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九章 激励的经

第九章 激励的经



“经”是共识,叫做不易的原则

“权”则是应变,称为权宜的措施。



中国人最善于“持经达权”,有原则地应变。

激励不可不变,不可乱变,要权不离经变得合理。



经是激励时不可不重视的基本原则:

不任意开创恶例,不趁机大张旗鼓或形成运动。



不让人觉得偷偷摸摸,也不可偏离团体的目标。

同时,不可以忽略有效的沟通,以增进激励效果。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经,

激励时必须好好秉持,坚守不移。



经,看不见,却必须坚持。

权,大家都看得见,应该特别小心。



不任意开例,不造成运动


激励的经,主要包括六方面,即不可任意树立先例、不可采取运动方式、不可趁机大张旗鼓、不可显得偷偷摸摸、不可偏离团体目标、不可忽略有效沟通。

激励固然不可墨守成规,却应该权宜应变,以求制宜。然而,激励最怕任意树立先例,所谓善门难开,恐怕以后大家跟进,招致无以为继,那就悔不当初了。开恶例和求新求变之间的差异,往往要隔一段时间才看得出来,所以,慎始才能善终,在这里再度获得证明。

领导为了表示自己有魄力,未经深思熟虑,就慨然应允。话说出口,又碍于情面,认为不便失信于人,因此明知有些不对,也将错就错,因而铸成更大的错误。

有魄力并非信口胡说。有魄力是指既然决定就会坚持到底。所以,决定之前,必须慎思明辨,才不会弄得自己下不了台。领导喜欢任意开例,下属就会制造一些情况,让领导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在兴奋中满口答应,事后悔恨不已。所谓痛快,往往痛得更快,相信大家都有这种不愉快的经历,可惜很不容易避免。

任何人都不可以任意树立先例,这是培养制度化观念、确立守法精神的第一步。求新求变,应该遵守合法程序(如图9-1)。

要权宜应变,必须先充分了解现状。先要站在不变的立场,看看不变好不好?如果不变很好,那为什么要变?管理者为变而变,根本是不正常的心态。不变很好,应该维持原状,稍加调整,以求效果更好;不变不好,那就要加以改变。但是,改变的时候,不可以任意、随兴,以免一时大意,树立不良的先例,开了恶门,以后要关闭十分困难。程序合法,在法定的范围内权宜应变,才是合理的变动。激励的目的,在求取和谐中的进步,因此不能够任意树立先例,以免破坏和谐的气氛。

许多人喜欢用运动的方式来激励。形成一阵风,吹过就算了,一番热闹光景,转瞬成空。不论什么礼貌运动、清洁运动、意见建议运动、品质改善运动等都是形式,而形式化的东西,对中国人来说,最没有效用。不幸的是,乐于此道的却大有人在,弄得大家敢怒而不敢言。

中国人注重实质,唯有在平常状态中去激励,使大家养成习惯,才能形成风气而保持下去。凡是运动,多半有人倡导。此人密切注意,大家不得不热烈响应;此人注意力转移,运动就将停息。运动不可能持久,屡试不爽。

运动的形成,不是自己要显示实力,有本领掀起一种运动,便是存心求速成,似乎一运动就有成果。这两种心理都不正常。更令人厌烦的,是少数人为了讨好领导,造成一种运动,大家不敢不跟着走,内心则十分反感。

依据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道理,所有的运动,几乎都不可能持久,活像一阵疾风似地,转瞬不见踪影。

所有的运动,刚开始的时候,倡导者都想把它变成一种持久的习惯,可以说,不希望一阵风过去什么痕迹都没有。但是,实际上能够真正持久的少之又少。因为既然是一种运动,就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不是掺杂利害关系,便是加入短期企盼。一下子掀起来,常常很快就衰落下去。甚至发现严重的后遗症,而扑灭得唯恐不够快,那就更为可悲、可叹了。

最好采取自然孕育的方式,顺乎自然,逐渐形成一种风气,比较容易持久。再加以阶段性的调整,效果必然更好(如图9-2)。

激励最怕任意树立先例,所谓善门难开,恐怕以后大家跟进,招致无以为继,那就悔不当初了。

许多人喜欢用运动的方式来激励。形成一阵风,吹过就算了,不能持久。最好采取自然孕育的方式,顺乎自然,逐渐形成一种风气,比较容易持久。



不大张旗鼓,不偷偷摸摸


好不容易拿出一些钱来激励,就要弄得热热闹闹,让大家全都知道,这种大张旗鼓的心理,常常造成激励的反效果。

被当做大张旗鼓的对象,固然有扮演猴子让人耍的感觉。看耍猴子的观众,有高兴凑热闹的,也有不高兴如此造作的。一部分人被激励了,另一部分人则适得其反。对整个组织而言,得失参半。

劳动节奖励优良劳动者,等于在劳动节宣布除了这些优良劳动者以外,其他人都不是优良的劳动者。这边热热闹闹,外面的人并不加以理会。大张旗鼓如果不能引起大众的关心,效果相当有限;万一惹得大家厌烦,否定大张旗鼓的对象,认为是一种“激励秀”,那就更加无效了。

按理说,劳动节应该让所有劳动者都能够愉快地过节,不可以用“优良劳动者”这一类莫名其妙的奖励,来造成少数人高兴而大多数人不愉快的不良气氛。就算真的要奖励,也应该举办优良老板的选拔,鼓励他们爱护劳动者、尊重劳动者,让那些没有受奖的老板,能够知所改善。同理,父亲节不适宜表扬模范父亲,弄得绝大多数的父亲十分没有面子,反而应该表扬孝顺的子女,促使其他为人子女者特别重视对父母的孝顺。

