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 聚焦一事,方成万事

聚焦一事,方成万事




世界上的每个人在具备一定外在条件及内在条件下,都是可以获得某种渴望的成就的,而这里所谓的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并非遥不可及、难以具备的,或者更直白点说,那些伟大的成就大多都是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产生的。这种方式,即是专注。

有意义的专注,能产生能量的巨大价值的专注,自然是建立在无限重复的基础上的。当年,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最初步入写作行列时,他的老师便教会了他一种非凡的“能力”。老师告诉他,不必跟他学习任何写作技巧,只要走上大街,看着街上来往的驾驶马车的车夫,盯住其中一个,之后若是能把这个车夫的特质描述出来,并与其他车夫迥异,那么在写作上也就“无师自通”了。果然,莫泊桑这样去做,他得到了闭门造车一般的写作训练所得不到的心灵力量。

还有一个人,他是颇有名气的说书人,有人曾问他为何他的眼睛看起来特别有神,目光炯炯?说书人道出缘由:每天晚上,他都会点燃一炷香,之后将所有灯都关上,用半个小时的时间盯着那一炷香,日复一日,几年后,眼睛便自然透着常人所没有的光了。

毫无疑问,成就莫泊桑成为文豪的原因,与令说书人眼睛有光的原因一样,皆是因为他们专注,且在持续不断地重复着一件事,经年累月,由此产生的力量便是令人瞠目结舌的。

世上的人大多智商相仿,有些看似平庸之人却能取得不俗成就,并非是他们突然获得了“天赋异禀”,而是他们比别人更努力、更用心,更能持续不断地做简单的事。

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曾说:“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从简单到不简单,从容易到不容易,中间即是以专注为桥梁,藉由重复之力,终而方能缔造世间奇迹。

相反,如果一个人把精力和专注力分散到更多领域,或者说,总是在一股短暂热情的驱动下频繁更换目标,这显然是不专注,而结果会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有这样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表现出色,成绩优异,个人素质极高,步入社会后,最初在工作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也超出同龄人,同时,他也与其他不少有志的同龄伙伴一样,对未来充满希望,且积极进取。

按理说,这样一个优秀青年,将来的人生之路必然是一片坦途的,他在周围人眼中也确实是个前途无量之人。然而,10年过去了,他仍然平庸,甚至身上的激情尚且不及10年前那些比不上他优秀的同龄伙伴。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在这10年中,他曾制定过很多人生目标,注册会计师、考托福出国、开公司当老板……他的这些目标都很不错,可问题是,却没有一个是从他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的。直白点说,他好高骛远,且无法聚焦于一事,终而万事难成。

就这样,他的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做白日梦”上,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会如何,当年那股冲劲和干劲,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在每一个目标上的耗损上消磨殆尽了。

人的生命有限,哪里有更多精力同时把几件事都做得十分出色呢?又或者说,在我们短暂的人生当中,若我们有幸以重复之力把一件事做得尽善尽美,也足以博得他人的赞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饱足了。

1958年,牛根生出生于呼和浩特。20岁时开始参加工作,用了5年的时间种草养牛。1983年时,他进入了伊利集团,最开始只是做一名普通的洗瓶工。可就是这样的简单工作,他几年如一日,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当上了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9年,属于牛根生的人生春天如约而至,他创办了蒙牛乳业,成为董事长兼总裁。几年后,他将个人股份全部捐出,成立了“老牛专项基金”。

在牛根生埋头苦干的岁月里,他的时间只花费在种草、养牛、挤牛奶上,此外无他,这即是他能给成就属于自己的伟业的基础又强悍的力量。

“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这是蒙牛人的“心里标记”,它时刻提醒着所有蒙牛人,蒙牛只做一件事。

后期,随着业态发展,不少同行都有了新的战略布局,可蒙牛依然在乳业这块地上精耕细作,没走一些企业所谓的“多元化”,也就自然可以聚焦更多的能量于乳业上。

除了以乳业为基,持续深挖外,蒙牛在其乳业上亦是谨守“聚焦战略”。最初,蒙牛成立不久,在市场上淌水时,便只在六七个产品上下功夫。多年之后,至2000年时,它们仍只有这些产品。反观酒泉的一家乳制品企业,其产品都可以在展览室陈列了,其产品多达40多种,这是让人眼花缭乱。

在展览室中,那位手握40多种产品的厂子喜上眉梢,乐不可支地说“去年我们销了5万多元,今年的发展态势非常好,计划做到48万元的销售额!”

48万,听上去也不少,可只有六七个产品的蒙牛,那时已是销售额达2个多亿的亿元级企业了,两者真有天地之差!

牛根生曾说:“企业成功屡试不爽的招数,聚焦,聚焦,再聚焦!”

的确,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在工作岗位上,抑或是生活中,只用心做一件事,懂得慢慢积累,便更容易获得成功,精力分散,力量分散,“破坏力”也就越小,由此付出的“成本”反而可能会越大。所谓“滚石不生苔”,若想要有收获,必须得在一个地方安安稳稳,深扎其根。

不少人都觉得中国在跳水这一体育项目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提起跳水,潜意识中便觉得中国必定会拿冠军,为什么呢?这是中国几代跳水健儿的努力才在大众中形成的“惯性”效应,而这种惯性的形成,其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有人曾研究过中国的跳水冠军,发现他们基本都要用差不多10年的时间反复练习同一个动作,如此枯燥乏味的简单举动,却为祖国赢得了无数的鲜花与盛赞。可是,谁又能想象十年如一日的重复之举到底有多艰辛呢?

每一种成功都非一蹴而就,在看似简单的背后,是一连串的波折与坎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用10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是可以预想的。任何一个组织、团队、个人,想谋求发展、做出成绩,若不做到专注一点、持续重复,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登顶的。

都说“庸人爱自扰”,这是因为庸人常常要把更多时间用在思考如何不被人“看扁”、“瞧不起”上,在面子上大下功夫,却在脚踏实地上大打折扣。其实,专注自己的事,重复做简单的事,最初对我们个人的心态要求,即是放下所谓的“架子”,踏实去做、用心去做。

已经成为千万富翁的李惠,凭借着修鞋美容问鼎了自己辉煌的人生,她攀上这座事业高峰之前,也一样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当年,她曾到一所学校的大门口修鞋,她把修鞋箱摆在食堂门口,喊出了“免费给同学们擦鞋,欢迎交流择业经验”的口号。她的举动令所有学生都为之惊叹,可李惠却不以为然,她有自己的打算。

那时,李惠的丈夫承包工程,赚钱不少,他觉得妻子的行为实在有些不可理喻,且认为她的“生意”的确是小打小闹,折腾不出什么名堂来。可是,几年下来,当夫妻俩计算当年收入时,丈夫却瞪大了眼睛——李惠的收入居然是他收入的数十倍!

其后,李惠开始在扩充门面上花心思,一家变两家,两家变四家……后来,她的门面达到了2000余家,她做起了擦鞋连锁店,并成为业内传奇!

拥有财富之后,李惠依然行事低调,心态平稳。她曾说,放下架子,冷静地面对形势,坚守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相信但不迷信,即使成功也要保持低调;从最平凡的工作着手,把一件事情做深做透,并最终将一个职业做成一份自己的事业!

每件事都可能因为专注而变得伟大,前提是我们能够克服因重复而来的“孤独感”。当我们拥有了一份平和之心,泰然处事,以一心行万事,聚焦一点,持续发力,奇迹也将被我们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