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用逻辑思维思考

    逻辑思维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生活得很混乱,很累,就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缺少逻辑,进而导致他们无法理解遇到的各种概念,无法分清哪些是自己应该承受的,哪些又不是自己应该承受的,也无法处理好身边的事情。懂得运用逻辑思维思考的人头脑清晰,思维缜密,办事有条理,有系统性,从而可以避免许多麻烦。想要学会用逻辑思维思考,就要先拥有正确的逻辑思维,之后再去学习如何有效地运用它。

    1. 理性接受度是判断逻辑思维正确与否的衡量尺度

    我们想要到达一个地方,首先要确定那个地方的位置和方向,然后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果我们走错了方向,却还不停地加快前进的速度,那么我们只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麦肯锡的原则中有一条是,发现正确的问题,然后做正确的事,并且正确地做事。想要做正确的事,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真正的问题又在哪里。这里我们所说的目标不可以是笼统的、模糊的,比如赚很多钱,或者有很高的地位之类,而应该是准确的、清晰的,比如将自己的公司打造成为全球知名品牌,或是让自己成为全球排名前五百强之内的企业家。以学习为例,如果目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及格即可,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将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记忆上,而如果目标是真正地学到知识,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更加重视理解和思考。

    按照麦肯锡的原则,在做一件事前,我们必须先发现问题在哪里,并且确定我们所做的事是正确的,然后才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做这件事。麦肯锡接触过的客户中,有些人的问题便是在于他们连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都不确定。这些人只会一味地问“我该怎么办”,而不去思考自己究竟想要在哪一个领域或哪一件事情上有所发展。他们眼中关注的只是薪水的金额,而不是个人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更不会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对于这样的人,麦肯锡不会给他们任何建议,因为实在没有建议能够真正帮到他们。

    还有一些时候,去麦肯锡寻求帮助的客户心中并非没有目标,然而他们所选择的目标却是错误的,是无法实现的,只是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客户们无法对自己选择的事情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就好比一个不了解电脑构造和原理的人,突然遇到电脑无法开机的情况,便打电话给维修人员,要求维修人员给他换一个电源。在他看来,可能是电脑的电源坏了,无法供电,而维修人员经过检测,发现其实是他电脑的主板出现了问题。

    在麦肯锡的逻辑思维中,对于想要成事的人来说,最首要的任务就是确定自己要做的事是正确的。然而如何才能确定它是否正确呢?理性接受度是一个关键性的标准。

    理性接受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人为主的理性接受度,另一方面是以论证为主的理性接受度。不同的人理性接受度不同,所以他们在进行判断时,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越是具有理性的人,越容易准确判断出什么事情是正确的、应该做的;相反,那些不够理性的人在判断事情正确与否时,往往没有头绪,出现偏差,或做出错误的判断。

    同样的一件事,理性接受度强的人一定比理性接受度弱的人更容易看清其本质。这是因为理性接受度弱的人会在判断时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判断结果。一位理性接受度较弱的管理者在挑选项目负责人时,可能因为能力最强的员工曾经当面顶撞过他而不用此人,改用态度良好但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员工。若是管理者的理性接受度强,那么即使自己仍然对此人的言行心存不满,也同样会认可此人的能力,并从顾全大局的角度出发,任命此人为项目负责人。

    对于理性接受度较弱的人来说,冲动和情绪化总是难免的,而冲动和情绪化又会极大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判断。所以很多理性接受度较弱的人时常会感到头脑一片混乱,无法清楚地思考和判断。对于这些人,麦肯锡资深顾问奥姆威尔提醒他们,如果暂时无法确定自己要做的事是否正确,那么就不要着急,以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然后我们再从论证的角度去看理性接受度。在这方面,理性接受度主要指的是论证是否具备逻辑关联性和理由的支持,即是否能够令人从理性的角度接受。当前提与结论之间具备较强的逻辑关系时,论证的理性接受度较高;当前提与结论之间具备较弱的逻辑关系时,论证的理性接受度较低;当前提与结论之间毫无逻辑关系时,论证不具有理性接受度。

