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十章 激励的权

第十章 激励的权



权就是变通,叫做权宜措施。

激励的原则不变,方法却应该随机应变。



各人有不同的需要,各层级也有不同的需求,

时间变更、场合变动,就应该合理变通。



激励的反应,如果不如预期的好,

也应该适当调整,以求制宜。



情势比人强,情势改变,激励也要变,

一切因时、因地、因人,顺势应变以求有效。



激励的权,必须变化而且有持续,

变得有原则,大家才不会怀疑与憎怨。



但是持续中要有合理的变化,

才是真正的持经达权、随机应变。



依需要和层级而变


前面提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假设人有五种不同层级的需求,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所属与相爱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当较低层级的需求获得相当满足后,次一层级的需求便会主宰这个人的行为。层层提升,表现不一样的需求(如图10-1)。

这五个层级,事实上没有哪一种需求可能完全得到满足,但是相当程度的满足之后,满足这一种需求便不再具有激励作用。激励时必须了解被激励者的真实状况,才能够判断他具有什么需求。如果有适当的中介人选,不妨通过中介与被激励者沟通,然后依据他的需求,给予合理的激励。不过,适当的中介人士经常不易寻觅,必须慎重选择,并且宁缺毋滥。若是找不到适当的人选,宁可自己去尝试,也不要假手他人。

激励为求因应不同的需要,可以采取自助餐式,让不同的被激励者选择各人的需要;而激励者也要了解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激励。

同样的激励,由于对象具有不一样的需要,可以给予不同的奖品。但是,事先的了解必须认真而确实,以免阴错阳差,反而引起相当的不满。

一般而言,不论哪一种需要,都在求得其安。所以,激励的功能与管理并无差异,不外乎求得安宁。

生理需求,其实是安宁的基础。生理能安,才能进一步求安全。有了相当的安全感之后,自然进一步要求所属与相爱。这样一层一层向上提升,表示物质优先,随之而来的精神激励才能产生效果。在物质需求尚未获得满足之前,完全依赖精神激励,往往效果不彰。

组织中不同阶层的成员,也有不同的需求。一般而言,高阶层比较希望大家尊重他,让他觉得自己的确很高明,所以有不同意见,最好不要当面顶撞他,否则他就会恼羞成怒。但是,也不能不告诉他,不然他也会怀疑有人要看他的笑话。必须单独委婉地规劝,使其认为自己在改变。高阶层自己改变,心里头会感谢那些促成如此的下属,若是觉得自己为下属所改变,那就会设法抓住机会,让下属难堪。说起来这也是下属自作自受,怪不得领导。

对于中阶层,组织需要告诉他目标,让其自己去找答案,把细节想出来,他才会舒畅。如果给他问题,同时或很快又给他答案,他就会失望,认为自己的能力受到低估。若是他想不出来,可以给他一些启示,还是要他觉得是自己找到答案的。

对于基层员工,要清楚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就会满意,最好有工作规范让他按照规定去完成。成果符合标准要表示赞许,使其更加努力。

基层人员长久保持这样的需求,大概不容易获得升迁。若是能够早日表现出中阶层人员的修养,通常升迁的机会比较大。中阶层领导,如果明白高阶层的需求,也可以反过来激励自己的上级,以获得更多的赏识。若是早日表现出高阶层的素养,晋升为高阶层的机会自然增大。如果中阶层始终需要上级告诉目标后才能够自己去寻思细节,似乎只能停留在原阶层而难有升迁的可能。

层级不同,要有不一样的表现。反过来说,率先改变自己,有时更容易改变自己的层级(如图10-2)。

权变时要考虑需要和层级,务求合理而有效。需要不同、层级不同,激励的方式就不一样。层级愈高,愈重视精神需求;层级愈低,愈重视物质需求。



顺时间因场合而变


时间不同,激励的方式也有差异(如图10-3)。

平常时期,管理者只需按照一般激励,不必采取非常手段。除非发现原来的方法已经日久无效,必须摆脱老一套做法,这才全面更张,采用新的方式,否则不可想到就变,形成特例。

忙碌时期,大家难免火气较旺,耐力较差,这时管理者要特别加以宽谅,不必计较细节,使大家得以忙而不烦。

紧张时期,情绪不安,领导经验较为老到,应该设法给予安慰,尽量疏解大家的情绪,千万不可火上添油,增加各人的紧张气氛。

危急时期,有时需要特别措施,应该赋予更大的信赖,使其放心去做,否则他心里害怕,势必下不了决心。

救亡时期,正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时刻,唯有重赏,员工才有拼死把企业救活过来的毅力,此时不可吝啬。

我们常说“随时”,意思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做出合理的反应。如果翻成英文,最好不要说成“any  time”,应该是“the  proper  time”。合适的时间,采取合理的方式,才能够产生良好的反应。

管理者最起码先把平时与紧急区分开来,不可以样样紧急,弄得没有一样急得起来。当然,也不可能样样都要求未雨绸缪,做到完全没有紧急的情况。

平时再分为一般和忙碌,紧急再分成紧张、危急和救亡。这样一来大家心中有数,在什么样的时间状态下,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表现。只要配合得宜,对彼此来说,都是有效的激励。时间状态有所改变,大家的心情和态度也就随着有所调整,这样才算是随时应变。

