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亲密关系 >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这些学者是如何研究人际关系的?任何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像人际关系这样一个领域,一些问题来自于个人经验。人际关系研究者与其他科学家相比,更能异乎寻常地接近他们的研究课题;他们自己在亲密人际关系中的经验能提醒他们注意某些重要的过程,有时候他们还阴差阳错地掉进了自己曾力图避免的陷阱中  (Miller,  2003)  !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也能提示他们某些值得仔细研究的问题。比如,美国离婚率在20世纪60  ~  80年代的激增引起了对离婚现象的大量研究,正如社会学家注意到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  (详见第1章)。

问题也可能来自先前的研究:为回答某个问题所作的研究可能引发新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来自那些想要对人际关系事件提供解释的理论。如果某种理论预测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一定的事件,科学家就会好奇地考察这些预测是否准确。亲密关系研究所涉及的问题来自所有这些根源:科学家把他们的个人观察、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他们对前人研究的了解以及他们自己的理论视角结合在一起去挖掘要回答的问题  (Fiske,  2004)。

问题本身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科学家可能尝试对某些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自然发生过程进行描述。这种情况下,科学家的目标是尽可能全面和精确地描述事件的性质。另一类是,研究者要确定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以确定哪些事件对随后的结果有显著影响,些没有影响。对所有主持研究和参与研究的人而言,这种区分还有很多更细的分支。

对研究者而言,特定的问题往往决定了研究的设计。比如,约翰·戈特曼  (John  Gottman)  的婚姻研究大体上就从描述性目标开始,要确认能够区分出快乐的夫妇和不满意的夫妇之间的行为差异。目标达成后,戈特曼开始确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能否预测婚姻的结局,如果可以预测,原因又是什么。最初以描述性为目标的研究,逐渐为随后更复杂的、以探查某种行为模式和婚姻不幸之间的因果联系为目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在描述性研究和因果联系研究都还未完成时,他们已花费了很多时间,采用了很多不同的实验程序和设计  (Gottman  &  Notarhis,  2000)。

要理解人际关系研究的方法还要注意两点。第一,不同的研究具有不同的目的,有辨别力的读者应该判断出这些研究的原本目的。如果某项探索性研究主要是为了描述新发现的现象,我们不应因为它确定不了该现象的因果联系而去苛评,这些是第二步才能解决的问题,首先需要确定出现的现象是什么。第二,更加重要的是,有思想的读者要抵制诱惑,不要试图从以描述为目的的研究中得出因果联系。只有某些特定的研究设计才能让我们洞察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聪明的读者不要匆忙得出“研究结果不支持假设”的草率结论。本章稍后还会谈到这个问题。



被试的选取

那么,人际关系的研究对象该怎样选取?研究者通常采用两种方法来招募被试。第一种方法是使用容易得到的随便什么人,并且这些人同意参加实验,这种方法叫方便取样  (convenience  sample)  ,因为它  (相对地)  方便研究者获取被试。研究亲密关系的大学教授常常以大学生为研究的被试,参加研究本身就是这些大学生的课程作业。临床心理学家会研究一些去他们诊所寻求帮助的烦恼夫妻。研究者还会通过大众媒体或者当地的社区组织来招募参加研究的志愿者。虽然有时被试需满足一些特点  (例如研究需要那些认识不到两个月的正在约会的情人)  ,但研究者利用方便取样通常能轻松地得到参加研究的被试。

相反,采用代表性取样  (representative  sample)  的研究项目要努力确保被试与要代表性样本中的人群反映了研究者想研究的总体人群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某些特征  (性别、年龄、种族等)。

研究的整个总体之间的相似性。例如,对婚姻的研究理论上需要能代表所有已婚人士的总体——涵盖所有的年龄、国籍和社会经济水平。没有研究者进行过这样的研究,今后也不太可能进行。如果没有其他原因,那些自愿同意参加研究的被试和不愿意参加研究的人们可能存在某些差异  (见专栏2.1)。今天仍然有些研究试图获得能代表某个国家成人总体或其他特定人群总体的样本。那些能够放到网络上进行的公开研究,比在大学校园或者某个国家进行的研究能吸引到更加多样化的庞大样本  (Bimbaum,  2004  )。

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我们要寻找适用于大多数人的基本原理,毫无疑问,代表性样本比方便样本更好  (Miller,  2004)。采用方便样本常常有一个缺陷,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只能适用于与我们的被试  (如某个大学的学生、某个诊所的病人和某个地区的志愿者)  相类似的人。特别地,不同人群的态度存在很大的差别。不过,人际关系的研究者所考察的许多过程非常基础,在人口统计学上不同的人群间在此方面并不存在过大的差异:比如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外在美的判断标准是相似的  (详见第3  章)。考察人们交往基本过程的研究,由于其基础性较强,采用方便样本也没有多大的缺陷,因为不同人群交往的基本过程是类似的。

