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负责此事的周澹因为需要四处去采集炼丹的药物,觉得非常辛苦,曾试图让皇帝废掉此事,他让妻子收买仙人博士的小妾,从小妾口中得知仙人博士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并以此威胁仙人博士停止炼丹。仙人博士无奈只好向拓跋请求辟谷,并获得允许。周澹以为没有仙人博士了,炼丹之事自然就不会再做,但是太祖痴心不改,又设炼药官,继续炼丹。由于炼丹屡次失败,拓跋    也感到炼丹之事希望不大,渐渐才放弃。拓跋之后,拓跋嗣即位,他患有头晕的顽疾,经常头晕目眩,周澹用药把拓跋嗣给治好了,因此又受到拓跋嗣的器重,还被封为成德侯。

        /*  25  */

            为皇帝炼丹的“山中宰相”

            在魏晋时期,服食金石之风更为盛行,炼丹术也因此更加发展。服石与炼丹早在先秦时候就已经萌芽,在秦汉时期更加发展,秦始皇曾经多次派人去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汉武帝也曾经服食“玉屑”而求长生。魏晋时期道教兴盛,道教推行的神仙思想也是对炼丹术的一个推广。陶弘景因为博学多识,对医学研究颇深,在当时很有影响,得以在宫中做官,后来他辞官开始隐居生活,陶弘景与后来的梁武帝萧衍有很深的交情,梁武帝起兵伐齐夺取政权时,经常会向山中隐居的陶弘景讨教国家大事,请陶弘景为他出谋划策,为此,陶弘景还得了“山中宰相”的雅称。

            陶弘景10岁时就已经读了葛洪的《神仙传》,葛洪是当时最有名的炼丹家,受其思想影响,陶弘景也潜心于研究炼丹之术。梁武帝萧衍称帝以后,更加器重陶弘景,一直想让陶弘景出山做官,但陶弘景始终没有答应。梁武帝也是迷恋炼丹的皇帝,他赐给陶弘景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炼丹的原料,陶弘景就用这些原料炼出一种叫“飞丹”的丹药,并献给梁武帝。

            陶弘景在炼丹寻仙药的同时,也倾心研究本草药学,写就《本草经集注》3卷,这本书是对《神农本草经》的一次总结和完善,记载的药物种类达730种,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分为七类,除有名未用类,其他每类再分成上、中、下三品。强调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鉴别等内容,书中为区分药物的寒热性味,用朱点标注为热,墨点标注为冷,无点则为平。还总结了治疗疾病的一些通用药物,比如治疗水肿的药有大戟、甘遂、泽泻、葶苈、芫花、巴豆、猪苓、苇根等,治疗黄疸的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白薇等。另外在书中还特别提出了药物的配制、加工炮制方法。

            陶弘景还非常重视养生,他的另一本著作《养性延命录》也是集合前人对养生保健的论点加以总结而成的,里面很多的观点对于现代的养生都非常有意义。

        /*  26  */

            太医署、尚药局、药藏局三足鼎立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医药方面,为了保证皇室成员的身体安康,在前代医疗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更完善的系统,执行这套系统的三大机构就是太医署、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设立了更全面的官职,除了掌管全国的医疗工作之外,也更多地充当了医药大学的角色,并逐步把进行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作为重点,从而保证了不断为宫廷输送医疗人才。尚药局是宫廷内皇帝及皇后等专门的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宫内的疾病治疗、御药的制作及试尝。药藏局则是特别为太子设立的,负责给太子治病保健,以利于太子更健康地成长。五代时期是一个处于过渡期的朝代,因此在医学方面上没有隋唐那么兴盛,制度主要承袭前代,但更为简化。

