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思维导图:快速提升写作力 > 第一节 拓展思维范畴

第一节 拓展思维范畴



第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放在如何利用双值分析的双向思考特性及六顶思考帽来拓展思维范畴,并将其运用在写作思考上。



1.双向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第一章时,我们曾介绍过双值分析(Dyadic),提到双值分析最适合用在两难情境的抉择上,而其最大的用处乃在于训练双向思考能力,避免人云亦云或情绪性的直接抉择。在这一部分,我们就要告诉读者,如何运用双值分析的双向思考特性,拓展自己的写作思维。

双向思考在写作上的运用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假设自己正参加一场辩论比赛,在文章中提出论点后,立刻虚拟对手可能提出的反对意见,用“或许有人会说”“也许有人会认为”等类似词汇,将反对意见写出来并直接加以驳斥,以强化自己的论点;二是在起笔前就先思考多数人对某件事的见解,将这个见解放在双向思考的一方,自己则站在对立面进行思考,如果能够提出不同的见解,就在文章中直接否定多数人的看法,以自己的论述为主轴进行阐发。通过下方图标,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思考模式的不同,前者在思考时是先确立自身的论点,再虚拟他人论点加以驳斥;后者则是先思考世人观点的缺失,否定后直接阐发自身的主张。思考模式的不同,将带来不同的写作风貌。接着,我们将分别以两篇千古名篇——欧阳修《纵囚论》及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为范例,说明如何利用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进行双向思考,写出一篇独出机杼的文章。

(1)确立自身论点,虚拟反对意见并加以驳斥

这种思考方式最简单的写作模式为:

起——提出自身主张。

承——依据“起”的主张进一步进行阐述。

转——用“也许有人会说”“可能有人会认为”类似句子转入他人看法后,指出他人思考缺失所在,借此强化自身论点的正确性。

合——巩固自身论点,总结全文。

欧阳修的《纵囚论》就是这种标准的四段型文章,借着这篇文章,读者应可以观察出如何将此种思维方式应用在写作上。

【范例】欧阳修《纵囚论》

(原文)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翻译)信义施行于君子,刑罚则施加于小人。刑罚重到必须判处死刑的,这是小人中最恶劣的。宁愿因义而死,不愿苟活求生,并为此视死如归的,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做到的德行。

当唐太宗贞观六年时,登录了死刑犯三百多人的名册,将他们放回家,并和他们约定:时间到了必须自行回来接受死刑。这样的行为,根本就是用君子都很难做到的事,来期许小人中的小人必须做到。这些囚犯到了期限,最后竟然全数归来,没有人逾期。这种情况表现的是君子很难做到的事,对于小人来说却很容易,这哪里近于人情呢?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人罪大恶极,毫无疑问是小人,但当有人对他们施以恩德后,他们就会被感化而成为君子。恩德感人之深,改变人的速度如此之快,就有如此事一般!”但我认为:“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求取这种美名。我们怎么知道纵放死刑犯的唐太宗,没有猜想到这些死刑犯一定会回来求自己放了他们,所以才释放他们呢?我们又怎么知道,那些被放走的死刑犯,没有揣度到自己回来后一定会被免刑,所以才又回来呢?猜想死刑犯会回来求赦免而纵放他们,这是在上位者用不正的心态来揣摩下位者的心思;猜想自己回来一定会被赦免所以才回来,这是在下位者用不正的心态来揣摩在上位者的心思。整个事件,我只看到在上位者和在下位者用不正的心态彼此揣摩对方的心思,最终成就这件事的“美名”,哪有世人所谓的施恩德以感化人,以及使小人知晓信义的事情呢?不然的话,唐太宗当时“施恩德”亲政治理天下已经六年了,六年的时间,还不能让这些小人不犯下被判死刑的极恶大罪,用一天的恩惠,就能够让死刑犯视死如归且又存着信义之心,这根本就是不通之论啊!”

“不然的话,该怎么做才可以呢?”我认为:“放了他们,等他们回来,全部按原约定判处死刑,然后释放第二批犯人,如果第二批犯人又全数回来了,这样就可以知道果然是唐太宗恩德教化的成果了。”可是这种事一定不可能发生的。像这种放了回来后又把死刑犯释放的做法,只能偶一为之,如果屡次为之,那么杀人犯都不用被判死刑,这样的做法可以成为天下的常法吗?不能够成为天下常法的,哪里是圣人之法呢?所以尧、舜和三代圣王在治理天下时,一定会本于人情,不会标新立异自以为清高,也不会违背人情以求取美名。

整篇文章围绕着“合乎人情”提出论点。首段先提出合于人情的做法——“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对于不同的人,应该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这才合于人情。

第二段在概述唐太宗“纵囚”事件的同时,对其行为提出“不近人情”的批判,因为唐太宗用对待君子的方式来对待小人中的小人。

第三段则转入他人可能会持有的不同意见——“死刑犯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受到唐太宗恩德感召之故”,在叙说完他人论点后,作者立即提出自己不赞同的原因,其中“唐太宗施恩于天下已六年仍有死刑犯”是最有力的证据。