专栏2.1  人际关系研究中的志愿者偏差

不管研究者采用的是方便取样还是代表性取样,都会面临志愿者偏差  (volunteer  bias)  问题:在邀请来参加实验人中,接受邀请和不接受邀请的人或许存在差别。举一个志愿者偏差的例子,卡尼等人  (Kamey  et  al.,  1995)  简单征求了洛杉矶3  606对已经申请到结婚证的夫妇的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参加一项亲密关系的纵向研究。只有18%的夫妇表示愿意参加研究,这个参加率是这类研究程序的正常参加率。参加研究后,他们的结婚证是对外公开的,这会泄露他们的一些私人信息  (比如家庭住址、年龄和职业经历)。这些志愿者与不愿参加研究的人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前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从事的工作职位更高、更可能和伴侣同居。如果研究者只对这类志愿者进行全面研究,这些志愿者特有的特征会影响研究的结果吗?

答案取决于研究者要考察的问题,但志愿者偏差会影响人际关系研究的结果。例如,志愿参与性行为研究的人一般比非志愿者有更多的性经验,也更为活泼  (Wiedennan,  1999)。这种抽样偏差很隐蔽,会限制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即不适合那些没有参加这一研究的人群。

表2.2  “今晩能和我上床吗?”_

在一项有趣的研究中  (Clark  &  Hatfield,  1989)  ,在校园里行走的研究助手会遇到一位陌生的异性大学生,并对大学生说:“你好,在校园里我注意你很久了,你非常有魅力。”然后,随机提出以下三个邀请问题中的一个。对于不同的邀请,对方答应的比例有多少呢?



接受遨请的百分数

邀请的问题  男性  女性

“今晚你能和我一起出去玩吗?”  50%  56%
“今晚你能来我公寓玩吗?”  69%  6%

“今晚能和我上床吗?”  75%  0%

让我们看一个特例。1978年拉塞尔·克拉克  (Russell  Clark)  派出男性和女性助手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校园里闲逛,碰到异性的学生就提出邀请。他们各自接近毫无戒备心的学生,并随机分配三个邀请问题中的一个  (见表2.  2)  ;有些助手只是提出约会的要求,而另一些助手则直接要求发生性关系!最引人注目的结果是,没有女性接受来自陌生人的性要求,但75%的男性接受了性要求——这比接受约会要求的人还多!

这个研究的结果是如此惹人注目,但那又怎样?该项研究只使用了大学校园的  —个小的方便样本。或许结果告诉我们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男生有着比一般男性更强烈的性渴求。实际上,克拉克连发表这项研究都很困难,因为评审人看重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所以,在1982年克拉克和同事哈特菲尔德再一次进行了这项研究,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重复进行的这项研究,得到同样的结果  (Clark  &  Hatfield,  1989)。

嗯,为什么还有问题?已经是4年之后了,但这套实验程序仍然在塔拉哈西  (Tallahassee,美国佛罗里达州首府)  进行。对这个案例你只要稍加思索,就能找出若干条理由,说明为什么结果只能限定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

我们先从另一个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这个研究。先不要对那些同意和陌生人发生性关系的佛罗里达大学男生或者其他地方男性的人数比例大惊小怪。这种特定的态度在人口统计学上不同的人群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别。然而不要无穷无尽地批评,或者更糟糕地,枪毙克拉克和哈特菲尔德  (Clark  &  Hatfidd,  1989)  的研究结果。我们既要认识到他们研究的局限性,又不要疏忽问题的关键:男性一般比女性更能接受偶然的性关系。如果有人发出实际的要求,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接受陌生人的性邀请。而且,这正是最近对世界各国超过20000名被试进行调查所得出的结论  (Schmitt  &  the  International  Sexuality  Description  Project,  2003)  ,克拉克和哈特菲尔德正是记录这种性别差异的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们的方法简单,样本也有局限性,但他们的确发现了新事物,他们的实验程序探测到了的确存在的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

当然毫无疑问,克拉克和哈特菲尔德的研究并不完美。他们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但只要审慎而又公正地来考察他们的结论,即使像这样采用方便样本的小研究对人际关系科学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代表性样本能确保研究结果应用的广泛性,但代表性样本较难获得,而且成本很高  (Acitelli,  1997)。

很多研究者没有那么雄厚的财力和人力去联系遍布在广泛地域的研究对象。而且,即使他们能接触到代表性样本中的人群,他们也支付不起被试报酬和各项其他支出,因为大多数被试不仅仅只回答几个简单问题。

人际关系学经常呈现出这样左右为难的情况:必须做出选择,但没有一个选项是完美无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正确理解就依赖于采用各种不同方法进行研究而日积月累堆积起来的知识  (Reis,  2002)。这里,多样性就是财富。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某个特定的课题。任何单一的研究都可能存在不足,但这些缺点却能为另一个研究所弥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研究,每个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趋近某个问题,我们就能逐渐地描绘出事实真相。作为人际关系科学的明智读者,你应该尝试像科学家那样思考:没有一个研究是完美的。再次提醒你,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是有价值的。智慧需要时间的历练,但真理就在不远处,我们正不断地向它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