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无师自通心理调节 > 九、为什么要猜疑别人?

九、为什么要猜疑别人?




当一个人掉进猜疑的心理陷阱之后,必然会对他人失去信任。例如,看到有人背着他讲话,便怀疑人家在说他坏话;领导对他的态度冷淡了一些,就会觉得领导对他有了看法等。如果不能及时地阻止这种不良情绪的发展,便会由怀疑他人进一步变为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从而失去自信。

心灵故事

李永安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有一次他在法国巴黎的街头写生。那天天气非常炎热,李永安一边画一边擦着汗,这时一杯水出现在他的面前,原来在他画画的时候,一个法国女孩一直在他的身后看着,在看到李永安满脸汗水后,便端了一杯水过来,想让他解解渴。

可就在李永安端起水杯的时候,他突然想到,如果水里有安眠药怎么办?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怎么会给一个毫无关系的画家倒水呢?这时法国女孩冲他笑笑走了。李永安立刻将水杯放下,摸了摸口袋中的钱包,发现没有丢,才继续放心地画画。晚上回到住处,想起白天发生的事情,李永安感到十分羞愧。

对那位法国女孩来说,给画家倒水是出于对艺术的尊重和对艺术家的敬仰。而李永安却因为自己内心的疑虑和防范误会了好意。在现代社会,我们所受的教育总是使我们时刻与陌生人保持距离。对陌生人的微笑、陌生人的付出保持戒备心理,也正是由于这种不信任才造成了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

猜疑心理表现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过重。所谓自我牵连是指总认为什么事情都与自己有关,对他人的言行过分地敏感,多疑。当一个人掉进猜疑的心理陷阱后,对他人失去信任将是必然的,同时损害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例如,看到有人背着他讲话便怀疑在讲他的坏话;领导有时因为别的原因对他的态度冷淡了一些,就会觉得领导对他有了看法等。如果不能及时地阻止这种不良心理的发展,便会由怀疑他人进一步变为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从而对世界、对生活失去自信。

心灵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的行动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到世交吕伯奢家。因为两家关系不错,所以吕伯奢一见曹操来了,便让儿子杀一头猪来款待他。这时曹操已是惊弓之鸟,听到吕伯奢儿子的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疑心大作,以为吕伯奢要杀了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将吕伯奢一家给杀了。后来才发现,这竟然是一个误会。

曹操的猜疑心理已经达到了病态的程度,害人害己。那么,如何克服猜疑心理,以阳光的心态待人接物呢?

 心理调节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当自己陷入猜疑心理时,可以暗示自己:“他们并没有在讨论我”或者“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我好,是善意的,是我多虑了”。并且转移自己的思想焦点,多想一些生活中美好的事情。

理性思考,避免无端猜疑。当猜疑心理萌发时,首先要考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理由是什么,不要朝着强化猜疑的方向思考。在做出决定以前,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很多时候,猜疑来源于对事物认识得不全面。当人际交往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应该坐下来,通过谈心消除误会,从而避免许多冲突和矛盾。

远离喜欢搬弄是非的人。许多时候猜疑正是因为听信了流言而产生的。与喜欢搬弄是非的人在一起,难免会成为猜疑心理的受害者。

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善猜忌的人大多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要求苛刻。如果不把别人的言行变化看得那么严重,许多无端猜疑便失去了发生的可能。

总之,在面对身边人的时候,要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一点儿。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畅通无阻,首先请打开信任口袋,接纳更多的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这样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而用信任换回来的朋友,将是我们前进道路上最为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