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第9章

第9章



                                    在封建时代,读书的人很少,但他们有知识有文化,能说会道,在群众中很有影响。统治阶级管理全国,必须依靠他们。清朝是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的贵族建立起来的。满族知识分子很少,统治者要想管理好泱泱大中国,不依靠广大的汉人知识分子绝对不行。然而,清廷入关后,虽然随着其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抗清斗争逐步被镇压下去,汉族知识分子纷纷向清朝靠拢。然而仍有相当一批汉族知识分子对清朝持反抗或不合作态度。长此以往,清朝将很难长期保持其统治。顺治朝已经对汉人知识分子进行笼络,康熙帝加大了力度,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的手段主要是抓住汉人知识分子的心理,通过多种手法,冲淡汉人知识分子对清王朝的仇恨心理,使汉人知识分子增强对清朝的好感。具体来说有如下六个方面:

            1、祭祀历代帝王。明洪武六年,礼臣请专祀历代帝王中的16位创业之主。顺治二年增祀辽太祖、金太宗、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共22位。康熙六十一年,康熙下令,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全部入祀。崇祯帝虽是亡国之君,但没有过失,也应入祀。入祀国君激增到143位。

            2、康熙十六年至四十六年康熙六次南巡。六巡期间给大禹、季札(春秋时吴国人)、董仲舒、焦先(三国时魏人)、周敦颐、范仲淹、欧阳修、胡安国(北宋人)、米芾、宗泽、陆秀夫等历代很有影响的汉族贤人题词写匾,颂扬他们。此外他还祭奠大禹陵、明孝陵,祭祀孔庙,唤起汉人知识分子对清朝的好感。

            3、利用教育机构和科举对学生和举子灌输程朱理学。令国子监讲程朱理学并刊行宣扬理学的《理性大全》,童试规定要默写充满封建思想的《圣谕广训》,以理学控制汉人知识分子思想。

            4、以选官为诱饵。科举考试是选官途径。康熙帝除按惯例举行科举考试外,还在康熙十八年(1679)例外举行由外官推荐举子的博学鸿词科考试。举子多数是隐没于山林的明代遗民,其中一些讲民族气节的汉人知识分子如顾炎武、黄宗羲、魏禧等坚决不参加。傅山不去,被抬到京郊还是不愿进城考试。只143名应试。试题一赋一诗,取中50人为翰林官,其中有名的有朱彝尊、汪琬、汤斌、毛奇龄等。康熙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康熙帝南巡杭州,又例外召试士子。中选者赐白金,赴京录用。

            5、修《明史》。修《明史》始于顺治朝,其目的是安慰明朝遗民。该书雍正续修,乾隆朝完成。修《明史》过程也是吸纳汉人知识分子的过程。例如万斯同,初不参加科举,不参与《明史》修撰。但康熙十八年(1679)应徐元文聘请,还是参加了,只是不署衔,不支俸。

            6、宴请。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于畅春园举行千叟宴,邀请年逾65岁的老人参加,不论满汉,即兴赋诗,给人以满汉融洽和乐的印象。

        清世宗雍正帝      

        师先帝再接再厉  屡革新雷厉风行

            雍正“为君难”玺世宗雍正帝(16781735),全名爱新觉罗·胤禛,康熙四子。《清史稿·世宗本纪》上说他“有异征,天表魁伟,举止端凝。”为人严酷,作风雷厉风行。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死,二十日胤禛奉康熙帝遗诏即皇帝位,这是《清史稿·世宗本纪》的说法,但很多学者认为他的皇位是夺来的。当时他45岁,思想成熟,对朝廷内政外交好坏方面的情况已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哪些需继承,哪些需变革也胸有成竹。在位13年间,他继续执行先王正确政策,发扬光大;以往积弊则坚决革除,支持创新。经过13年的励精图治,使清朝各方面在康熙时期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康乾盛世的创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继续执行先王统一国家政策,打击分裂活动。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对统一新疆、青海、西藏、蒙古起了巨大作用。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20万人进攻西宁反清,雍正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雍正五年派遣策凌为首席代表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条约》,第二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划定了中俄边境,稳定了中俄边界局势,促进了中俄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

            继续执行先王发展生产的政策。他像前辈君王一样鼓励开荒,兴修水利。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十二年,全国田地从735万顷增至890万顷,疏浚了卫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隶营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黄河、运河堤岸。

