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印度对华战争 > 第41章

第41章



                                      [  译者注:“考尔的崽子们”(Kaul-boys)在英语中与“Call-boys”谐音,后者有“侍从”的含义。  ]  由于考尔是个从无实战经验的军人,因此人们对于受到公开宠爱的人的怨恨在他身上就表现得更加强烈。长期以来,他的同级军官虽然看不起他,但对他还有些亲切感,这时亲切感也消失了。

            驳回蒂迈雅的荐举而提升考尔为中将这件事,对蒂迈雅来说,已经可以构成足够的理由来同梅农摊牌。蒂迈雅从多方面来讲是个杰出的军人,在陆军中受到很大的尊重和爱戴,然而他不愿意进行这类的斗争;后来又发生很多事情才迫使他采取行动。而他一旦行动起来又很任性,简直是草率从事,使得人家感觉他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是无能的。三军的首脑们原来对梅农都已感到厌恶。这位部长经常当着他们的下属斥责他们,嘲笑他们;他对他们态度骄横,往往为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不分白天黑夜召集他们来开会,有时到临开会时又宣布取消会议。尤其严重的是,他们感到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技术方面的建议,往往被他以主观的和文不对题的理由驳回;因此,据说他们已商定准备共同往见总理,申诉对梅农的不满。但这时,就是在八月三十一日,蒂迈雅却如他后来对朋友们所讲的那样,由于一时的冲动也由于他已“忍无可忍”,写下了辞呈并递交给总理。

            陆军参谋长的辞职,使尼赫鲁处于很大的困境。当时,反对党议员和报界已经在攻击克里希纳·梅农对三军专横无理以及干预军人提升等问题。几天以前,又发生了朗久事件,政府,特别是梅农,都受到了批评,说他们忽视了边境的防务。梅农的政敌会抓住蒂迈雅辞职的事件,来证明他不适宜担任国防部长。很显然,这种压力将迫使尼赫鲁不得不让梅农退出内阁——要说起来,梅农的政敌在国大党中的数量比在反对党中还要多。梅农无论在私人方面和在政治方面同尼赫鲁都很接近。尼赫鲁很了解,对国防部长的许多攻击实际上是对他这个总理的间接的攻击。让梅农下台,就意味着屈从于这些批评,不但如此,还将意味着使内阁中国大党的更加正统和保守的分子占据优势。

            尼赫鲁以他惯有的政治手腕,处理了这个尴尬的局面。他把蒂迈雅请到自己的私邸,劝说蒂迈雅撤回辞呈。蒂迈雅本来是一时的冲动,这时也表示服贴。据蒂迈雅后来告诉同僚们说,尼赫鲁当时向他保证将亲自调查蒂迈雅所提出的不满,并将对梅农进行干预以消除军方不满的原因。蒂迈雅在同一天中递交了辞呈,又撤回了辞呈;但消息还是透露了出去,第二天早晨各报都以通栏标题报道了辞职的消息。这样,长时间来在政界流传关于梅农和军队领导人间冲突的谣言,一下子戏剧性地证实了。尼赫鲁原想避免的一场风暴刮了起来;但由于蒂迈雅已在事实上撤回了辞呈,这就加强了尼赫鲁处理这个问题的地位。尼赫鲁把整个事件说成是一场小小的风波,并且把责任全部推到蒂迈雅身上。尼赫鲁对国会说,蒂迈雅的辞职是“十分不明智的”,是“不该那么干的”,——简直是“十分反常的”。他说,国防部长和陆军参谋长之间的纠葛,归根结蒂是由于二人“在性情上”有所差异,是琐碎无聊,微不足道的。他还利用了印度政客对军人的潜在的不信任情绪,示意说在这个事件中应该维护文官的权威,并对克里希纳·梅农领导国防部的才能给予了热烈的赞扬。当一个反对党议员问起,总理难道不该对象蒂迈雅这样一位出色的军人说一两句好话的时候,尼赫鲁不得不对这一位“很英勇的军官”表示敬意,但还是坚持说,“我不能对他的辞呈表示祝贺”。

            尼赫鲁就这样扭转了局面,利用这次流产了的辞职机会,对梅农给予赞扬,又使蒂迈雅受到一次公开的、不体面的斥责。经过这次事件,梅农更加趾高气扬,考尔地位也显著地加强了。蒂迈雅由于自行退却和接受了屈辱,在陆军中的威信受到了损害。尼赫鲁不但勾销了他将亲自调查陆军同梅农之间的纠葛的诺言,而且还公开地谴责蒂迈雅。如果蒂迈雅获悉这种情况后,再一次提出辞职并坚持到底,那末,可能以后几年的印度的历史将大大改观。事实上,蒂迈雅事件使尼赫鲁在军事问题方面更多地依靠梅农和梅农支持的一批军人。这次事件对于印度军人的教训是:从本行的角度对于文官处理军事问题提出反对意见,是得不偿失的。

