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 第四节 面向新型经营的知识——综合性知识

第四节 面向新型经营的知识——综合性知识




多元化的知识

无独有偶,经营学也需要同样的方法论,我们认为经营的知识正来自对综合性知识的不懈追求。在今后的经营中,知识工作者将扮演主要角色,那么之前讨论的哲学知识的传统观念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前沿理论必然产生直接的影响。

知识有时被称为多面体(polyhedron)(见图2-8),综合性知识反映出作为知识本质的多面体的特性。我们往往无法全面地把握关于事物、现象的知识,但是可以通过从各个角度观察、感知来了解整体。比如“多面体的宫泽贤治”14、多元化人事评价制度等表达都是隐喻。

图2-8  知识是多面体

注:原作为《世界的和谐(Harmonices  Mundi,  1619)》。

所谓的“柏拉图立方体”以五种多面体来说明宇宙的知识,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思考构成世界的元素是什么,他把火比作正四面体,把空气比作正八面体,把土比作正六面体,把水比作正二十面体,正十二面体则是“以太”。开普勒(1571—1630)在《宇宙的奥秘》中使用柏拉图立方体描绘宇宙的结构,这就是以太阳为中心,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五大行星(正多面体)依次外接或内接的知识模型。柏拉图立方体对世界的理解也是隐喻,是用视觉理解知识本身。世界由各式各样的“面”构成,我们不能只看局部,必须具备整体把握的大局观,即多元化视角,可以说多面体的形成就是知识创造。比如理性与经验、主观与客观这类哲学上的对立也是构成多面体的一个面,那么我们可以超越对立,把它们当作整体的一部分来理解。

“知识的知识”即接近知识——真理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对真理的逻辑上的追求,还需要驱动感官与理性、假设与事实、左脑与右脑等多种要素来进行综合。

苅谷刚彦提出了把知识进行组合的“多角度思维法”: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应从多个角度处理复杂问题;不要因“常识”“偏见”的阻碍而停止思考,而应持续地、关联地思考。“偏差值教育”“校园霸凌”“IT革命”“信息化社会”“全球化”等都带有先入为主的色彩,我们要常怀疑、不轻信,正视矛盾,自主思考,站在所谓正解的对立面。

什么是多角度思维法15

(1)创造性、批判性读书法

把文章当作半成品,批判性地阅读,思考“有没有可能改编成别的文章”“如果是我的话会怎么写”“作者为什么写这件事”。

(2)创造性写作

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本身就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契机。

(3)问题的提出与展开

分解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小问题的答案组合起来就组成了原始问题的答案。

(4)发挥概念的作用

除了偏见以外,过度拘泥于个别事件也会导致思考停止,引入概念能有效避免这一点。从“概念化”出发看待事物,从个别事件归纳出普遍规律。

(5)多角度思维的方法

•  重视关联性: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相互关联形成的关系的集合。眼前的某个现象实际上是若干种力量作用下呈现出的一种姿态。

•  发现悖论:关注行为的意外结果→发现悖论→颠覆常识的思考,如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虽然新教徒采取勤俭节约的禁欲主义生活态度,但还是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营利系统这一意外结果。

•  思索问题本身:把理解问题的方式与问题的实质分离开来,回到问题本身,思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持有“提出某个问题会让谁受益,谁又会遭受损失”的视角。

像这样,把若干种调查研究方法综合起来的多元化比较研究法在经营学领域也开始被应用。加护野忠男等所著的《日美企业管理比较》一书揭示了日美企业中的环境适应原理,这是第一个真正把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多种综合性方法引入日本经营学的案例。

综合性知识——对话

那么我们如何从多面体的知识中重新建构完整的知识呢?多面体的各个面包含矛盾、对立,以此为前提,“综合”催生出新的关系。

说到综合,有以下几种模式。

•  整理、组合、总结。

•  化学结合(伴随着融合、异化)。这可以产生新的结构,但水平不高。

•  乘法效应。

•  辩证法的综合——对相互矛盾的正题和反题进行扬弃,即正反合的“合”。

其中我们最重视辩证法的综合,辩证法本来就蕴含了综合性知识的精髓。前面我们提到过黑格尔的辩证法,它揭开了哲学史的面纱,知识方法的辩证法核心正是对话,因为辩证法在英语中是dialectic,在德语中是dialektik,其词源是希腊语dialektike,即对话,通过对话,我们可以提出假设、创造概念等。

