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 重拾生命的缺失

重拾生命的缺失




每一种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力量,都同样利于个人创造辉煌。人类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能力,往往不会毫无遗漏地被每个人所掌握,而这种可称之为来自于生命的“缺失”越少,便越有助于一个人走向成功。

纵观历史,每一任君王身边都有一个聪明且善于谏谚的良相,辅佐李唐王朝一朝盛世的魏征,同样是一个刚正不阿、才华卓越的典型。这个敢于直言帝王对错的宰相,曾经自请成为皇帝身边敢于直言不讳的良臣,而拒绝成为讨好皇帝的重臣。魏征一生所著的全部习作,都是为君王提供自省加反思的谏言,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史料显示,与唐太宗吵得面红耳赤,是魏征上朝时的常事。许多人都把自己头顶的乌纱帽看得比命重要,没人愿意因一句劝说丢了脑袋。但是魏征敢于在唐太宗面前直言他的过失,只要皇帝有错,他从不会视而不见。

被魏征如此对待的唐太宗自然不怎么开心,身为皇帝,谁愿意时不时地接受臣子的批评呢?每一次唐太宗都是无奈又生气,不能丢了臣子对自己明君的印象,又不得不顾及自己的脸面。

魏征在又一次激烈的劝谏之后,唐太宗气冲冲地回到后庭,见到妻子长孙皇后,情难克制,一边骂一边说自己一定要杀了那个讨人嫌的呆子。

看着这样的唐太宗,长孙皇后就问道:“陛下如此盛怒,不知是哪个有这样的能耐敢惹怒您呢?”

唐太宗说:“就是那个魏征,这个人总是当着人多的时候对我指手画脚说这说那,我真是受不了啦!”。

长孙皇后听了却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转身回去自己的内室,让婢女帮忙换了一套高规格的皇室礼服,走出来看着唐太宗,随后认认真真地对唐太宗施了一个大礼。

唐太宗惊讶地扶起长孙皇后,问她何以如此。长孙皇后说:“臣妾听闻,只有最英明的天之骄子才有资格得到最优秀的大臣来辅佐,魏征如此果敢,这不就说明了陛下的优秀吗?臣妾得此一优秀的夫君,且陛下有这样的臣子辅佐,难道不该被祝贺吗?”

唐太宗听完,心头的怒火消了,觉得魏征也并没有那么可恶。

后来,魏征因病故去,唐太宗十分难过,他知道这个亦师亦友的臣子再也无法对自己直言劝谏了。唐太宗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魏征那般聪明,又怎么会不知道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劝谏会引起皇帝的反感呢?但他想的是自己要对天下的百姓负责,要对这个国家负责,纵然天子对自己有诸多不满,可只要肯听取、采纳谏言,自己遭受非议都是值得的。

魏征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有记载显示的他200余次陈谏,都明确表达出了他对国家和皇帝的负责。虽然这一次次的陈言进谏都让他和皇帝之间产生了矛盾,但他却从未有过任何出于私心的妥协与忍让。不仅是同朝为官的大臣,就连一朝天子也都为这样一个敢说敢做的忠臣而心生敬意。

魏征谏言,是一种大爱、博爱的重复,可遗憾的是,这种重复力却未必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或者说,生命的缺失总是存在,可这份残缺的出现,才让人生变得更加真实。

直白点说,没了重复,不再执著,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有一个年轻人,痴迷雄鹰。一次,他翻过了一座座高山,在最高的一个山崖边找到了一个鹰巢,这鹰巢里有一只雄鹰的小崽。年轻人很开心,把这只小鹰崽带回了家中,准备从小开始饲养。

可是,年轻人家中的条件有限,所以只能把小鹰养在鸡笼中,这只小鹰不得不和一群鸡雏一起长大。日子一天天过去,年轻人并没有觉得这样饲养小鹰有什么不妥,连小鹰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一只鸡。

小鹰就这样渐渐长大,当年轻人想要驯养这只小鹰时,却发现为时已晚。因为整天和鸡崽呆在一起,小鹰对天空已经没有任何渴望了,几经尝试,它都无法振翅飞行。年轻人想了想,只好用一个极端的办法。

他把小鹰带到悬崖边,使劲儿把它抛向空中!只见这只小鹰开始如同石头一样急速下降,随后却展翅飞了起来。

幼鹰被“圈养”,是对其本能的重复性扼杀,它失去了生而为鹰的原始力量,没了对本能的继承,就自然沦落成“鸡”了。可谁又能否认,重复性的“圈养”所体现出的重复力的强大呢?

幸而,最终它终能在又一番刻意的重复中寻回了自我,成为翱翔于苍穹的雄鹰。

工匠精神,即是让我们循着内心本初的细腻,用心消减棱角,细细打磨润滑,找回人类世界里最本真的色彩。

真正的缺失,并不是我们失去了外在的财富,也并非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错过机遇。生命的缺失,其实是遗失了自己,是我们为了完成而完成时所忘却的那个态度。因为态度的歪曲,甚至缺失,会造成我们最终一无所获的结局。

有一个工作了多年的木匠决定退休了,退休前他对老板说,自己想要离开工作岗位回家和家人共享生活。老板虽然舍不得这样一个优秀的员工,却还是希望老木匠能给自己再建一个房子。老木匠显然是不愿意的,但思来想去,还是没有拒绝老板的要求。尽管如此,老木匠的活儿干得并不好,他用那些最好的料子完成了一个最粗糙的房子。

房子建好之后,老木匠向老板交工。老板告诉他,这座房子是自己送给他的礼物。一瞬间,老木匠僵住了,看着这样一个粗制滥造的结果,他的脸红了。他羞愧无比,并且不得不自食恶果。

生活中,老木匠的故事频频上演。做事懒散,心不在焉,专注不够,三心二意,这一切都阻碍了我们发挥自己的真实才能,我们不得不一次次住进自己亲手造出的粗制滥造的房子,自食其果。

素质、能力,这些可以练就出的外在技法,往往不是推动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忽视问题,对凡事漠不关心,没有持之以恒的心态,这才将人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机遇的确不是等来了,甚至于,世界上并不存在机遇,那些人们可见的他人成功的法门之一——逢得机遇,只不过是不曾有生命缺失的人,自然而然的一种成长状态罢了。

老生常谈的故事,所透视出的道理见仁见智,而每一种道理,都是工匠精神不同层面的展示,这其中有执著、信心、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