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第72章

第72章



                                    闰六月初六乘五条船到达天津。嘉庆帝派理藩院尚书和世恭、工部尚书苏楞额到天津,率长芦盐政广惠陪同“贡使”来京。和世恭要使团行三跪九拜之礼,使团不听。一夜之间,驰至圆明园。第二天早上,嘉庆帝等待使者朝见,正使说病了,副使说礼服没有准备好,嘉庆帝发怒说,英使“竟系无福承受天朝恩赉”,当日就遣还了使团,《表文》也不要,退回“贡品”。第二天,嘉庆帝怒气消了些,派布彦泰带上礼品白玉如意一支,翡翠玉朝球一盘,大荷包两对,小荷包八对赏给英国国王,又派苏楞额赶到通州,赏收英国部分“贡品”:地图4张,英国王妃像5张,山水人物画95张。送上敕谕一道,内容有三:英国远在重洋,来中国是“输诚慕化”。二、赞扬马戛尔尼“不愆于仪”,斥责使团“不遵礼节”。三、说明原定接待计划:初七使臣瞻觐,初八赐宴,初九陛辞,十一日颁赏,十二日遣行。

            嘉庆令各地在使臣过境时防范谨严,不许他们逗留停泊。

        外交逸事      

        煞英使威风

            唐景星在同治初年在总理衙门任职。当时朝廷诸大臣不明欧洲外交上的规矩,每当他们的使臣盛气凌人之时总是缩着颈,你看我,我看你,毫无办法。这样一来外国人对中国人更为轻慢。但他们想不到唐景星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

            一天,驻华英使威妥玛在总理衙门为争一事不胜,拍案大嚷。这时刚从欧洲回来不久的唐景星在场,突然举起拳头呼地站起来,大声说:“威妥玛,你怎敢如此放肆?”威妥玛怒气冲冲地说:“你为何无礼,直呼我名?”唐景星说:“这是什么地方,你不清楚吗?你敢拍桌,我有什么必要对你讲礼!”此话出其不意,威妥玛的威风顿时被煞了下去,像个泄气皮球,一声不吭。

            后来有人问唐为什么敢得罪英国大使。唐说:“我在欧洲时间长,熟悉他们的规矩。按照外交礼节,在公堂拍桌,他就有错,他无法怪罪我。”

        折服英商

            同治接见西方使节铜版画同治六年(1867)九月,陈其元(字子庄,海宁人)在南汇(上海附近)当县令。一天,一个英国商人用船载煤到上海,船陷淤泥沉没,煤浮于海面,海滨一些居民捞了一些浮煤回家。他们并不知道是从洋船来的。不久,那个英商和一个翻译来到县府,毫无根据地说什么他的船被南汇老百姓烧毁,煤全部被抢,要赔50000元。

            陈其元理所当然地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后来陈其元想,如不查清事情,把百姓捞到的煤归还他,他还会闹事,报告总署,伤害老百姓,成为不赔而赔了。况且哪里知道总署会不下令赔偿呢?于是他便到乡下亲自查询。这时,英国领事已照会清江海关道,关道委员与英商及翻译又来找他。海面上英舰往来鸣炮,南汇百姓大惊。

            陈不怕种种恐吓,义正辞严地对英商说:“我县老百姓如果真的劫掠了你的船,是应治罪,可是事实上是你的船自行沉没,老百姓只是捞了点水上浮煤而已,这也算犯罪?如果你说煤不给捞,让我代为清查,尚可尽力查办。你丢的是煤,哪能让我们赔银呢?你要赔银,这是讹诈。讹诈,哪还有交情可言?我宁肯丢乌纱帽,你也休想要银子!”关道委员也大义凛然指责英商。英商无话可说,十分沮丧。最后陈与之商定,只将老百姓捞的煤交还给他了事。

        王公出使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九月,镇国将军,庆亲王弈劻之子载振作为庆贺英王爱德华七世加冕的专使,前往英、比、法、美、日访问。回国后任命为商部尚书。诸王公羡慕得不得了,都想出国以猎取高位。后来贝子溥伦到美国看比赛,镇国公载泽到欧美考察宪政,镇国将军载到美国作参赞,海军大臣载洵、贝勒载涛到各国考察军政:使者联翩,不绝于道。但王公年少未学,声色狗马之外,别无所知,因此常不顾外交礼节,贻人笑柄,辱国而已。