在对话中,参与者从各个角度全面地讨论事物现象,通过比较分析人们说出的事实与事实本身,向更深层次的知识靠拢。对于苏格拉底、柏拉图来说,对话就是寻求真理的方法论。

如果话题是单义的,就不会产生对话。比如,数学定义、体育比赛的胜负等都是一目了然的,没有对话的必要。有条理地论述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无需对话。因为这些信息本身没有矛盾,是完结的,在三段论的逻辑中就是结论。但是如果认可前提,那只能说一切都是正确的,因为以命题为前提的逻辑思考无法怀疑原命题。因此,在某种情况下直接面对实际问题时,我们一旦被问到“那么究竟是什么呢”,就会无所适从。

反过来说,要想使对话成立,必须具备敢于怀疑前提的开放性思维,比如用辩证法的综合或改变角度审视问题,或把问题分解开来。在创造概念时,有时灵机一动就能想出好点子,这不单是联想,还追求更高水平的概念,因为其背后是对话和知识创造的螺旋运动,可以说把知识千锤百炼、淬火成钢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如果把从社会科学事例中学到的知识的方法的精华萃取出来,那就是原封不动地接纳行为的现场和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运用隐喻发现背后隐藏的结构和因果关系的过程。此时演绎与归纳也可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实实在在地创造知识。这个过程也适用于以哲学知识为支撑的SECI模型,其关键在于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并进行辩证法的综合,以此方法方可见不可见之物(见图2-9)。

SECI模型是把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旨在解释潜在的机制,二者不是毫不相关的,它们共同组成横轴与纵轴,成为综合性知识的方法论。通过知识创造的过程,潜在的机制能够作为概念和知识被人们认识,结构得以显现。

这不是纸上谈兵的空想或决策的技巧,而是为了在我们生活的时空、场所中(或在企业中与组织一起)真正创造出知识的本质性的“知识训练”。我们并不否定逻辑思考、战略性思考等,它们是有效的技巧,能够为眼前的问题指明方向,但仅靠这些无法形成诸如商品具有怎样的意义或本质价值等有深度的思考,因为逻辑方法只是处理信息的顺序,实际产生意义和价值的是思索事件背后机制的每一个个体。换句话说,因为有“黑箱”,所以有差异,但是一般认为这是因为个人的创造性、想象力不同,逻辑思考对此没有任何帮助,而我们从哲学、社会学中能够学到关于黑箱的知识的方法。此外,我们努力发现不可见之物的设想、志向也是不可或缺的。

图2-9  见不可见之物的知识创造(知识动力学)模型

那么以知识创造的过程(创造知识的知识)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看见不可见之物的知识)为基础,我们怎样才能在经营的现场创造出知识呢?下面我们将讨论,对于经营中的知识创造来说,不可分割的概念等于知识的方法论。

小结

知识动力学的八种训练方法

(1)悬搁  不是分析状况,而是把自己放在状况之中,观察事物、对象的意识后再进行观察(现象学观察的第一步);田野调查的观察、记录。

(2)对话  尊重发展进化的“助产术”的对话力学;常常重新审视前提的实践;辩证的过程。

(3)理念  追求独自的设想;通过观察理念从现实中觉醒;从理念类型出发观察现实。

(4)假说推理(溯因推理)  假说推理的实践;演绎、归纳的飞跃;直观把握因果关系。

(5)隐喻  以丰富的隐喻系统性地理解不可见之物;全面、综合的理解与表达;从隐喻、类比向模型转换。

(6)机制  事物背后引发某种现象的动态结构;行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建立潜在机制的模型并进行设计,提炼出体系性的图示。

(7)实用主义  以知识、假说等为工具,创造新事物;追求崇高的知识的同时也不能轻视现实结果和利益。

(8)辩证法的综合  用辩证法的力学坚持不懈地重复与状况、对象相关的知识的创造和实践;多元化思维。

*  *  *

[1].实证主义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可以得到科学定律,但它并不否定演绎,它们认为从经验中得出理论这一过程往往要借助演绎。——译者注

[2].先令,英国的旧辅币单位(旧时英国的多数殖民地也用相同的货币单位)。——编者注

[3].选段参考黄育馥译本,略有改动。——译者注

[4].演化经济学方法论是采用个体群思维方法研究经济问题,以达尔文主义为哲学基础,借鉴批判实在论,强调回溯法。——编者注