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麦肯锡工作法 > 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待办项目

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待办项目

    麦肯锡的顾问有一次为经纪人提供咨询服务,经过对销售资料的分析,顾问决定和后勤部门的高级主管沟通一次,为此召集了一次会议。后勤和其他部门的领导都来参加。顾问在准备充足的前提下,把问题摆了出来,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对那些老到的华尔街主管来说,这就是当头一棒,他们对自己运作效率的低下实在缺乏认识。

    经过会谈,麦肯锡收获很大,首先让那些对麦肯锡持藐视态度的主管们看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而麦肯锡会提供解决的方案;而顾问的真知灼见也影响了顾主,使他们的看法发生了改变,这就为麦肯锡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麦肯锡团队从先易后难的策略中获得不小的收获,这使团队更加充满信心,工作热情更高涨,对最终完成任务充满了希望。

    说到这位咨询顾问的做法,也正应了那句“先摘好摘的果子”的道理。在掌握了足够的重要信息后,不等研究结束后的大型说明会再揭示存在的问题,而是直接让顾主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样从一开始就赢得了顾主的信任和尊重,打消了顾主的防范心理,那么接下来的沟通就容易多了,解决问题也会更加高效,双方对此都能感到满意。

    规则关系到双方长期稳定关系的建立,对方也许是购买者,也可能是被服务者,还有可能就是你的上司。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我们都要尽快取得他的信任和尊重,让他感受到你的诚意,这样才能为后续的沟通合作奠定基础。

    举例来说,假如你有一项为期两个月的设计工作,经过两周的工作你已经完成了其中最困难的部分,虽然后续工作还有很多,你也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已有的工作成果,以便领导了解你的工作进展和效率,这对后面的沟通是有益的。

    而为顾主解决问题时,也要选择先易后难的方式,这样比较容易开展工作,同时,在适当时机请顾主也参与进来,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加顾主的参与度,这样更有益于双方的沟通,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事实证明,先易后难,这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纽约一家复印机制造公司计划招聘一位优秀的推销员,前来应聘者有数十位之多。有三位应聘者经初选进入下一轮的考核,其中一位是来自费城的安妮。

    考核的项目是让选手们在一天之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本领。几个人都开动脑筋,琢磨着该怎样展示自己。三人在一起商量,其中一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不需要复印机的人也来买。这位应聘者认为农夫用不着复印机,于是就去找农夫推销。

    另一位也像受到了启发,决定去找不需要的人推销,于是选中了渔夫。

    两位“志同道合”的应聘者要出发了,他们希望安妮和他们一同去。安妮没有答应,她觉得那样做有难度,自己可能做不到,还是选择容易的事情做为好,于是,她选择了另一个方向。

    第二天,老板让三位应聘者说说他们推销的情况。

    一位应聘者说自己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对一个农夫展开攻势,在他的努力下,农夫终于答应买下一台复印件。其实,农夫确实不需要,但这位应聘者却觉得自己本事大,能把农夫说服。听了这个应聘者的话,老板没说话。

    另一位应聘者也和刚才那位差不多,费尽口舌地说服了一个渔夫,卖出去一台机器。渔民同样不需要复印机,能动员渔夫买一台,应聘者很得意。

    听了两人的推销过程,老板点点头,接着就问安妮推销得怎样。

    老板吃惊地看到,安妮竟拿出了几个订单,那是和三位电器经营商签订的,总共600台。

    老板又惊又喜,马上决定录用安妮。这个结果让那两位应聘者感到不服气,他们觉得把电器卖给电器经销商是理所应当的,因为这些经销商就是经营这些商品的,没什么可惊喜的,而若能将其成功地推销给不需要的人,那才是真本领。他们觉得自己才适合干推销,录用的应该是他们。

