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思维导图:快速提升写作力 > 第二节 检查文章线索

第二节 检查文章线索



知晓如何运用起、承、转、合来架构文章后,紧接着,我们就要进一步认识检查文章线索的方法。

相信很多人都有以下的经验:读了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长篇小说,或者是看了一部令人沉醉的电影,可是到了结局的时候,你的感想却是:“某某某呢?他最后为什么突然不见了?”“那件事最后到底是怎样了?为什么没有交代啊?”“这是什么结局?根本和前面完全搭不上啊!太莫名其妙了!”当这些情况出现时,真的会叫人捶胸顿足。而观看者的“沉迷指数”越高,出现这种情况时,“愤怒指数”也就相对飙高。之的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除了观看者因结局不符自身好恶期待而引发的反弹情况,其余质疑的产生,很显然是写作者及编剧者忘记或没有处理好文章或剧本中曾经铺陈的线索所造成。

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时时自我提醒“自己铺的梗要自己收”,也就是要养成检查文章线索的习惯。

文章线索要如何检查呢?

很简单,只要善用“树状结构,网状脉络”的原则,就可以轻松检验自己的文章论点是否收束完全。

利用思维导图检查文章线索可分为三个步骤:



(1)检验各段是否切题

确定各段都有紧扣主题的立论,没有偏题的情况发生。

(2)利用思维导图“树状结构,网状脉络”的原则,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

将文章分出“起、承、转、合”后,绘出思维导图的树状结构,再利用关联线找出各段间的网状脉络,借此观察各段间的呼应关系。

(3)检视论点是否有所遗漏

最后检查文章各段的论点是否彼此呼应,并且确定论点在文章结束时已全部处理完毕。

运用思维导图“树状结构,网状脉络”的原则检视文章,可以看出各段之间的关联,而一旦有所疏漏,也能看得相当清楚,借此避免发生挂一漏万的写作弊端。

接下来,我们就依上述三个步骤,将第一部分的五篇范文做进一步分析,检验各篇文章的线索处理得是否完整。

【范例一】我心目中巨星 (南崁中学/向明威)

首先,检验此篇文章是否切题。

整篇文章,集中描写作者“心目中巨星”的形象、动作及带给周遭人的影响,并在文末点题,切合题旨。

接着我们根据思维导图的关联线,观察各段间的呼应关系。

第一段针对主角的“外形”“动作”及“对过路人影响”做总起,在承、转的部分,作者对这三点都做了处理,最后一段则对前文有所呼应并做总结,是一篇线索处理完整的文章。

【范例二】离别时刻 (南崁中学/彭暄)

此篇文章在第一段就破题,接下来都紧扣着“离别时刻”的不舍情怀做描述,相当扣合题目。

从思维导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及脉络。

作者在第一段点出其离别不舍的对象乃是“榕树”,而在承、转的部分,作者除说明离别原因外,还从过往、现今来描写她和榕树的情谊。

最后归结到主题——“离别时刻”,表明渴望再像从前的期待,无疑地是一篇架构完整的文章。

【范例三】走路 (板桥高中/徐钰庭)

同样地,我们依照第二章的审题原则来检查文章是否切题。

题目是走路,而浏览全文后可以发现:此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借着走路来思考生命的自我抉择。作者在安排文章时,每一段都是在讨论关于“走路”的种种,且每一段都与抉择相关,段段都扣紧题目及核心论点立论。

从思维导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段提出的三个困惑在第二到四段中获得处理,第五段则转入更深入的人生层次做探讨,末段完全呼应前五段,且思考有层次的变化,是一篇衔接流畅、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文章。

【范例四】坚持 (梁容菁)

*此篇架构仿2009年指考作文《惑》佳作架构

观察文章架构后可以发现:各段都是紧扣“坚持”立论,文章很切题。

而从思维导图中可以发觉:“起”是从正面立论肯定坚持的价值;“承”则接续“起”的概念做更进一步阐述;“转1”从反面批评历史上不能坚持而导致失败的人,与“起”和“承”的论点形成对比并遥相呼应;“转2”则点出坚持可能会造成的弊端,其使用论据恰恰是“起”用于正面立论者,对比鲜明;最后“合”提出折中的解决之道,使“起”“承”“转”的论点都有着落处,是一篇结构完整、论点鲜明的文章。

【范例五】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有感 (梁容菁)

文章是一篇读后感,各段或书写阅读心得,或论述文章内容,十分切题。

同样地,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起”的部分以《快乐井故事》开头,“承”“转”“合”都以此故事为轴心讨论本书。“承”的部分接续“起”的故事内容进行寓意讨论;“转”将焦点摆在书中内容的省思及观照,并在其间闪现“起”“承”的论点;“合”的部分则对全书主题做思考总结,与“起”的故事遥相呼应,亦是一篇架构完整的文章。

通过前面五篇范例的分析,相信大家对于如何检查文章线索已有大致的概念,学会检查文章线索,除了可用于赏析他人作品外,如果能在写作时,将这个概念运用在其中,对书写架构完整的文章将会大有帮助。

此外,若能将检查文章线索的技巧运用纯熟,即使不画思维导图,在书写的过程中,心中也自然会有一幅能够自我检验的心智蓝图。如果手边有以前的作品,不妨用这个方法检验自己的文章,多试几次,很快地,你就可以进阶到即使不画思维导图,也能完整觉知到自己的论点是否完整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