            载洵在英国住王宫,里面有食堂,各国王公贵人在里面吃饭。载洵的警卫是东北人,他们把受雇于英国汽船上的老乡也请去王宫里吃饭,同席的别国王公引以为大辱。

            英国船厂商人邀载洵赴宴。载洵答应了但又不去。检阅英国军舰,时间定在上午九点,他又迟到。在柏林,他在众人面前称赞德国强大,英国人听后光火。

            王公在国外有挟妓之行,载尤为放肆。

        清朝经济发展简况      

            清朝经济简况,下面分阶段概述,重点在入关以后。

        关外时期

            满族早期是奴隶社会,把抓来或买来的汉人和朝鲜人做奴隶。辽阳一带的女真族还能从事农业生产,但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女真族则是游牧性的,以狩猎为生。到努尔哈赤时期,社会生产力获得了一些进步和发展。一方面,掳掠而来的汉人和朝鲜人有所增加,他们带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满族人通过与明朝的贸易获得犁、铲、耕牛、种子等生产资料。还有,原来生产比较先进的建州女真从万历二十七年(1599)开始开采金银矿、炼铁,逐步产生封建因素。万历四十二年(1614)八旗制度创立,封建徭役萌芽:规定每1牛录出丁10人,牛4头耕作,收获上缴后金政府。天启元年(1621),满族进入辽沈地区。由于实行“计丁受田”,将明官丢弃的大片田地分给汉人和满人耕种,向政府交税。这对汉族封建地主经济而言,是倒退,使农民沦为半自由的农奴,但对满族奴隶社会而言却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明天启五年(1625)努尔哈赤搞庄田制,以13丁7牛,田100日为1庄,其中80日自食,20日收获归庄主,则又倒退到农奴制上。

            皇太极即位后5次侵入关内大量掠夺人口和牲畜,加强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也进行了调整。他缩小庄的规模。原来的1庄13丁改为8丁,其余5丁编为民户。此外,将余地归公,分给民户耕种,不再建庄田。通过实行满汉分屯别居的政策,缓和民族矛盾,使汉民恢复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有了条件。他颁布《离主条例》,如果奴隶主违规(随意杀人,奸污管辖的妇女,隐藏战利品等),允许奴隶出户,转为农奴,这就削弱了奴隶制。

            在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同时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皇太极要求屯地的官员懂种植之法,特别注意克服滥役民夫延误农时的问题。

            经过10余年的努力,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农业、手工业生产都有很大进步。棉布、粮食,过去缺少,现在已经自给。

        顺治到嘉庆时期

            男人在辫发顺治元年宣布免除辽饷、剿饷、练饷三饷加派,但并未切实执行,农民负担没有减轻,徭役反而加重了。圈地、剃发、逃人法、投充法和屠城5大弊政的实施和“迁海令”的颁布,火上加油,激化了民族矛盾,迫使农民流离失所。因此顺治初年根本谈不上经济的发展和恢复,收不上田赋,经济相当残破。顺治八年,国库存银仅20万两,十年,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多数直省交纳的钱粮达不到规定数额,一年少400余万石。顺治亲政后采取了恢复生产的措施:第一、轻徭薄赋。由于逃亡人多,土地荒芜,顺治减少税额,以减轻人民负担。譬如顺治八年免山西荒地150000顷额粮,十七年免湖广荆门、沔阳等县,衡州等卫16年份额赋。八年、十四年、十七年一再下诏免除三饷。第二、鼓励垦荒。顺治帝一再下令,允许流亡者开垦无主荒田,开垦的土地给以印信执照,永远成为开垦者的产业。地主、乡绅招民垦荒予以奖励。农民垦荒,可免赋3至6年。在政府的号召和鼓励下,垦荒取得很大成绩,顺治十八年全国土田比八年增加了2356444顷。在军费浩繁的情况下,顺治九年财政收支还有赢余。顺治时期还完成了一桩大事,那就是花了10年功夫,在顺治十四年编纂成《赋役全书》。由于战乱,明代户口、土地册籍荡然无存,使清初征赋毫无根据。《赋役全书》的编成,为田赋整顿提供了依据。

            康熙至乾隆是清朝经济最辉煌的时期。由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有效的振兴经济的措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封建经济取得巨大成绩。

            三代同堂的小商人之家农业方面。这个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帝解决了一系列阻碍农业发展的大问题。首先是人口增长而土地不足。康熙帝把明代藩王土地卖给农民或无偿分给原来的佃户。从他开始又采取奖励政策和延长起课年限的措施,耕地面积便逐步扩大。顺治十八年耕地面积540余万顷,康熙二十四年增至680余万顷,雍正二年680余万顷,乾隆三十一年(1766)又扩大到700多万顷。黄河下游经常决口,水患严重,康熙帝派靳辅治河,解决了水患。雍正和乾隆又下大力气治理海塘,使江浙地区免受海潮的袭击。小凤仙以前明朝的一条鞭法的役赋制度不公平,康熙五十一年实行“滋生人口永不加赋”政策,雍正朝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役赋比较公平合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

            农业技术和南方双季稻在这个时期得到积极推广,精耕细作,品种改良,亩产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