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全集 > 第六章 两可的拿捏

第六章 两可的拿捏



中国人常常“错的骂,对的也要骂”、“听话的骂,不听的也要骂”,好像是非不明,善恶不分。

其实,中国人最了解,自己不是上帝,也不是神仙,凭什么断是非、判善恶?何况是非原本难明、善恶往往不确定,如何明辨,根本就是一大难题。

世间的事情,完全“可”与“不可”的并不多,反而多半是“无可无不可”的“两可”。在某种情况之下“可”,换成某种事情却又“不可”,这才是事实。

过于武断的人,喜欢斩钉截铁地断定“可”或“不可”,虽然显得有气魄,实际上常常顾此失彼而不自觉,并不是好现象。

就算十分容易辨明的案例,中国人为了顾及面子,有时也不愿意明白地给予判断。例如老板在处理部门主管之间的冲突时,往往把是非放在肚子里,不明白说出来。唯有设法保持大家的面子,才能够“在圆满中分是非”。

为了“在圆满中分是非”,亦即“把是非分得十分圆满”,让大家都有面子,中国人常常表现得是非不明,善恶不分,使人引起误解,以为中国人根本没有是非观念。

“连坐法”是自古以来就广泛应用的法则,对的、错的一起连坐,弄得大家害怕,不但不敢推卸责任,而且要主动关心责任以外的事情。只要运用得合理,连坐法的确可以促进彼此的互助,增进大家的合作。

我们已经提及中国人的品管意识十分明确,我们常常说出相反的两句话,代表品管的上下限,叫我们不要随便逾越。中国人一方面鼓励大家礼让为先,“让一步海阔天空”,然后冒出一句“当仁不让”。到底“要不要让”?答案竟然是“不让不好,让也不好”。可见“礼让为先”与“当仁不让”正好表示品管的上下限,在“礼让为先”和“当仁不让”之间,合理地找到自己的行动点,才是好的品质。

有意见不坚持,叫做不负责任。有意见就坚持,便是本位主义。接受他人意见,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一概置之不理。这两个极端之间,中国人自有其“兼顾”的能力,一旦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不但适时展现实力,而且可以增进人际关系。

“合理坚持”是一般人忽略的观念,总认为“合法”或“合情”便能够圆满解决问题。合法固然很好,却稍嫌僵硬,到头来事情是办妥了,自己却落得“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合情当然很柔和,结果常常一团糟,因为滥情、虚情,往往导致事情难以达成预期的效果。

绝对不可盲目坚持,因为那样一来,无法取得他人的合作,势必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当然不可以毫不坚持,因为那样表示自己根本缺乏信心。别人一反对,就放弃己见,别人哪里敢支持我们?

合理坚持的意思,是“有几分把握,做几分坚持”,有责任感,有自信心的人,理应如是。

两可的拿捏,相当困难。断然裁定“可”或“不可”,不但冒险,而且难以获得众人的支持。老是徘徊在“两可”之间,不但叫人看不起,而且自己也难以取舍。唯有合理坚持,才能判断其“可”或“不可”。



错的骂,对的也要骂


■个 案■

某一件事情,石总经理和杨经理的意见刚好背道而驰,而且各自坚持,丝毫没有让步迹象。

消息传到朱董事长那里,他先大吃一惊,深觉此事重大,不可不谨慎处理。因为石总经理和杨经理都是难得的人才,对公司的发展,均属有功人士。绝对不可以由于这一件事的看法不一致而形成对立的局面,以免影响今后业务的进行。

然后,他冷静下来,细心研判之下,发现就这一件事而言,确实是杨经理比石总经理来得高明。显然,石总经理的坚持,无非是面子问题,不得不如此。

■问 题■

1.朱董事长如果站在石总经理这一边,否定杨经理的观点,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朱董事长若是明显地站在杨经理这一边,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3.石总经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比较合理?

4.朱董事长最好如何处置这一争执?

5.石总经理为什么那么重视面子?有必要吗?

■答 案■

请先把您的高见简要写下来:

1.



2.



3.



4.



5.



■分析■

1.朱董事长如果站在石总经理这一边,否定杨经理的观点,石总经理必然十分感激,认为董事长给他面子。但是,杨经理就会心生怨恨,说不定看不惯这种只知道官官相护,却根本缺乏是非的糊涂作风,离职他去,岂非无缘无故,逼走了一位好干部?

2.朱董事长若是明察秋毫,而又表现得是非分明,就应该站在杨经理这一边,劝告石总经理不要再坚持下去,转而支持杨经理的意见,大家一条心,把这一件事情办好。这样一来,杨经理一定会看出石总经理固然糊涂,幸亏朱董事长相当清醒,因而甚感兴奋,觉得好意见毕竟不会被埋没,职位低的也不会被职位高的完全压抑下去。然而,石总经理可能更加没有面子,怀疑董事长有意给他难堪,趁机“落井下石”。

3.理论上石总经理应该平静地接受朱董事长的忠告。甚至还有人指出石总经理最好坦白向杨经理承认自己一时错误,表明放弃自己的看法,并且全力支持杨经理的观点。

事实上石总经理是人而不是神,至少还没有修养到那种理想的境界。他可能意气用事,干脆提出辞呈。也可能不理不睬,继续坚持自己的论调。更可能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却极力阻挠杨经理的行动。而最坏的情况,则是阳奉阴违,口头上赞成杨经理,实际上尽量破坏,董事长和杨经理又将如何?

