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思维与陷阱 > 第十三章 医疗风险

第十三章 医疗风险

    看医生的目的是让身体更健康。然而因为某些原因,一些人在看完医生后,情况却比之前更糟了。原因之一或许是我们作为病人的一些行为偏差。费城药学院所做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年有多达12.5万人死于不依从药物治疗,意思是病人并没有按照医生开出的处方服药。这些人要么是有意违背医生的建议,要么是错误理解了医生的意思,因此导致悲剧发生。

    但我们也需要考虑医疗系统本身的问题。过去,人们通常在小诊所里看病,一位医生会负责病人的所有身体问题,医生会在茶水间休息时交流、讨论病例。如今,医疗系统异常庞大复杂,身处其中的医务人员分工无比细致。初级保健医生、专科医生、护士、执业护士、医生助理、注册护士助理、实验室技术员、护理员和病人护理助理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彼此之间用储存在电脑中的数字化记录来交流,然而他们当中并没有人能理解全部的内容。这个系统庞大复杂,还有许多动态的组成部分。这种情况下,错误最容易出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一项研究预计,仅在美国,每年就有251454人死于医疗事故。

    开处方的医生会说,病人是被动的服药者,对医生言听计从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内科医生兼医学研究员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对此描述道:“受过良好教育的病患在进入医院后,和医生的互动更多。”亚当斯认为作为病人我们应掌握更多知识,并将自己掌握的情况和医生进行充分交流。

    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讲道,人脑在某些时候更容易犯错。在本章中,我们将通过阅读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听取专家的意见,来看看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爱犯错的大脑,成为一个更加清醒、理智和表达清晰的病人。在本章中,我们将讨论如何让看病变得更安全。毕竟,虽然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但他们和病人一样都是人,都会有犯错的风险,现有的医疗体系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推波助澜。

    病人不遵医嘱

    你有认真遵守医嘱吗?是否有过开了药却没吃,或者减量服用的情况?你的回答也许是肯定的,别不好意思,这样做的并非只有你一个人。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医学研究人员对超过7.5万名病人的电子处方进行了追踪,发现大约有28%第一次开出的处方药没有被病人按照对应剂量服用。这些药物治疗的并不仅仅是无关痛痒的小毛病,还包括严重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和哮喘。没错,就是那些会要你命的疾病。

    药物价格的上升当然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之一,但一项研究发现,在给最近心脏病发作的病人开出药物后,哪怕药是免费的,病人能听从医嘱且正确服药的比例也只增加了4%~6%。在这种情形下,不遵医嘱,擅自减药量的行为会直接导致病人在未来一年的生存概率明显降低,可谓性命攸关。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你会因为没时间去买药而不遵医嘱吗?不少人会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医院会将药房直接安排在一层大厅,这样当病人离开时,他就会经过并看到旁边显示屏上自己的名字,从而去拿药。但来自凯泽健康计划医疗集团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即便是这样,也会有7%的高血压患者和11%的糖尿病病人径直走过药房门口,不去取医生开出的药。

    若你曾经有过开了药没吃,或者自作主张给药物减量的经历,那么我很想问一句: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美国旧金山的医生蕾切尔·马利娜指出,人们对日常疾病有限的理解程度,会影响一个人遵守医嘱的行为。马利娜以治疗哮喘为例加以说明。她通常会为哮喘病人开一种吸入器,可以让呼吸道的肌肉群更放松,这样病人的呼吸会更通畅。但哮喘病人的呼吸道有时会发炎,这时候就需要再开一种名叫皮质类固醇的激素类药物,用来对抗炎症。马利娜指出,第二种药就经常被病人搁置不服用。“因为病人并不理解消炎的机制和重要性。”她说道。当她对病人说出这个药名时,情况就更糟了。“他们一听到是激素,就拒绝服用,”马利娜说,“因为大家总是听到奥林匹克比赛中禁止运动员使用激素类药物的新闻,因此得出结论,我也不能吃这东西。”

