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八章 激励的激励因素

第八章 激励的激励因素



人们对工作不觉得满意,

主要是基于对工作环境的不满。



如果对工作表示满意,

则是满意于工作本身。



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较大的责任,

这些才是真正的激励因素。



它不但对工作满足有积极的影响力,

而且会有效地提高生产力。



维持因素必须加上激励因素,

才能够收到激励的效果。



激励因素要与维持因素相配合,

才有可能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



安人之外需要增强物


严格说起来,安人是管理的最终目的。安人之外别无他物,我们这里所说安人之外的增强物,乃是为方便而说的,意指制度以外的一些措施。

制度很重要,但是制度以外的事项影响也相当重大。例如,制度不可能规定领导必须关怀下属、给予及时的辅导、认可并赞扬下属良好的绩效等,但是这些制度没有规定的事项,对下属往往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我们总括一句话:希望下属把工作做好,首先就要解决他的问题。下属的问题,来自他的欲望,而欲望是不断增长的,因此领导替下属解决问题,也是水涨船高,好像永远没有终了。安人是普遍性的,安人之外的增强物,则属于比较特殊性的,需要个别解决才会产生不同的激励(如图8-1)。

事实上,按照制度施以激励,被激励的人认为这是规定应该给予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值得特别感谢。有时候还会觉得委屈,抱怨这么多年来,奖赏的标准一直没有调整,跟不上货币贬值的步伐。若是因此而提高,其他人员也会视为因人而调整,发出不平之鸣。我们常常觉得,好像什么都可以制度化,只有激励不应该完全制度化,就是因为一切按照规定,获得奖赏的人不感激,其他的人却认为不公平,大大地降低了激励的效果。当然,完全没有制度也不可行,大家会认为领导的自由裁量权太大,难免有私心、有偏爱。

把有制度与没有制度合起来想,有制度,却留给领导相当大的自由范围。大家对领导格外看重,心目中有领导的存在,而领导也公正无私,自然两蒙其利。

一般而言,激励有以下三大原则(如图8-2):

领导站在下属的立场来了解他的感受、要求和苦恼,下属才能够接受领导的关心,并且给予相当的回报。有些人一想到“将心比心”,便认为“要求对方的想法和我一致”,或者“放弃我的观点以便接受对方的想法”。这两种念头都是不正确的,真正的“将心比心”乃是“和而不同”,了解他的感受却未必要接受他的感受。同情不一定同意,使双方达到融合的一体,然后彼此合理地互动。只要我心中有你,你的心中也有我的存在,应该可以合理地找出平衡点。

领导认可并赞扬下属良好的绩效,下属开始信赖领导,向领导伸出友谊之手,领导再给予适当的启发或指点,下属就会更进一步,贡献出自己的心力。

要赞扬下属的绩效,而不是赞扬他本人。人都是好的,好人能够做好事,这好事才值得赞扬,而下属会继续去做,同时别人也会跟着模仿,大家一起来做好事。

下属不需要太快流露出自己的感觉,因为领导固然有自由裁量的权力,却也必须多方顾虑各种相关的因素,不一定会那么快速地表现出来。下属可以有所期待,却也应该在时间上耐心等候,才符合将心比心的原则。

领导则应该尽量及时地对下属施以合理的激励,以免下属不耐久候而有所不满。如果确实有其他的顾虑,最好先暗地里告诉他,使其情绪平稳而耐心等待下去。有时候坦诚告诉下属自己的苦衷与无奈,也能够打动下属的心,收到激励的效果。激励某人,若是因此而引起他人的不满,对激励而言,实在是顾此失彼,很不值得。

安人是管理的最终目的。安人之外还需要一些增强物,即制度以外的一些措施。

领导与下属都遵循激励的三大原则,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彼此将心比心,力求合理的平衡点,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



合理有利的人事政策


组织不敢明言“全部内部升迁”,否则大家联手把表现特优的人排挤掉,再逐一打击有能力的人;组织也不敢明言“全部向外挖角”,因为“空降部队”会严重打击原有人员的士气。合理的人事政策,乃是“内部升迁优先,但不排除到外面去挖角”,即组织信赖自己的员工,却不能完全依赖现有的同仁,需两面兼顾以策安全(如图8-3)。

公正的晋升或调迁,是有效的激励措施。关键在大家的认知——究竟是否公正。所以,领导的决定,才是众人信服与否的焦点。大家认为公正,就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如果认为不公正,再怎么宣示和说明,也无济于事。

说到做到,建立组织的信用最要紧,所以不能随便说,也不能说太多,否则做不到的几率增大,对组织非常不利。一旦失去信心,那再怎么说也没有人相信,由此而产生信心危机,想要挽回也很困难。

公正的意思,其实就是合理。我们不必在公平与否的问题上多争议,因为公正常常不一定公平,却是合理的不公平。领导面对的下属众多,而所拥有的资源相当有限,所能够提供的机会也不多,能够合理已经非常不容易,怎么能够公平呢?能够合理的不公平,才是真的。

然而,公正不公正,并不是领导自己说大家就会相信。下属必须有公正的感觉,才能够充分体谅领导的立场。让大家觉得公正,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来感应。所以,多做少说,或者做了以后再说,才是有效的途径。