当然,董事长可以不惜牺牲石总经理来支持杨经理,那不是刚好符合石总经理“落井下石”的猜测吗?

但是,真的有这种必要吗?就算把石总经理逼走了,杨经理也有本事可以接任,同样会引起公司内外诸多谣言,弄得满城风雨,对公司的形象,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

4.朱董事长心生一计,让他的秘书打电话给石总经理,要请他吃晚饭。

石总经理听说董事长请吃饭,马上询问:“请什么人吃饭?要我当陪客?”

秘书报告说:“董事长并没有请别人,专请总经理一人,说是有要紧事情商量。”

总经理心想董事长请客,我是唯一的客人,这一餐饭不好吃。到底有什么要事,居然闹到要单独请我吃饭?

难道是鸿门宴?当年项羽宴请刘邦的故事,听起来好像刘邦脱险得相当轻松,一旦轮到自己头上,能不能轻易过关,似乎没有太大的把握。
两人如约见面,董事长请总经理坐定,侍者斟酒、上菜。吃吃喝喝之间,董事长始终十分客气,东拉西扯,一句比较要紧的话都没有。

总经理东提一件事,董事长就说“不要紧”,再西提一件事,答案还是“不要紧”。

看看现场,根本没有项庄的影子,丝毫不像鸿门宴,更显不出任何令人紧张的气氛。

石总经理想来想去,很快就明白董事长这样做的道理。他认为杨经理的观点比我高明,却又不愿意明说,让我没有面子。所以单独请我吃饭,希望我也给他面子,收回己见,全力支持杨经理的方案。

既然这样,我要不要给董事长面子呢?项庄拔剑起舞的时候,幸好项伯看出他的心意,也拔剑起舞。在两人同时舞剑的情况下,项伯经常用自己的身体掩蔽刘邦,使得项庄没有机会刺杀刘邦。现在我如果刻意坚持,会不会像刘邦那般幸运,有项伯以身相护呢?

算了,有台阶可以下的时候,下来吧!何况这一件事,我的看法固然有理,杨经理的观点似乎更为周全,何必坚持呢?董事长平日很支持我,万一弄得他真的为难,公开表明杨经理的方案才更高明,到时候我怎么办?

边吃喝边盘算,却又不露声色,石总经理的中国功夫并不弱,他算计已定,便举起酒杯:“董事长,今天美酒好菜,我再敬您一杯!先干为敬。”

董事长知道时机成熟,即将瓜熟蒂落,高兴地端起杯子:“我敬您!我敬您!”

总经理说:“这一件事,我不是不支持杨经理的意见,因为他的观点实在相当高明。不过,我不能不暂时坚持我的意见,目的在挫一挫他的锐气,以备将来为公司所用。杨经理是难得的人才,我应该尽量随机给他一些磨炼,你说是不是?”

朱董事长连忙说:“这一件事,您不提我实在不方便提。你的看法,也不一定就比杨经理的差,只不过,有时让年轻人闯一闯,按照他的意见去做做看,他们才知道事情往往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

“那我明天一早就请杨经理来,告诉他董事长的用意,让他照着他的意思去办。”

“不用提我,杨经理一向最敬佩您,就说是您自己的决定好了!”

一场令人担心的可能冲突,至此圆满化解。这种处置方式,绝非“圆滑”,却是真正的“圆通”!

5.一般人很容易批评中国人太过重视面子,以至引发很多无谓的烦恼。并且指称若是能够减少对面子的重视程度,应该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可惜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仍然摆脱不了面子的纠缠,依然苦恼不堪。其实只要不过分,爱面子并不是坏事。石总经理为了面子而坚持己见,实为人之常情,不足为奇。倒是朱董事长应该顾及石总经理的面子,圆满化解石、杨之间的矛盾,才是明智的决定。

■说 明■

中国人主张“在圆满中分是非”,不是“没有是非”,而是“又有是非,又能彼此都有面子”。

石总经理和杨经理平日合作得很好,并不能也不需要保证彼此之间永远没有不同的意见。有意见而又各自觉得自己的意见是有利于公司的,因而十分坚持,大家都没有错。

朱董事长当然可以装迷糊,让他们两个人去解决。这种“躲在一旁”的“袖手旁观”,实际上并不是“无为而治”的作风。因为这种“无为”的结果,很可能变成“无所为”的“和稀泥”,非常危险,也十分可怕。

他也可以挺身而出,把两个人召集在一起,先听他们两个人的意见,再明确地指出是非、利弊,最后裁定杨经理获胜,总经理失败。这种方式,看起来很明快,其实是“充英雄”,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不顾虑两个高级主管被当做审判对象的悲哀感觉。

英雄人物往往把别人踩在脚下,无视于他人的感受。就算杨经理一时很高兴,事后冷静下来,也会心生害怕,追随董事长左右,真是夜长梦多,不知道什么时候,要轮到自己难堪。

朱董事长善于“无为”,借故单独请总经理吃饭,目的在点醒总经理,反省之后自行放弃自己的意见。

总经理的经验丰富,当然一点就醒,自动自发地表示支持杨经理的看法,董事长再给他面子,说他的观点比杨经理不差。彼此十分愉快,而又顺利解决问题,这才是上上策。万一总经理有经历而没有经验,怎么点都点不醒,那该怎么办?

