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宋徽宗赵佶也曾诏令御医们编写了《圣济总录》200卷,他自己还写了一本《圣济经》10卷,总结了相关的医学理论和养生保健方法,宋徽宗认为养生要“阴阳适平”,还要重视饮食调养,起居、情志的调养,反对药石补养等等,这些养生论点出自一个威仪天下的皇帝,而且具有相当的科学性,足以看出宋徽宗对医学的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本书的内容对今天的医疗保健也很有参考价值。

        /*  47  */

            宫中生育也有序

            由于皇帝们重视医学,就连宫中皇后及妃子怀孕、生育也都有一套完善的专门流程,保证生育的顺利,在产后孕妇的调养以及皇子的保健方面也很有规矩。

            宫内如果哪个嫔妃怀孕,尚药局就会派专门的御医来负责。在妊娠7个月的时候,就要计算好分娩的日期,并命人准备好单独的产房。在分娩前,皇上会赐给很多物品,包括金银绸缎,也包括很多食品,这些食品都是对孕妇身体有益的。比如胡桃、桂圆、栗子、枣、藕、羊肉等可以补血、健脾、益气,沉香酒、生艾、地黄可以活血止血,御医会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补充什么样的滋补品。

            在分娩时,太医局还要再派产科大小方脉的医官来宫中值班,画出生产示意图,把胎儿的大概方位画出来,以便生产时参考,同时还要根据产妇的状况开列饮食禁忌单、适合的药材、催生用品等,并安排好生产时需要进行辅助的人员。生产完毕,根据当时的习俗还要举行一系列庆祝仪式,胎儿的护理以及产妇产后的调理也都非常注意。

            宋时,婴儿降生三日叫三朝,七日叫一腊,十四日叫二腊,二十一日叫三腊。从一腊到三腊都要给赏赐。三朝时“落脐灸囟”,有三朝洗儿的风俗,给新生儿灸囟,用香汤加葱蒜为之洗浴,可以帮助婴儿通血脉,避风邪,这些新生儿保健方法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在婴儿满月时还要有满月洗儿会等等,这些都需要宫中负责的医官来根据婴儿出生后的情况进行安排,繁文缛节还是很多的,这也是出于对产妇和胎儿的安全考虑。从中也可以看出宫中对于生育的重视。当然御医官如果安排妃子的生育事宜非常妥当,没有出现什么不良状况,也会是一件很有功劳的事情。

        /*  48  */

            自己给自己治病的御医

            钱乙是宋代有名的儿科医生。他的父亲擅长针灸,但是性格散漫,喜欢喝酒游玩,钱乙三岁的时候,父亲跑去海上漫游,从此杳无音信,钱乙的母亲也早就去世,三岁的钱乙被姑母收养,钱乙的姑夫是个医生,见他可怜,就教了他医术。长大后,钱乙知道父亲的事情,决心寻找父亲,他前后出外找了五六次也没有结果。直到三十多岁的时候,钱乙的父亲才回家来。钱乙的一片孝心不但感动了父亲,旁人也对钱乙的行为大加赞扬。钱乙对于教自己学医的姑夫也是心存感激,在姑夫去世之后,他把姑夫当作亲生父亲一样为他操办丧事。钱乙做人的品格如斯,行医更是医德高尚。

            钱乙最擅长的是小儿科,他成名出道在山东一带,当时他应用小儿科的《颅囟方》治愈了很多小儿疾病。宋神宗元丰年间,长公主的女儿腹泻不止,非常危险,钱乙正好酒醉,看过之后说:“不要紧,她是要发疹,疹出以后自然就好了。”旁边的驸马都尉认为他说的是醉话,钱乙则默不作声。第二天,孩子果然出了麻疹,疹子一发出来,也就不再腹泻。大家这才觉出钱乙的高明,长公主于是奏请皇上,希望授予钱乙翰林医官院翰林医学的职位,并赏赐他官服。第二年,皇子仪国公又患上了抽搐症,御医们也毫无办法,长公主在朝见皇上时就推荐了钱乙,皇上立刻召钱乙入宫,钱乙推荐黄土汤药方,皇子的病竟然神奇般地痊愈了。神宗皇帝非常高兴,但是对于钱乙在方中应用黄土,觉得很是奇怪,就特地召见钱乙询问是什么道理,钱乙回答说:“脾土能治肾水,肾水受制则肝木自平,木平而风自止。”钱乙通过土来平定水,水克制住了,风也就自然平息了。神宗为此提升他做太医丞,从此钱乙名声大振,很多人都请他来看病。

            有个皇族家的孩子生病,钱乙看完后说,这种病不用治就会好的。转身时看到另一个小儿子,钱乙指着这个孩子说:“你们倒是要注意这个孩子,他很快就要发病。不过三天后自然就会转好。”家里人都很生气,说这个孩子好好的,哪里来的什么病?没想到第二天,孩子果然癫痫发作,孩子三天后自然病愈。家里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问钱乙是怎么回事,钱乙说我上次来的时候,看到这个孩子面部呈现很深的红色,两眼直视,这是心肝受到病邪侵袭造成的现象,所以会导致癫痫。之所以会自然转好,是因为邪症过了一定时辰之后就会发生变化,自然就会好了。

