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高效迭代:高手的自我进化方法论 > 个体高效迭代的逻辑

个体高效迭代的逻辑

    思维是核心与起点,性格是基础与支撑,知识则是最外层的桥梁与纽带。个体的高效迭代需要遵照以下原则或逻辑,如图2-3所示:

    图2-3 个体高效迭代的逻辑

    1.由海绵式思考转变为淘金式思考,掌握批判性思考的方法和技巧。

    2.对自我的性格进行认知与了解,并在行动中进行反思、体察、调整与改进。

    3.结合专门领域和重要领域的知识,让自己拥有更多的人生智慧,以及过硬的专业能力。

    卓越思考

    掌握这些规则,让你的思考从本能进化为技能——卓越思考的八大标准与三大层次

    下面,我们专门讲解一下具体的思考方法和技巧,一旦你能够掌握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灵活运用,那么你的思考就能够由本能进化为技能。

    卓越思考的八大标准

    所谓“卓越思考”,本质上就是批判性思考。

    但是,很多人误解了批判性思考。我有一个同事,非常聪明、能干,一听我提“批判性思考”,就跟我说年轻人不要老是批判,心态要开放些,多去体验和尝试。

    唉,我觉得自己没有被理解——批判性思考可不是为了批判啊,更不是找碴儿。批判性思考的目的其实是改进,只不过恰恰因为要改进,才需要我们去调查、评估和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跟着感觉走,如图2-4所示:

    图2-4 批判性思考的内涵

    《学会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批判性思维教学指南》一书的作者是这样解释批判性思维的:“我们可以把批判性思维的标准看作一组屏风或过滤器,对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筛出那些不清晰、不准确、不相关、不重要、不一致的信息。”

    书中还归纳出了批判性思维的七大标准:

    1.清晰性;

    2.准确性(精准性);

    3.重要性、相关性;

    4.充分性;

    5.深度;

    6.广度;

    7.正确性。

    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公正性”,并调换了一下顺序,变成了:清晰性、正确性、准确性(精准性)、相关性和重要性、深度、广度、充分性和公正性,如图2-5所示:

    图2-5 批判性思维的八大标准

    一、清晰性(清楚、明白)

    当我们遇到问题或者与人沟通的时候,首先必须确认的就是:问题或内容是否清晰?有没有疑问或者歧义?自己真正地理解了或者清楚地表达了吗?

    为了满足清晰性的标准,让我们的思考和沟通更为顺畅,我们可以借助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自己进行思考的时候:

    ●努力提炼主题或思想,而且用尽可能清晰的语言,以避免歧义。

    ●看看自己能否把它清楚地说出来。

    ●写下自己的思想,再读一读,看看是否有歧义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

    ●举出一些例子,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

    比如,“财务自由”这个词,我们就可以借助上面的方法进行思考: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把它表述出来?写下来之后读一读,看看效果如何。举些例子,包括财务自由和不自由的例子。

    表达、沟通与交流的时候:

    1.勇敢地说出来,克服胆怯,不要害怕(需要你有勇气和厚脸皮)。

    2.说出来之前预先想清楚(要点和逻辑需理顺)。

    3.预先考虑其他人会不理解的地方(注意“你表达的”和“你想要表达的”这二者之间的区别)。

    4.用不同的语言或方式来说明,或者举例说明(正面和反面例子)。

    5.从其他人对你话语的理解的反馈中加以补充、调整或改进。

    6.要求别人详细描述他的观点。

    7.要求别人换个方式(换句话)表达同样的观点。

    8.要求别人举例说明。

    9.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别人的观点,并反馈给对方以验证。

    前五个主要是用于表达,后面四个则是用于倾听和理解。

    比如,“这个人不行”就不够清楚和明确,“不行”到底是什么意思?具体是哪方面不行?怎么就不行呢?能不能详细说明?举个例子?……

    二、正确性(真实、可信)

    有些时候问题或观点本身是清晰的,可是未必正确。

    举个简单的例子,“冯老师今年30周岁了”,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就很清楚,可是不正确啊:他还没到30周岁呢。再如稍微复杂一些的,“毕业的时候一定要去大公司,规模越大越好”,这个观点也未必正确。

    正确与否的衡量标准:它是否描述了事物的真实或实际情况。

    哪些因素会对我们思考的正确性形成阻碍呢?

    在《学会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批判性思维教学指南》中,作者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因素:

    ●惯性或信念:一些过去的习惯导致未经反思而近乎本能的认同,或者是一些已经固化了的信念,如很多人一提到职业就想当然地认为是给人打工或者在某一个组织内拥有一份稳定的、固定的工作。

    ●情绪和情感:由于一些情感因素而自我麻醉或蒙蔽,不愿意去相信,最常见于热恋中的男女之间,或者最亲近的人之间;或者由于贪婪与恐惧等不能进行理智分析,典型的如股票等投机行为。

    ●轻易下结论:听风就是雨,别人说什么都信,或者随意一个信息来源就影响了他的观点与判断,根本不会去亲自检验和深究。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观点变得更加正确、更加符合真实的世界呢?

    其实就三个核心问题:

    ●这是真的吗?

    ●我们怎样才知道它是真的/正确的?

    ●我们如何证明它是真的/正确的?