    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受寒易导致感冒的发生,所以天冷时人们应该多穿衣服。

    在这个论证中,“受寒易导致感冒的发生”是前提,“天冷时人们应该多穿衣服”是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密切,所以此论证的理性接受度较高。

    (2)汤米所在班里的学生都成绩优异,每次年级考试都能排进前100名,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汤米每次年级考试都能排进前100名。

    在这个论证中,前提和结论也有着很强的逻辑关联,如果前提是真的,那么结论就一定是真的,所以此论证的理性接受度较高。

    但若是论证中的前提和结论逻辑关联较弱,前提是真的,结论也不一定是真的,比如“汤米每次年级考试都能排进前100名,他班上的温蒂和西蒙也是如此,由此可以推断,汤米所在班里的学生每次年级考试都能排进前100名”,这个论证的理性接受度就比较低。

    (3)早上我吃了一个鸡蛋,所以现在我特别想睡觉。

    在这个论证中,前提和结论之间毫无逻辑关联,我们无论遵循什么原理都无法根据前提推断出结论,所以此论证完全不具有理性接受度。

    发现正确的问题之后是做正确的事。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企业的发展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包含着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对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轻则导致资金上的损失,重则导致整个企业链瘫痪。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所做的事情是错误的,那么做的时候越投入,事情完成得越完美,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

    以建筑业为例,有一位施工队长命工人们在一块地面上建一根三十米的烟囱,工期两个月。工人虽然感到诧异,却也没有多问,一起认真地干了起来。两个月后,烟囱建好了。然而当有人来验收工程时,他们才知道施工队长下达的命令是错的。对方想要的是一口三十米深的水井,而不是一根三十米高的烟囱。如此一来,他们不但拿不到工钱,还要多花大量的时间将烟囱拆掉,并且无偿为对方打一口井。除此之外,整个施工队还要因为耽误工期而支付高额的赔偿。

    再举个例子,20世纪70年代,飞利浦公司发明了盒式磁带,使盒式磁带录音机快速成为各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物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盒式录音机渐渐被淘汰,人们开始对小巧便携的录音笔产生了兴趣。此时,曾以生产盒式磁带录音机闻名的企业若是继续大量生产盒式磁带录音机,即使生产出的录音机造型更加美观,质量更好,也仍然会滞销。而且,生产效率越快,生产的数量越多,损失就会越大。

    按照麦肯锡的建议,确定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确的之后,接下来则是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做。仍以学习为例,如果学生想要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就应该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以及课后认真复习上,而不是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如何作弊才能不被发现上。

    谈到正确地做事,不得不谈到执行力。就个人而言,执行力表现为一个人办事的能力;就企业而言,执行力表现为经营能力。企业的执行力与团队中每个人的执行力都有关。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执行力,团队才能有执行力,企业才能有执行力。简单来说,执行力就是行动力,执行力越强,说明行动效率就越高,实现目标的概率也就越大。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做正确的事的基础上的。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想要正确地做事,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执行力。何为有效的执行力?麦肯锡认为,有效的行动力是在清楚目标之后,所做的真正对达成目标有帮助的行动力。有效的行动力可以及时纠正过程中一些小错误,处理好突发情况,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好时间,兼顾功能和效率,确保行动的进行。

    用理性接受度去判断逻辑思维正确与否,然后发现正确的问题,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就不是难事了。

    2. 要用正确的心态去看待理性接受度之外

    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理性接受度,知道人们可以用理性接受度来衡量逻辑思维是否正确,然而并不是世上所有的论证都在理性接受度之内。又或者在有些情况下,人们的理性接受度不足以承受面前正在发生的事。此时,就要求我们拥有正确的心态。另外,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一旦现有的理性接受度发生了变化,我们也必须适应它,接受它,不能抱着旧逻辑不放。

    之前我们提到过,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理性接受度,所以人们经常会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件事在自己看来十分正常和普通,却被其他人看作另类,而其他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在自己看来又十分难以接受。麦肯锡将这样的情况都归为理性接受度不同所导致的矛盾。

