,你应该让对方明白,你之所以告诉他不足或错误,是因为你相信以他的能力或毅力,一定能够克服这些不足或错误。在你的眼里,他是一个未来的成功者,而不是一个既定的失败者。如此一来,对方会更加坚信你与他此次沟通的目的是塑造一个更好的他,而非趁机发难、落井下石。

    一针见血的表述才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西方有句谚语,叫作“谁能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人唾沫横飞地阐述观点、表明立场、争论问题时,当他自以为这种压倒性的优势足以令他赢得这场胜利时,却被对方一句简单的话、一个温和的微笑打败。这时他才明白,自己赘述再多,也不如对方那一针见血的关键之语。

    肿瘤科病房里,患者小王的母亲又和医生大李纠缠起来。此时恰值主任巡查,他在门口听了半天,大李依旧无法解决王母的问题,平复王母的情绪,主任终于忍不住,敲门将大李叫了出来。

    “怎么回事?这个患者不是后天就要手术了吗?怎么今天家属还在闹,还不同意手术?”

    “患者的父亲已经决定手术,但她母亲一直不同意。他们俩在家里吵不出结果,就来医院跟我闹。”

    “那位母亲是担心手术的风险吗?你没跟她说清楚手术的利弊吗?”

    “说了,该说的我都说了。我还告诉她,如今她女儿要做的手术技术早已很成熟,成功率已经能达到90%,可是她还是坚持不让女儿做手术。她说自己的母亲就是得了同样的病,死在手术台上的。”

    “原来有这样的抵触情绪。”主任想了想,拍了拍大李的肩,“你先去其他病房看看吧,我来劝劝这位母亲。”他进了病房后,先冲王母笑了笑,然后自我介绍道,“您好,我是肿瘤科的主任医师,您女儿后天的手术,也是由我主刀。”

    王母一愣,局促地笑了笑,然后搓着手说,“对不起,我们决定还是不手术了,通过化疗来治吧。”

    “对于您母亲的不幸,我深表遗憾。但是,我也想请您记住一点,就是您女儿眼下的情况。现在她已经产生了耐药性,除了手术外,还有更好的办法吗?您是为了挽救她的生命,才忍心看着她因为化疗吃了这么多苦;我们身为医者,难道不懂得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法来救她吗?”

    王母听了,低声啜泣起来。两天之后,主任从手术台上下来,满脸疲惫却又欣慰地告诉王母,手术很成功。

    面对任何问题,我们都只有找到它的症结所在,才能彻底将其解决。同样,面对各种话题,只有点出它的关键之处,才能在沟通中掌握主动权,令交流的走势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行进。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把握问题关键,有的放矢,一语中的,干脆利落地解决问题、化解纷争。

    那么,我们在一针见血地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选对时机很重要

    想要简单痛快地解决话题、结束纷争,一语中的的言谈内容很重要,对于发言时机的把握也很重要。正如故事中的那位主任,他选择的时机就是患者已经产生了耐药性,不适合再采用化疗的方式治疗。如果不是这个原因,相信无论主任从多么专业的角度、说多少合情合理的话,都很难劝服那位心中有着巨大阴影的母亲。

    2.时刻准备着时机的到来

    当形势不利于我们时,我们只能忍耐,静下心来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麻痹大意、听之任之,须保持警醒,时刻判断局势的变化,一旦感到时机成熟,就立即做出回应,才能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最佳时机。

    3.最后阶段强化影响

    在你做出回应的最后阶段,在你发言的最后几句,你需要采用相应的态度和言辞,强化你的话语给对方造成的影响。让你的观点更加冲击他的自以为是,让你的意见更易粉碎他的顽固不化。

    掌握沟通中反击的技巧,化被动为主动

    论辩场面无论大小,都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论辩双方都会竭尽才智,一展才华,如果你能掌握其中的技巧与方法,取胜当不在话下。

    人们常常把论辩称作唇枪舌剑。是“枪”就有锐,是“剑”就有锋,否则就不能击败对方,置对方于“死地”。也就是说,论辩必须具有攻击性。下面介绍几种增强论辩攻击性的方法。

    1.易位反驳

    在论辩过程中,对于他人的错误论点,如果直接从正面反驳不易说服的话,我们就可以换一个角度或方位来说明问题,反驳他人的论点,也就是引导他人换一个角度或方位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从而使他较容易地接受己方的论点,此种方法就叫易位反驳法。

    有一对夫妻谈论婆媳关系的问题,妻子说:“造成婆媳关系不好的原因都是婆婆不会做人。”她的丈夫反对她的观点,妻子就和丈夫争辩起来,她说:“你娘和我吵了几次,哪一次不是她的不对?”丈夫一听,感到如此争辩只会让对方越争越不服气,于是,他干脆让妻子说完,也不答辩。过了一会儿,他以冷静的口气讲述了一件事。

    他说:“前几天,我路过你弟弟家,你娘哭着向我诉说,你弟媳妇又和她大吵了一场,说是为了钱的事。”妻子一听就气得大骂起她的弟媳来:“那个小东西,贪得无厌,整天就只知道要钱。”丈夫说:“是不是你娘也有不会做人的地方?”妻子肯定地回答:“什么不会做人?我娘对她好着呢,是她自己一点儿都不知道感恩。”丈夫这时问妻子:“那么按你这么说,婆媳关系不好的原因,并不都是婆婆不会做人啦!”

    妻子这时被反驳得哑口无言。这位妻子的前言后语自相矛盾,就是因为前面是站在儿媳的位置思考问题,后面是站在婆婆的位置思考问题,其丈夫就是让她换了个位置来反驳自己。

    2.顺水推舟

    在论辩的过程中,如果论敌的辩词有错误,我们可以先巧妙地顺应对方辩词,然后对对方辩词的内涵进行分析,顺势反驳,推导出对方辩词与事实之间的差异之处,这就是顺水推舟的技巧。

    3.以短托长

    在论辩过程中,论辩的一方虽然处于劣势,但如果充分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攻击对方的短处,从而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就可以取得以弱取胜的论辩效果。

    论辩是锻炼口才的工具,在用语上,需要选择正当而健康的语言方式,可以咄咄逼人,但是一定要杜绝人身攻击和侮辱性的话语以及肤浅的言论,用自己的风度来换取现场的气氛,以守住自己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