    有时病人不遵医嘱的原因仅仅是他们并不理解自己需要服用药物。一项研究发现,只有56%上过大学的高血压患者知道血压到达140时已经很危险了,只有43%高中以下学历的高血压患者准确知道自己的血压数值。已大学毕业的病人呢?其中只有56%的人知道140这个数值说明血压很高。请注意,这个问卷不是随机发给大街上的某个人的,而是专门针对患有高血压的人群调查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的。

    谨遵医嘱并不仅指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想一想,是不是曾经你看过的每个医生都在苦口婆心地劝你要戒烟、健康饮食和多多锻炼身体?你真的做到了吗?《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曾在几年前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2000年导致美国人死亡的真正原因》。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它非常像本书的浓缩版,又涵盖了所有导致死亡的医学原因。这项研究最重要的发现,就是35%的美国人的死亡原因可以归结为吸烟,饮食不健康,没有进行充分的运动。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吸烟者在减少,但我们在改善饮食和加强锻炼上没有任何进展。我们究竟有多了解医生给出的建议背后的原理,以及不遵医嘱要付出的代价?其实很简单,每个人都站在一条直线上,两端分别是生与死,医生正竭尽全力把我们往生的方向推,违背这些建议,我们就会离死更近一些。

    还有一种病人独断专行的行为,我们在前面没有提到。这种行为通常是指当自己受伤或者生病需要去医院时,却选择拖延或者不去看医生。美国马里兰州国家癌症研究所调查了患者逃避就医的原因,发现很多人以为他们的症状(是的,哪怕是癌症的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好转。等到他们意识到这并不可能时,却为时已晚,病入膏肓了。

    健康素养的重要性

    我们在此处重温知识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程度和研究人员所称的健康素养息息相关。只需简单浏览与此相关的研究,你就会发现,你的知识越多,获得最新和健康相关内容的能力也就越强,和现有就医体系的互动也会越顺畅,你的身体就会越好。调查发现,拥有较高健康素养的人,整体健康状况更好。拥有高健康素养的人会更多地享受预防医学类服务,而更少求助紧急医疗救治。对健康素养高的人来说,“从不会发生”的事或许就是健康素养低的人“要打急救电话解决”的事。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有如下的途径可以选择。

    医生

    谁能比你的医生更了解你的健康状况呢?尽管人们经常抱怨,因为更紧凑的日程安排和现代化的医疗管理体系,如今的医生花在每个病人身上的时间变少了,但一项针对家庭医生和医学专家的调查发现,和人们的感觉相反,和以前相比,现在医生面对每个病人的问诊时间是略微增长的。所以问题在于,我们真的有效利用和医生见面的时间,让自己获取足够的有关自己病情和处方的医学知识了吗?

    一项关于医生和病人间对话的研究发现,医生在每一次的诊断中平均要问病人9.3个问题。这是一个让人满意的数字。与此同时,病人会问医生多少个问题呢?这项研究发现,几乎有一半的病人完全不会向医生发问。在另一半会向医生发问的病人中,他们的问题平均也只有2.4个。我们来仔细分析下这种情况:在看病的过程中,医生所知道的,对病情有帮助的医学知识要比病人多得多。作为病人,理应问更多问题,以获取更多有关的信息。但现实中,医生的提问次数是病人的4倍。

    我们真的最大化利用和医生见面的宝贵机会了吗?从结果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互联网

    我们再来谈谈,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从哪里获得和医学相关的信息。调查发现,76%的美国人通过互联网搜索和健康相关的信息。而其中10%的人表示,他们不会使用互联网,而是请他人帮忙搜索。

