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第56章

第56章



                                    肃顺斩首当日,倾城而出观看。肃顺骂不绝口,到了菜市口刑场还不肯下跪,被刽子手打断了腿。

        僧格林沁列传

            僧格林沁(1811-1865),蒙古科尔沁旗人,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顺治七年(1650)科尔沁多罗贝勒新吉伦晋封为扎萨克多罗郡王爵,世袭罔替,第8次承袭者为索特纳木多布斋,无子。僧格林沁为索特纳木多布斋族侄。道光五年(1825)七月僧格林沁遵旨过继为索特纳木多布斋之子,承袭其扎萨克多罗郡王爵。十月袭封,在御前行走(不改变原来官职而调任他职务,就叫在某处或某官行走)。此后僧格林沁一直得到朝廷宠信,屡屡升迁。十二月赏戴三眼花翎,六年赏用紫缰,九年赏穿黄袍马褂,十四年授御前大臣,不久补授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十五年总理行营,十六年授镶白旗满洲都统,二十四年任右翼监督,三十年九月任左翼监督。咸丰二年(1852)道光皇帝安葬,僧格林沁尽心丧事,赏加3级。

            咸丰三年五月林凤祥、李开芳率太平天国北伐军进攻河南,咸丰帝害怕他们打到京城来,连忙命令僧格林沁偕同左都御史花沙纳专门负责京城各旗营防守事宜。八月二十五日,太平军北伐军突入直隶,攻占铭临关,进入正定府,惊惶万状的咸丰帝令绵愉亲王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守卫乾清宫,并给僧格林沁颁发一柄讷库尼素光刀。十月,太平军由沧州到静海,计划进攻天津。为了防止太平军北上,僧格林沁进军到永清的王庆坨,受到咸丰帝的夸奖。四年正月僧格林沁在子牙镇南擒斩多名太平军,咸丰帝赏给他湍多巴图鲁名号。此后,僧格林沁又在河间府多处与北伐军作战。二月,太平军丞相吉汶沅在与僧格林沁作战时中流矢牺牲。僧格林沁被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其子封乾清门三等侍卫伯彦讷谟祜,让他在御前大臣上行走。五年正月十九,由于僧格林沁采取军事进攻与诱降相结合的手段,连镇被攻破,林凤祥受伤被俘。接着,僧格林沁以诡计诱使坚守高唐的李开芳离城后,令城南清军作疏防之态,诱使太平军从此突围,进入50里外的茌平县冯官屯。僧格林沁引河水淹灌在壕沟里的太平军将士,李开芳被擒。

            林凤祥、李开芳两将领俱解北京,遇害。李开芳被擒后僧格林沁又一次获得咸丰帝大奖:以前赏给的亲王可以世袭罔替,还赏给坐肩舆,他的两个兄弟也都升了官。五月在京举行凯撤礼,僧格林沁上缴参赞大臣关防与讷库尼素光刀。十二月僧格林沁调镶蓝旗满洲都统,七年署镶红旗汉军都统。

            咸丰六年(1856)九月,亚罗事件发生,英海军进犯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八年(1858)四月八日,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炮台,由于直隶总督谭廷襄疏防,炮台失陷,英法炮船顺利驶入内河,进逼天津,清廷被迫与联军签订《天津条约》。英法联军撤出天津大沽,清廷任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七月,僧格林沁在大沽恢复炮台。九年五月二十五日,联军炮船再次驶入天津大沽口内,不听劝阻,轰击炮台,步兵登岸,被僧格林沁击退,联军战船4沉8伤,478名联军丧命。第二年,英法联军报复。咸丰十年六月二十六日,联军增兵,分兵两路,进攻新河与新河以北的军粮城。僧格林沁率3千精骑迎击联军,死伤殆尽。僧格林沁被迫撤至唐儿沽,又遭到联军炮轰,清军死亡很多,僧格林沁撤至大沽。清军与直扑过来的联军展开肉搏战,鲜血染红了战壕。大沽炮台被占领,僧格林沁撤退到通州。咸丰帝认为僧格林沁办理海防军务不周妥,拔去了他三眼花翎,革去了他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和镶蓝旗满洲都统的职务。后来,咸丰帝认为僧格林沁能得兵心,仍让他领钦差大臣关防,与户部侍郎瑞麟办理防剿,把三眼花翎还给了他。

            八月四日,怡亲王载垣与兵部尚书受咸丰帝派遣与联军议和。谈判破裂。僧格林沁按照咸丰帝的旨意将巴夏礼等26名英方人员和13名法方人员抓了起来送抵北京。当日,联军进攻张家湾和通州。僧格林沁退守八里桥,与联军浴血奋战而终归失败。咸丰皇帝仓皇逃走热河。僧格林沁被革去爵职,但保留钦差大臣职务。