    对于家族企业而言,子承父业,兄弟共同支撑一家公司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然而即使是亲兄弟,在逻辑思维领域也会有不同。按照哥哥的逻辑,想要接手企业应该从基层做起,先去分公司实习,了解公司业务,与客户接触,清楚公司运营状况,积累经验之后再逐级提升。按照弟弟的逻辑,自己是父亲的儿子,是父亲最亲近的人,父亲的一切都理所应当属于自己,所以自己完全有资格直接坐上集团副总的位子,最低也应该是分公司的总经理,完全不需要从基层员工做起。

    对于这对兄弟而言,对方的逻辑都不在自己的理性接受度之内。在哥哥看来,弟弟的要求是蛮干胡来;在弟弟看来,哥哥的要求是在浪费时间。对于逻辑思维较强的人来说,很显然哥哥的思维更具有逻辑性,论证中的逻辑性更强。

    麦肯锡接手过许多案例,十分清楚一家企业从无到有,到成长为一家可以在同行业领域中立足的大企业是怎样的过程。创业期间,创业者经历的艰辛不计其数,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一个对企业一无所知的人如果不从基层做起,直接操作核心项目,即使天资再聪慧,也很难真正理解项目的根本,更容易因为自己的主观意识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

    从遗传学的角度讲,父亲的经营天赋确实可以遗传给儿子,但管理一家企业不能只凭天赋,必须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到。在弟弟的逻辑中,经验远远比不上血缘重要,只要自己当上集团副总,自然什么都明白了,这种逻辑本末倒置,自然站不住脚。然而哥哥在无法推翻弟弟逻辑思维的情况下,只能放正心态,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能对弟弟抱有成见,整日将目光放在弟弟身上,认为弟弟的所有决定都是错误的。

    倘若一件论证的逻辑是正确的,前提与结论之间也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只是超出了我们自己的理性接受度,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麦肯锡认为,此时我们更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可过激,不可偏激,即使无法说服自己从根本上理解这一论证,也要学着用平常心去面对,承认论证的正确性。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大学时,罗西和女友约定毕业后一同去法国发展并定居,并提前一年就做好了详细的计划。然而就在他们快要毕业时,女友的母亲突然病重,需要长期有人照顾。女友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无法离开母亲,于是向罗西表示她必须留下来,如果罗西仍然坚持之前的计划,去法国发展和定居,两人只得就此分手。

    按照女友的逻辑,她是母亲一人抚养长大的,而且没有兄弟姐妹,于情于理她都必须留在母亲身边,照顾母亲。前提是母亲抚养她长大,并且只有她一个孩子,结论是她应该照顾母亲,两者关联紧密,论证的理性接受度强。

    按照罗西的逻辑,两人就出国的事已经详细计划了一年,一切都准备就绪时突然中止计划,这是他无法接受的。前提是计划已经定好,准备已经做足,结论是两人应该按照计划进行,两者之间有关联,但紧密程度稍低,论证的理性接受度也稍弱。

    对于罗西而言,女友的逻辑超出了他理性接受度的范围,却又比他的逻辑性更强、更有力度,所以此时他的无法接受并不代表对方的逻辑是错误的。按照麦肯锡的逻辑,此时罗西需要的是认可女友的决定,并且学着接受对方的决定。即使他最后不得不一个人去法国,不得不接受两人分手的事实,他的心里也没有理由去责怪女友,或者认为女友不与他同行是天大的过错。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理性接受度的改变。正如本节开头提到的,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理性接受度也是如此。以女子的教育为例,在我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地位,提出“女子无才便是德”,其逻辑为女子一旦有了知识,就可能学会思考,向往自由,不安分守己,不顺从丈夫,如此一来必然引发社会的混乱。

    如今我们都知道这种逻辑是荒谬的,这一论证也实属谬论,但在当时的社会中,几乎所有人都接受这一逻辑,并因此限制女子受教育,不许女子学习知识,甚至连女子自身也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运用麦肯锡的理论进行分析,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这一逻辑基本符合所有人的理性接受度,所以才能成为社会中普遍的论证,得到人们的认可,视之为“正确”。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论证逐渐显示出它的缺陷和不合理,其逻辑性也开始遭到人们的质疑。越来越多的人的思想开始发生改变,对这一论证的理性接受度也逐渐变弱,不再认可曾经的逻辑。按照麦肯锡的理论,当时代已经改变,环境也已改变时,仍坚持旧论的人无法成事。所以若是有人在时代的进步中仍坚持“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论证,以此论证为真理去做事,自然会遭到人们的否定和排斥。