    老板的观点和他们正相反,老板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不在于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相反,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花费最小的精力,做出最容易的事情。两位应聘者把目光投向农夫和渔夫,对此老板很不以为然,他甚至怀疑他们使用了欺骗手段,而这在推销工作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老板打定主意,录用了安妮。而安妮的原则性很强,在后来的工作中,她努力做好最容易的事情。有些事情听起来很震撼但对公司毫无益处,安妮则坚决不做。许多年过去了,安妮创下的纪录是年销售200万台复印机,这是个世界纪录。美国《财富》杂志在2001年将她评为20世纪全球最伟大的百位推销员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她还担任了这家复印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一干就是10年。她在《我怎样成功》这本书中总结了自己的成功之道,在她看来,自己的成功之道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做更多更容易的事情。

    用简单的表格管理工作项目

    麦肯锡的日常工作是这样展开的:每天上午9点开始头脑风暴,10点去会见顾主,11点进工厂,中午和上司一起进餐。接着还要见更多的顾主,参加团队的小结会,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接下来可能还会急急忙忙地赶赴沃顿商学院,参加那里的招聘会。紧张的工作交织在一起,尽管有记录,但依然免不了出现疏漏。

    工作一旦紧张忙碌起来,时间就明显过得很快,而且总不够用,总觉得还有很多工作在等待我们去做。紧张忙碌的结果是有些工作可能被拖延。这不是个别现象,我们许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要做的事情很多,人的情绪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如焦虑健忘,把一些重要的事情抛在脑后,在繁杂的工作面前不知所措。

    在这样的氛围中做好工作实在不容易,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纷繁的事物,如何有条不紊地理顺头绪,让工作顺利进行呢?我们可以做一张简单的表格,用这张表格梳理一下纷繁的事务。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我们静下心来,对一天的工作做个小结。回味一下今天我做的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把它们记在表格上。表格不必很正规,格式其实也不是很重要,你可以只记下重点。将这些记录放在显眼的位置,以便随时可以找到。接下来考虑一下明天的工作,你计划做些什么,也以表格的形式记下。

    在工作中随时都会有所感悟,新的想法会随时灵光闪现,要及时记下这些东西,因为它们稍纵即逝,很容易就会被遗忘。这些感悟是我们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非常宝贵的,带有启发性,及时捕捉很重要。

    这样的方法就是将其简单地记录下来,制成表格,不必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但作用却很大。表格显示了工作的进度,因为条理清楚,复杂的工作在这里变得脉络分明,杂乱的心绪会因此理出头绪,问题会及时发现,工作效率会因此得到提高。

    表格的制作越简单越好,最好能一目了然,不要把表格做成艺术品,表格的复杂化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对不同的内容要分别制作表格,可以多画几张。

    对于每天的工作也可用表格的形式做个小结,回顾一下一天的收益有哪些,还有什么需要提示注意的地方,等等。这对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很有益处。

    表格的制作很有意义,但坚持下来就不容易了。表格的好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才会彰显出来,时间长了,就会从中发现值得发扬的东西,也会发现需要纠正的东西,关键是持之以恒,长期积累才能带来好处。

    表格的好处首先表现在目标明确,没有明确的目标,工作就会陷入盲目状态,就会偏离方向。所以,目标的确定要慎重,一经确定就要锁定目标。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制定明确的目标,有远期目标,有中期目标,也有短期目标,当下最重要的是明确短期目标,这对实现中长期目标的意义重大。

    每天用一点时间,把自己考虑的目标写下来,坚持一段时间,手头就会颇有收获,你会发现有很多目标都是可以实现的,都是可以付诸实践的。

    目标虽然确定了,但距离实现还有一段距离,而简单的表格会让目标清晰起来,让我们感到触手可及,于是会少走弯路。

    表格为我们的工作做出排序,利于我们分清主次,成为我们工作的好参谋。我们可以知道哪些工作需要重点完成,哪些是工作的主要方向,哪些需要优先去干,因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否善于利用时间、能否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安排工作的每个环节,合理安排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不仅会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会争取一些时间。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容易被人忽略的空闲时间,把这些零散的时间“收集”和利用起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就能产生效益。

    表格做好后,就要按照确定的目标认真实施。要充分发挥表格的功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要对照表格对工作进行检查,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工作的进程,也会发现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补充。表格的功能像一面镜子,我们要经常对照检查自己,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兼顾效率与效能