单独相处,比较不容易引起面子上的难堪,可以循循善诱。领导规劝下属,或者晓以利害,最好单独进行。有第三者在场的时候,必须多说好话,少说难听话,以免引起听者的反感。

对上级忠言劝谏,如果欣然接受,就下属而言,也是很大的激励。不过最好选择比较隐蔽的场合,不必让第三者看见。若是在不熟悉的生疏环境,更要留意隔墙有耳,以免流传出去,造成对自己十分不利的阻力。

公开场合应该互相尊重,大家都有面子,否则容易造成反激励。尤其应该重视职位、性别或关系亲疏,表现适当的态度。中国人特别讲求伦理,切忌没大没小,所以,合理的不公平才算适当。

熟悉的场合,要引导较为陌生的同仁,使其觉得相当亲切。如果是私有的场合,例如同事的家,就应该主客分明。因为来者是客,不论其为上级或下属,都要给予合适的招呼。任何场合都可以配合身份实施激励。

公开说一套,私底下又是另外一套,这不算欺骗。我们最好明白:是非必须配合着时间和空间而变化。一般人常常撇开时间和空间,径行判断是非。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时间和空间一改变,是非的判断标准就会跟着改变。管它有没有第三者在场,我就是实话实说,实际上已经对他人构成某种程度的伤害,至少是一种不尊敬的表现。听者觉得奇怪,那是听者自己的问题,我们不能够为了在第三者面前表示自己的真实无伪,以致忽略了当事人的存在,同样是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错误(如图10-4)。

时间不同、场合不同,激励的方式也有差异。在合适的时间、适当的场合,采取合理的方式,才能够产生良好的反应。



看反应视情势而变


激励必有反应,良好与否乃是继续或调整的关键。

反应热烈的时候,要在不知不觉中把大家诱导到目标方向,使众人的力量得以汇集。过分热烈,有时还需要稍加冷却,维持合理的程度,勿把人力过度使用。

反应平平的时候,要检讨原因,找出症结所在,给予适当的调整。

反应冷淡的时候,同样要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予以化解,务使激励所产生的反应符合预期的要求。

若是反应恶劣,要马上停止,千万不能一意孤行非坚持到底不可。通过适当人选,征询有关人员的意见,待其反对情绪稍微冷却,再做处置(如图10-5)。

人到底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他人而活?其实用不着争论。我们既不可能完全为自己而活,也不能够完全为他人而活,必须兼顾并重,把自己与他人合在一起想,才能够在群体中成就自我。

激励者完全一意孤行,不理会被激励者的反应,这种“只顾自己喜欢,不管他人观感”的做法,显然是目中无人,心目中根本没有被激励者的存在,效果不可能良好,可以说只重视激励的形式却不注重效果。

反应良好时,归功于自己;反应不良时,怪罪于对方。这种态度,不可能带来改善,也于事无补。最好是依据被激励者的反应,累积相当经验之后,才能够快速有效地随着反应而变化,而且有把握变化得不离经叛道。

情势的优劣,会影响激励的功效。

要激励居于劣势的同仁,只要适度看得起他,表示好好工作便不会辜负他,甚至可以用先柔后刚的方式,让他觉得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他也会提起精神,努力振作一番。

至于占有优势的同仁,难免自视颇高,必须尽量采取低姿态,使他觉得备受礼遇,甚至还要给予一些额外的好处,他才会不好意思而尽心尽力。

无论优势劣势,适度表示看得起他,应该是十分有效的激励方式。

若是双方势均力敌,最好的办法,是率先尊重他,让他戴上高帽子,他就会觉得自己好像真的高人一等,因而显现若干本领(如图10-6)。

面对群众,要特别注意“能发也要能收”,如果控制不住,最好不要过度激励,以免一发不可收拾,反而造成对己不利的情势,自焚于群众。

情势并非固定,反而经常在变化。中国人十分重视造势,便是希望在不知不觉中把原有的情势扭转过来。原本居于优势,能够保持而不动摇;本来居于劣势,最好找到有利的支撑点,把对方的气势破坏掉,使自己跃居优势;若是双方势均力敌,也应该忍耐,等待对方的弱点显现,再趁机造势,以求对自己有利。

有时候合理的推、拖、拉,可以达到扭转情势的目的。不应该为了害怕推、拖、拉,或者厌恶推、拖、拉而丧失改变情势的机动能力,反而受制于对方。一方面视情势而改变,一方面设法改变情势,才是善于运用情势的表现。主动造势,总比为不利的情势所困来得好。

激励者完全一意孤行而不理会被激励者的反应,这种目中无人的做法,其激励的效果不可能良好,必须依据被激励者的反应来采取行动或做适当的调整。

情势的优劣会影响激励的功效,而情势又并非固定,经常在变化。所以,激励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势,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思考

1.你对激励要依需要和层级而变有什么看法?

*  *  *

2.激励时,你是怎样顺时间因场合而变的?

*  *  *

3.为什么说激励要看反应视情势而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