            尼赫鲁对考尔的依赖,以及考尔如何超越正规的陆军惯例而为之效劳,可以从蒂迈雅事件发生后不久另一事情中得到很好的证明。一次,总理问到他朗久地面的情况,他当即自告奋勇,要亲往视察。这次旅行用了将近三周的时间。由于他连朗久都没有见到就折了回来,因而难于相信,这位中将兼军需局长所亲自完成的使命,换一个更低级的军官就不能完成。但尼赫鲁总算得到了一份目击者的情况报告,考尔也从而证明自己的确是个能够在本职之内或者超出本职不顾艰险和不怕吃苦的人。对他最严格的批评者也不得不承认,往返于接近朗久一地的这次旅行,对于一个年近五十岁的人来说,是要作出相当大的努力。不久,他以类似的方式搭上一架俄国造的直升飞机,飞越拉达克的一些最高的山地,进行了一次有风险的飞行试验。这次飞行是他违反梅农的指示而直接下达命令的,因为他认为梅农正责成空军不经过必要的试飞就购买俄国的飞机。

            在这时,似乎有什么东西驱使考尔不断地去考验或者说去表现他的勇气。也可能这是由于他意识到自己从没有指挥过部队作战,而人们在这方面对他的嘲笑,也随着他军阶的不断提升而日益增加。但他所表现的那种勇气毕竟不等于胆略,而且如后来的事件证明的那样,那种自己故意跑到炮火射程之内的作法,也并不符合高级指挥官的要求。

            一九六一年初,蒂迈雅到了退休的年龄,考尔再次提升的机会到了。蒂迈雅的继承人的人选,应在当时的南部军区司令普·恩·塔帕尔(P.N.Thapar)中将和东部军区司令托拉特(Thorat)中将二人中挑选,这两人的资历大体相当。塔帕尔的资历略高(确切地说,他的军龄比托拉特长两个月),但托拉特过去工作成绩更优异,因此蒂迈雅推荐了后者。但蒂迈雅的荐举又被驳回,塔帕尔继任为陆军参谋长;不但如此,又不顾蒂迈雅的积极反对,任命了考尔为陆军总部参谋局长,这个职位在当时的军事领导层中仅次于陆军参谋长。  [  注:印度陆军的组织是仿效了英国的体制。陆军参谋长下属四名主要参谋官员:即参谋局长(Chief  of  the  General  Staff),军务局长(Adjutant  General),军需局长(Quarter-Master  General)和军械局长(Master  General  of  Ordnance);四人中参谋局长占最关键的地位。他负责协调、计划、作战、训练、情报、购买武器和有关装备及其分发等项工作。他还领导其他一些重要军官,如陆军总部情报处长,作战处长等。印度后来取消了参谋局长的职务。  ]  塔帕尔是个有能力但不很出色的军官,有些喜欢取巧;同时,他的任命是由于考尔为他施加了有力的影响,因而他对考尔也感恩戴德。为了报答考尔的恩情,塔帕尔让考尔当参谋局长,虽然考尔毫不具有担负这项重任所必需的条件和经验。

            这些任命使得陆军提升的问题重新变成一项引起争执的重大问题。一九六一年四月五日,孟买的一家政论杂志《潮流》(Current)上刊载了一篇署名为“一批灰溜溜的陆军军官”的来信,控诉梅农是“独立印度的恶魔”,指责他操纵晋级,制造效忠他个人的派系。信件的内容表明投书人很熟悉一些军人的历史和最近一些任命的根据,这些材料是只有某些高级军官才能掌握的。信件警告说,最近的一些任命受到操纵,其目的是为考尔早日继任陆军参谋长扫清道路。在议会中,克里帕拉尼指出:一名几乎一直担任陆军后勤工作的军官出掌参谋局,这还是第一次。他说,考尔的任命,证实了近来使得“军官们感到痛心、士兵感到不满”的“掩人耳目”的作法;最后痛斥克里希纳·梅农:“我指控他在陆军中制造派系。我指控他降低了我们部队的士气。我指控他浪费了这个贫困饥饿的国家的金钱。我指控他忽视了我国抗御共产党中国侵略的防务工作。”但梅农冷漠地否认他曾干预提拔的问题,尼赫鲁也给他撑腰,这番抗议也就平息下去了。

            考尔感觉到,由塔帕尔当陆军参谋长,自己当参谋局长,他就可以大权独揽,而他很快地也使别人都感觉到这一点。他喜爱的军官都被陆续拉进陆军总部,担任要职;可以辨别出是属于反考尔一派的高级军官则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在蒂迈雅退休的前夕,政府人士和陆军总部中有人散布谣言说他正在策划一次军事政变,甚至还讲到了具体日期(说是要在一九六一年一月三十日发动)。克里希纳·梅农把他个人的怀疑告诉海、空军参谋长,并警告文职官员要他们监视蒂迈雅的行动。已执行参谋局长职务的考尔,也要求蒂迈雅对被认为是可疑的部队调动做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