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历史的转弯处 > 第22章

第22章



                                    

            李世贤和洪仁玕两人都劝黄文金不要在这里纠缠,不如赶紧穿过江西,西进湖南,然后北上汉中和江北的太平军余部会合,再图大业。但黄文金不听,说:“这个该死的叛徒已经弹尽粮绝,我马上就可以破城,必须杀了他才能泄我心头之恨。”

            两人见黄文金如此顽固,也没办法,毕竟这是黄文金的地盘。黄文金围了湖州一个月,最终攻破湖州并抓到了叛徒蔡元隆,但他的手下却私自把蔡元隆放跑了。紧接着,湘军的主力部队杀到,太平军在败退中,黄文金中炮身亡,该部太平军损失过半。

            剩下的太平军在李秀成和洪仁玕的带领下,想南下会合康王汪海洋,但在江西境内遇到左宗棠的军队追击,太平军又被打得大败,最后只剩下两三千人。随后清将席宝田又带兵追来,结果洪仁玕在1865年10月于江西石城被俘虏,幼天王再次走失,剩余的太平军也作鸟兽散。

            很遗憾的是,这时洪仁玕一行人与汪海洋所部的距离,大概只有30里之遥。

            1865年11月23日,洪仁玕在南昌被处死。死前,江西巡抚沈葆桢见他是个人才,还曾派当时已经降清的原太平天国听王陈炳文去诱降他,但被洪仁玕严词拒绝。他在自己的遗言里说,“今予亦只法文丞相(文天祥)已”,“我鞠躬尽瘁,唯求速死”。临刑前,四十三岁的干王赋诗一首:“我今即永逝,一语贻后贤;天国祚虽断,复生待他年”,实现了他“宁捐躯以殉国,不隐忍以偷生”的誓言。

            再说幼天王洪天贵福,在和大部队走散后,吓得躲进了山中。洪天贵福当时只有十六岁,从小长在天王府,没有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也没有丝毫的生活自理能力。小孩子躲进深山三天三夜,渴了掬把山泉水喝,饿了只能靠摘野果充饥。

            但洪天贵福最后还是饿得不行,只好蹒跚着独自下山,但脚下的鞋因为在清军冲击的时候已经丢失,只能光着脚丫强撑着,好不容易走到山下,两个脚板早已经满是水泡,小天王痛得坐在路上低声哭泣。

            说来也巧,其实当时汪海洋的军队刚从他的不远处经过,洪天贵福也看见了,但因为脚痛,赶不上这些人行军的速度,洪天贵福又不敢喊,最终没有及时会合。过了一天,路上有难民成群结队地经过,洪天贵福便跟着这些人的后面一起乞讨,辗转数月后,一个不小心误投了敌营。更不巧的是,敌营中有个人曾经跟小天王的叔叔洪仁政放过牛,一下就把洪天贵福给认出来了,结果小天王被送到了席宝田那里。席宝田见后大喜,预备送到北京去请功。

        太平余波,纷纷扰扰(2)

            后来有人跟席宝田说:“大人先别急着去请功,搞不好功劳没搞到,反招来麻烦!曾国藩大帅先前已经上奏朝廷,说洪氏无遗类,大人如今说自己捉得洪天贵福,曾大人岂不是很没面子?还不如偷偷把这个小孩放了。”

            席宝田听后默然不语,但也不敢私自放了,最后把洪天贵福送到江西巡抚沈葆桢军中,沈葆桢便在南昌将洪天贵福处死了。虽然洪天贵福比洪仁玕被俘要晚,但比洪仁玕还要早五天处死。

            李世贤和洪天贵福走散后,和手下六十骑冲出重围,最后投奔到汪海洋军中,并乞求汪海洋发兵去迎接幼天王。汪海洋派兵去找了,大概就是洪天贵福下山时看到的小股太平军,可惜机缘不巧,最后洪天贵福还是没能赶上。后来李世贤又劝汪海洋进军湖南北上,两人意见不合,李世贤想拉出人马,另立山头,结果在1865年8月被汪海洋派心腹给刺死。也有说李世贤在汪海洋战败后隐匿民间,剃去长发,隐居终身。

            康王汪海洋最初是石达开的部下,石达开出走路过安庆时,汪海洋便率军一直跟随左右。后来石达开进入广西、云贵,山路险阻,看不到希望,大家多有抱怨。石达开见军心已乱,便在营前立下红白二旗,说:“大家跟随我这几年,万里跋涉,路途辛苦,但只要我们到了四川,大家就有好日子过了。如果大家愿意跟我进军四川的,站到红旗下;想回江南的,就立到白旗下。”

            出乎石达开意料的是,大部分人居然都哄然跑到了白旗下。于是汪海洋拔了白旗,大声道:“想回江南的跟我走!”