    为了很好地回答这三个问题,我们又需要:

    ●把一些信仰视为假设,在它被检验或被论证之前都只是暂定的。

    ●不要轻易下结论,也不要被一厢情愿的想法所蒙蔽。

    ●对信息进行核实,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信息的来源进行分析,确保它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

    ●搜集更多的信息,进行更多的论证和推理。

    最重要的是,养成一种“假设—质疑—验证”的习惯,对于我们所相信的、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内容都按照上面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和验证。

    三、准确性(精确、具体)

    正确是对真伪与是非的判断,准确(精确)则更多的是对程度的衡量。

    “姚明很高”,这句话是正确的,可是到底有多高呢,还不够精确。“姚明很高,净身高是2.29米,科比·布莱恩特1.98米的身高,也只到姚明的下巴”,这句话相对而言就更为精确了。

    一般来说,肯定是越精确越好。比如,我们汇报成绩的时候,有具体而精确的数据支撑就显得特别有说服力。当然,精确性有多高的要求其实取决于具体的目的和情形,这个需要和后面所讲的充分性结合在一起来考虑。

    四、相关性和重要性

    “相关性”要求我们关注与我们相关联的问题(少关注娱乐八卦)。“重要性”要求我们在考虑某个重要问题的时候,聚焦于这个问题本身,尽可能地消除情绪的影响,避免把不相关的问题牵扯进来,或者对问题做出不相关的回答。

    那些拿些不相关的资料或陈述来反驳别人的,要么是蠢,要么是坏。蠢,是因为不懂逻辑;坏,则是故意混淆视听。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思考满足重要性和相关性呢?

    ●聚焦于重要的问题上,想想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会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正面还是负面,影响程度有多大。

    ●聚焦于相关的事情上,想想它和我们之间有何关联,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哪些影响,多大的影响。

    ●论证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的目标,经常检验我们是否走偏,和讨论的问题本身有何关联。

    五、深度;六、广度

    深度和广度放在一起来分析,因为这两者合在一起就决定了你的观点或方案能否切实回答或者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们,我用两张图来说明。下面先看第一张图(如图2-6所示):

    图2-6 缺乏思考深度的结果

    图2-6中的人为何一直挖不出水来呢?

    因为浅尝辄止,缺乏深度!

    现实中很多人好像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可是,你让他真正去做事情的时候,却几乎没有一件能做好的。所以,其职业发展之路往往也是相当坎坷的。

    因为他从来都没有围绕某个领域进行深入积累,在各个地方都浅尝辄止,思维缺乏深度,自然无法胜任任何一个领域或者职业的高端工作,医生、律师、设计师、管理咨询师……哪一个不需要以精深的专业知识为依托?

    有些人可能会一拍脑袋,呀,好有道理啊……

    可是,我再放一张图,结果就不一样了。如图2-7所示:

    图2-7 缺乏思维广度,思维局限或狭窄的结果

    图2-7中,如果你在图的左边,哪怕你再使劲挖,也挖不到水啊。

    这时候,你反倒应当换一个地方才可能挖到水。

    这就类似在职场中,有些人在某个细小的领域钻得非常深;可是这个领域太窄了,以至于怎么努力钻研,回报都非常有限,甚至某一天不需要这个岗位了,他们一下就陷入失业的状态了。

    所以,结合深度和广度来看,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发:

    ●一个方案要想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必须要有深度。比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观点的问题就在于缺乏深度,话是没错,可是学习哪些内容?提升哪些方面?怎么来学习?如何来提升?……需不断细化、深挖。

    ●一个方案要想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效,还要有广度,如经营一个企业,需要考虑方方面面,你单纯从财务、人事、销售等任何一个方面考虑都是不够的。

    ●对于我们个人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同时具有广度和深度,这样,我们就有了专业支撑,也会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如何让我们的思考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这就涉及纵向思考与横向思考了,留待后文详解。

    七、充分性(实用性)

    充分性,意味着对得出的结论而言,已经做了足够彻底的推理,所需要的内容都很充足,也考虑了所有必需的因素。

    当然,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时候并不是说要考虑得非常全面、非常仔细之后才着手去做,因为现实本身是很复杂的,也在不断变化。

    比如,有时候,医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生命垂危的病人做出正确的病情判定并制订治疗方案,不然等人死了,方案准备得再充足又有什么意义呢?企业家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毕竟很多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

    因此,充分性和实用性需要一定程度的结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一方面,我们需要“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做什么事,还是尽可能做好分析、规划与安排;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承认外部环境中的很多因素是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

    八、公正性

    前面几个标准更多地和“事”相关,而公正性则更多地与“人”相关。

    这里的公正性,我想谈两点:一是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尽可能考虑对方的处境和利益,以便真诚而真实地理解对方的观点,防止出现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二是思考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时,既要意识到不公正的存在,又要承认社会有它公正的一面,否则你的心态就会变成受害者心态而不是责任者心态。

    我不想有太多空洞的说教,只谈实际的,下面我就从我们每个人的自身利益出发来分析一下。因为人大都是自私的,都看重自己的利益,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公正,考虑对方的处境和利益,如此才能获得对方的尊重,取得与对方的合作。所以,最好相处的人其实就是聪明人,因为你不用多说什么他都懂,交流与合作的成本大大降低。

    至于社会的公正性,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坚持认为社会全然不公,最终损害的其实是你自己的利益,因为你会以此为借口,对社会充满怨恨,却不从自身去寻找原因,从而失去了改进与提升的机会。

    其实市场经济总体上是公平的,市场经济的根本特点是交易,而交易是双方自愿进行的,符合双方的利益,交易才能进行。

    所以,在我们的思考中倘若能很好地遵循与融入公平性的标准,无论是对他人、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