第四段先针对第三段他人可能会有的反对意见提出验证方法——“纵(第一批犯人)→归→杀→赦(第二批犯人)→归”,如果真能得到这种结果,那就证明他人的论点是对的,但这件事是绝不可能的,因此“太宗施德感召”的反方论点根本不能成立!最后,欧阳修再次归结到“合乎人情”的主张,以“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来呼应总结全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篇架构完整、立论清楚的文章,如果用第四章学会的分析文章架构的技巧,绘出思维导图,各段间彼此的呼应关系将更为清晰。

《纵囚论》乍看之下不容易读懂,但事实上它的组成方式并不困难,在写作上,只要能够学习它的思考模式,在提出并阐释自身论点后,用双向思考的概念设想别人可能会有的不同想法,说明自己的想法较他人周到的原因,最后再次强调自己的论点,这样大致上就能写出一篇架构完整的文章。

不过,设想他人想法的能力必须在平时就加以锻炼,除了阅读之外,聆听他人意见、多练习从他人角度设身处地进行思考,都将对双向思考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2)否定大众意见,提出自身独到见解

这种类型的文章较特别,否定大众意见后就直接转入自我主张的陈述,以起、承、转、合的结构来看,最简单的结构如下:

起——提出世人看法。

转——转入自我主张。

承——承接“转”的自我主张,做进一步论述。

合——总结全文。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篇幅相当短小,但亦可呈现出此种转折痕迹,读者可以此结构方式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写作轨迹。

【范例】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原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的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翻译)世人都称说孟尝君能够得到天下贤士的拥戴,士人因此归向他,而他最终也有赖这些贤士的力量,脱离如豺狼虎豹般凶残的秦国之手。唉!孟尝君不过只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领导者罢了,哪里配得上说是“得天下贤士”呢?不然的话,以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国力的背景,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士”,齐国应该就可以南面称王以制衡秦国了,哪里还需要依靠那些鸡鸣的盗之徒的伎俩和力量呢?就是因为鸡鸣的盗之徒出于孟尝君的门下,所以真正的贤士就不愿意投靠他了。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孟尝君借着门下食客“学鸡鸣”“钻狗洞盗窃”的伎俩,逃脱秦国的历史事件为证,批判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并非是真能招揽贤士的公子。

当时孟尝君正拜访秦国,秦王本有意将他留下重用,但后来又改变主意囚禁了他,孟尝君只好请人求助于秦王的爱妃。秦妃提出了要求:要孟尝君送一件狐裘给自己。孟尝君非常为难,因为秦妃要求的狐裘早在入秦时就送给了秦王,要再找出一模一样的根本不可能,后来还是靠门下一位善于钻狗洞偷窃的食客,将狐裘偷出来送给秦妃,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秦妃后来果然向秦王求恳,秦王同意将孟尝君释放,得到王命的孟尝君一刻也不敢多留,趁夜想逃出秦国,但城门在夜晚都是紧闭的,必须等鸡鸣,守门的秦卒才会开门。

担忧秦王改变心意的孟尝君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忽然有一位食客惟妙惟肖地学起了鸡叫,睡眼惺松的秦卒虽感奇怪,还是照规定打开了城门,于是,孟尝君一行人顺利逃回齐国。

多数人对于此事件持正面评价,认为孟尝君之所以能够逃出秦国,就是因为孟尝君能礼贤下士,无论贤愚一律加以善待,才能够逢凶化吉。但王安石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孟尝君就是因为网罗的都是些鸡鸣狗盗之辈,所以真正的贤士根本不会投靠到他的门下,否则以齐国的强大,只要能得到一个“真”贤士的辅佐,哪里还需要这样躲躲藏藏、落荒而逃呢?

《读孟尝君传》很短,但却转折分明。王安石首先提出世人对于“鸡鸣狗盗事件”的看法是孟尝君“能得士”,接着用自己的看法“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进行直接否定,并进一步说明原因——齐国如此强大,孟尝君面对本该势均力敌的秦国,却毫无制衡之力,只能靠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落荒而逃,哪有半点大国强盛的模样?最后,王安石用“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来呼应自己“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的主张,总结全文,文章论点完整。

同样地,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绘出此篇文章的架构,通过思维导图,更清楚地看出全文架构及文章的呼应关系。

当“合”以肯定自我主张总结全文时,亦间接地对世人见解做了再次否定,言简意赅,理盛词畅,无怪乎能成为千古流传的著名翻案文章。

回到写作运用上,王安石以短短的篇幅就写出一篇架构完整、见解独到的文章,这诚然是写作极高的境界,但这种“妙手偶得之”的“天成文章”可遇不可求,建议还在学习阶段的读者,写作时仍然必须进行分段,并且用较详尽的文字阐释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