有些人只看得懂“董事长认定杨经理的方案比较好,便是不给我面子”,却实在看不懂“董事长单独请我吃饭,用意在让我自动下台阶”。有些人只知道“董事长明白分出是非,才是明是非”,根本不了解“董事长把是非放在肚子里,不明白说出来。设法保持大家的面子,才能够在圆满中分是非。”

当到总经理,应该不至于如此不明是非。所以朱董事长决定采取无为的途径,果然收到无所不为的功效。

退一步想,如果时间十分紧急,不可能用请他吃饭的方式来点他,又该怎么办?

实际上也很简单,董事长只要当着两个人的面,说:“杨经理年纪轻,能够有这种见地,已经很不容易,虽然不见得比总经理的办法好,不过我倒想建议总经理,这一次干脆放手让杨经理照着他自己的想法去试一试,趁机考验一下,到底行不行得通!”

总之,杨经理的办法再高明,如果不能体谅董事长说他几句的苦心,便不算是真正的人才。董事长深知中国人“错的要骂,对的也要骂”的道理,杨经理若是还体会不出来,毕竟功夫差一大截,仍旧需要好好磨炼。

■要 则■

1.中国人肯定有是非,不可能没是没非。但是中国人大多没有是也没有非,因为是非的判断,十分困难,而且很少百分之百对或错,要分别出是和非,委实很不容易。

2.一般说来,这一方对的多错的少,那一方对的少错的多,比较符合事实。换句话说,双方的对错,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有与无,所以对的骂,错的也骂,往往比较容易为双方所接受。

3.实际上,我们深入研究,发现错的骂,原因是做错事或说错话,当然要骂,才不至未尽教导责任而心生不安。对的骂,则是部属愈对,上司愈觉得没有面子,当然要骂。不是骂其犯了错误,而是指责其顾虑不周,居然弄得上司没有面子。

■心 得■

现在请将您的高见写在下面:

1.



2.



3.



听的骂,不听的也骂


■个 案■

客人来了,老板非常高兴。谈话告一段落,老板便交代下去:“李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今天难得有空到我们公司来,赶快叫厨房准备一些好菜,留李先生在这里吃饭。”

李先生一阵客气,却挡不住老板留客的诚意。秘书看看已经成为定局,就通知厨房,好莱款待贵客。

想不到吃饭的时候,老板眼睛看着那几道好菜,脸上竟然出现十分不自然的笑容。客人告辞离去,老板急忙训斥秘书:“弄这么好的菜,为什么?”

秘书吞吞吐吐地说:“老板,我是按照您的吩咐,转达下去的呀!”

“我倒问问你,是谁出的钱?如果你愿意出钱,我不反对弄这么好的菜;如果要公司出钱,你有没有想到,迟早会把公司吃垮?”

秘书不敢多说,也不便多说,只有谨记在心:下回小心便是。

不久,另一位客人到来,老板也表现得非常高兴。谈话告一段落,又交代下去:“张先生是我的老同学,今天难得见面,赶快叫厨房准备一些好菜,留张先生在这里吃顿便饭。”

秘书唯唯诺诺,心里则牢记着上一次的教训。心想:“我才不会那么傻,真的叫厨房准备好菜。谁不知道你只是嘴巴讲得好听,心里头还是舍不得花钱。”

他得意地传达厨房,弄几样家常菜,老板要请老同学吃饭。

谁知老板一看到那几样菜,居然大为生气:“林秘书,林秘书,你是怎么搞的?张先生是我的老同学,我们少说也有十多年不见面了,你准备这样的莱,是要叫我丢脸呢?还是要张先生看出我这人非常小气?”

林秘书愣住了,当着客人的面,不敢多说,也不便多说,连忙吩咐厨房,想办法张罗一些比较像样的菜来。

张先生一再说不必客气,老板涨红着脸,一直赔不是,道歉。林秘书陪在一旁,实在不是滋味。

客人走了,老板也觉得林秘书受委屈,无奈地说:“我知道有些事情很难办,你总觉得我变来变去,似乎没有原则,说话不算话,叫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是有原则的,只是说不清楚,希望你能够仔细体会。”

林秘书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希望过一阵子,彼此更了解,更有默契,办事情应该会更为顺手。既然没有什么好办法,也就顺其自然了。

■问 题■

1.如果您是林秘书,会想起什么样的往事?是不是有哪些事情和现在这种情况类似?

2.如果您是老板,会不会和个案中的老板一样?

3.老板对待客人的原则,能不能归纳出简单明了的三条?

4.接待客人,难道不能够标准化,比较明确吗?

5.老板为什么不自己决定,却要秘书费心猜测,是什么道理?