把内部升迁和向外挖角合起来想,不分开来看,同样应该合理,大家才会产生公正的感觉。

人有情绪的起伏,需要及时的关怀来激励。下属的努力程度,与领导对其的关怀成正比。

领导时时自问:“怎么才能打动下属的心?”便是有效的关怀导向。关怀的表现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把下属当做人看待,不要把他看成机器或工具,当然也不是摇钱树。

第二,耐心倾听,让下属把意见说出来,然后挑有理的部分加以赞美。即使有批评或建议,也要夹在赞美的中间,让他乐于接受。

第三,不要总是把企业的规定放在嘴巴上,使下属觉得企业的规定比他还来得重要。领导把规定放在肚子里,当做思虑、判断的腹案。嘴巴上要尽量说情,让下属觉得很有人情味,才会愉快地自动讲理。关怀要及时,因为逾时就没有功效,而且要出乎真诚,否则便是虚伪,也不能收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如图8-4)。

美国式管理,比较重视工作导向。他们把上班时间和下班以后分开来看,认为上班时间是企业的,只能谈工作,否则就是浪费公家的时间;下班以后属于自己的时间,那时候可以不谈公事,甚至于加以拒绝。

我们则主张把上班与下班合起来想,上班时是人,下班时也是人。人需要别人的关怀,并不分上班或下班。采取关怀导向,应该是合乎人性的方式。

关怀导向的特性,是以人为主,把人当做人看。合理的表现,应该是“第一句话尽量少谈工作,多关心下属,以打动下属的心,使其觉得很有人情味”。关心,就是把下属的心关起来,让他跑不掉,并且很乐意主动把工作做好,还要及时给予领导应有的回报。

组织不敢明言“全部内部升迁”,也不敢明言“全部向外挖角”,合理的人事政策,乃是“内部升迁优先,但不排除到外面去挖角”。



事前事后圆满的沟通


下属对工作或工作环境有所不满,或是对升迁调职不如意时,事前的沟通显得非常重要。依中国人的个性,事先沟通是尊重他的表现,含有希望他自动讲理的用意。最令人不满的,是事先丝毫没有信息,突然间发布命令,使人措手不及,没有时间找台阶下来,因而觉得很没有面子。于是恼羞成怒,采取非理性的情绪化反应。下属固然不应该,领导也难辞其咎。

事先沟通无效,或者事情闹成僵局,如果还有时间,就不要忙着决定,再进行沟通;若是时间急迫,可以先下决定,但事后仍旧要沟通,让他比较有面子,他才会逐渐平息下来。事先事后所花费的时间,看起来是一种浪费,实际上相当有助益,把它看成心理建设,便知道不可大意。任何事情,事先或事后的沟通,往往比较容易。等到事情发生再来沟通,恐怕已嫌太迟。

一般而言,事先和事后所用的沟通时间,要比正式沟通所用的时间多三倍,我们称为“三一三法则”(如图8-5)。

“三一三法则”是指事前花三分的时间来沟通,事情发生时,只需要一分的时间,便能够顺利解决。若是事先不沟通,等到事情来临,这才急着想要沟通,使人产生临渴掘井的感觉,当然很不容易沟通。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非临时沟通不可,也只好硬着头皮,尽力而为。但是,不必抱持非解决的心情,以免弄巧成拙,把事情弄得更僵。这时候平静下来,等待事后再花三分的时间去沟通,效果可能更好。

防患于未然,或者事后用心补救,比临时抱佛脚要有效得多。不是不能抱,而是尽量不要抱,这才比较好。

任何人一旦在工作上自以为老大,他就会真的老大到无法改善自己,亦即很难提升工作满足感。组织除了提供经过慎选的新资讯之外,可以创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鼓励同仁接受更高的挑战,以增进其工作满足感。但是,仍然不可忽视适才适用的原则:量才而为,虽然说是挑战,也要承受得了才合适。

事实上,组织不可能经常创造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而多数员工也不希望从工作中接受新的挑战,却希望稳定地从事熟悉的工作,然后再从工作以外追求自己的乐趣。此时组织必须以良好的声誉来提升员工的工作价值感,使大家认为自己的工作虽然简单,却为众多客户所信赖,因而觉得工作很有意义、很具价值。

依据成员的个性,提供不同的途径,才是各取所需的激励,使得不同个性的员工,获得不同的提升。一般而言,员工的工作满足感,由各人对工作的认定,也就是不同的价值观来决定。

有人认为,把手中的工作做好,便十分满足。不论大事小事,能够圆满达成任务,就相当有价值。

有人则认为,手中的工作已经很熟悉,做久了很感乏味,期待有新的工作,可以接受更多的挑战。

还有的人根本不把工作当做目标,却以领导的认可与否来换取自己的满足感。领导满意,自己就满足,否则便十分苦恼。

形形色色,各有不同的诉求。领导最好再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了解下属的心态之后,再进行个别辅导,一方面评估自己的观察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则相机劝导,使员工自动调整工作价值感,以求合理(如图8-6)。

有些人喜欢挑战性的工作,有些人则相当不喜欢;有些人以负更大的责任为荣,有些人则非常不愿意。我们既然无法要求大家具有一致的看法,便应该依个别差异给予不同的激励。差异性的激励,如果是基于个别差异的实际需要,应该算是合理的不公平。不能说公平,却相当合理。



思考

1.你对安人之外还需要增强物有什么看法?

*  *  *

2.工作中,你能做到内部升迁与向外挖角两者兼顾吗?如果不能,  原因何在?你又该如何处理?

*  *  *

3.你认为,应该怎样遵循“三一三法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