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 第二章 从社会科学看知识创造的知识

第二章 从社会科学看知识创造的知识




在第一章中,我们以传统哲学的知识为抓手,着眼于过程,讨论了知识创造是什么,介绍了在产生知识的同时个人与组织也得以发展的综合性运动,即SECI过程。其中我们最重视外显化,因为它是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换,是不同类型的知识间的转换,需要花费巨大的智慧能量来创造概念。

那么在第二章中,我们将聚焦于意义和概念在知识现场的创造过程,讨论关于社会科学的知识。因为社会科学以分析、理解、说明人类社会及经济现象等为目标,是观察或创造人类的意图、动机和价值观等“看不见的东西”的知识的方法论。

通常认为,近代科学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中社会科学是社会学、经济学、经营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统称。在此,我们把重点放在社会学的方法论上,在这个领域,自然学科的实验没有效果,确立关于社会现象的方法论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接下来我们首先概括科学知识的方法论的类型及其时代意义与变迁,在“作者笔记”中探讨社学会与哲学的交叉点——现象学;其次以社会学为中心,论述人类学(田野调查)、现象学社会学等知识的方法论;再次,介绍“超验实在论”的方法,它不仅有助于观察“看不见的东西”,还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经济学领域;最后,纵览社会科学包括经营学在内的知识。



第一节  科学知识的方法论的意义与变迁


传统知识的方法论——演绎与归纳

从自然科学开始,近代科学得以确立,它所使用的方法论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传统的逻辑学,其典型代表就是演绎逻辑(deduction),即三段论。演绎基于形式,从一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下面是一个三段论示例。

“所有人都是必死的。”(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苏格拉底是必死的。”(结论)

演绎论证的步骤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必然为真。最近,基于这种理论论证来推进工作的各种逻辑思维方法很流行,不过三段论终归只重视形式,对现实的业务难以发挥实效。笛卡儿也在《方法论》中批评这一形式,他认为逻辑学的三段论以及其他大部分教学规则对于学习未知的事物没有帮助,仅仅有助于向别人说明已知的事物,或不加任何判断去描述不知道的事。

与演绎相反,归纳逻辑(induction)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其典型方法是从一系列事件中找出共同规律或从数列中推导出公式。与演绎不同,归纳时即便前提为真,结论也不一定为真,所以归纳逻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另一方面,无论三段论如何正确,光凭演绎逻辑则无法超越前提,无法产生新的发现,基于此,作为从实验中积累理论的实证性方法,归纳逻辑就有了存在的意义。

从数据到理论的研究方法在培根、穆勒的尝试下最终完成,现在成为统计学的手段,也可以说这种由具体数据推导普遍原理的归纳方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相反,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方法是实证主义的方法。[1]

超越实证科学的界限

演绎与归纳是截然相反的萃取知识的方法,与其纠结孰对孰错,不如把目光转向二者结合产生的科学方法的界限。

想必读者朋友们也注意到科学世界已经出现了较大的思维转向,17世纪以后处于支配地位的实证主义科学日益面临挑战。实证科学(positive  science)基于实验收集数据,根据限定条件进行量化,仅认可实证过的关系,并将其扩展到其他事件中。现在,这种思维依然根深蒂固,没有过时,比如在经营学中,人们通过量化、统计分析企业行为和竞争,提出并验证假设,从而制定策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科学哲学的世界出现了针对要素还原主义和实证科学方法的种种反省。

实用主义的创始人、美国哲学家查尔斯·皮尔斯认为,科学的认识经历假说推理(abduction)或溯因推理(retroduction)、演绎、归纳三个阶段的螺旋发展来探索真理。这种演绎和归纳相结合或超越二者的尝试力求完全把握现象背后的真理的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越来越引人注目。

英国当代经济学家托尼·劳森这样解释演绎、归纳和溯因推理。

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比如“如果乌鸦都是黑的,那么随后出现的乌鸦也是黑的”或“如果所有的铜都导电,那么一截铜就能把电传到手上”。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比如“现在看到的乌鸦是黑的,因此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或“每一截铜都导电,因此所有的铜都导电”。

与光凭现象就得出规律的归纳和不加思考接受命题的演绎相比,溯因推理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层次是不同的,解释是更加深刻的。比如从“乌鸦是黑的”的现象中推导变黑的内在机制(为什么乌鸦是黑的),或从一截铜导电的现象中推导与内部离子传导相关的铜的导电性的本质结构。

(劳森《现实主义社会理论的经济学中的关键问题》)

我们怀疑的是,实证真的靠得住吗?迄今为止,实证主义科学基于实验和经验(即归纳)接近“真理”、获得知识,并将其普遍化(即演绎),但想要从个别的实验、经验中找出普遍规律,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呢?

实验归根到底是科学家的特殊经验,但单纯的经验既不是“事实”也不是“真实”,只有当它成为社会中明确的或普遍的事件,即得到人们的确认时,它才是现实。而只有当它掌握了事件背后的机制时,才能称得上真实。也就是说,“现实”实际上存在不同的层次,但实证主义把现实和经验混为一谈。科学的初衷不是收集表面的数据和实验结果,而是解释隐藏于现实深处的机制和规律。

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时,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哲学家罗伊·巴斯卡旗帜鲜明地倡导这种思维的转向,他提出了“超验实在论(transcendental  realism)”或称“批判现实主义(critical  realism)”,这是一种直观地把握隐藏于现实深处的真正机制进而解释现象的方法。超验实在论认为,(在实验室中无法控制的)社会现象不同于我们主观想象中的存在,它是独立的、真实的、客观的存在,不管我们有没有去观察或认识社会现象,它本身就是存在的。换言之,社会现象不是人们通过脑海中的印象创造的,它拥有自身特定的机制、力量和倾向。因此,如表2-1所示,只有经历了实验、现象、机制各个层次,才能达到真实。

表2-1  经验、事实、实在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