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无师自通心理调节 > 七、遇事别钻牛角尖

七、遇事别钻牛角尖




偏执的人头脑中的非理性观念占优势地位,喜欢走极端。所以,想要改变偏执行为,必须先理性地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

心灵故事

王龙有个外号,叫“偏执狂”。这个人小心眼儿,遇事特别喜欢钻牛角尖。即便是芝麻绿豆大点儿事,他也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一次,同事说他一句,“你怎么心眼儿这么小!”王龙当场翻脸,跟同事大吵一通。自那以后,尽管同事想方设法想缓和与王龙的关系,但他就是不买账。

只要一有机会,王龙就会找对方的碴儿,开会的时候对着干、私下里冷嘲热讽,在办公室里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最后,同事实在受不了王龙的脾气,只好辞职离开了。但从此之后,其他同事都不愿意和王龙打交道了,生怕惹着他没好果子吃。

“偏执”表现为:第一,极度敏感,对他人给自己造成的伤害和侮辱耿耿于怀;第二,思想行为固执死板、心胸狭隘、爱嫉妒,对他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会在他人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指责他人;第三,自以为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习惯性地将失败、责任归咎于他人;第四,很自卑,习惯过多、过高地要求他人,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遇到问题极易从个人感情出发,带有相当的主观片面性;第五,建立家庭,常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

根据某调查显示,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占心理障碍总数的5.8%。而且由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的态度,并不认为自己属于此类人群,所以实际比例应该超过这个数。当偏执性格的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也很难改变,反而会陷入更加难以言喻的痛苦之中。通过外界的指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偏执问题,但是因为外界的指导很难持续存在,停止之后又会陷入先前的状态中。因此,偏执型人格障碍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

造成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总结来说:

1.早期失爱。在儿童时期处于不被信任、经常被指责或者其他否定的家庭环境之中。

2.后天受挫。在成长过程中接连不断地遭受生活的打击,经常遭受挫折,如经常受到侮辱或冤屈。

3.自我苛求。对自己的要求标准不符合实际,超出能力范围,与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构成矛盾,但又不愿公开承认这些缺陷。比如,身高过矮、容貌不够出众等。实际上,潜意识里正因为这些不足而感到自卑。

4.环境异常。特定的环境也会导致人产生偏执的心理趋向。例如,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愿意与他人谈论家庭;经济拮据的人会回避与他人谈论经济收入等。

偏执型人格的人在家不能与其他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最后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因此,如果发现自己有这方面的倾向,就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不良心理,让自己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

 心理调节

偏执的人头脑中的非理性观念占优势地位,容易走极端。因此想要改变偏执行为,必须先理性地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如我只相信自己,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当别人对我发起进攻时,我应当立刻予以反击,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等。应当对这些观念加以改造,将其中偏激的成分去除,如这个世界上好人与坏人是同时存在的,这样才是平衡的,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当别人对我发动进攻时,立刻反击未必是上策,我应该首先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受到了攻击。

当原本偏激的思想再次出现的时候,就应当把已经改造过的观念默念一遍,以此阻止自己可能出现的偏激行为。如果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将偏激行为表现出来了,就应该在事后对当时的想法进行分析,然后做出理性的思考,以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

偏执的人容易对他人或周围的环境产生敌意和不信任感,所以可以采取以下的训练方法,以增加克服敌意和对抗心理的成功率:

要时常提醒自己,避免陷于“敌对心理”的旋涡当中。在事先进行自我提醒和警告,待人处事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对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要懂得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要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学会向你认识的人微笑。刚开始时,你可能会感到很不习惯,会做得不自然。但请坚持这样做,而且要努力做好。

在生活中要学会忍让。在生活中与他人发生冲突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需要做的就是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怒火将自己点燃,只有这样你才能逐渐地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看到自己的改变。

准确地了解和评估自己。不能夸大自我,也不能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过分贬低自己。要实事求是地从客观角度对自己进行评价,既要承认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

关注他人。在关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要怀着一颗爱心和同情心看待他人。要在强调自我的同时对他人释放自己的爱。要有较强的奉献精神,要对生活抱有入世的积极态度。关注他人也是对“自我中心”的反省,只有让自己置身于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当中。

探寻精神生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人们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物质享受造成了许多人追求的表层化。看重物质的同时,更应该探索精神世界。只追求物质进步会让人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满足,但是在短暂的满足感之后便是深度的空虚。因此,如果希望内心和谐宁静就需要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上去追求,单纯地追求其中任何一项都无法从偏执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