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孟子译注 > 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

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



        Txt小_说天/堂


  【原文】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①,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  国②,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释】



  ①乡道:向往道德。乡,同'向',向往。②与国:盟国。



  【译文】



  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  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  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从如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如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读解】



  所谓'今之事君者'的说法,显然是富国强兵的说法,而孟子所反对的,正是这种不行仁政而穷兵续武的搞法,所以他深恶痛绝地说:'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把那些自夸能富国强兵的人称为'民贼'。



  这里实际上就是'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之间的冲突。



  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既然如此,战国又有多少'义战'呢?所以,在孟子的时代,战争与仁义道德,至少在孟子的思想上是格格不入  的。正因为这样,他才一贯反对靠战争,靠军事力量取胜的'霸道',而主张靠政治,靠仁义道德吸引人,感化人的'王道'。这是仁义道德与'强兵'的冲突。



  至于'富国',讲的是'利',追求的是'辟土地,充府库',这与他所说的'以义治国,何必言利'正是针锋相对的观点。遭到他的反对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由此可见,孟子之所以深恶痛绝那些自诩能够富国强兵的'今之所谓良臣',是以'君不乡道,不志于仁'为前提的。换言之,这些人所搞的富国强兵是与孟子  心目中的仁义道德相对立的。假如这些国家的君主'乡道而志于仁',假如这些'今之所谓良臣'既富国强兵又行仁义道德,那孟子又该怎么说呢?



  当然,这都是'假如',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孟子之所以形成他的这种思想,正是因为他所处的现实是'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相对立的。因此,要抽象  出来问这个问题,就只有我们自己来回答了。假如真能够既富国强兵及行仁义道德,二者得兼,又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今天说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  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正是这种'二者得兼'的追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