    对于一家企业,不考虑变化而一味守旧不但无法发展,还可能使企业被时代淘汰。上一节中盒式录音机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盒式录音机已被时代淘汰时,再去按照旧的论证,只注重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美观程度是不够的。麦肯锡建议,此时这些企业需要考虑的是了解顾客们的需求,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突破只能生产盒式录音机的局限。或许这样的改变不符合他们传统的理性接受度,但却是确实能有效让企业生存下去的方法。

    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超出我们理性接受度的事情时有发生,逻辑思维超出我们理性接受度的人也时有出现。这是正常现象。特别是在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强,理性接受度较弱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现象更是很平常。麦肯锡建议,当我们暂时无法接受其他逻辑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冷静,不能过于激动,失去理智。

    生活中因为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一时激动失去理智的反面案例有许多,比如因与人争辩不过动手伤人,为了证明自己的逻辑是正确的结果反而落入他人陷阱,或者为了尽快找到事实反驳对方而令自己陷入困境。

    逻辑思维不够强的人在遇到反驳时很容易头脑混乱,越是急于向对方证明,就越是容易出错。所以麦肯锡才会提醒我们,一定要冷静,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理清头绪,看清事情的本质。即便实在无法看清事情的本质,至少不至于让自己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

    一旦我们失去冷静,原本不清晰的思维就会更加混乱,漏洞百出。如果对方的论证是错误的,我们这样做恰好给了他们可乘之机,让他们发现我们的弱点,对我们进行更强烈的攻击,扰乱我们的思维,让我们陷入更深一层的逻辑混乱。所以当我们面前的论证超出我们理性接受度时,切记要安抚自己的情绪,不能让主观思维占了优势,而要尽力让自己的思维平静下来,从客观的角度去看问题,对其进行客观分析,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3. 语言是逻辑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象

    以语言来表达各自信念的标准方式叫语句。语句只有两种性质,非真即假。比如“天空是蓝色的”这句话,它表达了一种状态即天空的颜色是蓝色。如果天空真的是蓝色的,那么这句语句为真,如果天空不是蓝色的,那么这语句为假。

    语言存在的主要意义在于实现沟通。人类的语言有四种主要功能:一、传递信息,即将某一事实描述给听者;二、下达指令,即让听者去做某事;三、表达思想和感受,令听者了解自己心中所想;四、做出承诺,让听者明白讲话者的态度。每一种功能中都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也叫言语行为。

    若说语言是逻辑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象,人们应该不会觉得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说很多话,也会听到很多话,但在这些话中,有多少是有用的,有多少是无用的呢?以麦肯锡逻辑思维为标准去分析,同样的时间里,一个人说出的有用的话越多,证明这个人的逻辑思维越强,反之则证明这个人的逻辑思维越弱。

    在麦肯锡公司中,有一种沟通方法非常流行,由于这种方法与电梯有关,因此被称为“电梯测验”。这种方法通常应用于麦肯锡公司检验陈述者的陈述咨询报告,其目的是通过了解对方是否能在最短时间内将他的意图表达清楚,来判断此人是否具备快速应对能力。这一方法也已成为麦肯锡录取新人的考试题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对新入职人员进行电梯测验时,考官会先给他们假设一个前提:你和你的团队已经为一个项目努力了很久,你们考虑到了所有项目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并设计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你们的项目设计非常完美,一个细节都没有遗漏。报告会当天,你拿着你们连夜审核过的报告,屏气凝神地走向你们的客户,准备向他们汇报,就在此时,听取你们报告的首席执行官突然离开座位,说他有急事需要马上离开,但是他可以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在他乘坐电梯的途中向他进行汇报。

    乘坐电梯从你们所在的楼层到达楼下大概有30秒的时间,你需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将你们团队的方案高度浓缩,然后将中心意思简单明了地告诉这位首席执行官。如果你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让他对你们的项目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产生兴趣,那么你们就有可能失去这一次难得的机会。那么问题来了,你会怎样向他讲述你们的项目?又是否能确定让他接受你们的方案呢?