激励应该是一种行动,不适宜形成某种运动。因为运动固然可以掀起一阵热潮,风风光光,使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热潮过后,便是日趋冷却,终至无人过问。这样的激励,充其量只能够激励掀起热潮的激励者,对被激励者而言,迟早变成一种负担,十分不妥(如图9-3)。

激励固然不可大张旗鼓,惹得不相关的人反感;也不可以偷偷摸摸,让第三者觉得鬼鬼祟祟,怀疑是否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领导把下属请进去,关起门来密谈一个小时,对这位下属大加激励。门外的其他下属,看在眼里、纳闷在心里:有什么大不了的事,需要如此神秘?因而流言四起,有何好处?不是不可以密谈,而是必须详为评估所造成的反应。值得如此做的时候,才妥善为之。

许多人在一起,领导偏要用家乡话和某一位下属对谈;或者和某一位下属交头接耳,好像有天大的秘密似的。其他的人看他们如此偷偷摸摸,会不会产生反感?

不公开可以,守秘密也可以,就是不必偷偷摸摸,令人起疑。暗盘的激励,我们并不反对,但是神秘兮兮,只有反效果,不可不慎重避免(如图9-4)。

暗盘的意思,并不是让大家都不知道。因为看不见的刺激和反应,实际上很难收到激励的效果。暗盘的真正用意,是让大家都知道,只是基于尊重大家的心情,所以才不公开出来。公开和守密,不过是形式上有所差异,真正的激励功效,则不应该被减损。任何暗盘,总有公开的时候,若是大家都觉得相当合理,那就是有效的激励;如果大家知道以后,引起相当的不满,当然谈不上什么功效。所以,任何暗盘措施,都应该是评审公开之后的反应,作为选择或调整的准则。神秘兮兮,基本上已经违反暗盘的原则,徒然引起大家的猜疑,并不是良策。抱着暂时不公开的心情来从事暗盘的行为,才比较安全。

激励固然不可大张旗鼓,惹得不相关的人反感;也不可以偷偷摸摸,让第三者觉得鬼鬼祟祟,怀疑是否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不偏离目标,不忽略沟通


凡是偏离目标的行为,不可给予激励,以免这种偏向力或离心力愈来愈大。领导激励下属,必须促使下属自我调适,把自己的心力朝向团体目标,做好应做的工作。只热心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置团体目标于不顾的行为,应该属于偏差行为,不值得鼓励(如图9-5)。

领导若是激励偏离目标的行为,大家就会认定领导喜欢为所欲为,因而用心揣摩领导的心意,全力讨好,以期获得若干好处。一旦形成风气,便会形成小人得意的局面,对整体目标的达成必定有伤害。

目标是激励的共同标准,这样才有公正可言。所有激励都不偏离目标,至少证明领导并无私心,不是由个人的喜爱而给予激励,而是站在组织的立场,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对偏离目标的行为,不但不应给予激励,反而应该促其改变,亦即努力导向团体目标,以期群策群力、志同道合。

通常个人目标和团体目标很难获得一致,而且个人目标经常被列为优先,甚至于危害团体目标也在所不惜。管理者在这一方面,特别需要以身作则。

第一,不可以假公济私、营私舞弊。以免吓跑守法、守分的下属,或者引起大家的仿效,更加败坏风气。

第二,不可以存心讨好领导,使领导得以为所欲为而偏离团体目标。刚开始领导对下属尚且有所顾虑,唯恐为下属所鄙视。因为下属的事事逢迎,可能变本加厉,毫无节制而走上营私舞弊的歧途。

领导引诱下属,或者下属迎合领导,都可能形成小人集团,从事偏离团体目标的不当行为,必须慎加避免。

激励必须通过适当沟通,才能互通心声,产生良好的感应。例如,企业有意奖赏甲,未征求甲的意见便决定送他一台手提电脑。不料一周前甲刚好买了一台电脑,虽然说好可以向指定厂商交换其他家电用品,但也会造成甲的许多不便。如果事先通过适当人员征询甲的看法,或许他正需要一个电动剃须刀,那么就顺着他的希望给予奖品,甲必然更加振奋。

沟通时,最好顾虑第三者的心情,不要无意触怒其他的人。例如,对乙表示太多关心,可能会引起丙、丁的不平。所以,个别或集体沟通,要仔细选定方式,并且考虑适当的中介人,以免节外生枝,引出一些不必要的后遗症,减低了激励的效果(如图9-6)。

每一个人,难免有其想要而不能要的东西,或者是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激励者如果抓住这个要点,设法满足这种需求,激励的效果必然十分宏大。譬如,前面所述的甲一直羡慕朋友使用电动剃须刀,心中一直盼望着自己也能够享用。但是他的妻子一再反对,认为一般的剃须刀比较安全而且携带轻便。甲不愿意为这种事情和妻子闹得不愉快,所以不方便购买。如今,企业送他一份奖品,居然是电动剃须刀,大家可以想象他有多么愉快,感动之余,必然更加卖力。因为妻子如果问起,为什么要买?他可以堂而皇之,告诉妻子不是买的,是企业奖的,妻子一定哑口无言,而自己则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岂非人间一大乐事?可见,从关心出发,真正切合对方的需求,才能够增加激励的效果。

团体目标的达成,乃是激励的主要目的,不可偏离。否则大家以为领导喜欢的便是对的,就会令小人得意而君子心灰意冷。

一切通过有效沟通,把原则变成共识,大家有默契,激励才会事半功倍。在多元社会,很难建立共识,所以,管理者在这方面更要多多费心。



思考

1.你认为,应该如何防止在激励时任意树立先例?又该如何防止将激励形成一种运动?

*  *  *

2.工作中,你常常是大张旗鼓地激励,还是偷偷摸摸地激励?

*  *  *

3.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激励时不偏离团体目标、不忽略有效沟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