        /*  27  */

            太医署——御医人才的培养基地

            在隋文帝时,太常寺下设太医署,其中太医令2人,从七品下,丞2人,从八品下,主药2人、医师200人、医生120人、药园师2人、医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博士2人、祝禁博士2人。隋炀帝时又增设医监5人、医正10人。太医令为行政管理长官,太医丞为副手。医师、医正、医工是负责具体诊治、护理病人的医生。医博士主要的职责就是教授医学。到唐代,太医署仍属太常寺主管,有太医署令2人,从七品下,太医丞2人,医监4人,同为从八品下、医正8人,从九品下。唐代太医署明确设立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四科,每科都由博士来教学;而太医署内的主药、药童则负责药材方面事宜;唐在京师还建立了药园,种植草药,同时药园师可以在药园中,结合实际的药草,给药园生传授药草知识。太医署内的学制要求十分严格,仅以医科一科为例,对于医科下面不同的学科都规定了学习期限,如体疗科(相当于内科)的学制为七年、疮肿科(相当于外科)、少小科(相当于儿科)学制为五年,耳目口齿科(相当于五官科)学制为四年,角法科(相当于外治法)学制为三年。针对学习的考核也非常多,各科教授的博士每月要进行有关的月考,太医令在每季会对太医署内的学生进行季考,太常寺则会在年终进行总试。考试内容广泛,对于每科学生要达到的程度要求也很高,比如学本草的,要求做到看一眼药形,就能准确说出该药的药性;学诊脉的,不但要会背各种脉诀,还要在实际诊脉中能够正确辨别浮沉涩滑等不同脉象。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得到晋升,有机会成为医师,甚至进入宫中做御医。一旦学业不精,随时都可能被淘汰。太医署在教学方式上,一般是先学习基础学科,考试通过后再进行小班分科学习,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临床经验的培养。由于医学教育制度的正规化,使得隋唐时代在医学上人才辈出,太医署就像宫廷的一个医学人才库,随时都可以为宫廷提供更多的御医。  

        /*  28  */

            尚药局——直接为帝王服务

            隋唐尚药局因为掌管着皇帝及后宫的医疗,所以地位是最高的,太医署的最高长官的官阶也必须在尚药局最高长官之下。隋文帝时门下省设有六局,尚药局也是其一,设典御2人,侍御医、直长各4人,医师40人,尚药局的典御为正五品,侍御医也有正七品。隋炀帝时尚药局改在殿内省六局之下,设奉御2人,正五品;直长4人,正七品;还有侍御医、司医、医佐员等。唐代又将隋的殿内省改为殿中省,置监1人,下设六局,尚药局仍在其中,设有奉御2人,直长2人;侍御医4人,从六品上,负责诊疗;司医5人,正八品下;医佐10人,正九品下。以后尚药局又改称奉医局。有按摩师4人,咒禁师4人,书令史2人,书吏4人,直官10人,主药12人,药童30人,合口脂匠2人,掌固4人。尚药局的尚药典御,也就是后来的奉御主要是管理为帝王制作御药、诊断处方等工作,直长为副手,辅佐他们;侍御医则主要为皇帝诊断疾病;司医负责协助侍御医的工作;主药、药童则是进行药物加工制作的。

        /*  29  */

            药藏局——专为太子的保健机构

            从隋代开始专门为太子设立了保健机构,属门下坊,设有六局,管理太子医疗的叫药藏局,分别设置监、丞各2人,还有4名侍医。太子药藏监为正七品。唐代太子东宫的门下坊改为佐春坊,药藏局设从六品下的郎2人,丞2人,正八品上侍医4人,后又增设典药9人,药童18人等。药藏郎为主管,丞辅佐郎。皇太子如果生病了,先由侍医诊断后提出处方,典药、药童根据处方制药,药制好后,由医官和大臣品尝之后才能给太子服用。此外,太子内官中还有掌医3人,从八品,主要是治疗太子宫中宫女的疾患。

        /*  30  */

            医疗管理制度执法严苛

            唐朝对制药有明确的规定,将药材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为君,中药为臣,下药为佐。合药时要按照一君三臣九佐的不同分量入药,制成汤、丸、膏、散之用。唐代的尝药制度也很繁琐,御药制成后,要由中书、门下长官及诸卫上将军各派一人和殿中省监和尚药局奉御共同监督,然后由医佐以上相关人等试尝,尝完后封印,写上药方详细组成,注明制成的年、月、日,最后每个到场的人都要签名。皇上要吃的那天,奉御还要先尝,殿中监接着再尝,最后皇太子还要尝,都没有问题了,才能给皇上服用。尚药局制作用的御药材,每季都要由太常来检查,如果有变质腐烂的,就不能再用。

            在唐代对御医的管理制度很严格,唐律中明确规定,制作御药如果跟处方不相符,包括药量不符、合成方法不对、服药说明书写错误等,依律可处以绞刑。如果分拣药物时出错,也要受到一年徒刑的惩罚,而相关医官也要遭到降职处罚。御医如果在诊治皇上疾病时出问题,那罪过更是不堪设想。

        /*  31  */

            看画看冰疗隋炀帝燥热顽疾

            隋炀帝在历史上臭名昭著、荒淫无度,由于贪恋酒色、终日享乐,身体极度虚弱,为此他找了一些方术之人,给他做成方士大丹,这种方士大丹其实是一种壮阳药,隋炀帝经常服用这种药,因为服用过量,使得心中燥热无比,喝多少水都无法解渴。这下可忙坏了诸位御医,可是来了四五个御医,治疗都不见效果,隋炀帝一气之下,把这些御医都砍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