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 知识创造的模型

知识创造的模型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会构成一系列知识创造的过程。知识创造是在丰富隐性知识的同时将其显性化,然后对显性知识进行组合,并结合实践再次形成新的隐性知识,这是一个动态的螺旋运动过程,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社会化(Socialization):隐性知识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外显化(Externalization):隐性知识产生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组合化(Combination):显性知识产生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内隐化(Internalization):显性知识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我们取英文的首字母,将这个过程命名为SECI模型(见图1-3),它不是仅在个人、集团和组织等封闭领域内展开的,还需要将其引入社会情境(的知识)来动态地实现。

图1-3  知识创造的一般原理——SECI模型

社会化主要是以面对面的方式共享、获得、增加隐性知识的过程,其中超越主客体的共同经验和直觉很重要。典型的例子如学徒制、企业中的工作现场培训(OJT培训,全称为On  the  Job  Training)等,徒弟通过观察、模仿和训练来领会师父的诀窍,通过工作现场培训,上司和技能娴熟的老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把必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传授给普通员工、新员工们。此外,与客户的共同体验也能使自己置于社会情境当中,与情境中的知识融为一体,进而获得知识。

在外显化的过程中,个人与集团的相互作用关系成为媒介,怀有想法(隐性知识)的个人通过小组讨论与他人共享想法(隐性知识),将其同更高阶的理念、前景结合起来变成语言(显性知识),进而反复推敲语言的表达,创造出含有新观点的概念。

组合化指的是显性知识的获取和组合,它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已有的显性知识(外显化的概念)系统性地组合起来进行重构,催生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内隐化是把显性知识变成隐性知识的过程,即把显性知识吸收、消化,升华成自己的知识。那么对实验或现场的成果的反省就显得很重要,这些成果作为自己想法的结晶(如商品、技术、软件、服务等)被投入市场,与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等一同创造新的知识,不断形成SECI模型的循环。个人在汲取社会情境中的知识的同时,能动地改造周边环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这四个部分大致与前文列举的四位哲学家的世界观、知识原型一一对应(见图1-4)。

•  西田几多郎:以纯粹经验为出发点,重视直觉,对应着社会化的知识原型。

•  柏拉图:追求本质,对应着重视对话、隐喻的外显化过程。

•  笛卡儿:重视分析性、逻辑性思考,对应着分析与综合的组合化方法论。

•  杜威:对应通过实践不断学习、领会的内隐化过程。

图1-4  知识创造的四个模型与哲学的知识原型

当然,哲学家们并没有使用社会化、组合化等概念,我们只是想说明这种对应关系。比如笛卡儿没有说自己的知识原型是组合化,但他的四条确证性原则其实就是分析与组合的知识。

这四种原型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最接近哪一种?应该采取哪一种?毫无疑问,四者都很重要,我们应该把它们作为在矛盾中转化、实践、螺旋发展的知识,含英咀华,为我所用。

本茨和夏皮罗指出,在当今纷繁复杂、纵横交错的知识环境中,追求知识的基本方法是综合运用各领域的知识来接近现实。他们的做法就是从日常出发,围绕现象学、解释学、批判性的社会科学乃至佛学,以螺旋状的形式解决问题、深化研究。10

为了生存的知识

四位哲学家以各自的视角把人类创造知识的动态过程发展成知识的原型,用各自的方法反复追问“不容置疑的、绝对的普遍真理”是什么。知识社会,把这些知识的原型当作范式应用于“知识创造”将带来显著效果。知识就是生存的力量,通过引入哲学的视角,知识工作者能够把知识创造的过程与自己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现实地、能动地思考,从人类的知识宝库中找出适合自身的知识创造的方法论来学习。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追求的知识绝不是绝对的普遍真理,而应以实践的形式深入现实和经验中去。因此,我们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能拘泥于一家之言。

19世纪初期的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被誉为社会学之父,他指出社会现象也应该从笛卡儿的确证性观点出发进行科学的观察。当时的哲学思潮动辄陷入抽象思辨、超越论和观念论,对此他批判说:“绝对的准则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的。”企业经营的最前沿亦是如此,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知识,也没有万世不变的绝对的商业模式或经营方针,在激荡沉浮、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必须努力生存、生生不息,时刻不能松懈。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用“线段之喻”来说明人类接受了追求理念的教育后,逐渐从臆断或感性世界上升到知识或理性世界。11如图1-5所示,线段表示受教育者的智慧随着年龄和课程由低到高的递进过程逐步发展变化,童年、少年时代,知识由模仿上升到信念(B—D—C);从青少年时期到成年,知识由臆断上升到悟性(B—C—A);50岁后依然接受教育,认识事物的方式由感性上升到理性(B′—C′—A′)。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实践,从中发现、创造、更新知识和真理,只有这样的知识创造方法才能走向成功。

图1-5  “线段之喻”表示的教育计划的阶段

注:山川伟也《古希腊思想》,根据柏拉图《理想国》进行的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