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不是谁都能创业 > 3.4 守规矩讲道理

3.4 守规矩讲道理

    创业者个人必须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说服和引领团队前进。很多情况下,公司创始人的直觉是打下市场的关键。但是作为创业团队管理则要学会共同遵守一套议事规则,否则团队内部总是依赖创始人的权威执行任务,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不过我们从小到大开过无数的会,但是真正掌握开会技巧的人却并不多。怎样对问题进行分析,怎样进行讨论,怎样进行表决,这是一整套“议事规则”,我们推荐创业者花一点时间研究一下全球通行的“罗伯特议事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基本心法”其实很简单,一旦掌握之后无论是搞定“婆媳关系”还是进行董事会讨论与决议都有莫大的帮助。

    《罗伯特议事规则》中的发言规则(简明版)

    1.主持人中立,不参与讨论;要讨论先委托他人主持,直到动议结束。

    解读:我们开会经常是“老板”做主持人/会议主席,而下属都在“揣摩”老板的想法而不敢轻易发言,这样会导致信息沟通不畅而且延误战机。在“议事规则”中,主持人/会议主席必须保持中立,他的任务就是保证会议流程的顺畅性而不能参与讨论和带有倾向性。就像裁判只能确保球赛的顺利进行而不能主导谁获胜一样。当然,如果主持人想参与某个议题的讨论,他就得暂时交出主持权。

    2.发言先举手,对主持人说“主持人,我要发言”,获邀请后再发言。

    解读:要发言先举手,这倒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事情,只是长大后逐渐忘掉了,但这是非常重要且合理的习惯。

    3.每次限时一分钟,每人每议题限两次(时间、次数可协商调整)。

    解读:每个人发言的语速语调都不一样,有的人比较“泼辣”,有的人比较“儒雅”,当这两种人辩论的时候,“泼辣”的一方往往在“气势上”占便宜,而“儒雅”的一方会吃亏,尽管可能思考得更深入。因此有必要对每个人的发言时长和发言次数做出明确规定,保证每一个人有足够的表达个人思想的机会。无论你多么正确或者无理,你的发言时长和次数是固定的,到时间就要把话筒交出去。

    4.先说立场:赞成、反对、修改等,正反立场应轮流发言。

    解读:大家的时间都有限,为了保证讨论的持续高效,你只有和上一位发言人所持立场相反才能够发言,而且发言之前就要先表明立场(用举手/举牌等方式),便于主持人点名发言。在这样的制度下,“一言堂”是不可能的,更不会开成所谓的“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5.面向主持人发言,不互相讨论。

    解读:在港剧中经常出现法庭辩论的场景,控辩双方都是面对法官发言而不能直接PK,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在日常会议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是两种:要么是主席台开大会,下面的人开小会,有话不明说;要么就是无视主席台的存在而吵成一锅粥。所有人都面对主持人轮流发言是保证不出现上述情况的合理方法。

    6.不打岔、不跑题、不超时、不攻击、不扣帽子、不质疑动机。

    解读:虽然我们经常听到“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的说法,但是我们经常犯“对人不对事”和“质疑对方动机”的错误。最典型的就是“贴标签”和“阴谋论”。

    “他想做这个修路的工程,是因为他的小舅子是包工头”“你提出这个想法是因为你是独生子女,不知道生活的艰难”“你们90后真是垮掉的一代”……如果我们在讨论事情的时候,不根据事情本身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而是去攻击对方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以及用“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口吻评价对方,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事情没讨论清楚还结了一堆的仇家。

    7.对无视劝阻、执意插话等违规行为,须记录在会议纪要中。

    解读:必须的!

    《罗伯特议事规则》虽然是为了议会中的讨论而设定,但是在合伙人和董事会的讨论中也完全用得到。公司的章程中设定了股东投票的机制以及谁拥有最终的“一票否决权”。我们认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利用议事规则充分讨论,让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展现,在最终决策的时候还是依靠公司章程规定的权利来完成。

    在华为工作的时候,针对某项目我们开了一次市场项目分析会,大家都几乎一致认为这个项目我们的竞争对手是A公司。我向领导汇报的时候,领导认为“没有反对意见的会议等于没开”,召集我们晚上连夜开了第二次分析会。会上领导利用“议事规则”引导我们进行充分的讨论甚至争吵,逐步发现了很多的疑点和问题,结果是将主要对手定为B公司,而A公司作为第二竞争对手,并因此作为我们的投标策略。正因为这次连夜召开的会议,让我们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市场突破。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我作为一个经验不足的“菜鸟”,每个月都能参加几次这样的讨论会并且有结果进行验证,成长可谓是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