    毫无疑问,医疗体系的工作者会对网上提供的医学信息感到担忧。许多研究已开始关注网上医学信息的可信度问题,一些医学专家也已开始对互联网带给某些具体疾病的影响做出评估,比如我看过的医学杂志上的文章——《肠炎病人使用互联网寻求医疗建议,效果如何》。这些研究得出的一致性结论是什么?每个人似乎都相信在线医疗信息在规模和使用率上会持续增长。“无论是在今天还是未来,这都是我们管理个人健康最重要的工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健康学院的唐·纳特比姆(Don Nutbeam)教授说,“遗憾的是,互联网并没有办法将虚假和误导性信息与真实可靠的医学信息及建议分开。”那我们如何辨别好坏呢?纳特比姆表示这依然是病人自己的责任:“最重要的健康素养之一,就是懂得分辨信息来源。对待互联网,应该像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对待超市中陈列的商品一样谨慎。”对此,专家通常给出的建议就是找到几个已知并可信的信息来源。例如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美国癌症协会、美国心脏协会以及美国肾脏基金会等一些大的机构。

    纳特比姆肯定了互联网会帮助我们找到一些有用的知识,与此同时又特别指出我们应该如何使用这些内容:“和自己的临床医生进行富有成效的互动。”那么,我们在网络上查到的信息是否也能在与医生的交谈中发挥作用呢?已有研究人员开始针对人们在互联网上查找的内容和就诊时询问的内容进行调查。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68%的病人会在得到医生诊断后,再从其他信息渠道验证医生给出的建议。那些会事先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的病人说,他们这样做之后,和医生的交流更顺畅。在慢性病患者中,有50%的人表示如果他们提前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并就此和医生讨论,医生通常会认可他们在网上查到的信息。

    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大约60%的患者认为,和他们从医生那里得到的建议相比,在网上获得的信息“一样”或“更好”。但此处暗藏的可怕之处在于,有些病人会因此而不再去医院,仅通过在线搜索来为自己诊断和治疗。这是最让人担心的情况。

    假设你最近感觉呼吸困难,所以你打开网页,在搜索栏敲入“呼吸困难”。弹出的链接中给你提供了以下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例如:

    鼻窦炎

    感冒或流感

    过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结核

    肺癌

    你的下一步操作就是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对应的症状,此时问题就出现了。

    或许你看到的信息比任何一个医生知道的都要多,但医生的工作内容并不是存储信息。他的工作内容是听你描述病情,观察你的情况,然后做出诊断。医生做出诊断并不仅是凭借一系列症状,而是要靠基于此的知识和经验,这两项是你在搜索信息时找不到的。鉴别诊断是要将你的症状和可能的疾病症状一一对比,找出其中你出现的和未出现的情况,对每一种可能性进行逐一排查和分析。最后,医生才会得出结论,告诉你他判断你得了病,并结合你的情况告诉你,为什么是这种病而不是其他病。这样的过程需要一个经过专业学习和长期的经验积累的人完成。所以,即使现在的机器人已经能够战胜人类最厉害的国际象棋大师,但让程序取代人做鉴别诊断仍不合适。离开了鉴别诊断,互联网能提供的内容就仅仅是疾病清单。

    搜索信息给自己看病可能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微软研究中心有一个专门团队研究“上网自诊狂”,这指的是那些在网上搜索一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常见的微小症状,如头疼之类,然后认为自己得了最严重的、基本不太可能得的疾病的人。当看到症状和可能疾病的对应列表时,上网自诊狂的判断逻辑和医学上的鉴别诊断完全不同。他会最先关注到最严重的那种病,然后认定自己就是得了这种病。研究者认为,这种把小病症放大联想成几乎不可能的绝症的行为也会为病人带来麻烦,因为他们或许会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简而言之,利用互联网查找更多资料,和医生多交流是好的,但仅凭网上查找的信息就自行诊断和治疗是万万不可取的。

    文化

    为什么人们会对新款手机里的处理器名称和规格了如指掌,却对自己身体的运行一无所知呢?如果我在汽车配件店的柜台边讨论机油时口误,立刻会引来周围人强烈的批判,这足以令我尴尬万分。拜托,请问这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它不就是要倒在我那辆跑了12年的破车里的一种液体吗?为何会引得人们如此重视?答案在于,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如果你排队买机油,最好要知道机油的一些知识。

