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 > 结构化写作:心中有谱、下笔有神,赢得职场说服力 > 一、职业发展需要强大的写作能力

一、职业发展需要强大的写作能力

    《明朝那些事儿》里面有这么一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吴晗先生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他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

    这真是一个让人胆寒的数字,朱元璋时代没有劳动法,他干八天也不会有人给他加班费。但他就这么不停地干下去,这也使得他很讨厌那些半天说不到点子上的人。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表现了这一点,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

    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我们把重点数字拎出来:8天,1666件公文,合计3391件事。朱元璋这个老板当得真是不轻松!再看看他的“员工”茹太素(还是一位“高管”)的关键数据:3个钟头,10000多字。老板这么忙,茹尚书写奏折还说不到重点,浪费老板的宝贵时间,挨一顿揍也算是轻的了。

    古代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官员们汇报工作主要是通过写奏折。文笔好的官员往往更容易脱颖而出,赢得皇帝的青睐,从而实现“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甚至走向人生的巅峰。

    我们把镜头拉回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通信网络的广泛覆盖,让我们的沟通异常便利。那么,写作是否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

    结果恰恰相反!

    信息交流的便利反而更加凸显了写作的意义和作用。想想那些风头正劲的自媒体、公众号,便能感受到写作产生的震撼力量。

    写作可谓古代职场的基本技能,甚至核心技能。现代职场又如何?有过之而无不及。

    身处职场,我们随时都要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文字,或写在纸上,或敲进电脑,抑或印刷出来,然后传递给其他人,让他们了解我们所要表达的想法。这是一个显性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如何将原本隐藏在自己大脑中的那些想法有效地提取出来,然后组织语言形成文字,最后清晰准确地呈现在他人面前,这需要强大的写作能力。

    为什么职场中善写之人更容易得到领导的青睐?真的是因为“写作能力强”吗?我们从更深层的角度看,其实不尽然,写作不仅仅是写作。

    1.写作能力是思维水平的体现

    约翰·彼格斯和凯文·科利斯在《学习质量评价》一书中,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了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评价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SOLO),是通过观察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来测量其思维水平(不是说这个人处于某个水平,而是他在面对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

    根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他们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如上图所示。

    这五个层次的具体含义如下。

    ·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抽象拓展结构层次(extended abstract):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从SOLO分类评价理论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维层次越高,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就越善于看清事物的本质,并以系统的眼光看问题,在那些看似孤立、彼此不相关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归纳概括进行有机的整合,最后还能通过演绎的方式进行推理和预测。

    不善写作的人往往很难通过文字准确地描述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的表达总是显得混乱和模糊。他们很少对行文的脉络进行构思,总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在他们的文章中看不到明确的观点和有效的论证。

    再看善于写作的人,他们目标明确,能有效制定写作策略,系统地构思,快速搭建行文框架,搜集并整理写作素材,然后组织语言完成写作。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物,条理清晰,论证有力。如果没有高层次的思维水平做支撑,这样的状态是难以实现的。

    用我们熟知的冰山模型来类比,写作能力就是“冰山”位于水面上的表层技能,而深层次影响写作的还是我们的思维水平。

    许多人的写作水平低下,与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不无关系,因为传统的语文教育大多不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回想一下,小时候我们是如何学习写作文的?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有着各种固定的模板,我们直接往里面填充内容就可以了。

    另外,传统语文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教学生如何遣词造句上。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去背诵和记忆那些零散的知识点,而没有告诉学生一篇好文章的背后所隐藏的作者对事物的辩证思考。如此一来,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更关注单个词语和看似华丽的语句,却难以对写作进行整体性思考。最终,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不仅写作,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也很难做到系统而全面。

    实际工作中,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写作都是围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进行的。如果你没有把问题想明白,就不可能把关于问题的思考过程有条理地写清楚。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思维能力有限,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就很难做到思路清晰,更别说还要高效、准确地写下来。

    约翰·杜威这样评价有意义的思维:“应是不间断的、一系列的思量,连贯有序,因果分明,前后呼应。思维过程中的各个部分不是零碎的大杂烩,而应是彼此应接、互为印证的。”我们可以体会一下一次有效而高质量的写作带给我们的感觉,不正是应该像杜威对思维的描述这样吗?

    一个人的思维是否严谨,是否拥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可以通过写作得以体现的。

    2.写作能力是职业素养的体现

    在时兴打造个人品牌的网络时代,身在职场的商务人士也同样需要在自己的圈子里建立良好的个人品牌。而职场个人品牌的建立离不开良好形象的塑造,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在领导、同事以及客户面前体现出优秀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落在写作上,可以是一封邮件、一份报告或一个方案,甚至还可以是手机发出的一条短信,这些都是职场写作的常见类型。对方看到的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但你向对方展现的不仅仅是你的文笔,还有你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及你对待工作的态度。而你的职业素养水平,也通过这些因素得以体现。

    从输入和输出的角度看,写作是一种“输出”,它是对自己过往的“输入”进行提取和加工的能力。过去的输入积累越深厚,可以加工的原材料就越丰富,写出来的东西也就越具水准。所以,输出这一端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输入端的水平。韩愈的“学以为耕,文以为获”,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是在说这个道理。写作能力强的人展现出的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职业素养。

    企业规模越大,写作技能就越有用武之地。工作沟通、制度宣导、会议纪要、项目方案及各类报告,组织内的各种信息最后必定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擅长写作的职场人士则能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展现自己专业的职业素养水平,也必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