            慈禧太后图谋以政变篡夺清朝大权时,僧格林沁偏从慈禧太后。他受慈禧太后笼络,在奏折中写“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肃顺致函僧格林沁,指示他只能写“皇上圣鉴”,僧格林沁反驳说:“皇太后阅折一层,已明示中外……况皇上冲龄,未能理政……若必拘泥旧制,诚恐不能取信于天下臣民。”他表示以后奏折还是照老样子写,就是不听肃顺一派的。

            起于清初的捻军于咸丰初年在安徽、山东、河南一带非常活跃,咸丰帝先后派遣河南提督善禄、安徽巡抚周天爵、兵科给事中袁甲三、湖南提督武隆额率兵镇压,遭受惨败。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咸丰帝又令僧格林沁与内阁侍郎瑞麟赴山东镇压。僧格林沁按次第进击,镇压了大批捻军。十一年四月,捻军围困滕县,僧格林沁解围,杀害捻军就达六七千人。咸丰皇帝高度评价他的功劳,授正红旗汉军都统并赏还亲王称号。

            同治元年正月,江苏出现一支捻军,僧格林沁率军追击。这支捻军由金乡奔鱼台,到丰、沛,再到河南杞县。僧格林沁三路会剿,大杀捻军,死者数以万计。随后僧格林沁又率军追杀逃脱的捻军。五月,僧格林沁补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六月,山东捻军长枪会一支进入直隶,僧格林沁以招抚和镇压相结合的办法,将这支捻军消灭。

            七月,朝廷命令僧格林沁统辖山东、河南全部军务,并调度直隶、山西省的防兵,山东、河南、直隶、山西各省督抚提镇以下各官以及正白旗、汉军副都统等都归其节制。此后僧格林沁平捻声势更大,捻军损失也就更大。八、九两月,僧格林沁亲督各军在山东连续进攻,亳州以北的捻军消灭。二年(1863)僧格林沁在安徽颍州等地大举进攻,捻军首领韩四万、苏天才被擒,首领李勤邦叛变并为清军诱擒,首领张乐行及其子张喜,捻首杨瑞英、王怀义请降。六月,山东淄川的捻军在僧格林沁进攻下被剿灭,一些逃到大白山的捻军也被擒获。接着移师邹县,镇压占据白莲池的捻军。十月僧格林沁亲自到亳州,指挥马队进攻捻首苗沛霖(字雨三,安徽凤台人。咸丰六年组织团练与捻军作对,次年投奔清朝。十一年反清,封奏王。同治元年三月降于清将胜保,四月诱执陈玉成,翌年叛清)所部捻军。苗沛霖为清总兵王万清斩首(一说为苗沛霖部下所杀),其部将陈万福、苗景开、葛春元等均为所杀。咸丰帝大喜,称赞他肃清直隶、山东全境后又移师豫、皖之交,扼剿东走的捻军,给僧格林沁很多奖励,最大奖励是赏给贝勒爵,由其子受封。

            六月,天京被攻破后,太平天国余部一部分与捻军在湖北麻城、蕲州等地活动。僧格林沁派成保、郭宝昌等带兵镇压,捻军死伤甚众。捻首温其玉、黄文诰投降,太平天国端王蓝成青被捕,数十万人投降。

            四年(1865)四月,太平天国余部一部分与捻军进入山东,由汶上县挺入郓城西北水套一带。僧格林沁率副将陈国瑞、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两军追击,日行一两百里。两战两胜,追到曹州府西北高庄集地方。清军饥饿,力不能支,在太平军和捻军打击下溃不成军。僧格林沁躲进长壕,被太平军和捻军围困。清军突围不成,全部被歼灭。僧格林沁走到吴家店,只有几个随从。僧格林沁马倒,被杀死。

            僧格林沁死后谥“忠”。灵柩抵京后,同治帝奉两宫皇太后亲临赐奠。光绪十五年在北京安定门内为僧格林沁建显忠祠,追念“前勋”,以示“优异”。

        奕列传

            恭亲王奕像奕(1832-1898),道光帝六子,咸丰帝异母弟。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然而他命运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变,得到了委以重任的报答,但随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击。后期他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

            道光皇帝生前就欣赏奕,死前“朱谕‘封皇六子奕为亲王’”。咸丰元年(1851),奕封恭亲王。三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年连封都统、右宗正、宗令。五年其母孝靖成皇后去世,奕为其母争封号,被免去军机大臣、宗令、都统,七年才恢复他的都统,九年又授内大臣(侍卫处次长官)。十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两日,奕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他主持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的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在议和期间他笼络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胜保(副都统),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