    为什么社会风气认为我们不知道肝或者胰腺的功能是理所应当的?它们可不是用坏就可以买新的或者借一个的物品(至少现在还做不到)。既然我们能如此关心机油,难道不应该更关心我们会吃哪些药吗?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是有史以来文化风气最糟糕的时代,因为机油的知识在人们眼里显得比医学知识更重要。市面上有上万种处方药和医学制剂,以及30万种非处方药品(OTC),它们都可能出现在货架上。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做出正确选择变得越发困难,稍不注意就会犯错(我当飞行员时就有过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让我们以真菌感染为例。如果你患真菌感染,那么你可能会选一种药物,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或泊沙康唑。你知道它们是唑类抗真菌药物。但如果你同时患胃酸,就要注意不要在服用以上药物时同时服用治疗胃酸的药物,如奥美拉唑或兰索拉唑或泮托拉唑。奥美拉唑曾被生产厂家命名为洛赛克,人们常常会把它和呋塞米搞混,后者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腿部或者脚踝处积液的药物。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们很容易将唑类药物和拉唑类药物搞混。若你的药箱里装的都是这类药物,谁能保护你的安全呢?想到这里,再对比下,谁会在意你在加10W40号油里混了10W30号油呢?或许你完全不知道它们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你会侥幸活下来,你的车子也会。

    如果医学专家真的从现在开始呼吁人们成为更有见识、参与感更多的病人,那么是时候让学校教授更多和健康相关的知识了。“学校教育是目前唯一且最重要的方式,我们必须要让年轻人从小就了解他们的身体,并知道生活方式和环境对一个人健康的影响,”纳特比姆说道。“生理学和解剖学应该是所有高中课程当中的必修课,”马利娜指出,“在初中就开始学习甚至更有意义。”最近一项针对美国健康教育的调查发现,33%的幼儿园课程内容涵盖了健康话题,44%的小学五年级课程内容包含健康话题(此时为峰值)。等到孩子上了九年级,和健康相关的教育内容就只有10%,十二年级后就完全没有了。更糟糕的是,调查发现,讲授这类课程的老师当中,只有不到10%的人所学专业和健康或医学相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花多少钱呢?据估算,每年因病人不遵守医嘱而导致的花费高达2890亿美元,2015年美国教育部的预算还不到700亿美元。

    对孩子来说,身体是如何运转的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我5岁的女儿知道人有两个肾,它们会产生尿(这对她来说太不可思议了),如果她希望一直健康快乐地尿尿,就要爱护身体里的肾,这就需要多喝水,少吃太咸的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也可以保护肾。她还知道,吸烟不但对肺有害,也会损伤肾脏。

    纳特比姆告诫人们,我们不但可以为孩子带来积极影响,也会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在教室里教导学生树立起的观念,很容易就被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行为毁于一旦,”他解释说,“举例来说,学校食堂提供的大量不健康食品,以及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含糖量极高的饮料,很容易让学生对健康饮食的观念产生怀疑。如果学生的父母吸烟,并且学生经常看到烟草广告,那么让学生了解吸烟危害所付出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健康专家提到的这些情况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个模仿游戏,他们会观察大人的行为,然后有样学样。

    除了服药前能够阅读说明书,使用网络搜寻相关知识,向医生咨询有水准的问题,以及对身体运转有基本了解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也需要每个人知道,那就是当今社会中相当复杂的医疗体系。这也是不能再闭眼吃药的另一个原因。

    医疗卫生体系

    如果你已阅读了本书中的第三章有关犯错的内容,你就会知道,即使是医生穿着象征专业的白大褂,你正穿着病号服,露出屁股准备挨一针,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人都会犯错。这并不仅仅指医生,而是指当前庞大且纷繁复杂的由计算机网络联结的整个医疗卫生系统中的每个人。虽然他们都受过专业训练,并旨在为患者提供帮助,但仍然无法避免偶尔犯错。我们在前文中已讲过,可以通过做哪些事情来降低犯错的频率,在犯错时及时发现,以及不让错误带来最坏影响。

    因医疗事故而丧命的人究竟有多少呢?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最近一项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估算出的数字真是令人大吃一惊(在美国每年有251454起)。医生兼作家罗伯特·瓦赫特(Robert Wachter)喜欢以飞机为单位来衡量这个数字。如果将这些因医疗事故而丧命的人用大型飞机载客量来衡量,那么这个数字的含义就是每隔2天就有3起飞机失事发生。你能想象出这种场景将带来怎样的恐慌吗?按照瓦赫特的话说:“没人敢再坐飞机了!”