            雍正像继续蠲免钱粮政策。据《清史稿·世宗本纪》,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灾区的赋税和一些地区的漕粮。

            继续执行发展文化的方针。康熙帝重视发展文化事业,雍正仍重其事。在他执政期间,完成了始于康熙年间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此外续修《大清一统志》,于乾隆八年成书。续修的还有《大清会典》。

            继续改善吏治。顺治、康熙都重视吏治。雍正帝仍然重视。他说:“夫吏治不清,民何以安?”为改善吏治,他对官员实行“吐故纳新”。雍正赏识执法严,作风雷厉风行,严猛行政,有开拓气魄,政绩显著的官员。胤禛还是皇子时,曾嘱托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替自己办些私事,被拒绝。胤禛即位后非但没有打击他,还赞扬说:“你担任郎官,拒绝皇子的要求,执法严格,我很高兴。”后来鄂尔泰青云直上。再如田文镜、李卫在河南、浙江清查钱粮做得好,被誉为“模范督抚”。“姑息养奸”、“贪庸不肖”,因循贪婪的官员,雍正帝则坚决排斥。雍正初年,山西、湖南、浙江等省就革掉许多这样的官员。在湖南,州县官65人在一年之内就革除了30多人,个别省革除十分之九。清除败类对纯洁官吏队伍自然有很大作用。下面提到雍正帝制定的耗羡归公政策也有助于官吏的廉洁。

            继续加强皇权,并使之发展到巅峰。加强皇权,实施中央集权始于皇太极,康熙帝加快了步伐。雍正帝继续加强皇权,从三方面入手:

            雍正皇帝洋装像第一、强化密折制度,扩大密折的范围和内容。密折起于康熙二十年。密折有助于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实施统治。为充分发挥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递密折的范围扩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内容则扩大到生计、风俗等方面。

            第二、打击朋党、政敌。雍正有兄弟多人,雍正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当作劲敌,对他们予以坚决打击。雍正二年七月印制他的《朋党论》,发给诸王和要员。文中强调臣子要与君王同好恶,指出朋党的危害。做罢舆论后就立即处置他们:康熙的皇十四子允先是降爵为郡王,拘禁汤山,后来派去守陵,再后来降爵为贝子,受圈禁。康熙的皇九子允禟发往西宁,由年羹尧监视并名其为“赛思黑(猪)”,皇八子允禩被圈禁,改名为“阿其那(狗)”。雍正皇帝道装像康熙皇十二子允被革职,康熙的皇三子允祉也被革爵禁锢。

            排除兄弟方面的威胁后,雍正帝又对倚功自傲或倚亲自矜,结党营私,企图争夺九鼎的年羹尧、隆科多开刀。年羹尧历任川、陕巡抚、总督,有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功劳。骄纵揽权,用人自专,企图夺权。雍正三年(1725),雍正调他任杭州将军,十二月他以92大罪令其自尽。隆科多是皇亲贵戚:其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其姊是雍正嫡母孝懿皇后。康熙在世时用为一等侍卫,临终时被任为惟一的传诏大臣。雍正登基后,隆科多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吏部尚书。他恃亲自矜,招权纳贿,笼络党羽。雍正五年以41大罪将他圈禁,六年死于禁所。

            第三、设军机处。雍正七年,雍正帝借用兵西北便于发令为名设立军机处,成为处理军国要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处仰承皇帝意旨办事,使皇权达到极点。

            继续大兴文字狱,打击汉族知识分子。雍正继续康熙以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政策,所兴大狱有查嗣庭狱和曾静狱(详见《法制·文字狱》)等。

            雍正帝一方面照旧执行先王老方针,使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则是搞改革,清除积弊。主要有如下四方面:

            雍正帝推行最大的改革是财政改革。财政改革分三方面:赋税改革、耗羡归公制和清查钱粮。

            雍正元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这一改革推广到了全国。

            《雍正行乐图》之“农夫”清查钱粮起因是康熙末年财政严重亏空。康熙四十八年户部存银五千多万两,六十一年仅八百多万两,存银下降这么多,原因是亏空。经查,户部亏空二百五十万两,江苏从康熙五十一年到雍正元年亏空八百一十万两。雍正元年起到九年,雍正帝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钱粮大清查。规定凡是亏空,三年补齐。他组织了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亲王允祥总理事务,皇舅隆科多、大学士白潢、尚书朱轼会同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