■答 案■

请先把您的高见简要写下来:

1.



2.



3.



4.



5.



■分 析■

1.老板的态度,使林秘书回忆起童年的一些经历。

王伯伯来访,父亲欢迎他说:“请坐,请坐。”王伯伯告辞,父亲说:“难得来,多坐一会儿。”王伯伯真的再坐下去,刚刚出门,父亲就发脾气:“我忙得要死,嘴上留他,他真的坐这么久,这种人实在不能够对他客气。”

廖叔叔来访,父亲欢迎他说:“请坐,请坐。”廖叔叔告辞,父亲说:“难得来,多坐一会儿。”廖叔叔不坐,刚走出门,父亲很不高兴地说:“我今天没事,想多听一些他的意见,留他坐,他也不肯坐,这样子来找我做什么?如果那么忙的话,干脆不要来好了!”

当时年纪小,只觉得奇怪,为什么坐的人惹父亲生气,而不坐的人同样令父亲不高兴?偷偷问母亲,答案是:“小孩子不要多问,长大了自然会明白。”如今长大成人,却依然搞不清楚,不知道要熬到什么时候?

客人光临,老板除了热诚欢迎之外,还能说什么呢?所谓“来者是客”,当然不可以冷落他,否则怎么能够“和气生财”?

吃饭时间到了,老板自然应该表示“略尽地主之谊”,因为“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最好不要显得太小气得罪了客人,万一有求于他,发现自己把路都切断掉,岂非自找麻烦!

留客人吃饭,总不能划分等级,向秘书说明眼前这位客人是第几级的,然后按级给予不同的款待。当着客人的面,唯一能说的话,也就是“快准备一些好菜”,难道可以交代“简单弄几样菜”不成?

由此可见,当老板的也同样有一些苦衷。我们如果不是老板,可能不太容易体会这种说不出来的委屈。

3.老板对待客人的原则,归纳起来,不外下述三大原则:

第一,不要让客人觉得没有面子。既然前来拜访,就应该尽量礼待他,使他心中觉得备受欢迎,很有面子。

第二,民以食为天。不论能不能让客人满足,最低限度,不要让他饿着肚子离开。事情也许无法顺利解决,吃一餐饭,高高兴兴地告辞,这才是“生意不成交情在”,以后的日子很长,凡事要想得长远一些。

第三,我身为主人,当然表示最大的诚意,不要使对方觉得我待客有轻有重。至于如何处置才合理,那就要看秘书的判断是不是正确,然后自己去调整。不然的话,我直接打电话通知厨房就好,何必要通过秘书?

老板自己有一套原则,却苦于说不出来,所以才觉得林秘书受委屈,也才会安慰他,告诉他“有些事情实在不好办”,但是又觉得林秘书的判断力不够强,所以有些无奈,似乎有一些遗憾。

现在人才那么多,经常可以听到“人才难求”的感叹,追究其原因,就在于“应变力不理想”,而偏偏老板又有很多“难言”的苦衷,亟待左右手能够正确地“体会”。

4.有人为了迎合“现代化”、“标准化”的要求,把来访的客人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等级都给一定标准的接待。结果消息很快就会走漏,弄得客人非常不愉快。

中国人守不住秘密,越是应该守密的,越要找机会说出去,然后再三叮咛听的人千万不要说出去,于是原本不该知道的人,也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多少了解一部分。

由于所知有限,不得不自己加油添醋,使其更加完整,来表现自己“有办法”知道得这么详细,因而以错传错,越传越变质。等级的差距,似乎被扩大得相当离谱,更增加接受者内心的厌恶与不平,甚至于产生不必要的憎恨。

既然无法“明定”,就只有“暗中调整”,来适应变动的情况,应用“不可抗御的外力”,使“分等级的接待”,在“圆满中达成”。

公司不可能以同一标准来接待所有的访客,势必因客人的身份与利害关系而有不同的区分。但是,我们深刻了解身份或利害关系根本就是变动的,不是固定的。

今天身份高,将来可能变低;今天利害关系小,将来也可能变大。如果由主人亲自决定调高或降低标准,很快就被形容为十足的势利眼。

现代组织,老板不是不请客,便是由他自己选定用餐的地点,加上由他自己点菜,结果弄得大家心理不平,花钱却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5.老板仅仅表示热忱,其他委由秘书。这样一来,老板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用不着常常“反败为胜”。中国人的智慧,绝对不是美国的艾柯卡(Lee  Iacocca)所能企及的,现在大家盲目推崇“反败为胜”,面对我国先贤的“立于不败之地”,能不汗颜?

