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无师自通心理调节 > 十四、做人要大大方方

十四、做人要大大方方




人际交往中,过分怕羞的人很难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从而阻碍人与人间的正常沟通,无法同他人深入地交流。因为害怕言行有失,导致承受过重的心理负担,整日陷于自己编织的羞怯陷阱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心灵故事

小周是一个忠厚老实、工作勤奋、待人诚恳的小伙子,同事和领导对他的印象都不错。但小周有一个缺点,就是人比较腼腆,在人前非常害羞。单位开会的时候,他从来都是躲在角落里,即便领导点名让他发言,他也是连连摆手、支支吾吾。遇到陌生人,小周就浑身不自在,总想躲得远远的。尤其是在女孩子面前,他更是手足无措,紧张得涨红了脸。这个毛病已经严重影响了小周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到了适婚年纪,却连个女朋友都不敢交。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十分害羞的人。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不喜欢与他人竞争,不愿意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不善于交际、遇事犹豫不决。但是,容易害羞的人往往又勤于思考,常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为别人着想。

当然,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开朗的人,他们一方面对自己非常有信心,为人处世很少拘谨,能够抓住那转瞬即逝的机会来展现自己的才能。但另一方面,此类人比较容易冒失行事,与他人起争端,从而得罪或者伤害别人。

因此,害羞和开朗究竟孰优孰劣,不能简单地做结论。但无论怎样,它们都不能超过一个适当的“度”。过度的羞怯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使人消极保守,容易陷于自我编造的世界中,不利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和事业发展,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

通常紧张是羞怯的主要表现。从心理感受的角度讲,羞怯的人会强烈地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或者有什么不得体的地方,而别人一定都看在眼里。此类人会觉得别人都知道该如何听懂别人的话,该怎样应对某种场景,只有自己像傻瓜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对当前的情况不知所措。

有一些人则对自己的形象极为敏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特别希望能给对方一个好印象。从而导致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总是显得异常紧张而手足无措。这种情况在一些有形象焦虑的年轻人身上十分常见。

一般羞怯的人会表现出明显的生理症状,如心跳加速、思维混乱、脸红、语无伦次、举止失常等,其中脸红是最常见的外部表现。当人们遇到某位权威人士、暗恋的异性或身处大众面前时,羞怯更容易发生。

许多害羞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外向、大方一些,以适应开放、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然而,许多尝试都失败了,于是羞怯的人认为这种改变总是非常困难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改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想要改变自己羞怯的毛病,就需要先弄清楚造成羞怯的原因。一般情况下,羞怯是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所致的,其中,后天的教育以及周遭的环境和长期以来的行为习惯是造成羞怯的重要因素。羞怯通常被分为以下三种:

1.气质型羞怯。这种类型的羞怯者属于典型抑郁质的,他们的神经活动比较敏感,对外界的刺激有较高的感受度,但是耐受性较低,偏向待在安静的环境以回避刺激。他们一般说话时低声细语,无论做出什么言行都要思前想后,顾虑重重,遇见陌生人容易脸红,羞于交往。

2.认识型羞怯。这种类型的羞怯者一般是由不正确的认识引起的。这一类人时常担心别人否定自己,对别人的评价过分在意,生怕自己的言行被别人否定,追求一种自我安全感。因此,当他们面对别人时,便产生过分的自我关注,“我的发型是不是有问题”“我的行为是不是合适”“我的站姿是不是好看”或者“我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怎么样”等。

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一定会发现,自己越是关注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越不自在;越是想要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自己的言行举止越是让他人感到不自然。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必然会导致人们胆小怕羞。认识型羞怯的人一般在小时候并不怕羞,无论是在众人面前讲话,还是与他人沟通都很自然,但是长大后反而变得胆小怕羞了。

3.挫折型羞怯。这类人原本并不怕羞,性格多半是开朗的,交往也非常积极主动。因为在生活中遇到过某种挫折,担心类似的挫折再度发生,从而变得胆怯怕羞。根据研究人员的观察,那些在孩提时代并不怕羞的人在进入学校之后,由于学习、身体、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原因,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以及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与评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羞怯。

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童年时家庭的抚养环境造成羞怯的。有些家长不鼓励甚至反对自己的孩子与同年龄的孩子玩耍,或者周围没有同龄的儿童玩伴,这也会在无形中让孩子形成一种内向而羞怯的性格。挫折型羞怯在羞怯人群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

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羞怯,都会造成难以与人亲密相处,导致人际交往困难。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过分怕羞的人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阻碍了人际间的正常沟通,使自己无法同他人深入地交流。唯恐言行有误,导致羞怯者承担了过重的心理负担,整日陷于自己编织的羞怯陷阱之中,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心理调节

克服害羞的心理,大大方方地待人接物,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

全面认识自己。人们的性格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如果你已经形成了羞怯的性格,那么请不要刻意追求外向和奔放的性格。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羞怯”是弱项,看清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样才能减少别人关注你时的羞怯感,你与别人的关系才能变得更加友好而亲密。

待人要真诚、热情。要想别人喜欢并且乐意与你交往,就必须学会尊重别人,不要给别人一种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印象。不然,尽管主观上想要克服羞怯心理,终究会因为客观上的原因回到羞怯的状态。为人要热情、开朗,只有表现出乐于与他人交往的态度,别人才会与你进行沟通。终日沉默不语、表情凝固,别人便不愿与你搭话。别人愿意与你交谈,前提是自己善于并乐于表达,并让别人在与你交谈的过程中获得乐趣,这样你才能逐步地摆脱羞怯心理的阴影。

关注他人。避免羞怯的关键就是要减少过度的自我考虑,多为他人考虑,多思考如何与他人交流。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他人的爱好和行动,只有了解了对方会对怎样的话题感兴趣,才能投其所好,勾起对方与你交流的兴趣。这样别人便会觉得你容易接近,也就容易成为好朋友了。

培养自信心。造成羞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自信。事实上,自信并非凭空而来,它缘于对自己熟悉领域的高度认知。任何人在讨论自己熟悉的内容时都会比谈论自己完全陌生的话题更有自信。社交场合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避免与别人讨论自己不了解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在讨论时避免自己犯下低级的错误,还会让你在特定的领域与他人顺畅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