    效率和效能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特别表现在经济发展上。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对效率和效能的关系做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效率就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就是做正确的事。两者都很重要,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有时要想两者兼得也不容易做到,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做出选择。那么两者间什么是首选呢?正确的答案是效能。

    这一论证是非常理性的,也否定了许多人面临这个问题时的错误选择,因为在效能和效率之间,很多人首选的是效率。在商业活动中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人们以为高效率就是正确的选择,但接下来,问题也会接踵而至,一味追求效率的结果是损失出现了。这样的教训有很多,在错误的选择下,效率和效能成了反比,效率越高,效能越差。

    这样看来,明确效率和效能的关系就非常重要了。所谓效率强调的是正确地做事,而效能则强调做正确的事,效能瞄准的是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这是根本所在。还有一种解释,即效率说的是好的方法,而效能说的是对时间的最佳利用。麦肯锡强调的就是做正确的事。

    我们现在来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在“正确的事业”和“正确地做事业”之间做出选择。答案不管怎样,都会落到一个“做”字上,各人的情况不同,所以答案也自然不同。

    对正确方法的选择预示着你有希望完成既定的任务,如果方法出了问题,目标不仅难以实现,还有可能偏离方向。通常情况下,方向正确就预示着成功有了希望,即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稍有偏差,影响也不会很大,加上及时纠正、及时改进,实现目标就更有保证了。

    有这样一个小场景:在一家糖果店,顾客兴致勃勃地挤在一个柜台前买糖果,别的柜台前的顾客却寥寥无几。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顾客集中的柜台里,营业员称糖的技巧很讲究。第一次给顾客抓糖时,营业员一般不会给足分量,这样,就能在接下来不断地往上加,顾客自然是很满意的。而别的柜台里,营业员往往是一把就给过了分量,接着就要一点点地往下减,顾客看了肯定心里不舒服。

    很多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就是缺乏正确有效的执行力。有了正确的执行力,就会正确地做事,即使方向出现偏差,也可以及时纠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航行途中也曾出现错误,但他能及时加以纠正,这样才不会偏离航道。

    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什么?你可能会说不就是一条直线嘛。但从管理的角度讲,一条障碍最小的曲线,才是两点间最短的距离。这也告诉我们,企业竞争中最大的瓶颈还是缺乏正确做事的能力。

    正确做事首先要集中注意力,树立必胜的信念,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同时,态度要端正,必须具备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才能焕发出旺盛的活力。

    驾驭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做事必备的条件。计划周全,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些都要考虑周全。还有就是组织管理问题,企业的管理人员担当着重大的责任,他们处在高层领导和普通员工之间,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要发挥好作用,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然的话,就成了领导和员工之间的一道鸿沟。

    企业决策方案的组织执行者是中层管理人员,这个层面的执行力如果很弱,方案就难以得到实施。另外,细节的重要性也值得关注,因为任何细小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危害。

    讲个故事,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老人的救助,老人把一根渔竿和一篓鲜鱼送给了他们。两个饥饿的人得到救济,马上将东西分了。一个要了鱼,一个要了渔竿。要鱼的人把鱼煮熟吃了。鱼吃完了,接下来还是饥饿,还是等待,但没有人再来恩赐。结果,这个人饿死了。另一个人要了渔竿,他到海边钓鱼,因为饥饿,鱼还没钓到,他也倒下了。

    我们再来看另一幕:在同样的情形下,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在得到鱼和渔竿后没有分东西,也没有分手,而是共同坚守,互相帮助,每次只吃一条鱼。他们经过艰难跋涉来到海边,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他们不仅没有饿死,还坚持了下来。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各自成了家,有了子女,同时修造了渔船,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对这两组人加以比较,前者将鱼和渔竿分离,两人因此都没活下来;后者东西不分,人也不分离,两人都活了下来。可见,后面两人善于做事,不仅能正确地做事,而且做了正确的事。我们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成功,效能和效率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