菜弄得好,秘书就会挨骂;菜弄得不好,秘书也会挨骂。挨骂的人,可以从磨炼中求进步,而所有客人,都觉得老板很有诚意,可惜秘书相当笨拙。

有一天,秘书应变能力增强,整出戏就唱得十分成功,客主尽欢,大家都有面子,而最受赞美的人是谁?当然是秘书。由于他的适当调节,皆大欢喜,圆满收场,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功夫,名不虚传。

■说 明■

秘书或助理,绝对不是传声筒,更不是传令兵,他的任务,在圆满达成老板交付的任务。难吗?当然相当困难。他可以用下面所说的方法来磨炼自己:

1.老板当着客人交代以后,背地里再请示他如何处置?这时老板多半会同情秘书而给予明确的指示。

2.背地里向老板说明厨房的反应,例如准备哪些菜色,以试探老板的心意,然后判断提供的标准。

3.如果老板始终和客人在一起,根本找不到单独请示的机会,可以大声地向老板说明:“今天厨师不舒服,没有去买菜,一时恐怕弄不出什么好菜,真是对不起。”让老板有再一次表示诚意很够,可惜时机欠佳,竟然赶上厨师不舒服,向客人抱歉的机会。

老板这样做,证明他已经默许:“没有菜没有办法,尽力去张罗就是。”如果老板不同意,必定会明白说出来:“那怎么行,赶快想办法!”秘书一听,立刻通知厨房,好菜侍候。

这种做法,是玩花样、耍把戏吗?如果心正,叫做艺术;若是心不正,就成为令人痛恨的权术。

■要 则■

1.完全听从上司的指示,自己一点儿也不动脑筋。这样的部属不可能长进,而且也是不负责任的表征。不但不值得鼓励,同时也应该提醒其及早改变态度,当然该骂。

2.存心不听话,相当于叛逆行为。对上司不敬,对自己也会养成不忠不义的心态。若是有意批判上司,那就更加可怕。对于这种存心不服从的部属,非加以严厉的责骂不可。

3.上司所希望的,是知道把听话和不听合在一起想,而不分开来看的部属。把上司的指令,落实到合理的地步。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是用心调整,把上司的命令贯彻到真正合理的程度,十分负责任。

■心 得■

现在请将您的高见写在下面:

1.



2.



3.



不让不好,让也不好


■个 案■

王君是设计部门的台柱子,他学有专长,深为同仁所器重。但是,由于自信心十足,设计出来的东西,绝对不接受他人的意见而有所变更,即使是设计部门的主管,也不能动摇他一些观点。理由相当简单:“我的老师教我应该如此,唯有如此才是正确的选择。”

名校、名师教出来的高徒,如果加上坚持己见,实在令人头痛万分,当然,也含有一些惋惜。

李君的个性刚好相反。他用心设计,却绝不坚持自己的看法,只要上司或同事提出意见,他都会欣然接受,很快地修改过来。他的理由竟然也十分简单:“我年纪轻,经验浅,正需要多多学习,欢迎大家不吝指教!”

谦虚、有礼,果真是闻过则喜。但是,似乎不很用心,否则为什么说不出原来设计的用意?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更加危险,显然是缺乏责任感:“谁提意见谁负责任,只有我听话照改,最没有责任。”

王君的表现,逼使他的主管不得不忍痛牺牲他的才华,仅仅让他设计一些不重要而且与他人不发生关联的个案,使得王君非常不满,因而相当沮丧。

李君的做法,也给人造成“不用心”与“不负责”的错觉。主管不敢交给他重要的案件,同仁也逐渐怀疑他的学识不足,否则何以那么容易放弃己见?李君觉察到这种压力,内心很不平衡,抱怨做人实在困难。一个人用心却成了不用心,虚心却成了不负责,难怪李君不能服气。

■问 题■

1.王君的表现,为什么会这样?后果可能如何?

2.王君的性格,对组织来说,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3.李君的性格,就组织的观点来看,有什么值得大家注意的地方?

4.一个人坚持自己的意见,到底好不好?难道说是说了,不必坚持才是良好的方式?

5.礼让是必要的吗?现代社会还应该礼让吗?

■答 案■

请先把您的高见简要写下来:

1.



2.



3.



4.



5.



■分 析■

1.像王君这样国中第一名,省中第一名,又是名牌大学高才生,就业之初,似乎抱有唯我独尊的心态,认为自己的决定总是对的,别人的观点老是有所偏差。因此对于他人的意见,一概谢绝。他并不觉得自己不够谦虚,只是鹤立鸡群,不得不如此而已。

有些人会遭受严重的挫折,逐渐了解自己固然系出名门,毕竟还是凡人一个,尚未成仙。何况神仙打鼓有时候也可能敲错,最好谦虚一点,接受一些他人的意见,对自己不但有帮助,而且可以改善与人格格不入的人际关系。

不幸,有些人却一帆风顺。或者是大家看他背景良好,让他三分,或者是他真的凡事深思熟虑,设想周到,但是最通常的情况,则是他的“老板”(赏识者)大力举荐,使其步步高升。这样一来,他的固执成为明显的优点,从此遇事坚持己见,把自己造成辛苦的领导者,不知不觉中埋葬了所有干部的才华。

2.王君的性格,在基层时,对组织的危害并不很大。因为他的上司,很快会察觉这位有能力却不合作的部属,只好委屈他做一些不重要的工作。人力固然未能充分发挥,但至少不会造成伤害。事实上他不久便可能离职他去,几番跳槽却有同样的遭遇,势必有所改善,因而挽救了一个有用的人才。

