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迷人的液体 > 肥皂的清洁剂角色

肥皂的清洁剂角色




但是肥皂不仅能去除油脂,还能去除附着在油脂上的细菌。用肥皂洗手,是防止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尽管肥皂作为清洁剂效果很好,并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就已诞生,但是将肥皂作为常规的清洁与个人卫生用品是现代才出现的。

纵观历史,不同文化对待肥皂的态度迥然不同。罗马人并没有真正使用肥皂,他们更喜欢机械地刮去身上的汗水和污垢,再用热水和冷水依次冲洗,这样便干净了。他们的公共浴室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杂的基础建设工程提供了热水与冷水。在欧洲,随着罗马帝国的毁灭,维持公共浴室的基础设施化为一片废墟,于是浴场也就不再流行。拥挤的城镇没有洁净的水源入口,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洗澡这件事存在健康隐患。在中世纪,许多欧洲人认为疾病是通过瘴气和浑浊的空气传播的,于是他们想到,洗澡会使毛孔打开,特别是用热水的时候,这就更容易让人感染一些疾病,比如鼠疫(它还有个更出名的称呼叫“黑死病”)。在这一时期,洗澡也和道德因素有关,要想神圣得像隐士或圣人一般,就要拒绝舒适与奢华。你的身上越臭,你就越接近上帝。

这种关于清洁的特殊态度并没有出现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因此来自东方的旅客就会发现,即便是皇室出身的欧洲人,身上也是脏兮兮的,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就像我们以现代视角审视他们一样。但是,过去的文化规范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往往都是令人作呕的。不久前,吸烟还是很正常的行为,办公室、餐馆、酒吧还有火车上,到处都充斥着烟味。我还记得有一次在飞机上抽烟也是被允许的。如今,我们却带着恐惧与困惑的心情,回顾自己当时是如何陷入困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欧洲人肮脏恶臭的时代,或许并不那么令人惊讶。

和吸烟一样,不洁的后果通常不只表现在审美方面。19世纪时,医生检查完分娩的妇女后,会在病床间来回穿梭,却从来都不换衣服或洗手,而这在当时是十分正常的。这种做法导致了分娩过程中产妇与婴儿难以置信的高死亡率。1847年,匈牙利一位名叫伊格纳斯·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的产科医生指出,医生在接触病人之前需要用加氯的石灰溶液[21]洗手,病人死亡率会因此从20%降低到1%。然而,医生们对此不以为然,仍然不相信他们手上可能携带着感染物,大量患者因感染而死。直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一位名叫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的护士发起了清洁运动,这一主张才被普遍接受,先是在军事医院,随后被更广泛地应用开来。最关键的是,她采集了统计数据,并发明了新型的数学图表,向医生和公众展示了她收集到的有关疾病和死因存在必然联系的证据。随着科学证据逐渐增多,细菌理论也慢慢被医生和护士接受,用肥皂进行卫生清洗也成了医院的普遍做法。当然,并非所有的肥皂都“生而平等”,肥皂在保持人们清洁与健康方面所扮演的新角色,出现在工业化与市场化共同塑造现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时期。肥皂已经做好准备,从日用品向商业产品过渡。



洗衣液会刺激皮肤吗?


在4万英尺的高空中,在飞机上的一间小厕所内,我也希望用肥皂来完成一次过渡:从疲惫的旅行者变为一个精神饱满、干净利索的人。我在飞机厕所的小脸盆里洗手,在镜子中审视着自己。我的眼睛发红,周围的皮肤看起来又干又皱,而我的脸则透出一种病态的黄色。我检查了一下灯泡,看它是不是蓝色荧光灯。的确如此,“这或许就解释得通了,”我心想。不过,在后来进一步的检查中,我发现我的衬衫领子上沾了一点儿黄色的咖喱酱。苏珊也没提醒我一下,当然了,她又何必这么做?我本能地想用唾液把它清除,可它处在我的下巴下面,所以我不得不照着镜子进行整个操作。但我唾液中的酶对于黄斑(可能是因为咖喱酱含有姜黄)似乎没起什么作用,事实上,弄湿了衣领之后,污渍扩散得更大了。擦拭了5分钟后,我听到厕所的门上发出几下“啪嗒”的声响,而我把事情弄得更糟了。