    这样的面试问题曾难住了许多人。30秒的时间太过短暂,对于一名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强大的人来说,只是稍微思考一下,时间就过去了一半。还有许多人在听到这个情况后,大脑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应对,就在他们犹豫的时候,机会也从他们身边溜走了。

    麦肯锡公司会用这样一个假设来测试面试人员,是因为语言的表达能力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明显,不能快速作答的人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地向他人传递自身观念,也不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作为一家为客户提供咨询业务的公司,麦肯锡是不会接受这样的人在公司里从事咨询工作的。

    客户前来咨询,自然是因为凭他们自身的能力无法快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才需要一位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帮助。他们对咨询人员抱有极大的希望,咨询人员在解答他们的问题时一旦有所犹豫,哪怕只是几秒钟,都会让他们对咨询人员的专业性和工作能力产生怀疑。如果咨询人员不能快速有效地与客户进行沟通,取得客户的信任,那么结果就会更糟。

    在其他领域,电梯测验也同样适用。许多世界知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非常重视电梯检测的结果,CTR风险投资公司的罗杰·布瓦斯韦特就曾表示,如果一个人在进行商业汇报时不能通过电梯测验,那就说明这个人没有准备充分,对自己手中的资料不够理解,又或者是在一开始就没有理清结构,就他而言,与这样的人展开讨论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语言,所以语言的逻辑性决定了交流是否顺畅,意思是否表达明白,以及信息是否传递正确。麦肯锡在接触过的客户中发现,逻辑思维较强的人在讲话时条理清晰,语言组织严密,一切表述都合情合理。他们能够用最简单、直观的方式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呈现在听者面前,令听者明白他们遇到怎样的困难,需要怎样的帮助。

    逻辑思维稍弱一些的人也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只是他们在表达的过程中会增加一些辅助性表述,使表述的时间增长。这些人因为逻辑思维稍弱,所以在处理信息时速度稍慢,也容易将一些逻辑关联不那么强的内容看成必要信息。但从整体上来看,他们还是能够抓住重点,只是在个别细节上想不清楚。若是在交谈过程中被人打断,或突然被提问,他们会出现短暂的迟缓和停顿,但是稍作思考后,他们还是可以做出准确的回答。

    逻辑思维混乱的人分不清信息的主次,会将不重要的事情当成重要的事情去讲,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信息。这些人所看到的问题往往只是一个片面的表象,并非本质,一旦中途有人打断他们,或是提问,他们脑中就会乱作一团,找不到方向。所以经常需要在逻辑思维较强的听者的引导下才能将事情的整个流程讲述明白,说到问题的重点。

    没有逻辑思维的人讲话时会令听者完全听不懂他们想要表达什么。他们在咨询时脑子里从来没有考虑过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他们所担心的只是眼前看到的表象,而事实上,这表象完全不重要。他们讲话时很容易跑题,常常因为对谈话中某一个词汇有兴趣,便转移话题,从咨询问题变为闲话家常。即使听者能够听得懂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并且一直在倾听,然而当谈话结束时,却几乎没能从他们口中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麦肯锡指出,对于企业而言,缺乏沟通可能产生的成本损耗远远要超过沟通过度所产生的成本损耗,然而若是沟通的品质得不到提升,那么再多的沟通都是徒劳的沟通,不仅产生的成本损耗会更加严重,比如无法得到与重要问题有关的信息或观点,产生重复性的劳动,得出错误的结论等,还会令企业在策略上出现重大问题,导致已完成的工作无效,不得不返工等,造成的损失将会更严重。