到了中阶层还是固执己见,丝毫不能让步,注定这个人后半辈子找不到老板,也就是只好自己当老板。有些人才高八斗,一心想找好机会。老板们敬重他、礼遇他,却不敢用他,用“小庙容不下大菩萨”来婉拒他,便是最清楚的写照。任何人弄到主管非按照他的意见不可的地步,主管就会备受威胁,感觉自己的最后裁决权已经受到侵害,因而设法防卫自己,开始安排一些对他不利的限制。

高阶层主管如果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至少证明他缺乏容人的肚量,不敢任用比自己高明的人。这样的组织根本谈不上什么组织力,因为无助于聚合众人的智慧,却仅仅拥有一批听话的部属。

一个人过分坚持自己的意见,无论在哪一阶层,都会构成不良的障碍,形成沟通的困难。

3.李君的性格,亦有其缺失。在基层时,就可能背上“不用心”、“怕负责任”的黑锅,对自己的升迁非常不利。同时,养成习惯之后,逐渐不用心,反正错了有人会指出来,我照着去改便是。这种坏习惯,可能引起“马马虎虎”、“依赖他人”、“毫无主见”的并发症,为害更烈。

到了中阶层依然如此,就会令人怀疑他凭借什么条件晋升上来的?这种组织气候,使人联想到老板的专横集权,喜欢唯命是从的干部。老板朝令夕改,中阶层主管也忙于传达变更的命令,真不知道基层何以自处?大概是“反正上面还会改,不如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改变妥当后才动手,免得改来改去麻烦吧”!

高阶层主管若是游移不定,会不会招致“优柔寡断”的严重后果?何况部属的意见,往往未必一致,究竟应该采纳谁的?毫无主见,势必影响决策品质,对于整个组织,都不是好现象!

4.坚持意见不好,不坚持意见也不好,那该怎么办?答案很简单:“每一个人,都应该合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是,“合理”的标准,必须建立在“确有所知”、“专心探究”,而且“愿负责任”的基础上,结果如何,便知道是否合理。

有一位总经理和董事长意见相左,他总是让步,最后被董事长在董事会提出更换。他很不服气,认为自己有理,不过为了礼让才让步,没想到谦虚也不对。

中国人喜欢谦虚,总是劝人让一步海阔天空,这是不错的。谦虚的人,比较受人欢迎,也比较不具侵略性,不会令人防不胜防。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忘记,“让、让、让,让到合理的地步,就应该‘当仁不让’。”在“让”与“当仁不让”之间,有一个标准,便是“当仁”,即为“合理”。“合理地接纳别人的意见,合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这位总经理,如果一开始便丝毫不能礼让,便是目中无人,未免太过跋扈,大家会同情董事长而责怪总经理。但是一直让下去,让到似乎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董事长提出罢黜的要求,大家也不便支持总经理,因为“他自己都不替他自己讲话,我们如何帮腔”。

5.“礼让”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现在有一些人极力诋毁“谦虚”的美德,事实上乃是矫枉过正,嘴上讲讲无所谓,真的这样去做,结果自己倒霉。但是,礼让是有限度的,让到合理的地步,就应该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时候“当仁不让”才是美德,中华文化的奥妙,尽在于此。

当然,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人人讲求竞争。争都来不及,哪里能够礼让?旺盛的企图心,坚强的竞争力,才是现代人的表征,我们并不反对这种说法,只是希望大家在争与不争之间,做一种融合,体会一下不争之争的奥妙,不难发现礼让和竞争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观念。如何进一步在“礼让为先”和“当仁不让”之中,走出一条合理的途径,就要看大家的本事了。

■说 明■

王君当然可以坚持自己的设计,不过他应该更加谦虚,好好聆听同事的建议。既然是同事,大家知道他出身名门,自然会更加小心,不敢随便提出意见。在这种状态下,提出的意见往往十分难得,必须倍加留意,深入思考,择其优者而加以采纳,使同事更为敬佩。不但人际关系改善,而且升迁之门也跟着打开。

李君的谦虚,值得称赞。可惜他“照单全收”,令人不能不起疑:“究竟懂不懂?”他最好冷静地分析他人所提的意见,合理的抱着感谢的心情,诚心接纳。不合理或未尽合理的,就应该说出自己的原意,在彼此切磋之中,共同找到一个更好的答案。

孔子说:“我是无所不知的吗?不是的!如果有人诚恳地向我请教,我就从他所提出的问题,依各种不同的角度反问到底。”

没有人是无所不知的,所以难免有疏失,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正确,可见样样固执己见,是不对的。彼此互相反问,总归可以发现更为合理的境界。但是,身为一位专业人员,不能说老是错误百出,否则不是能力不足,便是不够用心,因此不可以有人提意见就完全照改。

王君果真是鹤立鸡群,也应该偶尔接受一些他人的意见,例如无关紧要的地方,稍做让步,至少表示自己有容人的雅量。实在无懈可击,也不妨先依对方意见加以修改,使其感觉受到重视,然后再找他商量,说出自己的理由,让他自动收回所提的意见,对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必定大有助益。

李君如果觉得他人的意见都很正确,便应该更加用心,以求零缺点,让人家看不出错误来,才会赢得大家的信任。这时候还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就值得深入研讨,慎重地交换意见,在“既不固执己见”,“也不一听就改”的前提下,合理地修改原先的构想。孔子说:“无可无不可。”正是这种“合理的坚持”。