洗衣粉是最早基于肥皂诞生的工业品之一。每个人都要洗衣服,卫生与清洁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形成了19世纪人们对社会地位和阶级的判断标准。如果你穿着脏衣服去参加聚会、去教堂或是其他宗教集会,人们不仅会觉得你贫穷而卑微,还会更多地将其归咎于不道德。恶臭与肮脏不再是美德的象征,细菌与疾病则与不卫生的坏习惯有关。因此到了1885年,当牧师亨利·沃德·比彻(Henry  Ward  Beecher)宣布“清洁仅次于虔诚”时,他表达了一种被普遍接受的主张,即道德与精神都会表现在物质层面,肥皂正是确立物质这一崇高地位不可或缺的辅助品。

与此同时,铁路和报纸的普及,将人们汇集在了一起,也让一条信息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成为可能,肥皂品牌因此家喻户晓。在美国,宝洁公司(P&G)成为肥皂行业中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保洁公司于1837年在辛辛那提成立,由英国移民威廉·波克特(William  Procter)和詹姆斯·甘波尔(James  Gamble)经营,销售蜡烛和肥皂,这两种产品都是使用当地肉制品行业的副产品牛油制成的。但是由于鲸油的普及以及后来煤油的普及,蜡烛行业开始衰退,肥皂市场却在增长。宝洁公司发明了“象牙”香皂,投入巨资在全国范围行销,并在各大报纸和杂志上投放广告。后来,随着收音机在20世纪20年代被发明出来,宝洁公司开始赞助连续剧,听众主要是白天独自在家洗衣服、干家务的女性。这些连续剧非常受欢迎,并且最终以赞助它们的商品命名——肥皂剧。

洗衣机的发明,让人们(主要是女性)从洗衣服这项苛刻的社会活动中解放出来。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清洗脏衣服的全新的产品。肥皂作为洗衣服的主要伴侣已经延续了近5  000年,却在忽然之间升级变成了洗衣液。洗衣液是清洁物质的混合物,既含有肥皂这样的表面活性剂,也有一些其他的成分,因此清洁效果更强,对环境的污染也更少。在肥皂中,分子中带电且亲水的头部会被水中的钙吸引,所以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水质偏硬的地方,钙就会附着在肥皂上形成浮沫,就像硬水与茶之间发生的反应。不过,肥皂的浮沫看起来有些不同,这是你用肥皂洗手时,手上沾到的白色物质。浮沫不仅会造成不便,也浪费了肥皂;肥皂要是太少,就不能发挥清洁作用。除此以外,它还会在衣服上留下难看的灰色残留物。

如何避免出现肥皂的浮沫呢?那就得让肥皂对钙的吸引力弱一些。化学家发现了一类新的分子,它们很像肥皂,有着亲水的头部和亲油的尾部,但是利用这些分子时,化学家可以小心翼翼地控制电荷,使它们对钙的吸引力下降。它们都是新型的表面活性剂。

随着人们对清洁剂的需求不断增长,制造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公司雇佣了他们所能找到的最优秀的化学家,希望能制造出更好的清洁剂。他们开发了含有温和漂白剂的清洁剂,与那些形成棕色斑点的物质进行反应,用化学手段将其去除,由此可以更好地保持衣服的白色。他们还将荧光分子加入洗衣粉,称其为荧光增白剂,附着在白色衣服的纤维上,并且在洗完以后一直保留下来。荧光增白剂能吸收肉眼看不见的紫外线并发出蓝光,使织物看起来“比白色更白”,这也成为很多清洁产品公司的广告语。如果你去夜总会,便会发现它们的工作原理:舞池里的紫外线激活了你白色衣服上的荧光分子,并使它们发光。

表面活性剂的范围也扩大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的头部像肥皂一样带负电荷)的出现,不只是为了避免浮沫形成并去除污垢,也是为了防止它们在洗涤过程中重新在衣服上沉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的头部带正电荷)则被开发为织物的调理剂。此外,还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的头部是中性的),即使在低温条件下也能去除污垢,并且比大多数其他类型表面活性剂的泡沫更少。避免泡沫产生是很重要的,泡沫不利于去除污渍。如果洗衣机填满了泡沫,也会变得不好用,因为泡沫很难被冲掉。事实上,洗涤剂中往往都含有消泡剂来抑制气泡的产生。

大多数洗涤剂都添加了生物酶,以减少洗衣服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酶有助于切断污渍中蛋白质和淀粉的化学反应,故而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去除污渍,这让低温洗衣机更有效,由此节省能源和金钱。我们管这种酶叫生物酶,因为它们源自生物系统中的天然酶,它们在降解和清除体内不需要的物质时,发挥的也是类似作用。英国有两种类型的洗衣液:生物型与非生物型。生物型洗衣液含有酶,尽管它们洗得明显更干净,但是非生物型洗衣液依然有人用,因为长久以来一直有个说法:生物型洗衣液会刺激皮肤,虽然这从未被证实。

早期商品洗发水所用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