            最后,有十多万人跟着汪海洋回到江西,成为李秀成的部下。天京陷落后,汪海洋手下的太平军还有近十万人。但是好景不长,后来这部分太平军在广东梅州一带被左宗棠的军队击溃,1866年1月,汪海洋在广东伤重而死,余部则由偕王谭体元率领,但在1866年2月,这部分残军也被左宗棠和鲍超最终剿灭,偕王谭体元投崖自尽。

            由此,长江以南的太平军余部全部败灭。

            长江以北的太平军余部坚持时间稍微长点。当时的扶王陈得才和遵王赖文光,本都是陈玉成的旧部,加上友军张宗禹(原捻军领袖张乐行的侄子)的军队,当时也号称有百万之众(水分太大,估计也就十万)。1864年,遵王赖文光率军回救天京,前锋已经抵达英霍。湘军在英霍将太平军挡住,派人在阵前大呼:“天京已经被攻破了,你们的天王也早死了,你们抵抗也没有用处,还不投降?”

            众人听后愕然不已,士气一下子就低落了许多。后来这些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清兵所说的不假,当下军心大乱,有一半多人都向清军投降了。前锋主将陈得才听说幼天王到了浙江,便收集剩下的五六万太平军,但在安徽麻城被清军打败,结果引发兵变,陈得才死于军中,剩下的太平军大都散去。

            张宗禹当时的兵力,号称有四五十万,正计划进攻开封。而开封当时有僧格林沁的十万精兵,两军交锋时,张宗禹有个十九岁的弟弟名叫小黑,骁勇无比,尽管僧王军队炮如雨下,小黑悍然不顾,率领捻军骑兵猛冲,僧王部队被冲得溃不成军,大败而逃。

            在来去如风的捻军骑兵面前,不可一世的僧王被打得摸不着北,其本人也被冲得连自己队伍都找不到了,最后躲进了山东曹州高楼寨的麦地里。在1865年5月18日的凌晨,僧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居然被一个十几岁的捻军小鬼张皮鲠一刀砍死!

            僧王死后,左宗棠奉命进剿捻军,左宗棠仍旧使用湘军的老办法,结硬寨,打呆仗,以困住捻军。捻军后来经过朱仙镇的时候,张宗禹等人进岳庙拜谒岳飞像,并发誓要扫除鞑虏。第二天,捻军果然大胜,于是这些人很高兴地庆祝,认为有神保佑。但后来再战遭到败绩,这些人又迁怒于神像,动手把神像的头也给削了,以泄其愤。

            后来见形势不妙,张宗禹等人就聚在一起谋划说:“现在敌军人多势大,长江以南的太平军也已经绝迹,我们不如北渡黄河,直捣燕京。要是成功了就夺取满清的国都,不成功,死了也无憾!”

        太平余波,纷纷扰扰(3)

            这种冒险的做法,李自成尝试过,开始成功了,但后来还是被八旗军打败了;李开芳、林凤翔北伐军也曾尝试过,但最终败于僧格林沁和胜保之手。
            当时捻军的形势相当危急。清军已经潮水般的杀来,当时湘军和其他军队都已经追击到这里(因为其他地方基本平定),计有李鸿章、左宗棠、刘铭传、英翰、郭松林等主力部队相继赶来。正当捻军准备过河的时候,却又发现黄河渡口没有船只。正慌张之时,突然黄河结冰,捻军赶紧履冰而过。

            但黄河结冰,捻军过得,清军也过得,而且很快就追上捻军,结果小黑战死军中,捻军队伍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大部分人都向清军投降了。张宗禹带领残部继续向北进军,1868年2月,淮军刘铭传、郭松林率军在山东茌平把张宗禹的西捻军团团围住,张宗禹投徒骇河自杀,也有说张宗禹没死,最后不知所终。

            北伐军的李开芳,最后也是死在了山东荏平县,地点是冯官屯。

            再说遵王赖文光。因为和张宗禹意见不合,1866年秋赖文光等率领东捻军继续留在中原淮北一带。1868年1月赖文光率军南撤到扬州,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等部的追兵赶来,最后在扬州瓦窑铺被道员吴毓兰部淮军围困,赖文光本人被俘后遭杀害,东捻军残部最终全军覆没。

            就此,太平余波,南北悉平。

        来邻不善,沙俄的鲸吞蚕食(1)

            沙俄原被叫做“罗刹国”(Russia的译名),本不与中国接壤。直到公元820年,在基辅一带才建立了一个名叫“罗斯”(Ross)的公国,13世纪蒙古人西征的时候,罗斯公国分崩离析,归附于当时的金帐汗国。为了获得蒙古人授予的“俄罗斯大公”封号,罗斯公国的各王公不惜奴颜婢膝,相互倾轧,最后莫斯科公国脱颖而出,并日渐强大,最终摆脱了蒙古人的羁绊。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沙皇,由此,沙皇俄国走上了四处扩张的道路。

            对于沙俄侵占中国的大量领土,清朝统治者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当然,这并不仅仅是指那些和沙俄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事实上,那些条约的签订,一来是因为大清孱弱无力受人逼迫,二来是因为统治者对疆域领土概念的盲目无知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