■要 则■

1.坚持自己的意见,便是顽固而不知变通,很难与人合作。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则是游移不定而缺乏自主。这种主意不定的人,令人不敢赋予重责大任。

2.员工尚未进入组织之前,我们不得不依据员工的学历、经历来研判,分辨其高低,明辨其专长。员工进入组织之后,必须忘掉员工的学历、经历,以真正的表现来判断其贡献度和配合度,给予公正的评价。

3.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人,是有意见不一定说,先研判可以不可以说。但是决定要说,就应该合理地坚持。有多大的把握,就坚持到合理的地步,不可遇到阻碍就让步,否则便是自己太草率,或者根本不负责任。

■心 得■

现在请将您的高见写在下面:

1.



2.



3.



自己应该合理坚持


■个 案■

某大纱厂,在业界颇负盛名。由于品质控制良好,前来订购的厂商,常常按时寄达订单。

这一次,甲厂有如往常,把订单传递过来。业务经理向总经理报告:“甲厂最近财务困难,信用相当有问题,最好不要卖给它。”

总经理听罢,不以为然地说:“怎么会呢?人家一直信用并不坏,卖给它算了!”

业务经理听总经理这么说,心想总经理比自己大,而且是公司的当家人,既然他认为可以卖,我还担什么心?何况,我应该说的话,已经表达得十分清楚,将来就算真的出了问题,我也不负什么责任。

决心下定,业务经理就依照程序,让发货单位把甲厂所需要的棉纱按时送达。

隔不了多久,传出甲厂周转不灵,有倒闭之虞。总经理命令营业部门赶紧派人到甲厂去运回日前送达的棉纱,竟也毫无头绪,据说已经不知去向。

总经理眼见自己的货物有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生气地指责业务经理:“既然你事先知道甲厂信用不好,为什么还要把东西卖给它?”

业务经理吞吞吐吐,有口难言地说:“我就是事先知道甲厂信用不好,才建议最好不要卖给它的。”

总经理说:“那就怪了,你说不要卖给它,为什么结果还是卖给它呢?”

业务经理沉默不语,好像很为难的样子。

总经理接着说:“你到底有什么苦衷,说出来听听,千万不要闷在肚子里。”

业务经理终于硬着头皮,说:“因为总经理说人家一直信用并不坏,卖给它算了,所以我才决定卖给它的。”

总经理更加生气,板着脸说:“如果我说卖就卖,那么业务经理要做些什么?你怎么可以做错决定,反而把责任推给我呢?”

■问 题■

1.总经理和业务经理之间的互责,究竟谁比较有理?

2.业务经理的行为,有哪些考虑不周的地方?

3.业务经理的正当态度,应该怎么样?

4.部属若是想要改变主管的意向,最好如何处置?

5.盲目的坚持和有把握的坚持,有什么不同?

■答 案■

请先把您的高见简要写下来:

1.



2.



3.



4.



5.



■分 析■

1.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我们来评评理,到底谁对谁不对?

相信有一些人,会斩钉截铁地说:“当然是总经理不对,自己说的话,居然不认账,只知道把责任往下面推,真是缺乏担当。像这样的总经理,谁还愿意跟他?我才不愿意那么倒霉,随时准备做他的替死鬼!”

这种人判断得够明快,却略嫌肤浅。有一些人,会秉持不同的看法:“当然是业务经理不对,自己的职责都弄不清楚,只知道听上级的命令,做应声虫的结果,必然是自取其辱,怪不得别人。”

其实,真正的答案,又是中国人的一句话:“很难讲。总经理有对也有错,业务经理有对也有错。不过真正认真说起来,业务经理的失误,应该成分比较大,也比较严重。”

2.严格说起来,业务经理的过失,显然比较大。为什么呢?且让我们做一些分析,以供参考。

总经理听业务经理报告甲厂财务困难,信用相当有问题,并且建议最好不要把棉纱卖给甲厂。他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是相信业务经理的判断,同意业务经理的建议。这种反应,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是业务经理的判断正确,公司避免了损失;一是业务经理的判断不正确,公司蒙受失去客户,减少销售的风险。

第二种是不相信业务经理的判断,不同意业务经理的建议。万一业务经理的判断十分确实,总经理的威信受到损害,公司的利益也遭受负面的影响。

现在总经理十分明白“信也不好,不信也不好”的道理,采取第三种反应,那就是不以为然地说:“怎么会呢?人家一直信用并不坏,卖给它算了!”

不以为然并不是“不相信”,当然更不是“相信”,却是介乎“不相信”与“相信”之间,提出相当程度的质疑。总经理这一句话的真实意义应该是:“甲厂的信用一直并不坏,否则我们为什么一直卖东西给它?现在你忽然认为甲厂信用相当有问题,到底有什么证据,可以让我更信服的呢?”