    然而,情况正在转好。199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公开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犯错的代价是生命》,并发起保护病人健康的运动。医学研究者和人力资源专家都在关注和研究医疗事故。医生同样是保护病人健康的倡导者,医生写的关于健康的书籍成为畅销书,引起人们更加广泛的关注。对于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以及如何避免为此付出代价,让我们来看看专家是怎么说的。

    用错药

    《用错药》(Medication Errors)一书以多达680页的篇幅详细说明了各种错误用药的情况,包括给病人拿错药,药拿对了但是剂量不对,开的药和病人正在服用的药药性相抵,但没人知道这种情况。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研究表明出错的情形中大约有1.7%的比例为药房人员在拿到药方后误读,研究人员称其为配药错误。你是否有过手握药瓶,心里忖度着药房有多大可能拿错了药?这就是你在想的可能性的准确发展概率。在另一项研究当中,研究人员发现住院病人平均每天都会遇到一次配药错误,超过5%的患者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对此我们该如何防范呢?在2002年,美国联合委员会发起了一项宣传活动,鼓励我们更多地参与其中。宣传手册以《参与进来,一起避免你的药出错》为标题,明确指出我们也要在安全用药方面担起自己的责任。它建议我们一定要阅读处方,查看药品标签和说明书,如果有任何问题都要第一时间说出来。联合委员会告诉我们应该问哪些问题:这药对我有什么帮助?这种药还有其他什么名字吗?如果我有任何过敏史或者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可以服用这种药吗?服药期间能喝酒吗?内科医生理查德·克莱因(Richard Klein)告诉我们,自己才是预防配药错误的第一道防线。“你需要问清药物是治疗什么疾病的,为什么要服用它。”发现配药错误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情,如今在美国,联邦法规要求大多数的固体处方药上都要印用于识别的代码。如果你看到药品说明上有IG 209,只需在网络中搜索这个代码,就可以查到这是治疗指甲真菌感染的药品。(顺便说一下,指甲真菌感染的医学术语是甲癣。多查查,多学学,晚餐的时候聊一聊这类话题,将大有裨益。)

    误诊

    虽然用错药是最常见的,但诊断错误往往是引发医疗事故最主要的原因。一项研究估算,所有医疗死亡事故中,20%是由误诊导致的。虽然我们无法钻到医生的脑袋里了解他究竟是如何想的,但专家告诉我们,病人仍然可以更积极地参与诊疗过程,来降低误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医生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患者告诉他们的信息往往不完整。医生经常抱怨的就是患者就像一位“不太灵光的历史学家”——经常遗漏一些重要事实,滔滔不绝地说些无关紧要的细节。

    在《当医生不听时》(When Doctors Don’t Listen)一书中,医生兼作家的丽娜·温(Leana Wen)和乔舒亚·科索尔斯基(Joshua Kosowsky)告诉我们如何和医生讲清自己的情况。他们建议病人试着站在医生的角度,考虑如果自己需要判断对方的身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会想听哪些内容。温和科索尔斯基指出,研究表明,在听到病人以故事的方式详述病史后,医生更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他们提到一句医学院的学生常听到的话:“如果你仔细听,病人就会告诉你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句话旨在鼓励医生成为好的倾听者。但温和科索尔斯基告诉我们,病人也应努力成为好的讲述者。在书中,他们着重指导人们远离那些简单的一问一答式问题,这种对话方式在医生和病人中已司空见惯。作者写道:“如果你面对的是是或否的问题,不必拘泥于此,你可以进一步阐述。”他们还补充说:“当你和医生讲述自己的病情时,最好将症状与你的生活结合起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