            还有一次,一位贵族的王子呕吐腹泻,医生用药后不但没有见效,还增加了咳喘,钱乙来看了说:“这个病本是体内热火形成的,脾脏受到伤害,现在用的这些药药力过强,更加深了孩子体内燥热。再这样治下去,他恐怕连大小便都不通了。”于是钱乙开了石膏汤,用来清火平喘,孩子的家里人认为钱乙说得没道理,把他开的方子搁在一边,说什么也不用。钱乙说,你们不用这药,过两天还得找我来治。过了两天,孩子的情况还是不见好转,家人无奈,只好又来找钱乙,钱乙过来还是用石膏汤治疗,这回喝下石膏汤,孩子的病很快就治好了。

            钱乙入宫做医官没有多久,就因病辞职了。宋哲宗时再次召他入宫做御医,仍然没有做多长时间,钱乙又因病告退。钱乙的病是一种周痹症,他知道自己的这种病如果发展到内脏就没办法治愈了,所以钱乙决定把病控制住,让病灶仅停留在四肢,这样虽然四肢废了,但是至少可以保全生命。于是他自己配制了药物,日夜服用,过了不久,他的左手、左脚就开始痉挛,不听使唤了,钱乙反倒非常高兴,说自己把病灶转移成功了。接着他又让人晚上在菟丝子生长的地方,拿着火把照,等火灭掉了,挖掘菟丝子的根部,挖到像斗一样大的茯苓,又吃了一个月的茯苓,从此钱乙的左半身就瘫痪了,但是他的病证基本得到了控制,于是他拖着病体,坚持为人看病治疗。钱乙自己虽然患病,但是靠自己有效的办法,最终仍然活到了八十二岁的高龄。

            钱乙处方通达,不只是墨守一家之言,对各种疾病的治疗都非常精通,也不会拘泥死守古法,经常能临证治疗,所以对一些疑难杂症很有办法。在儿科治疗上,他认为小儿与成人有不同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针对小儿的疾病做出正确判断。在望闻问切四诊上,钱乙更重视望诊,因为小儿脉搏微弱,加上诊脉时小儿经常会哭啼,脉很难诊得十分清晰,加上小儿因骨气未成,形声未正,形态变化无常,闻诊也不容易看出病证,再加上向小孩问诊,更是无法确定真伪,因此望诊对于小儿疾病的判断就非常重要。钱乙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很多给小儿望诊时如何能够发现病证的方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  49  */

            针灸铜人诞生,针灸考试扎铜人

            针灸学一直是中医学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法。北宋初,也有一些前世的针灸书籍流传于世,但是错误百出,容易引起误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宋仁宗赵祯诏令翰林医官院医官、尚药奉御王惟一,考证针灸之法,铸造针灸铜人,作为针灸之准则。

            王惟一是宋代著名针灸学家,曾任翰林医官院医官、尚药局奉御,他对古医书中之有关针灸理论、技术、明堂图经等都有深入研究。奉旨后,他又进一步对人体解剖、穴位、经络走行、针灸主治等进行细致研究,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宋仁宗看后认为书中论述虽然精辟,但是学习的人执行起来可能还是会有偏差,于是继续下令王惟一制作针灸铜人模型,以便更感性化地认知针灸理论。公元1027年,王惟一制成了两个铜人,这两个针灸铜人,高度跟成年男子一般,外壳可以拆卸,胸腹腔也能够打开,可以看见腹腔内的五脏六腑,位置、形态、大小比例都基本准确,在铜人身体表面刻着人体十四条经络循行路线,各条经络之穴位名称都详细标注,都严格按照人体的实际比例。两个铜人铸成后,一个放在翰林医官院保存,一个放在大相国寺仁济殿中。针灸铜人的制成,使经穴教学更为标准化、形象化、直观化,很快针灸铜人就成为针灸教学的模型,对于指导太医局里的学生学习针灸经络穴位非常实用。

            有了针灸铜人,学生在进行针灸考试时,通过针灸铜人进行实际操作的考查,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更真实的体现。铜人扎针灸考试的方法非常科学,考试前会将铜人的表面涂上蜡,用来遮盖铜人上刻的穴位、经络说明,穴位上的针孔也被黄蜡堵塞,铜人体腔内还要注入水银或水。学生考试时,根据考官的出题,用针扎向铜人的穴位,如果针刺的部位不准确,针就不能扎进铜人体内;如果取穴正确,正好扎在被堵上的铜人穴位点,那么针很快就能刺进去,并刺到体腔内,这样拔针之后,水银或水就会从针孔中射出。学生对于穴位掌握得是否准确,可以非常明显地考查出来,而且标准统一,对于针灸教学是一个极大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