业务经理如果听懂总经理的话意,看出真正的含义,他就会口头答应:“好,卖给它。”然后回到自己的单位,再做进一步的了解。若是自己看错资料,或者找不到更多的证据,可以名正言顺地遵照总经理的指示,把货品销售给甲厂。

如果发现自己的判断并没有错,可以把有关资料或讯息,再度向总经理建议不要接受甲厂的订购。总经理看见业务经理一再不相信甲厂,并且有相当可靠的证据,自然会明确地说:“如果是这种情况,当然不能卖给它。”

假定总经理依然不采纳业务经理的意见,业务经理应该接受总经理的裁定,退下去再行自我检讨,甲厂是不是真的信用有问题?如果自己不能再进一步掌握更多可信的资讯,就不必再争。若是自己的确有把握,必须再度向总经理据实坚持。相信几番往来,总经理会依照业务经理的建议,拒绝发货给甲厂。

3.业务经理的正当态度,应该是“既不唯唯诺诺,也不当场顶撞”。一听上级主管的指示,便完全失去自己的主见,放弃自己的意见,这是唯唯诺诺的乖乖牌,对己对人,都不是好的表现。听见上级主管的指示,马上当场辩解,除非情况实在紧急,否则主管会更加坚持己见,反而增强沟通的障碍,减少接受的可能性。若是声音加大,那就是顶撞,对部属而言,更加不利。

既不唯唯诺诺,也不当场顶撞的做法,便是“先接受,后申诉”。首先表示接受主管的指示,使主管的态度缓和下来,然后争取充分思考的时间。一方面考虑要不要申辩,另一方面搜集有关的资讯,以确证自己有几分把握。部属视自己有几分把握,做几分坚持,才是最有利的原则。

4.一次想要改变主管的指示,恐怕十分困难,说得难听一点,那就等于“要主管无条件投降”,使主管难堪,觉得没有面子,根本不是部属应有的心态。

分几次改变主管的意向,实际上比较方便而有利。因为主管觉得每一次指示,部属都欣然接受,只是回去之后,发现新的讯息,提供主管做参考。主管依据新出现的资料,重新考虑,做出新的决定?主管自己调整、自己改变,觉得很有面子,当然比较容易沟通。

业务经理几度坚持之后,总经理仍然裁定要出售棉纱给甲厂,相信被倒账的情况发生,总经理也不敢怪罪业务经理,却很可能坦承自己不接受业务经理的建议,以致铸成错误,希望大家以后更加提高警觉,不要以为总经理是活神仙,好像什么事情都不会出差错似的。

5.没有把握就坚持,叫做盲目坚持,会害死自己,变成“成见极深”的家伙,减低自己在众人心目中的信用地位。有把握而不坚持,很容易被解释为“存心不良”,故意看别人出洋相,同样会降低自己的信用度。

有几分把握,就坚持几分,才是正确的态度。坚持的结果不正确,应该好好检讨自己,毛病究竟出在哪里?下次切实调整过来,以重建自己的信用。坚持的结果正确,大家就会刮目相看,以后对自己的意见,会格外重视。

■说 明■

业务经理对的部分,只是听完总经理的指示,没有当场顶撞,事后也没有埋怨总经理不相信他,结果被甲厂吃掉一批货品。业务经理错的部分,在于未能合理地坚持,分次向总经理说明自己这样判断的理由,以至公司平白损失,证明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至于总经理对的部分,乃是“不马上相信,也不立即否定”业务经理的意见,只是不以为然地说:“怎么会呢?人家一直信用并不坏,卖给它算了!”

总经理错的部分,则是平时没有把业务经理训练好,未能建立彼此之间的默契,以至业务经理不能体会总经理的真正用意。固然事后可以板起脸孔教训业务经理,然而损失毕竟难以补救,发脾气并无济于事。

有人怀疑,总经理当初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明说:“你说甲厂财务困难,信用有问题,究竟有没有确切的证据?”

说这种话的人,可能缺少“将心比心”的素养。请问,当主管摆明不信任部属,处处要部属提出证据,部属的心理会产生何种反应?会不会认为既然上司不相信我,我又何必一定要求他相信?为了公司,还要蒙受上司的考验,不如让主管自己去决定,比较省事。

总经理为了顾及业务经理的面子,不可以当面考问他到底有几分把握?只能够用“不以为然”的方式,表达“你有你的看法,我尊重你。现在我也说出我的看法,希望你也能够尊重我。两者之间,应该如何取舍,请你费心再思量一下”的意思。

■要 则■

1.中国人如果把面子放在一边,就会形成“公事公办”的局面,结果公家倒霉。要是彼此顾虑面子,便应该将心比心,用中国人长久沿用的沟通习惯,双方依自己的把握,决定坚持的程度,以求得合理的决策。

2.过分坚持,成为刚愎自用,大家都不愿意和他沟通,结果十分孤立,对自己很不利。过分不坚持,看似随和,实际上是自己没有把握,令人失去信心。或者不敢负责,说说就算了,让别人去决定,大家同样不敢信赖这种人。

3.坚持到合理的程度,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各人的立场不一样,看法很难一致。合理的标准各有不同。因此组织的若干共识,必须设法建立。平日对合理的认定,愈有共同的标准,坚持起来,愈有合理的把握。

■心 得■

现在请将您的高见写在下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