    如今,许多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节省无效时间,提升企业工作效率,都在企业内部引入了麦肯锡的电梯测验。由于电梯测验所针对的对象是逻辑思维极强的人,有些企业将这一测验的难度稍微降低了一些,增加了测验的时间,以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比如让员工在半个小时内介绍完一个大型项目的方案,或在会上用5分钟向大家阐明自己的思路。一些大学院校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比如让学生们轮流在早自习时间进行10分钟的演讲,或在课堂上给每人1分钟的时间,就某一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

    对于一些知名人士和大型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他们的时间非常宝贵,没有时间去听每一个人详细向他们汇报各种方案,所以对于他们来说,30秒的测验仍然是最佳的方式。一位好莱坞资深制片人就对所有向他推荐剧本的人定了30秒的时限,在规定时限内,对方的谈话中如果没有他感兴趣的内容,他绝对不会继续听下去,而如果对方的谈话中有一点令他感兴趣,他就会给对方一个机会进行详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电梯测验的方式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比如在看新闻的时候对新闻进行分析和概括,提取出最精练的摘要,然后转述给其他人,看对方是否能通过自己的转述明白新闻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在进行多次训练之后,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4. 比喻语言是间接使用逻辑思维的延伸

    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可分为纵向延伸和横向延伸。纵向延伸又称直线延伸,这种延伸的优点在于能使人养成泾渭分明的习惯,缺点在于容易形成一种定向思维,过分追求完美,排斥所有干扰,并且性情会有些格格不入。横向延伸的优点在于能够打破局限,从创新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缺点在于容易形成发散思维,令人不自觉地将多种逻辑交织在一起,最后出现逻辑混乱的情况。

    逻辑思维的延伸可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直线延伸的表现形式多为行为刻板,小心谨慎;横向延伸的表现形式反应灵活,话题转换快,善用比喻语言也是其中的一种。

    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将两种有相似点但性质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喻又叫打比方,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可分为明喻、暗喻、类喻、借喻等。

    逻辑思维偏向于纵向延伸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逻辑思维偏向横向延伸的人能够将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相提并论。对于偏向纵向延伸的人来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无论他们的相似度有多高,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两种颜色,除了黑就是白。对于偏向横向延伸的人来说,世界上很多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几乎没有哪个事物是完全独特的存在。他们的世界里除了黑和白,还有偏黑一些的白,以及偏白一些的黑。

    比喻语言的出现增加了人类语言的丰富性,却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由于本体和喻体其实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虽然我们可以说本体很像喻体,但本体毕竟不是喻体,喻体所有的特质本体不一定全都有,喻体所适合的场合本体也不一定适合。麦肯锡指出,运用比喻语言时,语言中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有时会被掩盖,其逻辑关系也容易被干扰。

    西方人比东方人更擅长以逻辑思维思考问题,这或许与文化差异有关。在中国有一种传统,叫“点到为止”,起初用于比武场合,后来人们将这视为一种礼貌的表现,在与人谈话时也习惯点到为止,特别是向他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时。渐渐地,语言的发展让人们发现了另一种相对委婉,又能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比喻语言。

    按照麦肯锡的理念,逻辑思维的表达是直接的,而比喻语言则是从逻辑思维中延伸出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表达不够直接,有时还会令人们对本体产生误会。在如今的生活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就是市面上出现的各种各样所谓的“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最早起源于美国,是由一位名叫杰克·坎菲尔德的美国人所作的一系列能够激发人们志气的小故事。杰克收集了大约100个曾在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的励志故事,并以新的视角去对每个故事进行了讲解。在出版了几本心灵鸡汤后,杰克的故事资源出现短缺,于是他召集了一群编辑为他收集和整理故事,虽然编辑们都保证所讲的故事是真实的,但至于这些故事是否真的属实,他也无法确定。

    心灵鸡汤进入中国后,一些人从中发现了商机,于是纷纷效仿出书。书中的故事五花八门,读起来确实能够让人感到振奋,然而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有很多故事并不符合逻辑,特别是那些使用比喻语言进行描述的故事。

    很多故事中强调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例如羽翼未丰的小鸟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学会了飞翔,所以职场中的新人只要不断勇敢尝试就一定能够成功。按照麦肯锡的逻辑去思考,职场新人确实需要不断勇敢尝试,但是具体能否成功,还要看新人的天赋、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的方向是否符合目标需要等。

    在学习做好一件事的道路上,职场新人与羽翼未丰的小鸟确实有相似之处,但职场新人毕竟不是小鸟。小鸟能飞是因为它本身具备飞翔的条件,并且受到了本能的驱使,不需要考虑过多的因素,只要单一地挥动翅膀即可。职场新人在工作中却没有这种本能驱使,想要成功,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目标,让自己具备实现该目标所需的基本能力,之后才有资格去进行尝试。

    比喻语言中并非完全没有逻辑可言,只是在这些逻辑中,前提和结论的关联性没有那么强烈。比如汤姆说麦克是一块木头,那么汤姆的意思并不是说麦克长得像块木头,而是麦克身上有木头的特征——不开窍,死板,反应不灵敏。虽然这两者在逻辑上没有很强的关联性,但由于大多数人都能明白木头的含义,因此不至于对这一论证产生歧义。

    语言的间接使用除了比喻,还有其他的形式,比如用问句来表达请求、声明等意图。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你可以把门关一下吗”时,他的真实意思并不是询问对方的意见,而是希望对方直接做出行为上的回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难道你不因为你做过的事而感到惭愧吗”时,真实的意思也并不是让对方仔细思考是否应该感到惭愧,而是直接发出声明和责备。

    麦肯锡发现,虽然这种间接使用表达的内容相对委婉,但在讲话者和听者双方对背景达成共识时,其中的逻辑并不受到影响,并且能够完整地传达。即使听者不认可讲话者的逻辑,也能明白讲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当两人不处于相同的逻辑领域时,听者和说者之间就会产生误会,进而激化矛盾。

    汉斯是一位酒吧歌手,一次,他在好友文森的生日宴会中认识了巴特。巴特是一名大学教授,虽然与朋友讲话时风趣幽默,但性格比较保守,不喜欢娱乐场所,也不喜欢狂欢。汉斯在宴会中听到巴特与文森聊天,认为巴特是一个有趣的人,于是主动上前与巴特攀谈,告诉巴特他是文森非常要好的朋友。巴特并不喜欢汉斯表现出来的痞气,但出于礼貌,他还是客气地与汉斯聊了几句。

    汉斯热情地邀请巴特参加自己几天后在酒吧的一场演出,并强调会有很多“有趣”的环节。巴特从汉斯的表情和语气中感觉到这样的场合他不喜欢,婉言拒绝,然而汉斯却没有明白他的意思,以为他只是客气,便一再邀请。最后,巴特对汉斯的纠缠有些厌烦了,带着怒气告诉汉斯自己最讨厌这样的场合,也最讨厌汉斯这样的人,两人不欢而散。

    用麦肯锡的思维去分析,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有以下几点。

    (1)汉斯和巴特对于“有趣”的理解不同。

    在汉斯的逻辑中,“有趣”指的是热闹和狂欢,能够释放激情,谈吐风趣幽默。在巴特的逻辑中,“有趣”指的是学识上的渊博,思想有深度,能够在精神领域进行交流。汉斯认为“有趣”的人就应该喜欢“有趣”的事,但他没有考虑到自己逻辑上的“有趣”并不是别人逻辑上的“有趣”。

    (2)汉斯和巴特对于“朋友”的定义不同。

    在汉斯的逻辑中,朋友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朋友。在巴特的逻辑中,朋友的朋友只算得上是相识的人,与能不能成为自己的朋友没有必然联系。

    (3)汉斯和巴特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对于相同表达方式的理解也不同。

    在汉斯的逻辑中,当对方的拒绝很委婉,语气平缓而客气时,不是自己讲得不够吸引人,就是邀请的程度不够。在巴特的逻辑中,自己已经婉言拒绝,对方就应该能够明白他不喜欢这样的场合。

    上述三点中,前两点是关于个人的逻辑思维,第三点则是关于逻辑的间接表达。麦肯锡建议,当两个人在逻辑思维方面达不成共识时,最好的办法是直截了当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样才能避免误会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